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教育階段,培養幼兒良好的規則意識是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幼兒在日常活動中學習生活技能,培養品德和行為習慣,進而形成規范、健康、有序的生活方式,為后續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基礎。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基于“生活即教育”理念,通過開展各種生活體驗和游戲活動,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讓幼兒在生活中體驗并理解規則的重要性,培養幼兒的自我約束力和團結協作能力,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培養幼兒規則意識的過程
一日生活“知”規則。例如,活動結束后,教師要求幼兒將椅子復位到教室指定的位置,明明從椅子上猛地站起來,將椅子拖拉到桌子邊。教師就問明明:“你怎么拖拉椅子?老師講過,搬椅子時不能拖拉,只能輕輕地搬動。”有的幼兒在搬動椅子的過程中,拖拉的聲音都較大,而且不知道如何搬椅子,根本原因在于他們對教師制定的規則不清楚。
要培養幼兒“知”規則的意識,需要對一日生活中的一些規則進行明確,幼兒只有明確了規則,才能遵守規則。當幼兒了解了規則有哪些并且人人都應遵守規則時,他們潛意識里才會去理解這些規則的含義與內在邏輯,這是幼兒對規則的初步認識。
一日生活“定”規則。在閱讀環節,幼兒會選擇自己去喜歡的區域進行閱讀,但常常出現嘈雜的吵鬧聲和混亂的身影,影響了他們的閱讀體驗和其他區域的正常活動。此外,閱讀區的圖書也經常被亂放和損壞。
為了改善上述狀況,教師與幼兒一起制定了新的閱讀規則:第一,閱讀時要保持安靜;第二,要有耐心,認真閱讀書籍內容;第三,要愛護書籍,如有損壞及時修補;第四,閱讀結束后,要將書籍整齊擺放。教師將這些規則轉化為易于理解的符號,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并遵守這些新的閱讀規則。
與以往不同,在幼兒參與規則的制定中,教師鼓勵幼兒自主思考閱讀時應注意的事項。這樣不僅加深了幼兒對規則的理解,還培養了他們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教師發現,閱讀區的秩序有了明顯的改善,幼兒也學會了主動維護閱讀環境。
一日生活“守”規則。在洗手環節,幼兒按組別有序進入盥洗室。東東比較調皮,他洗手時插隊,還喜歡在手上擦滿了肥皂,并抹到同伴的身上,其他小朋友接連向教師告狀。針對這一現象,教師首先讓東東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并讓被他抹肥皂水的幼兒說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師讓一個幼兒模仿東東的行為,把肥皂水抹到東東身上,并讓東東說出自己的感受。通過親身體驗,東東意識到洗手時要遵守規則,要學會排隊,并且不能與同伴打鬧。
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要從幼兒對規則的了解開始。教師要在一日生活中,幫助幼兒認知規則,然后通過適當引導,讓幼兒在一日生活中慢慢學會遵守規則。
一日生活“固”規則。幼兒在喝水時常常忘記排隊,導致場面混亂不堪。盡管教師多次強調,但收效甚微,經常有幼兒將水杯打翻。類似的情況在閱讀和用餐環節也時常發生,幼兒難以持續地遵守規則。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理解和遵守規則對他們來說確實是個挑戰。因此,教師需要反復強調規則,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斷鞏固這些規則。
為了有效幫助幼兒理解并遵守規則,教師可采用多樣化的教育方式,通過角色扮演游戲和模擬情景等活動,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規則,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例如,開展“排隊倒水”游戲,引導幼兒在游戲中學會排隊;開展角色扮演游戲,讓幼兒體驗并理解閱讀和用餐環節應遵守的規則。這樣不僅能讓幼兒更深刻地理解規則,還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讓幼兒自發地形成規則意識,進而有助于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成為懂規矩、有禮貌的人。
如何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
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幼兒規則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存在個體差異,教師要采取差異化的教學方法。在實踐過程中,有的幼兒不需要教師過多提醒,就能遵守一日生活中的各項規則。有的幼兒由于自身性格或家庭教養方式等原因,規則意識的發展處于較低水平。對于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教師應客觀看待,對規則意識水平較低的幼兒多一些理解和耐心。當幼兒出現違反規則的行為時,教師應主動聆聽并了解幼兒這一行為背后的原因,再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與教育。
教師要樹立傾聽意識。在幼兒園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常常會立即提醒或批評幼兒的違規行為。然而,他們沒有了解幼兒行為背后動機,導致對幼兒行為的誤判。事實上,幼兒的違規行為往往有其客觀原因。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及時與幼兒進行溝通與交流,了解他們違規的原因。
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常常忽略了詢問原因這一重要環節。然而,有些原因是教師開展引導教育的重要依據。因此,教師要樹立傾聽意識,當幼兒出現違規行為后,首先要給幼兒表述自己想法的機會,聆聽他們對自身行為的解釋。這樣不僅是教師對幼兒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教育的前提,還是尊重幼兒人格和自尊心的體現。
創造機會助幼兒守則。在一日生活中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結合幼兒一日生活實際,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方式,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
愛玩是幼兒的天性。在日常游戲中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十分必要。例如,教師可將規則意識的培養融入一日生活的具體環節,進而讓幼兒將規則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如在一日活動的晨間活動環節,教師可鼓勵幼兒進行自主鍛煉,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在自主活動過程中,要遵守的規則就是不能影響其他幼兒。教師可在場地內畫一些格子,讓幼兒在特定的區域內活動。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培養了幼兒的自主性和創造能力;另一方面,培養了他們在集體活動中的規則意識,同時也避免了幼兒在集體活動中出現擁擠現象。通過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節,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規則意識和良好習慣養成的體會,引導幼兒在成長初期就形成良好的行為方式,進而為以后的生活和學習奠定基礎。
構建合理的獎評機制。構建合理的獎評機制對于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至關重要。首先,要明確目標和標準,如制定規則行為清單,標注相應的獎勵或評價方式,讓幼兒知道哪些行為會受到獎勵。其次,激發幼兒的自主性和參與性。鼓勵幼兒參與獎勵標準的制定,推薦獎品。這樣不僅能增強幼兒的參與感,還能培養幼兒的自主意識。獎評的多樣化也是關鍵。考慮到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喜好,教師可采用口頭表揚、發放小禮物或特殊待遇等多種獎勵方式,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內在動力。公平和透明是獎勵機制的核心。事先告知幼兒和家長獎勵規則,設立明確的參考標準,確保獎勵分配公正,避免偏袒。最后,及時回饋和認可幼兒的努力也同樣重要。幼兒知道自己的行為得到了重視和肯定,將進一步增強他們遵守規則的意愿。
通過構建獎評機制,教師不僅能有效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還能培養幼兒的自律性、責任感和合作意識,進而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培養幼兒良好的規則意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持續引導的過程。教師可通過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樹立傾聽意識,創造機會助幼兒守則,構建合理的獎評機制等各種措施,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為幼兒的茁壯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