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先生,男,31歲,體胖多年,近3個月自行節食+運動已減重約15千克,現身高179厘米,體重86.3千克,體質指數(BMI)為26.9千克/米2,來診為求進一步健康減重至理想體重70千克。舌淡,微齒痕,苔薄白,脈稍濡。西醫診斷:單純性肥胖癥。中醫診斷:肥胖?。ㄆ⑻撎禎褡C)。方案:在低熱量、高蛋白飲食+中醫辨證施膳指導+中等強度有氧訓練的基礎上,以穴位埋線(每2周1次,共行4次)為主,督脈灸、平衡罐(依據病情動態選用,約每周1次,且二選一)為輔。2個月后體重由86.3千克下降至69.3千克,足足減去17千克,BMI降至21.6千克/米2,實現了“整容式”減肥。同時在相關中醫特色療法的配合下,患者的舌脈也明顯好轉,齒痕舌已不顯,濡脈轉為平脈,體質由脾虛痰濕質糾正為平和質,整體狀況更健康。隨訪至今約半年,徐先生能繼續保持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體重平穩,無反彈跡象。
穴位埋線療法是融合多種療法的復合型治療方法。該法以線代針,將可被人體吸收的一種醫用蛋白線或可吸收外科縫合線植入相應的穴位,通過線體對穴位產生持續有效的刺激,來達到治療疾病及減重的目的?,F代醫學研究表明,穴位埋線可能有助于抑制食欲和促進脂肪代謝。據觀察其有效率為60%~80%。臨床上,常需結合患者體質,辨證給予綜合方案,更科學有效地健康減重。其在臨床應用具有明顯優勢:創傷較小,副作用小,省時方便,患者易接受,依從性較好且作用持久,不易反彈。這些特點使其在眾多減重方案中深得認可,被廣泛應用。
診療期間,中醫師會根據患者的體質及就診時間,合理規劃方案,給予埋線為主,督脈灸、平衡罐為輔的綜合方案,同時配合飲食和運動(營養師指導下的低熱量、高蛋白飲食及中醫辨證施膳指導+中等強度有氧訓練)。埋線取穴前后交替進行,仰臥位:中脘、天樞、大橫、帶脈、氣海、關元、曲池、上巨虛,以溫陽健脾、利濕化痰為主。俯臥位:肺俞、肝俞、脾俞透胃俞、三焦俞透腎俞,以調理臟腑、通調水道、平衡陰陽為主。并詳細告知埋線后注意事項:2天內不見水,3天內避免劇烈運動等。該患者嚴格遵守醫囑,診療前后未訴明顯不適,2個月后成功減重至理想體重,效果遠優于單純埋線減肥,且后期隨訪亦無反彈。
由此可見,埋線減肥是可行的,但還有很多患者對其有很多疑問和不解,下面為大家進行詳細解答。
穴位埋線做一次能減重多少?
常規埋線減重的效果因人而異,每次治療通??梢詼p輕1~5千克,一般每周可減少約1千克。臨床常用7號針和9號針兩種規格,對應的不同規格的線體(4~0和2~0),7號針每周1次,9號針每2周1次,均12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下來,體重減少量通常在3~15千克。具體效果取決于多個因素,包括患者的配合度、個體差異、體質類型、治療間隔時長等。
此外,部分患者在就診前已經自行減重并進入了平臺期,因此初期體重可能不會有明顯變化。減重是一個自我調節的過程,不可急于求成。
是不是只要埋線了就什么也不用管,坐等減重?
當然不可能,埋線可輔助減少食欲,提高代謝,同時調理肥胖體質,但并不是什么也不用管,減重者需要低熱量、低脂肪等飲食,加強運動,并從中醫角度辨證施膳,依據體質選用適合自己的食物(如痰濕體質者可多食山藥、薏苡仁、陳皮、白扁豆等健脾利濕化痰之品),日常行八段錦、太極拳等養生功法,調理氣血,糾正肥胖體質,必要時可輔助行口服中藥、中藥外敷、針刺、艾灸等治療以加強療效。
是不是想瘦哪里就埋線在哪里?
埋線減重并非想瘦哪里就埋線哪里,醫師要在辨病、辨證的基礎上,因人選穴,但臨床也會結合患者的體形(梨形、蘋果形等)側重肥胖部位,進行針對性交替性治療。
埋完線多久后要再取出線呢?
埋線減肥所用的線體為醫用蛋白線或可吸收外科縫合線,植入穴位后可被吸收,不用取出。其在體內經過軟化、分解、液化、吸收,時間為20天至4個月,但一般14天后,其對穴位的刺激作用減弱,甚至消失,故可重新埋線。再次埋線時間依據患者埋線反應及接受度可動態調整。
哪些人適合埋線減肥?哪些人不適合埋線減肥?
適應人群:①單純性肥胖患者(排除甲狀腺功能減退、多囊卵巢綜合征、庫欣綜合征等疾病導致的肥胖)及腹型肥胖患者;②代謝綜合征相關肥胖(肥胖合并高血壓、高血脂、胰島素抵抗或脂肪肝等)者;③局部脂肪堆積(如腹部、大腿、臀部等頑固性脂肪,埋線可針對性促進局部脂肪分解)者;④飲食和運動減肥效果不佳者(通過飲食和運動減重,平臺期難以突破者);⑤內分泌失調型肥胖者(女性因雌激素紊亂導致的腰腹肥胖、月經不調等);⑥預防反彈需求(部分減重成功的人中斷治療后易反彈,埋線可長期維持代謝水平,減少復胖風險);⑦肥胖合并亞健康人群,合并便秘、水腫、疲勞等亞健康狀態者,可通過埋線整體辨證調理。
不適應人群:①孕婦、5歲以下的兒童等特殊人群;②女性經期及出血性疾病患者;③皮膚感染化膿者、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④對線體過敏、排異及瘢痕體質者;⑤抑郁癥、狂躁癥等患者;⑥處于炎癥、心腦血管病等的急性發作期及惡病質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