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語言文字的交際作用,并指出學生應學寫讀書筆記,學寫常見應用文。倡議書屬于典型的應用文。新課標指出,表達的本質是溝通與交流。撰寫倡議書,即與倡議對象進行溝通與交流。這要求倡議書具有號召力,能使倡導對象認同與踐行所倡議的內容。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圍繞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習作:學寫倡議書”,開展倡議書寫作教學,以增強學生表達的號召力。
在倡議書寫作教學中,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只關注基本的格式、講授基礎的知識板塊,即倡議的原因、倡議的內容及最后的呼呼。這樣一來,學生往往只能被動遵循固定的范式進行寫作。雖然應用文作為實用性文體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但教師應避免學生陷入機械行文的寫作模式。具體而言,新課標背景下的語文教學倡導學生進行多元化表達、個性化表達,而學生由于生活經驗、興趣愛好、表達習慣不同,對寫作的看法和思維自然也會存在差異。因此,教師在應用文教學中,既要強調應用文的具體格式,又要引導學生嘗試運用創造性思維,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自主寫作空間,激活學生的表達思維[1]。
一、聚焦生活經歷,激發寫作動力
新課標指出,學生應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積極觀察、感知生活,發展聯想和想象,激發創造潛能,豐富語言經驗,培養語言直覺,提高語言表現力和創造力,提高形象思維能力。換言之,基于生活實際的溝通與交流,需要學生積極觀察、感知生活,從生活中挖掘資源,并形成感性經驗,進而發展語言表現力和創造力。教師應把握“積極觀察、感知生活”的要求,幫助學生拓寬認知視野,指引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聚焦生活經歷,從而激發他們的寫作動力。基于此,在倡議書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社會生活、家庭交往、學校學習等方面的不良現象或值得倡導的現象,并從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或與自己所認知和期待有所差異的現象出發,緊密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與感性體驗,明確倡議主題。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產生倡議的積極性與迫切感,有效激發學生的寫作動力。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先鏈接廣闊的生活,通過典型的生活事件,激活學生關注生活的意識[2]。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的生活環境,如學校、小區、街道、商場等。學生基于自己的觀察與發現,用草稿紙記下了一些與真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或現象,如人們在公共場所中的不文明行為、城市及周邊環境的污染問題、水資源保護問題等。如此一來,學生在倡議書寫作中的選題思維得以充分激活,他們所撰寫的倡議內容不是對其他倡議的機械模仿,而是源自他們對社會生活的積極觀察和深刻感知。這不僅能夠避免全班學生所倡議的內容重復性高的問題,還能夠為學生創造性思維與表達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此外,在學生明確倡議書的選題后,教師需要鼓勵學生以細致的語言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并與同學交流自已真實的看法,讓學生在交流和分享的過程中產生共鳴,實現深入感知,從而逐漸意識到:只有發出號召,讓人們共同努力,才能改變各種不良現象與問題。
由此可見,教師需要避免采用機械、生硬的應用文教學模式,應引導學生觀察與探究現實生活,從而使學生明確倡議書的主題;同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豐富學生的感性體驗,激活學生表達和溝通的內在動力,讓倡議書的撰寫成為他們發自內心的需求。
二、對接教材范例,深化感性認知
應用文有基本的格式和模塊。作為基礎知識,這些內容應在教學中得到生動呈現。針對六年級學生的學習經驗和認知能力,在教授倡議書的基本格式和板塊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教材范例,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性學習。
第一,教師可引導學生將倡議書的格式與他們已經熟練掌握的書信格式展開對比。通過對比,學生發現:倡議書中的標題、稱呼、正文、署名及時間等格式,都與書信相同;而不同之處在于倡議書沒有祝福語。如此一來,學生能夠通過遷移書信格式的學習經驗,順利掌握倡議書的基本格式。
第二,教師可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中的倡議書范例,通過概括提煉,明晰倡議書的基本構成:倡議原因、倡議內容及最后的呼吁。在學生了解倡議書的基本格式和內容板塊后,教師可提問:“如何充分發揮倡議書的作用,讓更多人響應倡議的內容,進而付諸實踐行動呢?”在該問題的啟發下,學生能夠發現:具有號召力的倡議書,能使倡議對象領會倡議的原因、接受倡議的內容、響應倡議的呼吁。
第三,教師可將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課文《只有一個地球》作為范例,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該篇課文不僅是介紹地球的說明性文本,還呈現了“必須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觀點,從地球雖美但小、資源多而不可再生、設想移居但無法實現等角度揭示并印證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客觀事實,號召“保護地球,保護生態環境”是人類的必然選擇,由此形成的倡議具有強大的號召力。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入解讀該篇課文,深化其感性認知,使學生逐漸領會如何增強自己表達的號召力。
三、借助多元資料,增強寫作依據
為了使學生的表達具有號召力,教師需要深化學生的情感認知體驗。小學階段的學生的生活范疇相對有限,所關注的對象及接觸的資源也相對有限,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查閱圖書報刊、搜集網絡資料等方式,獲取寫作素材,進而全方位了解自己所要倡導的主題,為精準表達倡議內容、增強倡議書的號召力打下基礎。
以針對“浪費水資源”現象而展開的倡議為例。為了增強倡議書的號召力,引起倡導對象的共鳴,使倡導對象樹立“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學生需要借助多元資料,鮮明、有力地呈現水資源的浪費的真實情況。其中,有學生搜集并呈現了如下資料。
我國水資源總量穩居世界第6位,平均占有量約為世界平均的 30% 。總體來說,我國水資源總量大,平均占有量較小,局部地區水資源緊缺難題較為嚴重,水資源供求矛盾突顯。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平衡,南多北少,進一步加重水資源緊缺的狀況。受各種因素制約,我國水資源開發潛力有限,水資源開發難度越來越大,而廣大群眾需水量愈來愈多,水資源供求矛盾更突出;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19年,中國每年浪費水資源約為800億立方米,即約合8000多億噸。這個數字相當于每人每年平均浪費水資源約60多噸。
再以針對“火災”現象而展開的倡議為例。為了倡議人們加強防火意識,合理使用明火,有學生搜集并呈現了如下資料。
據統計,2022年,全國消防救援隊伍共接報處置各類警情209.2萬起,共計出動消防救援人員2247.2萬人次、消防車401.3萬輛次,營救被困人員16.8萬人,疏散遇險人員26.7萬人。共接報火災82.5萬起,死亡2053人、受傷2122人,直接財產損失71.6億元,與2021年相比,火災次數、亡人數分別上升 7.8% 和1.2% ,傷人數和財產損失分別下降 8.8% 和 0.9% 。
上述兩則資料都呈現了直觀、明確的數據與嚴峻的形勢,具有令人震撼的力量。教師可以指引學生將這類資料巧妙而自然地輻射到倡議書的“原因”板塊,從而有效增強倡議的號召力度。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輻射與移植,絕不是對資料的機械照搬:一是要進行必要的刪減與甄別,遴選令人震撼的、真實權威的、關聯性強的資料,避免將倡議的原因異化為資料的羅列與堆疊;二是要將具體的數據與簡潔而生動的文字相結合,融入真情實感,形成富有溫情的語言,用資料震撼對象、用文字打動人心,從而形成倡議者和被倡議者之間的情感共鳴。
四、關注語言輸出,豐富表達風格
一般而言,小學階段的學生接觸到的倡議書往往源自權威機構或政府部門,其表達風格規范、嚴謹。然而,規范、嚴謹只是倡議書的一種風貌,而絕不是唯一的風貌。新課標針對“創意表達”指出,學生應學會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積累多樣的情感體驗,發揮聯想與想象,嘗試富有創意地表達。基于此,教師要在整體了解倡議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倡議的主題,展開多元化的表達,突破學生對倡議書的固化認知。
以針對“不規范養狗”現象而展開的倡議為例。有學生針對自己所在的社區內常見的“不規范養狗”的現象,進行如下倡議。
1.遛狗必須拴繩子,必要時戴嘴套。
2.帶狗乘坐電梯時,盡量避開上下班高峰期。
3.遛狗時攜帶垃圾袋,及時清理狗的排泄物。
該名學生的倡議內容言簡意賅、條理清晰,但表達風格顯得單調、無創意。為了激發學生多元化、創新化表達,增強學生表達的號召力,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調整倡議書的表達風格:其一,增設語氣詞,使語言更加親切,拉近與倡議對象之間的距離;其二,減少指令性的文字,以溝通、協商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想法;其三,嘗試運用幽默的表達風格,使倡議書成為體現個性的載體,增強表達的深刻性。這樣一來,學生能夠通過撰寫倡議書鍛煉自身的表達技巧,增強表達的號召力。
維度,踐行“教學評一體化”的理念。具體而言,教師需要將教學評價與學生的真實學習融合成一個有機整體,改變傳統理念下教學評價甄別優劣、評判高下的模式,側重于為學生提供正確的學習的方向,并能夠指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及時反思、審視與復盤,從而使他們明晰自身的學習狀態,并學會自主調整。
以“習作:學寫倡議書”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從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寫作成果中,確定多維度的評價標準。比如,在引領學生觀察生活時,教師可與學生溝通與交流,及時了解他們關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有哪些收獲。基于此,教師可圍繞學生的觀察是否貼合實際生活、所運用的觀察方法是否有效、從哪些方面或者運用哪些方法進行觀察等維度實施教學評價。一方面,教師能夠根據教學評價優化學生觀察的效果,為增強學生表達的號召力打下基礎;另一方面,教師能夠根據學生學情,適當調整倡議書寫作的教學預設,以保證學生能夠這種掌握撰寫倡議書的技巧。此外,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倡議書草稿,從基本格式要求、創意程度及語言表達的特點等方面實施評價,借助教師評價、同學互評及學生自評等形式,讓學生全面認識自己在倡議書寫作中的優勢與不足,從而明確后續學習的方向。
結語
綜上所述,倡議書寫作教學是鍛煉學生應用文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增強學生表達的號召力,教師應基于新課標理念開展倡議書寫作教學,從寫作動力、感性認知、寫作依據、表達風格等方面,為學生提供具體的寫作指導,使他們學會發出具有號召力的倡議,鼓勵其進行多元化、創新化的表達。
五、落實評價,設定多維度標準
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將倡議書寫作教學的重點聚焦于新授環節,而忽視了教學的評價,導致課堂效果不如人意。新課標強調教學評價的重要作用,指出教師應關注過程性評價和成果性評價兩個
【參考文獻】
[1]張蕾,張微.基于單元整合理念,優化倡議書寫作教學[J」.小學語文,2022(12):62-64.
[2]張華麗.小學生應用文評改實踐研究[J].甘肅教育,2024(11):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