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世界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中的一次重大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其理論根源可追溯至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政治經濟學的基本思想,實踐基礎則植根于我國40余年經濟體制改革中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這一體制體系完備、特點鮮明,具有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和人民至上的價值選擇,全面彰顯中國共產黨把握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的理論自覺與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自覺,必將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注入強大動力。
關鍵詞: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改革;理論創新;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F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5)08(a)--04
我國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具備深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應在實踐中持續豐富與發展。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立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充分吸納列寧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思想,借鑒我國與蘇聯經濟建設的歷史經驗,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同時,其具備完善原則要求與可靠的實踐路徑,能夠有效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邁向新高度,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1 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邏輯
1.1 理論源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提供了理論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特征、運行規律等進行了深刻剖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深刻揭示了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必然性。馬克思指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深化,社會化大生產日益成為主導趨勢,而商品生產作為聯結社會化大生產的紐帶,必然占據主導地位。商品經濟并非資本主義專屬,它在一定范圍內也可為社會主義所用。這一重要論斷,突破了此前把計劃經濟等同于社會主義、把商品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的傳統觀念,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立掃清了思想障礙。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還闡明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其生產目的是滿足全體社會成員日益增長的需求,而非盲目追求利潤。這就要求社會主義經濟需合理調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各個環節,自覺服從國民經濟的整體利益,克服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為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商品經濟、運用市場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
1.2 接續探索:列寧在蘇俄的經濟建設實踐
列寧和蘇俄的社會主義經濟探索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理論構想邁向現實實踐。列寧在領導十月革命與蘇俄經濟建設的過程中,面對經濟文化落后、遭受戰爭破壞的嚴峻現實,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實際相結合,積極探索社會主義經濟的運行機制與發展路徑,通過實施新經濟政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成積累了寶貴經驗。
列寧提出在社會主義經濟中運用商品、價值規律等經濟手段的重要思想。他深刻認識到,在經濟文化落后的俄國建設社會主義,無法一蹴而就地消滅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必須充分利用現存的經濟形式與經濟關系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列寧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絕不可能一開始就建立在個人毫無顧慮地為社會勞動的基礎上,在相當長的時期內 “只能用資本主義創造的材料來建立共產主義”。這就要求在社會主義經濟中合理運用商品貨幣關系、按勞分配等經濟手段,在發展生產力的同時,促進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與完善。列寧還通過實施新經濟政策,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向市場化方向發展。這一系列政策為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健康發展,乃至我國后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都提供了有益啟示。
1.3 本土實踐: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積累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啟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進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開始摸索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改革之路。這一時期的改革,主要是引入市場機制、增強企業活力,推動經濟要素的合理流動,為后續的市場化改革積累了經驗。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突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黨的十二大、十三大將建立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確立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但在理論與實踐層面尚未完全突破傳統計劃經濟框架。1992 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從理論上闡明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實現了經濟領域的思想解放。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極大地推進了市場化改革進程。1993 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2020 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2024 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由此進入全新發展階段,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2 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原則與要求
2.1 構建原則
2.1.1 始終堅持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堅持黨的領導,既是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又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保證。
從本質要求來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這既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集中體現,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別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這一制度安排必然要求堅持黨的領導,唯有在黨的領導下,才能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正確方向,有效激發市場活力并提高效率,同時防范市場經濟的自發性、盲目性,克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各種弊端。
從根本保障來看,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要求從整體上優化經濟治理,實現重大制度創新。如此宏大復雜的社會工程,沒有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根本無法完成的。只有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黨對改革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才能科學制定和有力推進改革總體方案,協調處理改革中的重大問題,整體推進各領域改革,確保改革沿著正確方向不斷前進。
2.1.2 始終堅持人民至上
人民至上既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價值取向,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我國推進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最終目的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體現了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鮮明的價值追求與價值取向。
發展為了人民,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底色。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歸根結底是要通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進而更充分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既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出發點,又是落腳點,只有把人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不斷增進人民福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泛的社會基礎。發展依靠人民,這是推進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力量之源。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最終要落實到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增進人民福祉上。而生產力的提高、福祉的增進,根本上是要依靠人民。只有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不斷推進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不斷開創發展新局面。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價值歸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市場經濟,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進公平,在做大 “蛋糕” 的同時,更好地分好 “蛋糕”,這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屬性決定的。只有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能行穩致遠,這就要求我國必須著力解決收入差距、區域差距、城鄉差距等問題,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2.2 構建要求
2.2.1 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統一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市場和政府都是資源配置的重要力量,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方面,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加強和優化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提升政府治理經濟的能力與水平。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搞好宏觀調控、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必然要求。
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發揮好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并不意味著削弱甚至否定政府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把政府和市場的作用都放到合適的位置上,使兩者同向而行、相互促進。發揮好政府作用,并非對市場進行不必要的行政干預,而是加強宏觀調控和制度建設,創造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促進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保障市場的健康運行。這就要求我國必須堅持辯證思維,一手抓市場、一手抓政府,使兩者有機結合、相互配合,共同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2.2 公平競爭與共同富裕相統一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堅持效率優先,又要兼顧公平正義;既要鼓勵先富帶后富,又要防止兩極分化。公平競爭與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兩者相互促進、辯證統一。公平競爭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和前提,沒有公平競爭就難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公平競爭的價值追求與目標指向,如果競爭的結果是貧富懸殊、兩極分化,那就喪失了公平競爭的意義。因此,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把促進公平競爭與促進共同富裕結合起來,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讓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促進公平競爭與共同富裕相統一,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對困難群體的兜底保障。一是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知識、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要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三是發展慈善等第三次分配,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四是保護合法收入,規范其他類型收入。五是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真正實現“把蛋糕做大”和“把蛋糕分好”。
2.2.3 立足內需與擴大開放相統一
立足國內大循環,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帶動國內國際雙循環,既是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塑造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又是推動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構建的必由之路。立足內需與擴大開放并不矛盾,相反,越是立足內需,就越要擴大開放;越是擴大開放,越有利于滿足內需。立足內需與擴大開放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共同構成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基點。
立足內需,關鍵是發揮內需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在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著力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就是依托國內大循環,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實現在開放中創新、在創新中開放,努力塑造我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戰略地位,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充分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新發展格局。發揮內需潛力還要著力擴大消費需求。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要提升傳統消費,加快發展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等新型消費,擴大中高端消費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消費需求。積極擴大有效投資需求,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十四五”規劃,加快實施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持續打通供需通道,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3 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踐進路
3.1 必由之路:實現產權有效激勵
實現產權有效激勵是推進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重要著力點和必由之路。只有充分保護各類產權主體的合法權益,為各類市場主體創造“誘人激勵”和“堅硬約束”,才能真正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潛能和內生動力,促進要素市場化配置與經濟高質量發展。
健全以公平為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產權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石,只有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產權,才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推進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這就要求我國必須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健全公平競爭審查機制,依法平等保護國有、民營、外資等各種所有制企業產權,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公平競爭的各類規定和做法,完善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制度體系,維護各類市場主體合法權益。嚴格規范執法,加大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懲治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加大產權保護力度,激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造。
推進產權制度改革。產權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完善和發展產權制度為重點,以產權激勵為核心,以明晰產權歸屬、完善配套制度為突破口,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防止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為基本導向,加快健全現代產權制度。推動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培育和發展各類產權市場,為資源要素優化配置與產權流轉提供便利。充分發揮公有制主體作用,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民營經濟、激發各類所有制經濟發展活力。
3.2 基礎工程:實現要素自由流動
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性工程。要素市場化配置程度越高,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就越強,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率就越高。多年來,我國在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但與高水平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因此要努力實現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推動資源要素的高效流動和優化配置。
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以外的各類市場主體皆可依法平等進入,標志著我國市場準入方式向備案制轉變。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是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重要內容,有利于破除市場分割與地方保護,營造各類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的良好環境,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要以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為抓手,清理各種與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相沖突的條條框框,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放寬民營企業市場準入,完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加快培育和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高標準市場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體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市場分割、地方保護等問題,市場秩序還不規范,企業家精神還未充分釋放。進一步破除制約要素自由流動的各種障礙,打通堵點、補齊短板,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市場一體化發展等機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3.3 核心目標:實現價格反應靈活
價格機制既是市場機制的核心,又是市場配置資源的重要方式。黨的十四大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意味著在價格形成上必須遵循價值規律。價格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引導資源配置,調節商品生產與流通。可以說,價格反應靈活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又是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目標。
必須加快推進價格機制改革,釋放價格的調節功能。實現價格反應靈活,需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健全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同時,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價格杠桿在宏觀調控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反壟斷執法,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實現價格反應靈活,要求建立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價格機制。價格能夠靈活反映價值,反映了價格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水平。但同時,價格機制的形成應服從經濟社會發展的總要求,更加注重質量、效益、可持續性。面對新發展階段的新形勢、新任務,價格機制必須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在合理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同時,更好地發揮價格在資源配置中的導向作用,引導資源要素向先進生產力、關鍵核心技術、現代產業體系集聚,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實現價格反應靈活,還要求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打破地區分割和行業壟斷,破除價格壁壘。當前,我國市場分割問題仍然突出,必須加快清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司法,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秩序,營造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基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背景下的歷史新起點,提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不僅是對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更深層次探索,還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發展規律的重要探究成果。要在邏輯、原則要求與實踐三方面回答社會主義經濟的時代之問,繼往開來,建設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參考文獻
《列寧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3.
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5.
時家賢,孫濤.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生成機理與重要著力點[J].北京社會科學,2025(3):4-15.
吳文,繆辰.關于“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二者有機結合的辯證分析[J].經濟縱橫,2025(2):13-22.
張夏恒.論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演進、理論邏輯和現實進路[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51(1):1-13+300.
林志友,李子忻.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三維論析[J].經濟學家,2021(9):100-108.
朱安東,毛小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4(6):4-12+154.
韓文龍,晏宇翔.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2,13(2):44-68.
龐慶明.論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系統性[J].經濟縱橫,2022(1):10-16.
林志友,曹倩.論新時代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方略[J].科學社會主義,2022(2):10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