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幼兒園大班數學教學往往側重知識的灌輸,形式較為單一枯燥,難以充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將數學活動游戲化,讓幼兒在充滿趣味的游戲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不僅符合幼兒愛玩好動的天性,還能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當前幼兒園大班數學活動游戲化面臨著諸多挑戰,如游戲情境設計缺乏連貫性,游戲規則和活動目標缺乏統一性,游戲操作材料缺乏層次性等。基于此,深入探究幼兒園大班數學活動游戲化的實踐策略尤為迫切。

數學活動游戲化教學的現狀
情境缺乏連貫性。數學教學中游戲情境的設計是為了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加深幼兒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幫助教師有效開展數學活動。而連貫的游戲情境能幫助幼兒沉浸在游戲中持續關注與數學有關的任務和挑戰。這樣不僅能提高幼兒的專注力,還能強化他們對數學核心經驗的掌握。在“年貨買買樂”教學活動中,教師創設購買年貨的情境,一方面是為了提升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是為了幫助幼兒在角色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數字6的組成”。但教師在實踐中發現,僅在導入環節使用購買年貨情境,其他環節均圍繞分糖果展開,并未將游戲情境貫穿于整個活動,這不僅降低了幼兒的游戲參與性,還阻礙了他們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自標缺乏統一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在組織教學活動中一味強調游戲的趣味性,將游戲化教學等同于娛樂,呈現出重游戲形式輕教學目標的現象。例如,在“我的小貓在哪里”分類活動中,教師帶領幼兒玩“找小貓”
的游戲,雖然幼兒參與度高,但只體現了游戲性,并未實現“按物體的兩種及以上屬性特征對物品進行分類”的目標,也未及時引導幼兒理解分類活動的核心經驗。一方面,目標模糊,教師只關注游戲的完成度;另一方面,缺乏挑戰,沒有設置時間限制或任務難度分級,幼兒盲目聽從教師口令躲藏。這種目標與游戲規則的分離使幼兒無法在游戲過程中有效建立“二元分類”和“多元分類”的概念,影響了幼兒對物體集合元素的感知。
材料缺乏層次性。材料是學習工具,游戲化是學習形式,兩者緊密融合,方能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提升數學學習的效果。在“獅子大王過生日”計數游戲的操作環節,教師設計了相同內容的記錄單供全班幼兒操作,無法滿足幼兒的差異化需求,如能力強的幼兒“沒事干”,重復完成簡單任務;能力弱的幼兒“跟不上”,因為缺乏實物輔助,操作困難。這種沒有層次性的材料投放,未能實現能力分層目標,不僅削弱了幼兒的游戲熱情,使幼兒逐漸喪失參與信心,還影響了幼兒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
互動缺乏機智性。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存在過度依賴預設提問的現象。在“數數樂”計數活動中,教師總是問“怎樣數得更快”這樣的問題,卻沒有及時捕捉到幼兒在活動中產生的新想法。當幼幾提出“先數5個再加3個”的策略時,教師未能抓住這種偶發的教育契機,也未對幼兒的想法及時給予回應,當課件音效動畫分散了幼兒的注意力時,教師雖然知道教學目標和方法,但在實際教學中沒有及時調整并靈活運用。久而久之,削弱了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形成思維固化,不利于幼兒的數學認知發展。
如何開展數學活動游戲化教學
游戲情境貫穿始終,構建沉浸式游戲體驗。教師根據教學活動內容,結合數學活動游戲化的特征,將游戲情境滲透活動導入、活動探究和合作交流等環節串聯起來,注重情境邏輯化銜接,實現情境一體化設計。例如,在“年貨實買樂”活動中,教師在教室創設購物場景,要求幼兒扮演小小購物員,根據“6的組成”游戲任務要求,制定購物清單,通過“用6元錢買兩種年貨”的情境任務,持續運用6的分解與組成,最后延伸到“將購買的6個糖果分給爸爸、媽媽”的家庭小任務中。整個活動圍繞“購買年貨”這一游戲情境主線,形成“情境—任務一—應用”閉環,這樣既保證了活動的整體性與一致性,又激發了幼兒的求知欲和探索熱情。
明確活動目標,使游戲設計為目標服務。明確數學教學活動的目標,將目標轉化為具體的游戲規則。教學活動中的游戲設計應服務于教學目標,而非單純追求娛樂。教師可通過精心設計游戲環節,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直觀、生動的體驗,使學習過程變得更加有趣高效。在游戲中設置難度分級任務,兼顧目標達成與幼兒興趣,實現分層目標。例如,在“我的小貓在哪里”活動設計中,教師將目標設置為單一屬性、二元屬性和自主制定規則屬性,各自對標的游戲設計分別為:情景游戲“找小貓”,按照性別分類躲藏;“扎辮子 + 紅顏色衣服”雙重條件進行躲藏;幼兒自主描述特征,其他“小貓”躲藏。
材料科學分層,滿足不同幼兒發展。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師應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通過精心設計分層次的操作材料,引導和激發幼兒在原有水平上進一步提升。這樣不僅能滿足幼兒的個體差異,還能有效促進幼兒的個性發展,使幼兒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實現最優成長。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考慮材料分層,還要通過觀察幼兒的操作過程進行實時動態調整。例如,在“獅子大王過生日”活動中,教師提供了三個不同層次的材料包:在基礎層,提供了帶有五格托盤的蛋糕模型,輔助幼兒“5個5個數”;在發展層,提供了各類水果圖片記錄單,用畫筆圈畫的方式記錄群數過程;在挑戰層,提供了數卡和空白記錄單,方便幼兒自主選擇按群計數方法并記錄總數。
師幼互動靈活有效,支持幼兒全面發展。教師的有效引導是游戲化活動成功的關鍵。通過構建“觀察—回應——拓展”的互動模式,教師能從單純的觀察者轉變為積極的支持者。例如,在“數數樂”活動中,教師通過預設開放性問題改進提問技巧。當幼兒數數時,教師可適時追問:“你每次數了幾個?總共數了幾次?”以此引導幼兒對自己的數數行為進行反思。同時,教師還可進一步鼓勵幼兒思考:“如果換一種數數方法,會不會更快?”這樣不僅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還促使他們主動嘗試不同的數數策略,從而在實踐與思考中不斷優化自己的數數技能,提升數學學習的效率。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靈活調整教學工具。例如,在競技游戲中,幼兒出現分心的現象,教師應迅速關閉課件動畫,并采用實物操作的方式重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這種靈活調整教學策略的方法能確保每位幼兒都能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下獲得充分發展。
數學教學活動游戲化是教師立足幼兒的發展需求進行的有益探索。基于大班數學活動游戲化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應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統籌教學設計,讓游戲情境貫穿始終,讓游戲化設計圍繞活動目標,并在材料投放上做到科學分層,在活動中實現師幼互動靈活有效。此外,大班游戲化活動設計還應遵循趣味性、目標性、參與性、整合性、適宜性原則,聚焦明確的數學教育目標,創設多樣化的趣味情境,將數學知識與其他領域的知識相整合,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相結合,讓幼兒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的趣味與價值。
注:本文系合肥市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高質量發展視域下幼兒園大班數學活動游戲化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HJG2400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