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等職業教育辦學定位的關系邏輯、現實挑戰與未來走向

2025-08-18 00:00:00邵志晨崔志鈺崔景貴
教育與職業(下) 2025年7期
關鍵詞:普通高中產教辦學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25)14-0033-08

當前,辦學方向的模糊和不明確已經對中等職業教育(以下簡稱“中職”)的改革發展產生了普遍的負面影響,不僅導致中職規模日趨縮小,其辦學質量也難以得到社會認可。廣大中職學校陷入普遍的迷惘與焦慮之中[],不知該往哪個方向走、朝哪個方向改。中職要不要存在、以什么樣態存在[2],迫切需要得到理性而確定的回答。需要指出的是,中職的辦學定位并非完全“自我決定”3],而是受多種“關系”[4]影響,“關系”的變化自然會影響到中職辦學定位的變化。

一、中職辦學定位的關系邏輯

辦學定位,也稱辦學方向定位,是對于自身辦學類型和辦學道路的選擇[5,涵蓋辦學類型、層次、規模、功能、人才培養目標等多個維度。《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下簡稱《職業教育法》)在法律層面決定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中職處于職業教育的基礎層次,其辦學規模、功能和人才培養目標等辦學維度隨多重關系演變而嬗變。

(一)中職辦學規模受職教與普教的比例關系影響

現實是關系的生成過程[6,中職辦學規模與普通高中辦學規模始終處于動態生成、相互作用的狀態,并呈現此消彼長的關系。中職與普通高中應保持怎樣的比例關系很大程度上是由教育政策決定的,而教育政策的每次調整都是對現實的回應和引導,取決于問題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的合流。

縱觀改革開放以來職普比例關系的變化態勢,中職辦學規模經歷了“邊緣化一大體相當一協調發展一少而精\"等階段。1978年,我國中職招生僅44.7萬人,普通高中招生692.9萬人,中職僅占高中階段招生規模的 6% ,呈現出“邊緣化\"樣態。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高中階段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招生數“大體相當”。經“加快\"和“大力\"發展,至1991年,中職招生數311.7萬人,普通高中招生數243.8萬人,中職占高中階段招生規模的 56% 。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進一步要求高中階段 50%~70% 的學生就讀中職學校。至1998年,中職招生539.5萬人,普通高中招生359.6萬人,中職占高中階段招生規模的 60% ,穩穩占據“半壁江山”。之后,隨著教育結構的調整,中職招生規模開始縮小。至2021年,中職招生數只相當于普通高中招生數的 35.08% ,首次跌至 40% 以下。2022年,《職業教育法》明確提出“統籌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進一步淡化了對職普比的約束,中職招生規模進一步下滑。至2023年,中職招生數只占普通高中招生數的 31.93% 。2024年,教育部提出要舉辦“少而精”的中等職業教育[8],標志著中職辦學規模進人新的調整期。

中職辦學規模的變化呈現出明顯的“偏正態”分布,從早期的“邊緣化\"到較長時期的“職普大體相當”,隨著“職普協調發展”和“少而精”中職規模的新定位,中職辦學規模及在高中階段占比持續縮小。未來中職辦學規模大概率會進一步縮小,疊加生源減少的現實問題,中職會不會重現改革開放初期的“邊緣化”乃至如初等職業教育般逐漸消失已成為業界爭論的話題。

(二)中職辦學功能受就業與升學的強弱關系影響

事物的功能由內在屬性和外部關系決定[9]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中職始終面臨著就業與升學的功能抉擇,加之政策供給出現的反復和搖擺,使得正確把握就業與升學的關系在現實中變得更為艱難。

改革開放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中職的辦學功能是單一而確定的,即“以就業為導向”,“謀生準備”成為職業教育的第一目標[1]。2005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正式提出“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這種相對單一的辦學功能使廣大中職學校可以心無旁騖地致力于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訂單班”“冠名班”“頂崗實習”等改革措施不斷推出。這一時期,升學被認為與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不符,中職的升學功能弱化甚至邊緣化。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中職的辦學功能開始出現明顯的轉變。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將“以就業為導向\"調整為“以促進就業為導向”,標志著中職辦學功能從單純的就業轉向“為當前或今后更好地就業”。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中職要注重為高等職業教育輸送具有扎實技術技能基礎和合格文化基礎的生源。2022年2月,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時任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表示,將推動中職學校多樣化發展,從單純“以就業為導向\"轉變為“就業與升學并重”]。目前,絕大多數省份中職生升學率已在 60%~70% 以上,有些中等職業學校的升學率更是達到 90% 以上[2]。上海出臺相關文件明確提出“嚴格控制以直接就業為培養目標的純粹中職教育規模”13]。從國際上看,2021年,OECD國家中職升學占比均值為 73.3% ,歐洲25國中職升學占比均值為 70%[14] 。可以預見,升學將成為未來中職辦學的重要功能。

中職辦學功能呈現“就業為主一就業為主兼顧升學一就業與升學并重”的演變過程,在升學功能逐漸增強的情況下,中職辦學功能會否與普通高中趨同,職業教育的類型特征又該如何凸顯正持續引發學界熱議。

(三)中職辦學目標受教育與產業的供求關系影響

教育是上層建筑的范疇,本質上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15]。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職業教育的重要使命,中職辦學目標受制并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區域產業結構決定了中職的專業結構,中職專業結構應成為區域產業技能人才需求在職業教育中的直接映射。

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產業結構升級轉換加速,技術進步日新月異。隨著產業的持續升級,尤其是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深入應用,社會對技術技能人才尤其是中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目前,我國技能人才總量已超2億人,但是仍存在總量不足、結構不優的問題,特別是初級技能人才多,高技能人才少[17]。據預測,2035年我國高級和中級技術技能人才需求量將分別達到450萬人和1.4億人,初級技術技能人才需求量則將下降至7200萬人,且總體出現供過于求,年均過剩100萬人左右[18]。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十四五'末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達到 30% 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1/3,東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 35% ”,也是在這種變化趨勢下提出的目標任務。人力資本市場的變化自然會對中職辦學目標產生重大影響,也會對中職政策供給產生直接影響。馬克思認為,政策是以現實的東西,而不是以可能的東西為依據的[19]。目前的現實是產業對初級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逐年減少且存在過剩,而中職學校的辦學定位主要是為區域產業培養初級技術技能人才,這種供需不匹配客觀上要求中職學校的辦學目標發生變化。

產業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變化,使廣大中職學校面臨一個尷尬的現實問題,中職還需要將初級技術技能人才作為培養目標嗎?

如果仍以培養初級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又如何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又何以融合;如果不再以培養初級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而當前中級、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任務又分屬于高職專科和職業本科,中職與他們相比沒有優勢可言,很可能“生產的商品無市場”,這也成為“中職要不要辦”的爭論焦點。

二、中職辦學定位的現實挑戰

受多重關系的綜合影響,中職辦學定位開始逐漸“變焦”“失焦”,使得廣大中職學校在辦學過程中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

(一)職普比不斷變化:中職會走向何處

中職發展始終繞不開職普比的話題。2023年,全國中職招生規模占高中階段招生規模的比例已降至 31.93% ,未來大概率還會低于 30% 。但是,究竟什么樣的比例關系才能算是“協調發展”,恐怕很難有定論。作為治愈教育焦慮的“良方”,取消硬性職普比限制已成為社會的主流輿論[20]。根據多源流理論,“政策之窗\"大概率會打開。如果取消硬性職普比限制,讓學生在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之間自主選擇,尤其是隨著生源的銳減,中職能否避免“邊緣化\"并得以生存成為關注熱點。

中職會走向何處,不僅廣大中職學校處于迷茫之中,專家學者乃至教育行政部門也莫衷一是。雖然一些學者從學理、法理的角度論證中職存在并保持合理規模的必要性[21],但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能型勞動者的要求提高、勞動者受教育年限普遍延長、中職難以確立與普通高中的比較優勢等多重因素疊加,使中職的辦學定位越來越尷尬。加之普通高中的不斷擠壓,中職辦學規模持續萎縮,進一步打擊并削弱了中職學校的辦學信心,產生了一系列消極影響。一是中職發展前景不明朗。雖然以前中職發展也歷經曲折,但并沒有觸及中職生存的根基,只是爭論“中職應該怎么辦”“保持多大規模”,現在爭論的焦點已經演變為“中職要不要辦”“取消中職行不行”,中職存在的合理性遭受質疑。雖然在法律和政策層面,中職作為職業基礎教育的地位依然穩固,在學界維持中職合理存在依然是主流取向,但中職以何種形式存在,是“邊緣化存在”“基礎性存在”還是“配套性存在”,目前并未形成共識。二是中職比較優勢缺失。隨著職普比的松綁,社會普遍存在的教育焦慮得以緩解或發生轉移,學生將可以在中職學校和普通高中之間自由選擇。中職學校何以吸引學生,如何以自身的特色確立與普通高中的比較優勢,這是中職生存與發展的基礎。與普通高中的辦學優勢相比,中職學校的類型特色未能有效轉化為辦學優勢,這導致中職辦學的社會認同劣勢難以得到扭轉。如果不能確立比較優勢、不能形成類型特色或類型特色不能獲得社會認同,中職的生存處境就很難得到改善。三是中職政策支持相對弱化。在政策層面,與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的“大力發展”“加快發展”“優先發展\"等政策話語相比,目前出現更多的政策話語是“保持”“堅持”。在此影響下,一些省份開始不再保留省屬中職學校[22],一些地方開始建設“少而精”的中職學校[23],現存的中職學校也很難制定出中長期發展規劃。

(二)升學就業并重:中職將何以平衡

升學與就業一直是廣大中職學校最為關注的問題。之前一段時期,升學曾被認為不符合中職的本質特征及辦學方向。但是,隨著中職“職業基礎教育”定位的日漸明確,“升學與就業并重”成為政策主流,且現實中升學的權重越來越大,目前只有5個省份中職升學占比低于50% ,這種辦學功能的根本性轉變自然會對中職產生重大影響。

中職如何平衡升學與就業功能,這不僅關系辦學比重的平衡,更為重要的是理念與實踐上的平衡。廣大中職學校顯然難以把握好升學與就業的“平衡術”,辦學功能的模糊不定給中職功能發揮帶來了深層次的消極影響。一是人為地割裂丁開字與就業的鏈接。把升字切能當成了純粹的升學教育,通過借鑒或復制普通高中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方式,使中職學校“普通化”,一旦學生不能順利升學,由于不具備相應的職業能力,也難以實現高質量就業。同樣的,將就業功能當成了純粹的就業教育,進一步弱化文化和基礎知識,突出職業技能的訓練,學生就業了就難以再升學。這樣人為地將升學與就業割裂,致使職業教育的“多樣立交\"變成了“多條單通道”。二是人為地“制造”了升學與就業的不同層級。一些中職學校在職普事實分層的基礎上,再次將中職生按升學與就業進行分層,人為地制造了升學與就業的矛盾沖突,將升學當成基礎教育。就業作為專業教育,即便同一個專業,升學與就業不同班級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迥異,呈現兩套人才培養體系、兩種人才培養模式。升學與就業不再是兩種功能,而成為中職事實上的兩個辦學層次,客觀上推動了中職就業功能的“邊緣化”。三是客觀上遮蔽了升學與就業的職業基礎。無論是升學還是就業,中職都屬于職業基礎教育,都應符合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定位,就業則以技能型人才就業,升學則實現技能型人才向高(端)技能型人才升級。一個核心問題是,中職的這種職業基礎教育是否為升學必需。高職院校可以從普通高中招生,也可以從中職學校招生,兩類學生升入高職院校誰更具競爭力、更受歡迎?根據筆者對部分高職院校領導和教師的訪談,事實上不少高職院校更歡迎普通高中學生。這就意味著學生不經過職業基礎教育,也能培養成高(端)技能人才,這也是“ 3+3…+3+4 等中高職銜接項目“遇冷”的重要原因。如果同樣升入高職院校,中職學生不具有競爭力,不具有與普通高中學生的相對優勢,中職的職業基礎教育定位就難以展現出必須或必然存在的正當性。

(三)產教供需矛盾凸顯:中職將如何應對產教關系一直是影響中職辦學的關鍵變量,“圍繞產業辦專業”“為區域產業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也一直是中職辦學的基本遵循。隨著區域產業的轉型升級,產業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規格要求也隨之升級,中職人才培養規格已難以滿足當下產業發展的需求,產教之間的供需矛盾日趨凸顯,勢必對中職辦學產生重大影響。

在中職升學功能不斷增強的背景下,中職還需要服務區域產業發展、保持產教供需平衡嗎?中職還能夠服務區域產業發展、滿足產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嗎?在實踐過程中,廣大中職學校的辦學目標逐漸變得模糊,產教供需失衡的加劇引發了中職學校的集體焦慮,模糊的辦學目標引發了一系列消極反應。一是服務區域產業發展逐漸淪為口號。自前,中職已難以為區域產業發展直接供給人才,或者說為區域產業發展直接供給人才已不再是中職的主要辦學目標。以某中職學校為例,每年1000多名中職畢業生,真正留在本地工作的只有30\~40人,絕大多數均升入高一級院校,先前大力倡導的“專業與產業吻合”,其現實意義已大為削弱。二是各方推進產教融合動力缺失。由于為區域產業發展直接供給技術技能人才已不再是中職的主要自標,中職學校對企業來說其“價值”已極為有限,企業自然缺乏合作興趣。同時,中職學校培養的學生不再以就業為主,校企合作不再是“必需品”,與企業合作的熱情自然會大幅降低,這也是當下中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推進艱難的重要原因。三是中職產教脫節的現實與國家大力倡導的產教融合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與以前相比,中職的產教關系不是緊密而是疏遠了,學生的職業技能、崗位勝任能力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國家大力倡導產教融合,要求構建產教融合的現代職教體系,但中職階段目前的產教關系反而愈加疏遠,這種反差使廣大中職學校陷入認知沖突和行動迷茫,進一步引發對中職當下辦學目標與方向的質疑。

三、中職辦學定位的未來走向

在多重關系影響下,未來中職將走向何方,已經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更加全面、準確地把握當下的中職政策供給,進而客觀預判中職未來的合理規模、功能分布和辦學目標,對于中職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職普關系下中職未來的規模定位

中職學校和普通高中都是我國高中階段的辦學形態。對于高中階段辦學,黨和國家的政策是明確的。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202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也明確提出“統籌推進市域內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探索設立一批以科學教育為特色的普通高中,辦好綜合高中”。可以預期,未來我國高中階段的辦學形態將更為多樣化,科技高中、工程高中、學術高中、藝術高中、體育高中等各類高中將并存。當然,除了普通高中會分化為多種形態外,中職學校也會分化為不同的存在形式,如綜合高中、職業高中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長、興趣愛好、自身能力等,對各類高中進行自由選擇。無論是職業高中、綜合高中還是學術高中、科技高中,都只是學生的一個選項,不會再有明確的職普比束縛。學生愿不愿意選擇職業高中將更多取決于中職本身的辦學品質和辦學特色,更多取決于中職學校的學生“出口”質量和社會認同度。

中職辦學規模一是與區域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教育水平等有關,區域間會呈現一定的差異。二是與教育政策有關,如綜合高中的規模與職教高考改革情況、錄取政策、升學比例等。如果職教高考與普通高考在錄取高校、錄取率等方面大體相當,則綜合高中將會有一個積極的發展前景。《綱要》要求“優化職教高考內容和形式”,可以預期職教高考改革將會穩步推進。

三是與區域中職的辦學業績有關,如綜合高中的升學率、中職學生的就業品質等。受產業轉型升級、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以就業為主的純粹三年制中職學校的辦學規模將不可避免地小眾化,中職“少而精”的時代將會到來。

在關系視角下,不能簡單地、靜止地、絕對地看待職普之間的比例關系,而應該全面地、動態地、客觀地加以看待。一方面,普通高中的形態逐漸多樣化,中職學校的形態也會呈現多樣化,職普之間的界限會逐漸變得模糊,如藝術高中、體育高中、工程高中等同樣帶有職業的成分,職普融通也將更加水到渠成;另一方面,“職普協調發展”作為法律話語存在,本身就賦予中職以一定規模存在的法律基礎,除了純粹的三年制中職外,中職還可以以更為多樣化的形態存在。

(二)雙重功能下中職未來的功能定位

中職具備升學與就業雙重功能,這種雙重功能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不能將綜合高中辦成純粹的升學教育、職業高中辦成純粹的就業教育,必須全面、準確地把握“職業基礎教育\"的辦學定位。

如果中職學生與普通高中學生同時升入高職院校的同一專業,而高職院校對普通高中學生的歡迎程度甚至高于中職學生,就無法體現中職升學的職業特征。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門進一步“抓好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升學教育”[24],持續深化職教高考制度改革,科學確定職教高考專業大類。并不是所有的專業都適合職教高考,那些技術工序不復雜、技能訓練要求不太高的專業,如文秘類、工商管理類專業等,就可以通過普通高考來實現。需要納入職教高考的專業,必須是那些要經過一定階段的職業基礎教育才能實現最終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專業,如工學類的機電、數控,信息技術類的網絡安全、人工智能,藝術設計類的建筑施工、音樂表演等。這樣就可以將職教高考的專業升學和普通高考的基礎升學區隔開,確保職教高考的專業有相對高的準入門檻、密集的技術技能、較長的學制才能實現培養目標,從而切實發揮中職學校的升學功能和職教高考的職業優勢。

隨著三年制中專日漸式微,中職的就業功能也發生了變化,更多是以中高職貫通或銜接的方式呈現。前三年中職后可以選擇直接就業,但更多的是通過后幾年的貫通或銜接培養后再就業,這樣就將升學與就業有機結合起來。這種貫通可以是“五年一貫制”,也可以是中高職 3+33+4 的銜接培養。需要說明的是,貫通或銜接培養的專業應滿足長學制專業設置的基本要求,并不是所有的專業都適合貫通或銜接。一般來說,只有技術含量高、操作技能復雜的專業才適合貫通或銜接。這就需要對中職專業設置進行深度改革,切實建設一批“金專業”。這種專業改革應明確一個基本取向,即中職的專業數量將大幅減少,專業的技術含量將進一步增加,專業的技術進階將進一步分明,從而更加凸顯職業基礎教育的功能定位。

在關系視角下,需要從聯系的、辯證的視角看待中職的升學與就業功能。既不能因為升學功能而弱化專業技能教學,也不能因為就業功能而弱化文化基礎教育,而要突出中職在復雜技能進階中的基礎地位。要避免將“職業基礎教育\"變成“基礎職業教育”,應該讓學生既可以在掌握初級技能后選擇就業,也可以在掌握初級技能后選擇升學以實現技能的持續進階。這既是中職發展的歷史趨勢,也將是中職未來的基本功能定位。

(三)產教融合下中職未來的目標定位

《綱要》提出全面構建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這就意味著職業教育的每一階段都需要產教融合,不能因為中職教育是職業基礎教育就不需要產教融合,更不能因為中職的升學功能而放棄產教融合,推進產教對接與融合應成為中職辦學始終不渝的目標追求。

承擔升學功能的中職學校如何推進產教需求對接與融合,這是當前亟須破解的重要命題。一是要改革職教高考制度,進一步突出對基礎職業技能的考察,提高相應的分值占比。技能型人才是中職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升學后的高(端)技能人才培養建立在技能型人才的基礎上,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技能型人才的資質認定,而企業是技能型人才認定的重要社會評價組織,這就為校企協同育人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二是開展更深層次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一步助力企業吸引更多的高(端)技能人才。必須明確的是,中職辦學定位的變化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如果在中職階段有良好的校企合作,合作企業展現出先進的企業文化、優越的就業環境、有吸引力的薪資待遇,自然會吸引更多技能升級后的學生“回巢”。因此,中職學校要更好地發揮其功能,必須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今后中職將更多以升學與就業相融合的“五年一貫制”“ 3+3 \"\"3+4\"等形態存在。要實現中高職的貫通或銜接,貫通自然是本地一體化設計、一體化實施25,銜接也需要更加突出區域內中高職的銜接。本地化辦學、本地化就業客觀上要求貫通或銜接專業緊密對接區域產業結構,將專業牢牢建在區域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鏈上。一方面,對標產業職業崗位要求,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使專業人才培養緊貼職業崗位群;另一方面,對標崗位技能結構,擬定課程教學標準,使課程教學銜接崗位技能結構,推動產教融合走深走實。

關系是一種相互聯系,中職辦學定位受多重關系影響,包括職教與普教的關系、升學與就業的關系以及教育與產業的關系等,每種關系又受多種因素制約。未來中職要繼續發展,就不應被紛繁復雜的關系所遮蔽,而是要深刻領會其職業基礎教育的基本定位,進一步彰顯產教融合的基本特征,從政策演變中貫徹國家意志,從發展歷程中探尋內在規律,從而全面、客觀、精準、動態地把握其辦學定位。

[參考文獻]

[1]徐國慶.中等職業教育仍然有很大需求空間[J].職教論壇,2025,41(2):1.

[2]劉曉,劉婉昆.新時期我國中等職業教育要不要發展?如何發展?——對當前中職存留發展問題熱議的批評話語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6):5-13.

[3]林新奇,欒宇翔,趙錯,等.領導風格與員工創新績效關系的元分析:基于自我決定視角[J].心理科學進展,2022,30(4):781-801.

[4]孫強.馬克思歷史發展觀是生產關系決定論[J].江西社會科學,2002(9):28-30.

[5]高培勇.辦學定位、辦學特色和辦學方略的探索與抉擇——關于“如何辦好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問題的系統思索[J].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學報, 2022,42(1):5-21+142

[6]高斯揚.馬克思自我實現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7:314.

[7]陳濁,吳雪萍.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政策變遷研究——基于多源流理論的分析[J].教育與職業,2025(10):78-87.

[8]林克松,劉春英.質與量的辯證:舉辦“少而精”的中等職業教育的邏輯、隱憂及理性實踐[J].教育與職業,2025(10):5-13.

[9]中央編譯局.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23.

[10]王俊明.論黃炎培的職業教育目的之形成[J.職業技術教育,2010,31(4):82-85.

[11]人民網.教育部:推動中職學校向“就業與升學并重”轉變[EB/OL].(2022-02-23)[2025-06-15].http://edu.people.com.cn/nl/2022/0223/c1006-32357982.html.

[12]徐國慶.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背景下中等職業教育改革思路[J].教育發展研究,2024,44(8):35-42.

[13]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上海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的通知[EB/OL].(2019-12-10)[2025-06-15].https://www.shanghai.gov.cn/nw44779/20200824/0001-44779_63168.html.

[14]賀芳,陳偉.中等職業教育功能的國際定位與中國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4,45(4):12-20.

[15]陳桂生.關于教育屬于社會上層建筑問題——唯物主義教育歷史觀的探求[J].教育發展研究,2018,38(8):1-5.

[16]張學敏,周可欣,陳笛.新時代人力資本理論中國化的路向——基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三重邏輯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51(2):46-56+308-309.

[17]新華網.總量不足、結構不優—3年新增500萬人次高技能人才如何實現?[EB/OL].(2024-05-05)[2025-06-15].http://www.news.cn/politics/20240505/02fl4a7ac67d44leacl5le0l4ab95af8/c.html.

[18]譚永生.促進我國技術技能人才發展的對策建議[J]中國經貿導刊,2019(23):56-58.

[19]葉忠明.馬克思主義形勢政策觀的\"三維\"邏輯[J].學術論壇,2014,37(2):15-18.

[20]王奕俊,田洋,邱偉杰.從行政規制到自身良性發展:取消職普分流后職業教育的發展路徑探析[J].職教論壇,

2023,39(9):12-20.

[21]徐國慶.中等職業教育仍然有很大需求空間[J].職教論壇,2025,41(2):1.

[22]北京青年報.“省級不再辦中職學校”:職業教育也需培優提質[EB/OL].(2024-03-26)[2025-06-15].http://edu.chi-na.com.cn/2024-03/26/content_117084925.shtml.

[23鹽城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優化全市教育資源配置的指導意見[EB/OL].(2025-04-16)[2025-06-15].https://www.yancheng.gov.cn/art/2025/5/22/art_4564l_11010.html.

[24]祝鴻平,朱友銀.職業教育民生保障力的內涵要義、問題短板與優化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5(5):52-60+80.

[25]劉克勇.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五年一貫制高職教育的時代價值與未來走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25):34-39.

Relationship Logic, Realistic Challenges and Future Trends of the Positioning of SecondaryVocational Education

Shao Zhichen Cui Zhiyu Cui Jinggui

[Abstract]The position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influenced by multiple relationships. The scal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restricted by the propor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The func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depend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ment and further education.The goal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supply and dem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industry.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se multiple relationships,the position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facing more and more challnges.Un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cational and general education,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will exist ina diversified manner at a certain scale in the future.Under the dual function,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skils while meeting the employment needs of students in the future.Un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industry,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in-depth conn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industr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position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relationship logic; relationship between vocational and general educ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欄目編輯:黃晶晶 袁慧)

猜你喜歡
普通高中產教辦學
市域產教聯合體輸送產業人才的精準路徑
中國商人(2025年15期)2025-08-19 00:00:00
產教評技能生態鏈的內涵要義、價值意蘊與運行機制
“一帶一路\"背景下職業教育“隨企出海\"的現實審視與優化路徑
多樣化發展背景下綜合高中如何破局:實踐邏輯與發展路徑
中小學辦學活力提升的場域聯動與實踐反思
工業互聯網背景下產教融合路徑探索
科教導刊(2025年20期)2025-08-17 00:00:00
人工智能類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科教導刊(2025年20期)2025-08-17 00:00:00
抗大精神對新時代軍校人才培養的啟示
政工學刊(2025年7期)2025-07-21 00:00:00
普通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的嘗試、困境與思考
甘肅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 08:24:16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與實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观看AV| 亚洲三级色|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国产靠逼视频|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丰满的熟女一区二区三区l| 欧美日韩综合网| 国产传媒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亚洲国产中文综合专区在|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午夜小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亚洲大尺度在线|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九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日韩123欧美字幕|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美女国产在线|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99re热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不卡|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欧美精品在线看| 日韩中文欧美|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97在线公开视频|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www亚洲天堂| 亚洲一级色|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69av在线|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毛片| 国产成人资源|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97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伊人无码视屏| 日韩第八页|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 中文成人在线|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成年人福利视频| www.狠狠|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色婷婷在线影院| 久久视精品|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 中文字幕日韩视频欧美一区| 国产成人毛片| 日韩av资源在线|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国产最爽的乱婬视频国语对白 |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国产一国产一有一级毛片视频| 日本在线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