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獲取網絡信息渠道的多樣化,大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變得愈加復雜多樣,在思政課程教學中,思政課教師不僅是理論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在復雜社會環境中實現個人價值的引路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希望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要強化精準思維,做到謀劃時統攬大局、操作中細致精當,以繡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實、做到位。\"2在精確思維視域中,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簡稱“四史\")教育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簡稱“原理\"課)教學是高校加強“四史\"教育的關鍵環節,更是“原理\"課教學改革的重要抓手。
一、價值研究
在精準思維視域下審視“四史\"教育與“原理”課的融合價值,可以了解其本質:以歷更邏輯的具象性激活理論闡釋的穿透力,并以理論框架的抽象性賦予歷史敘事以思想深度,最終實現“史實一原理一現實\"三維貫通的育人功能。這種融合不僅僅是教學內容的簡單疊加,還是思維范式的結構性變革,按照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立足思政課的政治屬性,對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目標進行一體化設計。3]
“四史\"教育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提供了“中國化實踐”的鮮活注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則為“四史\"解讀賦予歷史視野的理論坐標。黨史教育包含黨的思想理論、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黨的杰出領導人的革命斗爭、政治實踐及其突出貢獻等。4教師將黨史中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探索”與馬克思主義“革命轉變理論\"相結合,學生能理解中國革命“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何以突破經典理論預設,同時又能洞察這一獨創對“落后國家跨越卡夫丁峽谷”命題的全球性啟示。這種互構性讓學生獲得歷史視野支撐的同時,將史實升華為規律性認知。
思政課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了解“四史”,認識世情國情黨情,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揮\"四史\"教育的育人作用要求教師深入具體的教學細節中,將生動的歷史事件作為闡釋抽象的哲學原理的理論素材,使“四史”教育能夠真正融入“原理\"課程教學,從而更好地實現“四史\"教育目標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二、現狀分析
在精準思維視域下,目前“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課教學存在諸多現實矛盾。
(一)教學內容的“知”與“行”脫節
“原理\"課具有高度的理論抽象性而“四史\"教育則以具體歷史事件為載體。確定“四史\"的內在邏輯關系是其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前提。5雖然多數高校已嘗試將“四史\"素材引入課堂,但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往往僅停留在“史實羅列\"層面,未能有效構建歷史事件和理論原理的關聯性。例如,在講解“社會形態更替\"時,教師簡單列舉中國革命中的土地改革案例,卻未深入剖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的“理”,這種“為史而史\"的生硬融入會導致學生雖能復述歷史細節,卻難以運用理論工具分析歷史現象,無法培養學生將歷史經驗轉化為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資源的“散”與“統”失衡
當前“四史\"教育素材多散見于各教材章節中,缺乏系統整合性。黨史中的延安整風運動、新中國史中的“一五\"計劃、改革開放史中的經濟特區建設、社會主義發展史中的東歐劇變事件等,本應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歷史性飛躍”的完整敘事鏈條,但在實際教學中,常因課時約束或知識儲備不足而將其割裂為孤立的教學片段,這種碎片化教學方式會削弱歷史敘事的連貫性,使學生難以把握“四史\"背后的理論主線。
(三)教學方法的“灌”與“啟”沖突
在傳統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多采用單向灌輸模式,而“四史\"教育突出強調用歷史情境激發學生批判性思維。在教學中,部分教師雖嘗試引入角色扮演、歷史劇排演等課堂互動,但往往因缺乏理論深度而流于表面。在模擬“遵義會議\"場景時,學生機械復述會議決議進而未被教師引導思索“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經過自我革命達成帶領核心轉型\"這一深層次的理論問題,這種“重體驗、輕思辨\"的傾向導致“四史\"教育淪為歷史故事會,未能實現“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育人目標。
三、具體體現
(一)精準識別大學生對“四史\"教育的需求
推進“四史\"教育,教師是關鍵。教師要以精準思維為導向,深刻認識當前高校學生的思想動態、認識特征及學習需要,以明確其對“四史\"教育的期待與關切。首先,當前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形勢和斗爭日趨復雜,將“四史\"教育融人“原理”課程,有助于學生擺脫歷史虛無主義,堅定理想信念。大學生處于信息化與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之下,系統把握網絡時代青年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對思政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學生加強“四史\"學習,就要更加注重其中蘊含的思想內涵和價值取向。其次,探討“四史\"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間的關系,教師應以歷史為切入點,采取有針對性的課程設計,帶領學生探尋歷史事實真相,正確認識歷史人物,選取內容貼切的史料,提出對“四史\"教育的具體要求,達到以史論理的目標,以實現“四史\"教育與“原理\"課的有效、深度融合。
(二)精準對接“四史”資源與學生需求
在“四史\"教育中,教師要做到知識整體把握、精神深刻領會,通過模塊化設計與專題教學,使“四史”教育相關內容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材的具體章節緊密結合。這要求教師既要熟知“四史\"的基本歷史史實,又要善于發掘它蘊含的思想內涵、價值取向和精神動力,使“四史”成為一種鮮活的課堂教學素材,增強吸引力,從而提升學生濃厚的求知欲和學習積極性。教師要深刻認識到學生的真實需要,并以此為基礎,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使二者準確地銜接起來。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主要渠道,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角色作用,培養高校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教師還要根據大學生的職業背景、興趣愛好和認識特征,使“四史\"融入“原理\"課教學時更貼合大學生的學習需求。
四、教學路徑
(一)教材體系與教學體系的融合創新
教材體系與教學體系的融合創新是“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課教學的關鍵。在教材體系方面,“四史\"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實踐史,將其融入“原理\"課程,能夠使學生通過具體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理解抽象的理論,進而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和發展性的鮮明特征。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科學選擇相關素材,這不僅要求教師熟練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還要求教師對“四史”進行全面深人的研究,找到二者內在邏輯契合點,把二者在指導思想、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上的內在關聯弄清,把歷史事實、理論觀點和價值取向統一起來,從而構建一套既有時代性又有歷史深度的教科書體系。引領其他學校探索常態化建設路徑,實現\"四史”教育內涵與外延并重發展。7]把\"四史\"融入課堂教學,就是要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各環節進行全方位改革。傳統的“原理\"課程多以理論論證、邏輯論證為主,在與“四史\"融合之后,教師要更多注意理論與歷史的聯系,通過相互印證來完成知識傳遞,將抽象理論解釋變成形象生動的歷史講述,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同向互動
教育以講授知識為根本,以價值導向為目標?!八氖穃"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歷史進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體現。在“原理\"課程中,教師對\"四史\"的主要內容、主要人物及其發展歷程進行系統講解,能夠使學生形成系統認知。通過學習“四史”,學生能夠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程,也為他們進一步認識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歷史淵源和發展脈絡提供重要抓手。但是,僅傳授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價值引領同樣重要。教師要將抽象枯燥的理論轉化為生動故事,解決好“四史\"教育與學生接觸“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實現化難為易的轉變,拉近師生距離,提升“原理\"課的親和力,使\"原理\"課教學更有溫度、更接地氣。8“四史”教育的目標是增強學生的歷史認識和使命擔當,與“原理\"課在教學目標上具有一致性。教師既要從宏觀層面把握“四史\"的精神價值引領,又要從微觀層面把握“四史”與“原理\"課之間的內容銜接,準確把握歷史脈絡和精準融入相關課程內容的教學設計。教師可以通過雙向互動對學生展開針對性指導,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中獲得成長。
(三)理論自覺與行動自覺的同頻共振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在“原理”課程中,教師講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挖掘“四史\"中蘊含的歷史邏輯和實踐智慧,可以為學生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強化其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這樣的理論自覺,既表現在學生對學理知識的掌握上,又表現在學生對二者內部邏輯與價值的認識上,有助于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理論自覺只是實踐活動的出發點,不是終點。教師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了解中國人民當今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進而激發青年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引導大學生自覺增強擔當意識,努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為實現中國夢不斷奮斗。[9“四史\"教育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案例,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時,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八氖穃"教育在堅守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方面和“原理\"課具有內在統一性。教師應以理論課堂為主渠道,使學生在“四史\"教育中感受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和不怕犧牲的奮斗精神,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實現學生理論自覺與行動自覺的同頻共振,讓學生在理論學習和實踐行動中堅定“四個自信”,握穩歷史的接力棒。
五、結語
思政課教師將“四史\"教育有機融入“原理\"課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知識的同時,深人了解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奮斗歷程,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使學生更好地感悟信仰之力、理想之光、使命之艱、擔當之要。教師要精準把握“四史\"教育與“原理\"課教學目標任務的統一性,不斷擴展學生思政學習的知識面,進一步增強教學針對性與實效性,在提高學生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的同時,使學生自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成長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給復旦大學青年師生黨員回信勉勵廣大黨員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N」人民日報,2020-07-01.
[2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樹立踐行正確政績觀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留下無悔的奮斗足跡[N].人民日報,2022-03-02.
[3]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1(9):75-80.
[4]侯蓮梅.“四史”教育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的理路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23(26):145-148.
[5陸鵬飛.精準思維與模式創新:助推“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J].學院學報,2024(5):124-127.
[6]張瑜,張曉芳.“四史\"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路徑研究—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4(10):254-258.
[7]梅景輝,楊芷涵.“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現實挑戰與策略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3):68-71.
[8]韋芳元,李丹.“四史\"教育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的實效性研究[J].記者搖籃,2023(1):45-47.
[9]楊晨鈺.“四史”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邏輯及意義[J].現代商貿工業,2022(23):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