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7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15.0001.03
DOI: 10.3969/j.issn.2096-2665.2025.15.001
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為產后高發的功能障礙性疾病,當患者因體位改變、體力活動誘發腹內壓波動時,尿道阻力不足以對抗膀胱壓力梯度,導致非自主性漏尿,可顯著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常規盆底肌肉訓練雖可通過自主收縮增強Ⅱ類肌纖維力量,但部分患者因動作不規范或感知不足而導致訓練效率較低;而生物反饋電刺激則通過可視化反饋和電流刺激輔助患者精準識別目標肌群并改善神經肌肉協調性,兩者聯合可彌補單一療法的不足,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和康復效率,但其普及程度仍受限于醫療資源分布和患者認知差異,需進一步改進臨床路徑以促進規范化推廣[2-3]。基于此,本研究觀察生物反饋電刺激聯合盆底肌肉訓練治療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23年6月至2024年12月中山市南朗醫院收治的108例產后壓力性尿失禁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4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3~38歲,平均年齡( 28.65±4.13 歲;BMI 20~28kg/m2",平均 BMI(23.19±2.74)kg/m2";分娩方式:陰道分娩、剖宮產分別為35、19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4~37歲,平均年齡( 28.83±4.05 )歲;BMI21~29kg/m2 ,平均 BMI(23.66±2.61)kg/m2 ;分娩方式:陰道分娩、剖宮產分別為36、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 Pgt;0.05 ),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中山市南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1)符合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診斷標準[4;(2)為單胎足月妊娠者;(③自然分娩者;(4產后42d惡露已凈者;(5入組前未接受手術或康復治療者。排除標準:(1存在心、腦、腎等臟器嚴重障礙者;(2)存在認知、精神功能障礙者;(3)有尿失禁、盆腔臟器脫垂史者;(4)有泌尿、生殖系統手術史者;(5存在凝血、內分泌功能嚴重障礙者;(6急產、難產者;(7)存在惡性腫瘤者。
1.2治療方法給予對照組患者盆底肌肉訓練治療。囑患者緩慢收縮尿道、肛門及陰道,至最大限度后堅持5~10s ,隨后松弛休息 5~10s ,重復上述動作, 20min/ 次,2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生物反饋電刺激。使用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Electronicconceptlignoninnovation,國械注進20172211964,型號:PHENIXUSB4)進行電刺激干預。囑患者將大小便排空后,取平臥位,將探頭置入陰道內,電流為 0~70mA ,頻率為 50Hz ,脈寬 250μs ,以感覺肌肉強力收縮且無痛感為宜,隨后根據儀器屏幕上的壓力波形指導患者進行主動收縮、放松盆底肌肉訓練, 20min/ 次,2次/周,共治療10次。兩組患者均于治療5周后門診隨訪檢測與評估盆底肌電信號、盆底肌功能、尿失禁嚴重程度、性功能。
1.3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患者盆底肌電信號。采用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5周后盆底肌肉的最大峰值(正常值 25~40μV )做功值(正常值100~200μV/s )、肌電活力值(正常值 20~30μV )。(②比較兩組患者盆底肌功能。采用肌電生物反饋儀(深圳訊豐通醫療股份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182090246,型號:XFT-2003)經陰道或直腸放置電極,消毒后插入絕緣針電極至肌腹,記錄靜息及不同強度收縮時的動作電位,如低頻收縮時I類纖維激活,高頻爆發收縮時Ⅱ類纖維主導,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5周后的I、Ⅱ類肌纖維電位。(③比較兩組患者國際尿失禁咨詢委員會問卷簡表(ICIQ-SF)、女性性功能指數量表(FSFI)評分。于治療前、治療5周后,使用ICIQ-SF評分[5]評估兩組患者尿失禁嚴重程度,ICIQ-SF評分總分范圍為0~21分,評分越高表示尿失禁越嚴重。使用FSFI評分[評估兩組患者性功能,FSFI評分總分范圍為2~36分,評分越高表示性功能越好。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
)表示,行 t 檢驗。以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盆底肌電信號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盆底肌電信號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 Pgt;0.05 );治療后,兩組患者盆底肌肉的最大峰值、做功值、肌電活力值均升高,且觀察組均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 ),見表1。
2.2兩組患者盆底肌功能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盆底肌功能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 Pgt;0.05 );治療后,兩組患者盆底肌I、Ⅱ類肌纖維電位均升高,且觀察組均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lt;0.05 ),見表2。
)
2.3兩組患者ICIQ-SF、FSFI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ICIQ-SF、FSF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 Pgt;0.05 );治療后,兩組患者ICIQ-SF評分均降低,FSFI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ICIQ-SF評分更低,FSFI評分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lt;0.05 ),見表3。
)
3討論
壓力性尿失禁是產后女性高發的功能障礙性疾病,不僅會造成患者會陰部潮濕不適、反復尿路感染及刺激性皮炎等軀體癥狀,還會引發其社交回避、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嚴重阻礙產后母嬰互動。目前,臨床廣泛應用的初級康復方案以自主性盆底肌訓練為主,通過指導患者規律完成收縮、保持、放松的凱格爾運動模式,強化肛提肌及尿道括約肌的神經肌肉控制能力。然而,實際訓練中部分患者因機體感覺模糊難以準確定位目標肌群,常錯誤調動腹直肌或臀大肌進行代償性收縮,甚至因過度屏氣引發盆腔靜脈淤血,反而加劇盆底組織慢性缺氧[7。近年來,生物反饋電刺激的復合型康復技術逐漸成為干預新方向。該療法借助智能化設備實時顯示患者盆底肌電活動信號,并將其轉化為動態曲線、燈光提示或聲音反饋,使患者直觀感知收縮強度與持續時間,從而精準矯正錯誤發力模式。同步施加的低頻脈沖電流可激活處于靜息狀態的盆底神經纖維,通過節律性刺激誘發肌肉被動收縮,逐步重建神經一肌肉信號傳導通路。相較于傳統自主訓練,該聯合干預模式能顯著縮短肌力恢復周期,尤其適用于神經敏感性降低或肌肉萎縮嚴重的產后壓力性尿失禁患者[8-9]。
)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盆底肌肉的最大峰值、做功值、肌電活力值均升高,且觀察組均更高;治療后,兩組患者盆底肌I、Ⅱ類肌纖維電位均升高,且觀察組均更高,提示生物反饋電刺激聯合盆底肌肉訓練可改善產后壓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電信號、盆底肌功能。分析原因為,盆底肌肉訓練可增強患者盆底肌群(如肛提肌、恥骨尾骨肌)的協調性與持久耐力,從而預防盆腔器官脫垂及控尿功能退化。然而,由于盆底肌群位置較深且在收縮時缺乏直觀體感反饋,部分患者無法準確區分盆底肌與腹部、臀部肌群的發力差異,常出現屏氣代償、收縮持續時間不足或放松不完全等問題,導致訓練效率較低,甚至因錯誤用力加重盆底疲勞[10]。而生物反饋電刺激療法通過低頻脈沖電流刺激盆底I、Ⅱ類肌纖維,誘發其節律性收縮以改善肌群血氧供應,逐步恢復尿道括約肌的張力及快速反應能力;同時,高靈敏度傳感器可實時捕捉肌電信號強度,并將其轉化為動態曲線、色彩變化或聲音提示,使患者能夠可視化感知收縮力度、節奏及目標肌群激活狀態,從而及時糾正發力模式偏差,有利于其盆底肌功能的恢復。此外,生物反饋電刺激通過電刺激激活患者盆底肌肉,恢復受損神經的傳導敏感性,從而提升其尿道括約肌的閉合壓和膀胱頸支撐結構的穩定性,且該治療方法可通過改善患者局部微循環,加速組織修復,減少因分娩損傷導致的肌肉萎縮或肌纖維化,進一步恢復控尿相關結構的生理功能,有利于患者盆底肌功能的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ICIQ-SF評分均降低,FSFI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ICIQ-SF評分更低,FSFI評分更高,提示生物反饋電刺激聯合盆底肌肉訓練可緩解產后壓力性尿失禁患者尿失禁癥狀、改善性功能。分析原因為,生物反饋電刺激通過陰道探頭釋放的靶向電脈沖可激活盆底肌群本體感覺傳入纖維,通過
運動神經細胞募集增強肛提肌、球海綿體肌等核心肌群的強直性收縮耐力;結合患者肌電信號的實時頻譜分析實施個體化參數調節,不僅能促進Ⅱ類肌纖維橫截面積增生,還可通過肌梭適應性重塑提升尿道括約肌靜息張力,使膀胱頸后尿道角逐步恢復至正常解剖位,顯著提升腹壓傳導時的尿道阻力屏障[12]。同時,生物反饋電刺激利用實時動態信息引導調整患者盆底肌肉訓練強度,增強其逼尿肌興奮性及排尿調控能力,進而增強患者盆底肌力與尿道括約肌的收縮協調性,改善陰道節律性收縮功能,減少漏尿及性交不適,減輕尿失禁嚴重程度。此外,生物反饋電刺激通過對患者盆底肌群進行規律的電刺激,進一步促進陰道壁血流灌注及神經末梢敏感性的恢復,改善盆底節律性收縮幅度與協調性,從而改善其性功能。
綜上所述,生物反饋電刺激聯合盆底肌肉訓練治療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改善盆底肌電信號、增強盆底肌功能,同時有利于緩解尿失禁癥狀并改善性功能,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王麗云,張明慧,張新月,等.產后壓力性尿失禁風險預測模型的系統評價[J].護理學報,2024,31(3):57-62.
[2]曾蘭芬,曾燕靜,邱文慧,等.四維超聲評價針刺聯合盆底肌訓練治療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臨床療效[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23,18(9):1865-1869.
[3]李清芳.生物反饋電刺激聯合康復訓練對產后壓力性尿失禁患者漏尿及盆底肌力的影響[J].黑龍江醫藥,2023,36(5):1199-1201.
[4]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婦科盆底學組.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7,52(5):289-293.
[5]陳澤波,來永慶,曹群朵,等.ICIQ-SF問卷中文版與尿動力學檢查的相關性研究[J].現代泌尿外科雜志,2011,16(5):403-405.
[6]樓青青,張琴薇,姚慧嵐,等.女性性功能量表的漢化及其信效度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10):23-26.
[7]李夢潔,茍曉瑜,盧楠,等.產后壓力性尿失禁康復管理的最佳證據總結[J].中華護理教育,2024,21(2):224-230.
[8]黃靖.電刺激聯合場景生物反饋訓練治療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療效及對盆底肌功能的影響[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22,30(11):2509-2512.
[9]胡靜,袁鈺寧,程思.Kegel訓練聯合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療效觀察[J].徐州醫科大學學報,2021,41(6):464-468.
[10]于云杰,胡同秀.生物反饋電刺激聯合盆底肌訓練治療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療效觀察[J].黑龍江醫藥,2023,36(3):675-678.
[11]才琳琳.電刺激聯合場景生物反饋訓練治療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效果及對盆底肌功能的影響[J].臨床醫學,2023,43(10):83-86.
[12]程曉真,牛延峰.生物反饋電刺激聯合盆底肌鍛煉對產后壓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療效[J].河南醫學研究,2022,31(8):1442-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