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療技術提升和醫療設備升級,手術治療為眾多患者帶來了康復的希望。然而,對于高齡患者來說,手術卻是一道難以跨越的“禁區”。高齡患者由于身體機能衰退,各器官功能下降,常規手術麻醉方式在該人群中的應用存在諸多風險和挑戰。例如,高齡患者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以及肝臟、腎臟等器官的功能明顯減退,相關疾病發病率高,會增加手術和麻醉的復雜性與風險。麻醉是手術順利進行的關鍵環節,對于高齡患者更是如此,合適的麻醉技術能夠有效減輕手術期間的疼痛,避免患者因疼痛刺激引發一系列生理應激反應;良好的麻醉還能創造安靜、穩定的手術條件,方便醫生操作,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恢復。
高齡患者手術麻醉時面臨的挑戰
(一)生理機能衰退引發的風險
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彈性不佳,心臟功能下降,同時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高發,在手術過程中,心臟難以承受手術創傷和麻醉藥物造成的負擔,極易并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嚴重并發癥;呼吸系統方面,高齡患者肺功能下降,呼吸肌力量減弱,氣道反應性改變,術后易并發肺部感染、肺不張等呼吸系統并發癥,甚至可能危及生命;高齡患者往往合并多種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腦血管疾病等,這意味著常規劑量的麻醉藥物在高齡患者體內可能停留時間更長,藥物蓄積的風險增大,進而增加了麻醉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高齡患者的生理儲備能力弱,對麻醉藥物的耐受性低,常規劑量的麻醉藥物可能在年輕患者身上能達到理想的麻醉效果且不良反應較少,但在高齡患者身上,就可能導致呼吸抑制、循環不穩定等嚴重后果。
(二)合并疾病增加麻醉復雜性
高齡患者常合并多種慢性疾病,復雜的病情往往會增加麻醉管理的難度。例如:糖尿病患者麻醉過程中血糖過高或過低都會對患者造成損害;合并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麻醉期間血壓的波動可能誘發腦卒中。
(三)麻醉監測與評估困難
一是監測指標不準。高齡患者的身體狀況復雜多變,在麻醉監測過程中,一些監測指標可能不夠準確或難以反映真實的生理狀態。例如,高齡患者由于皮膚松弛、脂肪堆積,脈搏血氧飽和度監測可能會出現誤差。二是麻醉深度評估困難。高齡患者對麻醉藥物的反應存在個體差異,并且他們對疼痛、刺激等的反應可能不典型,這使麻醉深度的評估變得困難,容易出現麻醉過深或過淺的情況,影響手術安全和患者預后。
什么是超聲引導下的神經阻滯?
(一)基本原理
超聲引導下的神經阻滯是利用超聲成像技術對人體神經結構進行成像,醫生通過超聲屏幕,可直觀地觀察到神經的位置、形態和周圍的血管、肌肉等組織。在進行神經阻滯時,醫生依據超聲圖像中神經獨特的形態、位置、與周圍組織的關系來定位目標神經。例如,神經組織在超聲圖像中通常呈現為特定的條索狀或束狀結構,可通過這些特征確定目標神經并制定穿刺路徑,借助超聲的實時引導,將穿刺針精準地穿刺到目標神經附近,注入適量的局部麻醉藥物,進行神經傳導阻滯,達到在手術過程中減輕或消除疼痛的目的,實現對神經阻滯操作的精準控制,顯著提升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二)操作過程
操作前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根據手術部位、患者身體狀況等確定合適的神經阻滯方案,明確需要阻滯的目標神經;向患者解釋操作過程,緩解其緊張情緒,并做好相應的術前準備工作。操作中,在超聲探頭表面涂抹適量的耦合劑,并將探頭置于患者需要進行神經阻滯部位的皮膚上,通過調整探頭的角度和位置,獲取清晰的目標神經超聲圖像。確定好穿刺路徑后,在皮膚上標記出穿刺點。穿刺部位常規消毒、鋪巾,皮膚表面局部麻醉后,在超聲實時引導下,沿著預先規劃好的路徑緩慢進針,整個過程中通過超聲顯示屏觀察穿刺針的位置,確保其準確地朝著目標神經前進,避免誤傷到周圍的血管、神經等重要結構。當穿刺針到達目標神經附近合適位置后,注射麻醉藥物,并通過觀察超聲圖像,確保藥物均勻地擴散到自標神經周圍,形成有效的麻醉區域,確認麻醉效果。
超聲引導下的神經阻滯技術優勢
第一,精準定位,減少并發癥。借助超聲的實時成像功能,醫生能夠清楚地看到神經和周圍組織的解剖結構,精確地將穿刺針放置在目標神經附近,降低了誤穿血管導致出血、誤刺神經造成神經損傷的風險。與常規的神經阻滯方法相比,超聲引導下的神經阻滯具有明顯優勢。第二,麻醉效果確切,提升手術體驗。超聲引導下穿刺定位準確,局部麻醉藥物能夠更精準地作用于目標神經,均勻擴散,充分發揮麻醉作用,從而獲得更完善、更持久的麻醉效果。在一些下肢手術中,常規的麻醉方式可能會出現麻醉平面不完善的情況,導致患者術中仍有疼痛感覺。而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可以根據手術需求,精準地阻滯相應的神經,確保手術區域無痛,提高患者的手術體驗。臨床研究表明,采用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的患者,術中疼痛評分明顯低于采用常規麻醉方式的患者,術后對麻醉效果的滿意度更高。第三,對全身影響小,保護重要臟器。與全身麻醉相比,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屬于局部麻醉技術,藥物主要作用于局部神經,不會進入血液循環,降低了麻醉藥物對患者呼吸、循環等系統的影響。高齡患者本身心肺功能較弱,這種對全身影響小的麻醉方式能更好地保護他們的重要臟器。例如,在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時,采用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患者術中的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征更加平穩,術后恢復也更快。第四,術后恢復快,縮短住院時間。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對患者全身生理功能干擾小,術后患者能夠更快地恢復意識,減少了術后蘇醒延遲的情況且術后認知功能恢復良好。同時,由于局部麻醉藥物的作用時間相對較短,患者術后能夠更早地進行肢體活動,有利于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肺部感染等并發癥,促進患者康復。
超聲引導下的神經阻滯技術應用現狀與前景
(一)應用現狀
一是外科手術領域應用廣泛。如骨科手術(上肢的骨折固定手術,下肢的髖關節、膝關節置換手術)普外科手術(如腹股溝疝修補術、乳腺手術)等。在老年患者群體中這一技術被廣泛應用,許多醫院專門成立了針對高齡患者手術麻醉的團隊,將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作為主要的麻醉方式之一。通過多學科協作,為高齡患者制訂個性化的麻醉和手術方案,大大提高了高齡患者手術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二是麻醉方式的優先選擇。在許多醫院,對于適合的手術患者,特別是高齡、合并多種基礎疾病的患者,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已成為麻醉醫生的優先選擇。這是因為相較于全身麻醉,它對患者心肺功能的影響較小,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護患者的重要臟器。多學科協作模式也在積極推廣這一技術,麻醉醫生與外科醫生、內科醫生共同為患者制訂治療方案,麻醉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精準實施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外科醫生得以順利開展手術,內科醫生則負責對患者基礎疾病進行管理,共同保障患者的手術安全。三是基層醫療機構逐步推廣。由于設備和技術的限制,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主要在大型三甲醫院開展。近年來,隨著超聲設備的不斷普及和技術培訓的加強,越來越多的基層醫療機構(如縣級醫院、社區醫院)也開始應用這項技術,通過選派醫生參加專業培訓,購置便攜式超聲設備,逐漸掌握了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的操作技巧。
(二)發展前景
一是技術創新。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超聲設備將更加小型化、智能化,圖像分辨率會進一步提高,操作也會更加便捷。這將使這一技術能夠在更多基層醫療機構得到推廣應用,讓更多的高齡患者受益。同時,新型局部麻醉藥物的研發也在不斷推進,這些藥物可能具有更長的作用時間、更低的毒性,與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技術相結合,將為高齡患者手術麻醉帶來更好的效果和安全性。二是拓展應用領域。除了現有的外科手術應用,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技術還有望在疼痛治療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對于一些疾病的慢性疼痛,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通過超聲引導將藥物精準地注射到病變神經周圍進行神經阻滯治療,有望更有效地緩解疼痛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在急救醫學領域,對于一些需要緊急進行鎮痛處理的患者,如嚴重創傷患者,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可以快速、有效地實施局部鎮痛,為后續的治療爭取時間。三是遠程醫療。借助互聯網技術,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技術的遠程醫療將得到進一步發展。經驗豐富的專家可以通過遠程視頻指導基層醫生進行操作,實時解決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高基層醫生的技術水平。同時,遠程醫療還可以實現對患者術后的遠程隨訪,及時了解患者的恢復情況,調整治療方案。
編輯: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