摘要:加快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測度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水平及融合度,有利于推動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本文通過構建信陽市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基于熵值法、耦合協調度模型和灰色關聯分析模型,對信陽市2015—2022年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水平進行實證分析,探討了信陽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水平深度融合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結果顯示,信陽在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存在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效應發揮不足、發展結構優化失衡、數據要素價值未得到充分挖掘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快信陽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數字經濟;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耦合協調度;灰色關聯分析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16.003
0 引言
新一代數字技術發展加快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為提升生產效率、促進產業升級、激發新業態提供動力。信陽市作為河南省的一個地級市,地處大別山革命老區核心區域,近年來在推進數實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致力于構建“數字信陽”,通過實施《信陽市數字經濟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等政策,推動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新興業態。然而,在享受“數字消費”帶來的機遇與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數字轉型”帶來的風險和挑戰。
本文旨在探討信陽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水平深度融合的現狀、問題與對策。通過深度融合,信陽可以充分利用數字經濟的創新性和高效性,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產業升級轉型、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數實融合的實現將有助于信陽在數字經濟時代保持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由于數據可獲得性的限制以及賦權方法單一,本文存在指標選取不夠全面以及數據失真的情況,實證分析結果可能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誤差。
1 信陽市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水平測度
1.1 指標體系構建
基于信陽市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兩個現實維度,綜合考慮市級層面數據可得性,參考從海彬等(2024)的研究[1],選取2015—2022年信陽市各項數據,從數字基礎設施、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3個維度構建數字經濟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2],從發展規模、發展環境兩個維度構建實體經濟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信陽市數字經濟(DE)、實體經濟(RE)、兩者融合水平(D)進行測算。數據來源于《信陽市統計年鑒》以及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報告[3]。
1.2 指標體系結果分析
本文采用客觀賦權的熵值法進行權重計算,將各測度指標無量綱化值與最終權重經過線性加權求和得到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指數。
通過熵值法,計算得出數字經濟、實體經濟各指標權重。可以看出,對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影響: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基礎設施;對實體經濟發展水平影響:發展環境>發展規模>發展結構。
根據所得指標權重,依照評分公式,得到2015—2022年期間信陽市數字經濟發展水平(DE)和實體經濟發展水平指數(RE)。
從數字經濟水平測度結果可以看出,信陽市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指數逐年提高。2015—2020年處于較低的發展水平,隨著數字基礎設施和數字產業化快速發展起來,其中數字產業化成為得分增長幅度最大的一項,到2021年時,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實現跨越式增長,顯示出信陽市在戰新產業、新興服務業等領域推進智能化、數字化的政策效應逐步顯現。
從實體經濟水平測度結果可以看出,信陽市實體經濟發展水平指數逐年提高。2015—2019年處于較低的發展水平,隨著消費需求、對外貿易的形勢變化,以及科技投入的加大,科技支出成為得分增長幅度最大的一項,到2021年時,實體經濟發展水平實現跨越式增長,顯示出信陽市在促進消費、科技創新等領域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整體來看,2015—2022年信陽市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總體發展均呈增長態勢,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快速增長,實體經濟發展水平增速趨緩,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領先實體經濟發展水平。除了2020年外,數字經濟增長幅度均高于實體經濟,且遠高于同期GDP增速,反映出當前信陽市的數字經濟對實體經濟帶動效應不夠充分。
2 信陽市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耦合協調發展水平分析
2.1 耦合協調度模型
本文選用耦合協調度衡量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兩個子系統的動態融合水平,計算如下:
C=2 DE×RE/(DE+RE)
T=α×DE+β×R
D= C×T
其中,C表示兩者之間的耦合度,反映兩個指數之間的耦合互動情況;T表示維度協調發展指數;D表示兩者之間的耦合協調度。α和β均取值為0.5。
D的數值可劃分為5個層次[4]:
2.2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耦合協調測度結果分析
基于前文構建的指標測評體系,利用測算所得的信陽市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與實體經濟發展水平,計算得出協調發展水平如表5所示。
結果表明,信陽市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水平在2015—2022年實現穩步增長。2015—2017年,信陽市數字技術普及程度及數字經濟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難以實現對實體經濟的滲透。自2018年起,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持續深化,達到了中度融合的狀態。2021年,數字產業化加速推動融合水平突破0.8的閾值,步入良好協調階段。但與實體經濟的發展水平測度結果相比,數字經濟未能充分賦能實體經濟發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仍面臨著一定的挑戰與問題。
3 信陽市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水平影響因素分析
基于前文耦合協調性分析,進一步探究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不同指標對信陽市數實耦合協調發展水平的影響程度,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對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耦合協調發展水平的影響因素及其程度進行分析[56]。
為研究耦合性協調系統發展受哪些指標影響較大,本文選取2015—2022年數字系統與實體經濟系統耦合協調水平作為參考序列,耦合協調系統中其余各指標作為比較序列。采取均值化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計算對應差序列、最大差、最小差、關聯系數和關聯度,得到2015—2022年信陽市數字經濟發展指標、實體經濟發展各指標與耦合協調發展水平的灰色關聯度。
數字經濟指標中除去第7、11項指標外,實體經濟指標中除去第9項指標外,其余各指標與耦合協調發展水平的灰色關聯度基本均處于0.7以上,屬于較強關聯的水平,表明數字經濟、實體經濟發展各指標均對耦合協調發展水平有較強影響。數字經濟中有7項指標對耦合協調發展水平平均灰色關聯度均達到0.85以上,屬于強關聯程度,其中數字普惠金融指數、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灰色關聯度高達0.9以上,屬于極度強關聯程度。實體經濟中有3項指標對耦合協調發展水平平均灰色關聯度均達到0.85以上,屬于極度強關聯程度;其余各指標與耦合協調發展水平的灰色關聯度位于[0.8107,0.8236]區間內,屬于強關聯的水平。
綜合而言,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各分指標與耦合協調發展水平灰色關聯度均表現為強關聯,均以不同程度影響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數字經濟發展主要從數字基礎設施及數字產業化兩方面影響與實體經濟發展耦合協調水平。影響程度較大的實體經濟指標主要表現在實體消費、實體經濟增加值及進出口等指標,消費市場的繁榮和消費者購買力的提升,為數字經濟提供了更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而產業結構沒有發揮出高質量的正向影響。因此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是必由之路。
4 結論與建議
基于熵值法、耦合協調度及灰色關聯模型,研究表明2015—2022年信陽市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進程中,隨著數字技術發展和政策驅動,新動能不斷聚集增強,數字基礎設施和數字產業化成為數字經濟快速增長主要動力,為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當前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正處在良好融合階段,但數字經濟的倍增潛力尚未完全釋放,需要積極應對產業結構失衡、就業壓力增加、數字經濟安全風險以及基礎設施與人才瓶頸等挑戰。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加強就業保障、提升數字經濟安全水平以及完善基礎設施和人才培養體系等措施,推動信陽市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實現高質量發展。
4.1 推進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數字化應用發展水平
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數字經濟作為經濟發展新動能對提振實體經濟和優化經濟結構具有雙重效用。近年來,信陽市堅持以數字賦能數字政府建設,著力推動5G基站、數據中心、互聯網骨干網絡擴容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引進云知聲、慧博云通、科創儲能等頭部企業落地信陽,提升了信陽發展數字產業的基礎和潛力。但信陽本地實體企業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仍面臨許多困難,數字技術的快速迭代導致數字基礎設施的斷代式發展,企業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人力去重復構建基礎設施,數實融合進程中不斷出現“不愿干、不能干、不會干”“帶不動、推不動、落不實”等問題。一方面要盡量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另一方面要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引導政府和企業推動數字技術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發揮重大引領性項目作用,培育特色龍頭企業。
4.2 完善產業布局,明確重點領域和重點產業
當前,信陽的數字經濟在實體經濟中的融合出現了“三二一”產業的逆向滲透趨勢。一方面,在產業結構高級化水平平穩優化的同時產業結構合理化指數持續下降,數字經濟在三次產業中的融合不均衡,與第三產業融合程度最高,第二產業其次,第一產業最低。信陽市作為農業大市,農產品生產效益低,工業化進程緩慢,第三產業以物流、商業等傳統產業為主,導致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效應發揮不足。另一方面,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擴大了數字產業的市場需求,如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新產業和新業態的崛起必然對現有商業模式發起挑戰。同時,數字賦能鄉村產業振興也是未來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更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實踐。在產業布局上,信陽政府應將制造業和鄉村產業作為未來數字經濟賦能的重點領域和重點產業。
4.3 堅持動態調整,發揮政府力量
加快數實深度融合的道路未來可期但任重道遠,探索過程中必然會萌生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因此,推進數字經濟的發展要充分發揮“有為政府”的力量,政府不僅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提出者,更應是全面的規劃者和推動者。市場是逐利的,微觀主體的行為多是利益取向,要充分發揮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宏觀調控作用,緊抓“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推動數字產業介入實體產業,推動傳統實體產業吸收數字要素,鼓勵企業加強數字化轉型和創新發展,加強數據隱私保護、網絡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建設,為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4.4 把握人才需求,釋放數據價值
當前信陽在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過程中,面臨具備數字化技能和實踐經驗的人才短缺的嚴峻挑戰,不僅制約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難以發揮出數字經濟在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激發創新活力等方面的巨大潛力,還會限制對數據要素價值的深度挖掘和利用,使得海量的數據資源無法被有效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數字經濟背景下亟須的人才是創新重組的復合型人才,既要具備推動數字化轉型的領導力,能夠洞察行業趨勢,制定并實施前瞻性的戰略規劃;還須擁有扎實的數字化業務能力,能夠熟練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推動業務轉型升級;同時,還應具備數字化治理能力,確保在數字化進程中能夠有效管理數據風險,維護數據安全,促進數字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面對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背景下對人才的迫切需求,信陽需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通過構建多層次、多渠道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產研融合,落實開放靈活的人才引進政策,為加快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主要參考文獻
[1]從海彬.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24.
[2]李星,張秋彤,劉苑.徐州市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24,(05):128131.
[3]郭峰,王靖一,王芳,等.測度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編制與空間特征[J].經濟學(季刊),2020,19(4):14011418.
[4]景靚.黃河流域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耦合協調測度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山西財經大學,2023.
[5]梁彥彥.中國省域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耦合協調性分析[D].河南大學,2023.
[6]楊玉雪.河南省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測度及優化路徑[J].統計理論與實踐,2024,(07):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