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當今時代,數字化與智能化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引領社會生產力的深刻變革,重塑著各行各業的面貌,教育領域也不例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戰略部署,強調要“推進教育數字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成為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力量。藝術教育作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創新思維和人文素養的重要環節,同樣面臨著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迫切需求。基于此,本文通過深人探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在藝術教育實踐中的應用及其對教學模式的深刻影響,系統剖析數智時代藝術教育的轉型路徑與發展趨勢,旨在為培育契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創新型藝術人才提供建議。
一、數智時代與藝術教育
(一)數智教育概念
數智是數字化與智能化的結合,其本質是高度發達的網絡生態系統下的萬物互聯,包括數智理念、數智技術、數智應用等。當前,數智化成為研究熱點,被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中。數智教育是指運用數字化技術和智能教育手段,優化教學流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實現個性化、自主化、智能化學習。隨著時文章編號:1672-8122(2025)07-0145-03代發展,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更加多元,數智教育能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知識背景,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幫助學生高效地獲取、理解和掌握知識[1]
(二)數智時代的藝術教育
相較于其他學科,藝術學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例如,20世紀誕生的包豪斯學院,作為現代設計教育的起點,與工業化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數智時代,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快速發展并廣泛普及,人們對藝術作品的審美和消費需求顯著提升,藝術教育的方式、方法和觀念發生深刻轉變。數字化、智能化的教學方法與注重培養人文素養的藝術教育理念,共同推動了藝術教育轉型。在此背景下,如何在保持學科特點的同時,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提升教學實效,培養優秀藝術人才,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
二、數智時代藝術教育的轉型
(一)“數字教學”轉型
藝術教育涵蓋了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形式,有獨特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在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以聲樂教學為例,通常采用師徒制,以教師為主講的“一對一\"教學模式和“一對二”“一對多”的小組
作者簡介:李鎮宇,男,西安音樂學院人文學院藝術學理論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藝術教育學研究;馬雨馨,女,西安音樂學院人文學院藝術學理論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藝術教育學研究;何夢璇,女,西安音樂學院人文學院藝術學理論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藝術教育學研究;王延松,男,西安音樂學院人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理論教研部主任,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博士,主要從事藝術教育學、音樂教育學、音樂心理學研究。
課教學模式為主。然而,傳統的藝術教學模式存在效率低、耗費精力大、教育資源不平衡等問題。
在數智化浪潮下,各種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線上云教學”模式產生,便于教師和學生根據教學特點和個人需求自由選擇教學平臺。例如,學生使用“騰訊會議”的云會議,針對某個藝術話題展開探討,以匯報的形式完成學習任務;使用“MOOC\"線上課程,隨時隨地進入藝術課堂;使用學習通的線上班級,以完成任務點的方式學習藝術基礎理論,為深入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線上教學的便利性、高效性是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比擬的,在數智技術支持下,藝術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得到拓展[2]
(二)大眾化轉型
后現代社會學家邁克·費瑟斯通認為,“高雅藝術已經廣泛吸收了大眾文化與日常文化,平日里的生活現象會以審美的形式呈現,大眾文化與高雅藝術之間的界限已經變得模糊”[3]。數智時代,科技進步推動藝術多元化發展。藝術創作逐漸由“物質性”的傳統手工和機械制作轉變為“非物質性”的數字化智能化生產;藝術傳播從直觀展示客觀存在的藝術作品,轉向通過網絡媒介數字化傳播;藝術接受不再局限于單一的視、聽感知,而是追求全身心、多元素、多維度的沉浸式體驗,越來越多的個體萌生了對藝術審美的追求;藝術形式更加多樣,商業電影、流行音樂等大眾藝術受到歡迎。從藝術作品到藝術審美再到藝術形式,都呈現出“大眾化”趨勢,每個人都是藝術的受眾和創造者,藝術展、文創藝術風行,對藝術教育的需求與日俱增[4]
無論是藝術還是教育,都離不開媒介。媒介的更新迭代對藝術教育的影響至關重要。以音樂為例,儲存媒介從人們口口相傳到紙質樂譜再到唱片CD,最后發展為數智時代的FLAC、WAV等數字介質,其傳播模式也隨之改變,受眾群體不斷擴大。過去,藝術教育局限于固定場合,受眾范圍受到限制。而在數智時代,藝術教育借助網絡媒介,從課堂面授拓展到在線平臺,突破了時空限制,實現了廣泛覆蓋。通過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等載體,將系統化的藝術知識轉化為大眾可觸達的審美教育資源,實現了全面美育教育,進一步提高了藝術教育的社會影響力[5]。
三、數智時代藝術教育的發展
(一)數智技術與藝術人文素養融合
藝術源于生活,并以人為創作主體。在數智時代,科技發展為藝術創作帶來新機遇。蔡元培指出:“在尊重科學的同時,必須提倡美育,以調和知識與感情,達到文化的健全發展。”藝術教育的本質是審美教育,目的是塑造健全人格并培養審美感知與創造力,這要求我們立足藝術本質,融合美育理論與創作實踐。當前,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普及雖然拓寬了教學渠道,但過度依賴固定模式的線上課程會導致藝術教育的人文價值弱化。教師依賴于錄制好的線上課程,未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情況變化加以調整;學生通過線上課程被動接受知識,缺乏創作實踐和深度思考,想象力和創造力鍛煉不足,藝術鑒賞和創造能力難以有效提升[6。例如,在繪畫教學中,教師需要觀察學生筆觸給予實時指導,而機械化播放教學視頻難以捕捉個體差異,長此以往,會使藝術教育淪為“標準化生產”
伴隨著媒體的發展,數字技術正在重塑人們的認知方式。藝術教育應通過理論教學與創作實踐,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引導他們從海量信息中發現藝術價值,提升審美辨別力。作為人文學科,當代藝術教育應堅持“多元并舉”原則:既要傳承藝術技藝與人文價值,又要探索科技與藝術的融合邊界。科技與藝術的融合應是“雙向賦能”而非“單向替代”。數智化工具能輔助藝術創作,拓展教學場景,但其核心價值仍在于服務“人的成長”。若過度追求技術效率,就會導致教學流程僵化、評價標準單一,喪失陶冶情操的本質功能。只有讓技術作為橋梁連接教育與藝術,才能真正實現“以美育人”的目標[7]。
(二)在藝術教學中釋放數智技術潛能
數智時代為藝術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伴隨著諸多挑戰。要有效應對這一變革,就要明確數智化藝術教育的目標與價值定位,拓寬學科視野,推動課程體系改革,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要始終以審美能力提升與人文素養培育為核心,借助數字技術與新媒體資源,探索多元化教學模式,實現跨領域、跨學科的交互,充分釋放數智化教育的潛能,培養具有交叉學科背景的復合人才。
1.線上線下并舉的教學模式
線上平臺雖能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與便捷的學習途徑,但學生審美感知與創作實踐能力的培養仍需要通過線下教學完成。因此,應采用SPOC(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和HyFlex(混合式靈活教學)模式,將線上理論教學、案例分析與線下藝術實踐、創作體驗有機結合;動態評估學生個性化需求,靈活調配教學資源,推動線上線下教學優勢互補,從而優化教學效果。
2.翻轉課堂模式
藝術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獨立審美和鑒賞能力。翻轉課堂并非弱化教師作用,而是通過線上推送優質資源,借助視頻演示規范學習流程,使針對性學習取代盲目摸索,引導學生建立知識框架[8]。數智時代,教師運用智慧教育工具,輔助學生自主開展實踐探究,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智慧教育工具拓寬了藝術資源的獲取渠道,通過各類媒介為學生創造了展示個人能力的機會,有效提升了學習效率。
3.動力激發和實時反饋的教學模式
針對線上藝術教育容易出現的學習動力不足問題,教師應從興趣激發與成就感培養人手,通過興趣導向的任務設計、小組協作等方式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強化其團隊合作意識;采用“個體分散構思一小組整合創作”的模式,為學生保留思考空間;采用案例教學,引導學生從具體案例中提煉方法并運用于自身創作,激發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提高學術嚴謹性。此外,自動評估系統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實時反饋學習進度,幫助教師動態調整教學節奏。該系統還會為進度滯后的學生推送補充資料,為能力較強者增設拓展任務。差異化的教學方式靈活、高效地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有效激發其藝術潛能,切實提升他們的創造力和審美素養。
四、結語
藝術教育的普及和發展,對于進一步提升全民審美素養、豐富精神世界、培養創新型人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具有重要作用。數智化浪潮在重塑藝術教育形態的同時,也促使我們重新審視藝術教育的本質與目標,探索如何在科技與人文之間找到平衡點,實現藝術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藝術教育工作者應把握時代機遇,以“育人為本”為錨點,讓技術服務于創造力培育;通過動態評估系統捕捉學生獨特的藝術潛質,借助云端協作打破創作時空限制,利用大數據追蹤實現精準教學。讓科技與藝術深度融合,培養出既掌握智能工具、又具有人文情懷的復合型藝術人才,使其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持續釋放價值。
參考文獻:
[1]吉峰,張宏建,李新春,等.數智時代跨學科商科人才培養的內涵要求與實現路徑[J].高校教育管理,2023,17(6):40-50.
[2] FeifeiZ,Junkun Y.Theecologicalcivilizationeduca-tion construction in art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J].Alexandria EngineeringJournal,2022,61(11).
[3] 邁克·費瑟斯通.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現代主義與認同[M].楊渝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劉曉靜,劉陳東惠.智能時代的藝術教育觀——融通與轉向[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12):91-92.
[5] 田少煦,夏文英.突破“小眾”惠及“大眾”的傳媒藝術教育探索[J].藝術設計研究,2022(6):123-128.
[6] 易曉明.人工智能藝術的出現與藝術教育的堅守[J].美育,2021(6):4-11.
[7] 張振東.新文科背景下藝術教育的現代轉型與發展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22(10):82-89.
[8] 潘垠松.古典芭蕾教學法課程的翻轉課堂應用[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1(4):118-125.
[責任編輯:喻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