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榜樣的力量。典型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方法之一。典型教育法又稱榜樣教育法,利用榜樣的力量感染和激勵教育對象,達到教育目的。在高校中應用典型教育法的意義很大,但是縱觀當前,高校典型教育法的應用存在著許多問題,多元價值觀的沖擊導致教育對象的認同感降低,樹立典型的標準和條件落后于時代發展,宣傳典型缺乏真實性、客觀性和連續性,教育方法實施過程中缺少連貫性、靈活性。應當從以下幾點探索,夯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加強典型樹立和宣傳對策的研究,統籌高校典型教育法的應用合力。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法;對策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15.066
1典型教育法的內涵和重要意義
1.1典型教育法的內涵
典型教育法又稱榜樣教育法、示范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同時也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各個歷史時期所積累的重要工作方法。顧名思義,典型教育法就是通過挖掘和樹立典型,以生動直觀的事例或人物感染教育對象,給予教育對象以激勵、警示的作用,從而達到教育目的的一種方法。典型教育法的應用在我國由來已久,早在漢朝時期,“舉孝廉”就是一種早期典型教育的運用?!芭e”就是推舉,“孝廉”是古代社會文人士大夫階層普遍重視的兩種品質,即孝順和廉潔,通過推舉品行高尚的人為官出仕,既以先進典型教育了百姓,也滿足了統治階級的人才需求。近代以來,尤其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典型教育的運用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革命中鍛造典型、宣傳典型是激發群眾、教育群眾、提升群眾素養的重要方法。可以說,自古至今無數典型對一代代的中國人民起到了巨大的激勵和感染作用,推動著中華民族不斷向前。典型教育這里的典型不僅僅是“榜樣”,即指人民群眾中具有代表性的在各行各業中作出突出貢獻且能夠得到普遍正向情感共鳴的人物,還包括那些具有代表性警示作用的負面典型。典型教育的運用是正面典型和負面典型的統一,是有效挖掘和充分利用正負面典型的平衡,只強調任何一方而忽視另一方都難以完全發揮典型教育法的作用,難以達到既定的教育目標。
第一,“典型”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典型的樹立是人為的,但不是完全主觀的,歸根到底依據的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現時條件和水平。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典型,不同時代的典型又相互聯系、相互區分。時代性是典型最為突出的特點,不論是確立典型的原則、選擇典型的標準、宣傳典型的手法,還是樹立典型的意義,其背后都受到特定時代特定時期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統治階級的制約和影響。
第二,“典型”具有代表性。先進典型根植于人民群眾,但不是所有人民群眾都具有典型意義。典型的代表性有兩個方面:其一是積極的典型,在能力、道德、品質等各個方面突出于大眾;其二是消極的典型,尤其是在重點領域重點人群當中因為更加惡劣的言行而突出??偠灾?,典型必然是來自特定群體當中具有突出代表意義的一類人。
第三,好的“典型”具有生動性。典型是直觀的,是生動的。展現給教育對象,讓教育對象從感官上產生心理共鳴的典型,不論是典型事例抑或典型人物,都是以人為主體的實踐活動。典型來源于實踐,典型教育法的目的也根植于實踐。生動的人產生了生動的典型,典型的生動性是人類學習典型的重要動力。
第四,好的“典型”具有易學性。樹立典型不只是為了感化、激勵或警示,更重要、更為本質的是“模仿、效仿”。如果典型樹立過于追求完美、過度看重成績,就會讓人產生較大的距離感甚至是逆反心理,這樣會本末倒置,不僅沒有起到共鳴的作用,反而會起到負面影響。典型以其獨有的成績、性格、精神、思想區別于常人,這是其成為典型的基本條件,而一個真正發揮重大影響的典型不僅是由于先天的財力、智力等因素促成的,所以要更加重視挖掘其后天的努力。好的“典型”具有易學性,易學不代表門檻低、條件弱,易學性更加突出的是弘揚和樹立身邊人容易忽略而又十分珍貴的品質。好的典型會讓人產生主動學習的自覺,這依賴的是典型親切而又真實的特性。
1.2高校應用典型教育法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通過典型了解貧困地區真實情況,窺一斑而見全豹。這有利于正確決策”[1]。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立德樹人”作為高校工作的中心。因此高校運用典型教育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有利于對教育對象起到良好的激勵、引導、警示、正視作用,明底線守紀律,自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案粡姟⒚裰鳌⑽拿?、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美好期望也是嚴格標準。通過樹立先進典型、反面典型,不僅能夠使人們在直觀感受和內心共鳴中夯實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認同感,更能夠身正示范對照檢查,提升個人修養和品德,“使受教育者見賢思齊,以先進典型為標準,學習和效仿正面典型的思想和行為,不斷矯正自己的行為,實現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2]。
第二,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完善“立德樹人”的體制機制。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適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典型教育法的實施不局限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和教育主體的變化,組織形式多樣直觀,教育效果顯而易見。其次樹立典型、宣傳典型離不開“立德樹人”的思想教育目標,是強化“立德樹人”實效的重要舉措,加強和重視典型教育法的應用,有利于完善“立德樹人”的體制機制。
2新時代高校典型教育法的應用困境
2.1多元價值觀的沖擊導致教育對象的認同感降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需要以及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和思想條件的影響,樹立典型、宣傳典型、向典型學習成為熱潮,典型教育法得到了充分的重視被應用到了各行各業,甚至一度上升到治國理政的高度,可以說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無數被打上時代烙印的先進典型被印刻在一代代人心中,在完善自身、激發生產熱情促進生產力發展、振奮民族精神等方面成績顯著。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不可避免地流入中國,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的普及,高校學生在多元價值觀的沖擊下,自我意識、利己主義、個人主義大幅上升?!叭藗儗τ诘湫偷木窆奈韬途咀饔玫闹匾暢潭却蟠笙魅?,加上典型教育法在運用方面存在的問題,使其實施效果極大地削弱了”[3]。他們普遍對于“榜樣”和“典型”產生了倦怠情緒,甚至是反感心理。一方面,他們開始更多地關注自身,強調差異,學習典型和效仿典型的熱情降低,另一方面,長久以來由于眾多典型同學生群體的距離感太遠,學習難度較大,導致教育對象對于實施的典型教育法的認同感大幅度降低。
2.2樹立典型的標準和條件落后于時代發展
典型是時代的產物,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典型,不同時代的典型具有繼承性,但絕不是毫無差異。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高校全部工作的中心和根本目標定位是“立德樹人”,即培養自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v觀當前高校樹立的“典型”,有些脫離時代特征,還在圍繞著舊有資源繞圈子、費工夫,難以結合當下形勢推陳出新。有些“典型”新時代的特征不夠明顯,閃光點不足、優點不明確,該突出的沒有突出,本末倒置,說服不了學生,學生的心理共鳴弱,典型的激勵效果差。這些都反映出當前高校在實施典型教育法過程中樹立典型的標準飄忽不定、條件缺乏統一的問題。
第一,標準不定。時代特征弱,沒有把準大方向,沒有從政治高度選取典型,往往是樹立的典型經不住深挖,沒有真功夫,難以使學生信服,難以令學生產生共鳴。
第二,條件不一。樹立典型大而化之,不注重細節,只注重表面成績,這樣樹立的典型忽略了教育對象的差異性,反而容易助長“成績效應”,難以達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2.3宣傳典型缺乏真實性、客觀性和連續性
根據一項調查得知,有67.2%的學生是通過“網絡等新興媒體的宣傳”獲取榜樣信息;其次通過“學校宣傳及課本學習”獲取榜樣信息的學生,占總數的15.8%;有8.4%的學生獲取榜樣信息的來源,選擇了“閱讀人物傳記”;而選擇了“其他的”學生占總數的3.4%”[4]。由此可以看出,當前高校典型宣傳依然不夠深入,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典型宣傳只注重正面典型宣傳忽視負面典型宣傳。典型教育法是正反面典型應用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對立統一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長久以來,高校典型宣傳多以正面為主,囿于各種原因,負面或反面宣傳寥寥無幾。大量的正面典型宣傳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產生了審美疲勞和感官倦怠,導致學生對于典型們的信服度、關注度降低,典型宣傳的感染性、激勵性大幅減弱。
第二,典型宣傳缺乏真實性和客觀性。典型宣傳看的是真材實料,依據的是典型所具有的較高品質、能力、成績等。一段時間以來,高校典型宣傳較為盲目,由于缺乏對于典型的嚴格考核,一些低于典型甚至和典型背道而馳的人物被樹立成正面典型,導致學生群體對于典型的信服度大大下降,這不僅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更損害了高校的公信力。
第三,典型宣傳缺乏連續性。宣傳典型是較長時間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草草了事。一些高校在進行典型宣傳時,存在形式主義的問題,往往是典型匯報會散場典型教育就終止,校園橫幅展板一擺就不管不問,這樣的做法不僅不能讓教育對象深入了解典型,更傷害了典型本身,起到了較大的負面作用。
2.4教育方法實施過程中缺少連貫性、靈活性
縱觀當前,高校典型教育實施的主體依然是思政課教師,實施的主戰場依然是思政課課堂,典型教育法應用的時間和空間局限了理想教育效果的達成。
第一,高校典型教育實施過程缺乏連貫性。高校典型教育法實施主要依賴思政課教師,往往是出了教室就看不到典型教育,通過校園活動、社會實踐、班會等形式進行典型教育較少,因此缺乏連貫性。
第二,高校典型教育缺乏靈活性。靈活性對立面是單一性,當前高校組織典型教育采取的形式往往跟不上時代發展,更跟不上當前高校學生的心理發展和變化,采取的仍然是相對簡單直觀的方法,例如校園展板和橫幅、宣傳片放映等形式。這些方法忽略了高校學生在互聯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特性,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感染力明顯不足。
3新時代高校典型教育法的應用對策
3.1夯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定位
“立德樹人”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一?!抖Y記》中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秉h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6年12月初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5]。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定位,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手段都要符合“立德樹人”這條紅線。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選取典型要符合“立德樹人”根本目標定位,典型人物或事例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要從政治高度和立場,高度重視典型的道德品質和精神風貌,善于從人民群眾中,尤其是身邊人的微小細節出發,挖掘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著重宣傳高尚的精神品質增強感染力、信服力;其次,要把“立德樹人”作為目標導向貫徹到典型宣傳的全過程,從發現典型、了解典型、學習典型、踐行典型到關愛典型,要充分調動教育者和教育對象深度、主動參與其中,在每一個過程中真實感受到典型的先進性;此外,在典型宣傳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認真了解當前形勢下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需求,從認清需求出發,運用多種渠道和手段吸引學生參與到樹典型、學典型的浪潮中來,把“立德樹人”的要求滲透到教育學生方方面面;最后,宣傳主體要多元化,不能局限于思政老師這一單方面主體,學校領導干部、輔導員、宿舍管理員等都可以稱為教育者,也可以成為宣傳主體。對于宣傳主體,要加強培訓,使其以高尚的師德師風嚴格要求自身,在學校文化環境和專項活動等多方面都要做好宣傳工作。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要求,培養出社會主義事業需要的人才。
3.2加強典型樹立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層次化
典型的選擇和樹立是關系到典型教育法運用效果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典型樹立不好會影響高校學生的發展方向,這一時期大學生身心發育不夠成熟,尚未進入社會,對教育內容的依賴性比較強。高校要加強典型樹立的科學化,即典型的樹立和選擇要有標準化、科學化程序和方法。要以學生為主體,一方面是典型的選擇對象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主體的積極的典型對象或事跡,更容易為同齡人學習和效仿,而消極的典型的警示作用也更加具有震懾性;另一方面是選擇者以學生為主體,要學生參與典型選擇的過程中來,依據標準選擇典型,以達到強化典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高校要加強典型樹立的規范化,即選擇和樹立典型要符合科學化的程序和標準,不能依據權勢或人情擅立典型。典型選擇和樹立的過程即標準要透明化,典型要真實可靠;高校要加強積極典型樹立的層次化,即典型的選擇和樹立要從多個角度考慮,高校往往以成績為唯一標準,但有的學生可能在“德、體、美、勞”某些方面有所欠缺,這方面的欠缺往往不被老師熟知,因而樹立積極典型的過程中以偏概全,這類典型無法得到同輩的信服,無法實現積極典型教育所要達到的“立德樹人”的目標。
3.3提高典型宣傳的透明性、層次性和深入性
典型宣傳的力度、深度和廣度直接影響到典型的影響力,因此,在運用典型教育的過程中要合理運用宣傳的手法來提高典型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效果。首先,高校要提高宣傳的透明性,即不能刻意塑造出毫無瑕疵的典型以達到樹立的目的。“人無完人”,典型是被允許存在缺點和不足的,一方面是因為真實性,另一方面是因為可模仿性;其次,高校要提高典型宣傳的層次性,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專業、不同學段的人對典型的理解層面不同,不能以一概全,要劃分層次,有針對性地為不同的受教育對象樹立不同典型,以引起受教育對象的情感共鳴和認可度;最后,高校要提高典型宣傳的深入性,即宣傳的時效和深度。許多高校樹立典型都是“湊熱鬧式”的活動,只是短時期的活動,應長期地、在不同時期突出重點地宣傳,才能產生“典型學習日常化”的效果;宣傳也不能只是形式上的在公告欄、班會、校園廣播室宣傳典型的事例,要深入挖掘典型的多方位的閃光點,宣傳的時候要采取符合學生身心發育的規律的方式,潛移默化地融入校園文化中,典型要深入學生中間,拉近距離。
3.4統籌高校典型教育法應用的合力
當前,典型教育法的運用和宣傳主體主要是思政課老師,以課堂和學術報告會的形式應用典型教育法,容易引起學生的抗拒心理,難以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因此高校要統籌典型教育法的應用合力。
第一,典型教育法的應用主體要多元化,高校黨政干部,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其他學科教師、輔導員、宿管阿姨、心理咨詢教師等多方面主體都融入典型教育的工作之中,使典型教育的應用滲透到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二,典型教育法要和其他教育法配合使用,諸如鼓勵教育法和實踐教育法等,才能起到互補性和教學多樣化的效果。
第三,要形成典型教育法的高校聯合機制,只采用本校或本地區的典型,難以擴大影響力,高校之間要聯合宣傳和交流宣傳典型,讓典型的影響力擴大化。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的講話[J].當代江西,2021,(03):3-12.
[2]黃瑩.典型教育法運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7.
[3]王康.強化典型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效應[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26(06):45-47.
[4]李倩.榜樣教育法在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D].山西師范大學,2018.
[5]教育部課題組.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