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人工智能正加速從技術研發向產品化迭代、場景化落地延伸,其產業發展與應用落地也正循著健康生態循環的方向構建。各地通過強化統籌規劃、優化政策供給、創新發展范式、鼓勵場景應用,持續引導推動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化發展,深度推進人工智能與千行百業融合創新,“智能+”正逐步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顯著特征,為新質生產力培育拓展了全新空間。
浙江在數字經濟創新發展領域先行先試、長期深耕,形成了從技術攻關、產品研發到場景落地的全鏈條創新經驗。進入人工智能時代,浙江將人工智能深度嵌入“數字浙江”建設體系,在政策生態構建、算力基建布局、產學研用協同等領域展開系統性探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人工智能發展路徑。
政策產業協同,釋放制度發展紅利
浙江以政策精準供給激活產業發展動能。2024年10月,《浙江省“人工智能+”行動計劃(2024—2027年)》發布,有力推動人工智能產業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2025年5月,《關于支持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出臺,圍繞產業生態、人才、算力等六大維度推出27條舉措,硬核支持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政策紅利催生出“杭州六小龍”等創新集群,構建起以杭州為核心,向寧波、嘉興、紹興等環杭州灣地區集聚發展,覆蓋芯片、服務器、大模型、智能終端等關鍵環節的全產業鏈格局。
算力場景并重,雙向驅動效能躍升
浙江以“算力強省”建設為支點,構建綠色智能算力網絡。截至2024年底,全省算力總規模突破80EFlops,目前正加快推進平湖潤澤等3個萬卡算力中心建設,并同步推動新能源與智算設施一體化建設,實現算力供給與綠色低碳協同發展。與此同時,算力優勢正轉化為場景創新動能,如杭州城市大腦3.0實現了超大城市治理“一網統管”,日均處理數據量達50億條;杭州臨平區“AI+污水處理”模式年減排廢水13.6萬噸,綜合電費節約率達32%。
產學研用貫通,構建全鏈條創新生態
浙江以“基礎研究—應用轉化—人才培育—倫理治理”為主線,筑牢創新根基。研究端,浙大杭電智能體AutoManual框架通過模仿人類“記筆記”機制,將智能體新環境任務成功率提升至97%,成果入選NeurIPS;應用端,宇樹科技與浙江移動合作的“AI+具身機器人”項目,給人形機器人的“身子”加上國產大模型的“腦子”。人才端,杭州“西湖明珠工程”中單列人工智能賽道,加強對人工智能人才支持;浙江大學與壁仞科技等多家企業共建“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教育人創新中心”,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治理端,浙江率先成立省級科技倫理委員會,建立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系,提升科技倫理治理能力,有效防控科技倫理治理風險。
融合制造業,智能體驅動產業升級新范式
作為制造業大省,浙江將智能體技術深度融入“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低空經濟領域,天目山實驗室“小天”無人機智能體搭載多模態大模型,理解人的意圖后會自動飛行或末端作業,推動工業無人機“傻瓜式操作”變革;元宇宙領域,“游浙里”鴻蒙生態平臺整合文旅、交通數據,通過智能體技術,從“文化脈絡提煉”“跨市資源共享”“全域體驗升華”三個方面,為游客升級旅游體驗;工業互聯網領域,中控技術在全球首發具身智能SCADA,內置三大AI大模型,驅動工業全場景智能升級。
從算力網絡的“東數西算”到產業應用的“AI+千行百業”,從技術創新的“杭州方案”到場景構建的“浙江范式”,在這片數字經濟熱土上,人工智能正與實體經濟深度熔鑄:政策筑基、算力撐腰、創新聚力、場景破局,共同勾勒出“技術向新、場景向深”的發展圖景。未來,經過不斷地系統性創新,浙江必將為全國人工智能發展提供可復制的實踐樣本,讓智能之光照亮高質量發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