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漫長而艱辛的分娩過程,當終于迎來與寶寶相見的美好時刻時,部分產婦卻不得不面對產后尿失禁的困擾。產后尿失禁是常見的產后并發癥,其發生時間可能在產后即刻出現,也可能在數周后逐漸顯現,癥狀嚴重程度也存在個體差異。這種癥狀不僅會影響夫妻性生活質量,還會使女性在社交場合產生焦慮和尷尬,長此以往更可能引發抑郁情緒,嚴重損害女性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使她們的自信心受到極大打擊。
為什么會出現產后尿失禁?
產后尿失禁的主要發病機制是盆底肌功能受損。盆底肌肉和筋膜不僅維持盆腔臟器正常解剖位置,還參與排便、排尿等生理功能。產后尿失禁并不是由單一因素造成的。從懷孕到分娩,每個環節都非常關鍵。妊娠期子宮增大對盆底的持續壓迫、分娩過程中的機械性損傷,以及產褥期恢復不當等,這些因素均可能導致盆底支持結構受損,進而引發尿失禁、子宮脫垂、陰道膨出、性交痛等一系列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
孕期因素:隨著妊娠進展,胎兒生長發育導致腹腔壓力持續增加,將子宮向陰道方向推,使盆底肌群的壓力增大,長期處于高張力狀態,這種機械性壓力導致盆底支持結構逐漸松弛、薄弱,引發盆腔器官移位。這不僅會引起尿失禁,還可能導致器官脫垂、排尿或排便障礙、性交痛等臨床癥狀。臨床研究表明,胎兒體重過大、羊水過多、妊娠糖尿病、孕期體重增加過多都是盆底功能障礙的高危因素。
分娩期因素: ① 在分娩過程中,盆底肌肉可能因受損而導致松弛,使其支撐力下降,導致膀胱頸和部分尿道發生脫垂,當咳嗽、打噴嚏或做一些增加腹壓的運動時,由于脫垂部位承受的壓力較小而內部的壓力較大,尿液就會被擠出。部分產婦還可能伴有腰酸、尿頻、尿急等癥狀。 ② 若產程過長,胎頭長時間壓迫會導致盆底肌肉、筋膜和韌帶供血不足,并引起支配盆底的神經水腫。 ③ 分娩時如果使用產鉗等器械助產,可能會造成盆底軟組織損傷。 ④ 在急產情況下,由于陰道還沒有充分擴張,胎兒快速通過可能導致陰道撕裂傷。
產褥期因素:若產褥期沒有休息好,會使盆底肌群負擔加重,容易導致盆底功能障礙。
其他因素: ① 分娩方式。順產尤其容易導致盆底肌肉和相關結構損傷。使用產鉗、真空助產或經歷長時間的第二產程可能增加尿失禁的風險。 ② 激素變化。尤其是雌激素的減少,可能導致尿道和膀胱組織的支持結構變弱。 ③ 子宮和膀胱位置的變化。懷孕和分娩導致盆腔內器官位置變化,可能影響膀胱的正常功能。 ④ 多胎妊娠或多次生育的女性。這類產婦的盆底肌肉可能面臨更大的壓力。 ⑤ 慢性便秘。便秘會持續增加腹部壓力,影響盆底肌肉正常的收縮功能。⑥ 慢性咳嗽。長期的慢性咳嗽會對盆底肌群造成非常大的壓力,從而影響盆底肌向上收縮功能,形成負重過大的功能障礙。 ⑦ 年齡。隨著女性年齡的增長,盆底肌肉會逐漸變得松弛,柔韌性也會下降,盆底肌更易受到損傷。
產后尿失禁的3種類型
① 壓力性尿失禁:表現為腹部壓力突然升高,無論是順產還是剖宮產,都有可能引起壓力性尿失禁,這是產后常見現象。 ② 急迫性尿失禁:只要膀胱有一點點尿意就想上廁所,有時來不及就會尿在褲子里。這種情況多是由膀胱功能受損所致。 ③ 混合性尿失禁:混合性尿失禁主要表現為肢體運動(如運動、跳躍、打噴嚏)后有漏尿,特別急迫甚至來不及上廁所。
尿失禁的危害
① 泌尿系統感染:由于尿道括約肌閉合功能不全及會陰部潮濕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可能會導致尿路感染。 ② 皮膚損害:由于長期有尿液溢出,產婦的尿道口及會陰部位長期處于潮濕狀態,從而引發局部瘙癢、發炎和濕疹等癥狀。 ③ 影響腎臟功能:產后尿失禁容易引發腎積水和尿毒癥等腎臟方面疾病。④ 影響社交:尿頻、尿急、異味等癥狀會對產婦造成心理壓力,影響自信心和社交活動,降低生活質量,甚至引發負面情緒,如容易產生焦慮和抑郁。
如何預防尿失禁?
在妊娠期間就應開始預防尿失禁。首先,應控制體重。在妊娠期,最大的危險因素是胎兒和增大的子宮對盆底的壓迫。因此,不僅要控制孕婦的體重,還要控制胎兒的體重。有些孕婦在妊娠期無節制地吃營養品,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建議孕婦通過孕婦瑜伽課或練習凱格爾運動來鍛煉盆底肌肉,同時,超重孕婦應定期到營養門診接受飲食指導,避免因體重過度增長而增加盆底肌負擔。還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分娩方式,如果寶寶頭部過大或者體重過重,不適合順產時,要聽從醫生的建議選擇剖宮產。其次,如果出現羊水過多等特殊情況,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排除胎兒畸形等情況。最后,在產褥期,產婦應該多休息,給生殖器官、盆底肌恢復的時間。產后尿失禁雖然是產后常見、高發的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但無須恐慌,也不要無視,應該正確對待,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產后尿失禁的康復措施
產后如果發生尿失禁,一定要把握好治療時機。一般在產后42天需進行復查,其中,盆底肌功能篩查非常重要。部分產婦產后不敢大笑、咳嗽,稍不注意就會有漏尿的情況,這實際上已經是尿失禁的表現。產后1年是康復的關鍵時期,此時針對妊娠分娩對盆底肌造成的損傷進行修復效果最佳。如果錯過這一關鍵時期的康復治療,隨著年齡增長,盆底功能障礙可能會逐漸加重,引發更多健康問題。
配合呼吸進行凱格爾訓練:凱格爾訓練可有效調動肛提肌,并對盆底核心肌群進行有效鍛煉。配合腹式呼吸訓練,可利用腹壓改變對盆底肌群進行拉伸,以更好地改善盆底肌群張力,并輔助穩定脊柱核心肌群,幫助恢復盆底功能的同時,可有效改善產后腰骶周圍疼痛。患者排空膀胱后,在呼氣時緩慢地持續收縮盆底肌肉約3秒,然后隨吸氣緩慢放松約3秒。重復此動作,10次為1組,做完1組后休息約1分鐘,進行下一組訓練,每日3組。
中醫療法:中藥(如補中益氣湯),以及對相應經絡、穴位、筋膜進行推拿按摩,能夠有效促進盆底肌張力恢復。艾灸關元、氣海、水道、足三里、腎俞等穴位,可起到補氣健脾、益腎助陽、固精縮尿的作用,進而緩解尿失禁的癥狀。還可通過推拿整復骨盆關節錯縫,理筋整復、調暢氣血,使膀胱開合有度、氣化有權,不僅可以恢復和糾正小關節之間原有的解剖關系,還可以改變肌肉系統內環境壓力,改善盆底肌血液循環。
盆底康復訓練:先找到需要訓練的肌肉位置。在排尿時,突然夾斷尿流,同時做呼氣的動作,找到夾斷尿流時肌肉收縮上提的感覺,這就是盆底康復要訓練的部位;之后排空尿液,以方便進行后續的訓練動作。 ① 憋尿。有意識地多次排尿,在失禁前,自主排尿。剛生產完存在尿痛等癥狀的產婦,也要克服恐懼,多次排尿。待排尿不痛時,就要在排尿過程中有意識地憋尿、中斷排尿、繼續排尿。剛開始可能憋不住,但多次練習后會有明顯好轉。時間從3秒開始增加,憋尿或者中斷時,心里默數3秒,再繼續。每日可多次練習。沒有尿意時,也可以躺在床上練習憋尿。采取仰臥位,吸氣時抬高臀部,用力收縮骨盆肌肉,堅持10秒左右。 ② 提肛運動。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認為提肛運動很適合產后修復。產后1天即可練習。 ③ 仰臥位夾球。平躺,頭部后方不要墊任何物品,雙手放置于身體兩側,掌心向下,將瑜伽球放置于小腿下方,吸氣,做好準備;呼氣,同時抬高臀部,雙腿用力向下壓球,吸氣保持5秒,呼氣同時緩慢放下臀部,放松;雙手放于腦后,瑜伽球置于兩腿中間,夾緊雙腿的同時收縮肛門,反復10次后抬起上半身,保持5秒。10次1組,每天3組。
減小腹部壓力:除了盆底肌訓練,還需要減小腹部壓力。方法一是積極治療導致腹部壓力增大的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便秘等。方法二是適當減肥,腹部脂肪堆積過多會對盆底肌造成過大壓力。方法三是產后早期不要進行重體力活動,尤其是產后42天內,單手不要拎超過5千克的物體。
其他方法:如果尿失禁癥狀嚴重,建議及時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配合專門的康復器械幫助恢復盆底肌的力量,安全無創。例如,盆底肌生物反饋治療儀可以幫助產婦更好地找到盆底肌,從而正確、有效地進行盆底訓練。除此之外,盆底電磁神經刺激也可以促進盆底肌的恢復,只需坐在治療椅上就可以開始治療。
結語
希望上述內容能夠幫助產婦正確認識尿失禁這一常見問題。產后尿失禁并非難以啟齒的隱疾,而是一種可以通過科學治療得到改善的生理現象。建議產婦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不必過分焦慮或羞于啟齒。一旦出現相關癥狀,請及時前往正規醫院的婦產科或康復科就診,專業的盆底評估和個體化治療方案能夠有效改善癥狀。切記,及時就醫、堅持康復訓練是恢復盆底功能的關鍵。讓我們共同關注產后健康,勇敢說出困擾,用科學方法守護身體健康,重拾自信人生!
編輯:王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