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提出“學習任務群\"這一內容的組織與呈現形式。其中“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引起廣泛關注。如何依據課標,科學開展“整本書閱讀”的評測?我們需從學習內容、學習評價、教學設計三個方面著手。本文,立足課標,科學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評測。
一、以課標為據,錨定教學內容
《灰塵的旅行》是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的推薦書目之一,是我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家、作家高士其創作。本次“快樂讀書吧\"專題活動安排在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語文要素是“閱讀時能提出不懂的問題,并試著解決”,“快樂讀書吧”中還通過“小泡泡\"提示閱讀要求,請學生讀完后查一查書中談到的科學問題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遇到不理解的科技術語時,學生要運用在課堂上學過的方法,試著去理解。
在課標中,“整本書閱讀”的學習目標和內容涉及多個方面,分析《灰塵的旅行》的教學價值,需要關注課程目標和“整本書閱讀”中的學段要求,其中重點關注第二學段“閱讀與鑒賞\"的第2條、第3條、第4條和第5條,主要包括:
(1)第2條: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
(2)第3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圈點、批注等閱讀方法,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樂于與他人討論交流。
(3)第4條: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注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4)第5條:閱讀整本書,初步理解主要內容,主動和同學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
此外,“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中第二學段的“學習內容\"可以作為參考。如“閱讀有關科學的短文,運用口頭和圖文結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考\"\"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主動記錄、整理、交流自己發現的問題和思考,學習辨析、質疑、提問等方法\"等。
將課標要求轉化為具體的教學內容要點,參照《灰塵的旅行》的文學價值,可以初步確定其教學價值(如下頁表1所示)。
二、以課標為據,編制評價量規
為科學開展整本書閱讀測評,推進整本書閱讀,引領整本書閱讀的逆向設計,需編制評價量規。不同專家對評價量規的定義雖有所不同,但在這一點上達成共識,也就是評價量規都“描述了和標準相關的、期望學生達到的表現水平,告訴評價者應該在學生的作品中尋找什么特征或標志,以及怎樣根據事先制定好的規則評價這個作品”。課標提出要注意考查閱讀整本書的全過程,以學生的閱讀態度、閱讀方法和讀書筆記等為依據進行評價。要圍繞讀書的主要過程編制評價量表。筆者將整本書閱讀測評貫穿于“讀前指導課\"“閱讀推進課”\"課后交流課”三個課型,從“讀過\"\"讀懂\"\"讀出\"三大維度對整本書閱讀進行評價。
表1《灰塵的旅行》教學內容一覽表
(一)“讀過” 整本書閱讀的基礎生成點
課標指出,整本書閱讀教學,應以學生自主閱讀活動為主。從“通讀整本書,了解主要內容,關注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前的關系\"可見,通讀整本書是整本書閱讀評價最基礎的要求,是開展其他評價活動的基礎,因此,本研究從讀書計劃、讀書意志、讀書方法三個角度對學生是否“讀過”進行評價。
(二)\"讀懂”一 整本書閱讀的能力生長點
是否“讀懂\"指向對學生整本書閱讀能力的評價,其核心在于考查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形成的能力層級。關于評價維度,可參考國際權威測評框架與我國課程標準:從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和PIRLS2011(國際閱讀素養進展研究項目)的評估體系來看,閱讀能力可拆解為信息處理、文本理解、批判評價等維度;而課標第二學段質量描述中“提取”“預測”“分析和評價\"“摘錄”“運用\"等關鍵詞,則進一步印證了閱讀能力的階梯性特征。黃國才、朱乙藝老師提出的“五層次閱讀能力\"模型,不僅與上述國際評估體系形成學理呼應,還揭示了閱讀能力提升背后由低階到高階的思維躍升規律。
因此,本研究參考“五層次閱讀能力模型”,從檢索、理解、運用、評鑒、質疑創新五個能力層次對學生是否“讀懂”進行評價。
(三)“讀出”— 整本書閱讀的素養發展點
課標重視整本書閱讀的育人價值,強調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成功經驗,要通過整本書閱讀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豐富精神世界。整本書閱讀評價不只關注“這一本”的閱讀行為,也要關注學生通過“這一本”的閱讀,聯系自身生活,建構了哪些概念,得到了哪些啟示,積累了哪些成功經驗,展現了怎樣的閱讀態度,能否自主由“這一本”走向“這一類”,邁向更為寬廣的閱讀天地。教師可以從閱讀創造的角度展開過程性評價。
“讀出”的內涵是多元的,首先是“讀出學科邊界”—能綜合運用美術、科學、歷史、勞動等學科知識,產生創造性成果,包括給細菌畫像、學習利用書中知識更好地制作酸奶、面包等;其次是“讀出藝術形式邊界”—從不同的藝術視角關照、分析作品,包括創作戲劇、相聲等;最后是“讀出生活邊界”—向身邊的人推薦這本書并介紹閱讀經驗。
因此,本文從學生個性化成果的完成度和表現力對學生是否“讀出”進行評價。
(四)等級水平描述 整本書閱讀評價的落腳點
評價量規還應對每等級水平進行明確的表述,便于教師、家長將學生的閱讀表現與等級水平對應,作出評價;學生也可對照評價量規進行自評,實現自我診斷與調整。描述等級水平時,需表現學生閱讀本質特征,使評價者能憑借特征迅速作出判斷,各水平之間應該有明顯的、便于判斷的差異。(整本書閱讀評價量規如下頁表2所示)
(五)明確預期成果、成果完成主體、評測主體及表現形式
預期成果包括讀書計劃、讀書交流、閱讀題庫、問題清單、讀書批注、個性化成果等,既有書面成果,又有口頭或其他媒介成果;將班級分為若干閱讀共同體,發揮共同體的共讀、督促、同伴評價作用,主體既可以是學生個人,也可以是學生閱讀共同體。整本書閱讀評價含過程評價與總結評價,充分發揮教師、學生、家長在評測中的積極作用,綜合運用課堂觀察、對話交流、小組分享、學習反思、辯論會、畫展等形式,增強評價的科學性、整體性(整本書閱讀評測成果及評測主體如表3所示)。
表2《灰塵的旅行》整本書閱讀評價量規
表3《灰塵的旅行》整本書閱讀評測成果及評測主體
三、以課標為據,實現整本書閱讀“教、學、評”一體化
(一)閱讀成長手冊—“教、學、評”一體化的重要抓手
學生閱讀整本書的過程也是自主建構文本、形成概念、發展思維的過程,每個學生在相同的學習任務中都會有不同的閱讀方法和思維方式。因此,教師需要綜合運用科學合理的伴讀作業,考查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參與程度、思維特征以及學科關鍵能力的發展狀況,記錄學生真實、完整的整本書閱讀學習過程。
“學歷案\"就是用來記錄學生學習經歷和過程的專業方案。根據《灰塵的旅行》的教學需要,筆者將學歷案具體轉化為《灰塵的旅行》閱讀成長手冊。內容包括入門、攻略、啟程、交流、總結五個部分。在三種課型的實施過程中,筆者借助成長手冊了解學生實際閱讀狀態、摸清學生閱讀困惑,必要時調整閱讀任務和進度,關注學生完成任務的體驗,全程開展表現性評價。(整本書閱讀成長手冊如圖1所示)
(二)閱讀系列活動一“教、學、評”一體化的落地途徑
1.階段一:讀前指導課
任務一:覽全貌、欲探究—閱讀封面,根據書名和插圖猜測內容;閱讀導讀、前言,了解作者,制作作者資料卡;閱讀目錄,把握全書內容與結構。
任務二:說方法、品語言一回顧第二單元的學習經歷和《十萬個為什么》的閱讀經歷,說說閱讀科普類讀物的方法,閱讀科學童話、科學趣談各一篇。在教師的引導下,關注語言表達的特點。
任務三:分小組、定計劃一一組成學生閱讀共同體;出示自主閱讀要求,明確評價主體、個人成果和團隊成果及評價要求;制訂閱讀計劃表、說清科技術語樹、問題收納箱的完成要求。
2.階段二:自主閱讀
學生按計劃自主閱讀;摘錄科學術語,制作科學術語表;記錄閱讀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解決方法及找到的答案;勾畫、批注書中精彩的語言;挑選閱讀過程中印象深刻的知識點,出賽題。
此外,開展每天5~10分鐘課前主題交流活動,如我是“小小朗讀者\"活動和“細菌知識知多少\"小組知識競賽。每天晨讀時間,朗讀自己喜歡的片段,并和大家分享、批注,主要從三個角度:有疑問、寫得好、有啟發。在閱讀共同體,每天兩位同學出題,其他同學解答。
3.階段三:閱讀推進課
任務一:借助“閱讀計劃”,交流閱讀進度—教師根據學生制訂的讀書計劃,了解學生現有閱讀進度,追問進度與計劃不符的學生,詢問原因。
任務二:交流閱讀收獲,體會獲得知識之樂交流書中的知識、辨別真假、趣講列文虎克發現細菌的故事、解決問題。
任務三:交流閱讀方法,共學共探悟樂——交流讀整本書的方法、交流讀單篇文章的方法。
任務四:聚焦共性問題,課堂實踐用法—聚焦科技術語,指導學生多法并用;聚焦知識迭代,引導學生關注新知。
4.階段四:讀后交流課
任務一:一場辯論——圍繞\"細菌的功大于過\"與\"細菌的過大于功\"開一次主題辯論會。
任務二:一次職業體驗——假如我是編劇:把其中一篇文章改寫成劇本,還可以和學習伙伴一起演一演;假如我是詩人:在《灰塵的旅行》一書當中,也有不少生動的小短詩,模仿高士其爺爺,把書中的內容寫成一首短詩;假如我是程序員:用編程的方式展現細菌的衣食住行
任務三:一則好書推薦—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校園圖書館將舉辦“讀書沙龍\"活動,并征集“我喜歡的科普讀物”,請把《灰塵的旅行》推薦給同學,可以是覺得最有趣的章節,也可以是讀了這本書的收獲,還可以介紹讀書方法。
四、結語
《灰塵的旅行》是一部永恒的經典,期待在課標的推動下,學生都能體驗“讀過”的經歷,都能體會到“讀懂”的喜悅,都能留存“讀出\"的個性化閱讀記憶,期待學生在后續的學習中還能捧起《灰塵的旅行》,一次又一次地開啟探索之旅。
(作者單位:廈門市集美區寧寶小學)
編輯:孫守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