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鮮明提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并指出“我們要繼續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2偉大建黨精神蘊含的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等思想內容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是新時代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精神養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一、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刻內涵
偉大建黨精神凝練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品格與精神力量,認識和把握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刻內涵是挖掘與發揮其育人價值的理論前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是偉大建黨精神的“政治靈魂”
堅持真理,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以其深邃的洞察力,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及人類思維演進的普遍法則,并將解放無產階級,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作為自身使命。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撥開重重迷霧挽救百年蒙辱的中國,是因為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理論武裝,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光明燦爛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
堅守理想,即堅守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共產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基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提出的社會理想,旨在通過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實現全人類的徹底解放。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引領中華民族從苦難走向輝煌,是因為其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堅守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
(二)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是偉大建黨精神的實踐品格
踐行初心,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這一追求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精神內核的繼承,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豐富與發展。為中國人民謀幸福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如儒家學派的“仁者愛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等民本思想以及“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思。
擔當使命,就是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自覺承擔起歷史重任。近代中國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泥潭,飽受帝國主義侵略、封建主義剝削與官僚資本主義壓迫。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先后發起的救亡嘗試,如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均以失敗告終;封建改良、君主立憲、資產階級共和國等政治方案以及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等實踐路徑也未能改變國家命運。在此歷史困局下,中國共產黨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毅然肩負起民族復興的崇高使命。
(三)不怕犧牲、英勇斗爭是偉大建黨精神的鮮明特質
不怕犧牲,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不怕犧牲不是抽象表達,而是為革命理想獻身的具體實踐。槍林彈雨中劉伯堅英勇無懼,“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是他對革命事業的忠誠表達;敵人屠刀下的陳延年視死如歸,“革命者只能站著死,絕不下跪!\"是他不屈的風骨;雪山之巔矗立著紅軍戰士的傲然身影,“只要跟黨走,一定能勝利。”是
他們心中永恒的火焰。
英勇奮斗,是中國共產黨人一往無前的斗爭姿態。革命時期,面對敵人的兇猛火力,紅軍戰士展現了“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斗爭精神;建設時期,面對國家石油資源緊缺的困境,王進喜展現了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奮發圖強的拼搏精神;改革時期,面對溫飽不足的問題,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按下鮮紅手印的18戶農民展現了敢為天下先的奮斗精神。
(四)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是偉大建黨精神的根本要求
對黨忠誠,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黨的信仰的忠誠、對黨組織的忠誠、對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忠誠。其中,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忠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中共一大綱領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黨員必須認同黨的綱領和政策。申請人在加入中國共產黨前,必須與任何在綱領和立場上與中國共產黨相悖的黨派或集團徹底斷絕一切聯系,對黨組織忠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毛澤東在撰寫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份入黨誓詞時,將“服從組織\"寫入其中,構成了對黨忠誠的重要內容,對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忠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本分。黨的政策和策略至關重要,是黨的生存發展之本,中國共產黨人應當率先垂范,堅定踐行和堅決維護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
不負人民,是中國共產黨人不負人民的期許、不負人民的擁護、不負人民的選擇。近代中國,社會變革風起云涌,人民生活在殘酷壓抑的社會環境里,絕望的烏云籠罩著殘破的大地。中國共產黨自誕生后,以實際行動贏得了人民的擁護,讓農民獲得了土地、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有了引領者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滿足,使人民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中國共產黨亦不負人民的信賴和選擇,始終緊密聯系和團結帶領人民群眾,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精神力量砥礪前行,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二、偉大建黨精神的育人價值
(一)以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夯實青年世界觀
世界觀是人們在長期社會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對整個世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明確指向中國共產黨關于自身和自身對世界作用的觀點,其核心內容是通過革命實現民族解放,通過不懈奮斗最終實現“天下大同”。因此,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武裝青年大學生,培養新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是推動時代發展進步的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為青年大學生提供了認識與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工具,指引青年大學生健康成長。高校應致力于培養青年大學生掌握與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能力,使他們能夠以此洞察世界、剖析問題并有效應對各種挑戰。高校應以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引領青年大學生,培養新時代共產主義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3高校要以世界社會主義的曲折發展歷史來教育青年大學生理想信念動搖的危害;要通過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對比來教育青年大學生共產主義社會的優越性;要以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復雜斗爭來教育青年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二)以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筑牢青年價值觀
價值觀是“社會生活中關于客體對于主體的性質和功能的觀點”4,主要聚焦人的價值和社會價值及二者的相互關系。“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指明了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追求和價值目標,即實現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目標。
高校應以“不忘初心\"涵養青年大學生,激勵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砥礪前行。高校的“初心\"教育應給予青年大學生正確的指引,即青年大學生應追求(選擇)什么,什么是好的追求(選擇),什么是壞的追求(選擇),引導青年大學生在為人民謀幸福和為民族謀復興的奮斗中實現個人價值,創造社會價值。高校應以“牢記使命\"滋養青年大學生,激勵新時代青年勇于擔當。當前,我國正處于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期,而青年大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黃金時期,時代賦予的使命與青年大學生個人學業的成就在此交匯。“使命\"教育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它回答了新時代青年大學生“在哪里”“到哪去\"的基本問題,幫助青年大學生在認清民情、社情、國情、世情的基礎上,堅定信念、努力拼搏,奮力實現青春夢、中國夢。
(三)以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強化青年革命觀
革命觀是關于“什么是革命、進行什么樣的革命、怎樣進行革命和達到什么革命目標”的觀點。“不怕犧牲、英勇斗爭\"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階段面臨重大變革時始終如一的革命態度和革命精神,其核心內容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和實現國家富強。為了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共產黨人以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精神狀態進行偉大的社會革命。一百年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接力,鑄就了一座座閃耀榮光的巍巍豐碑。高校應以“英勇斗爭\"鍛造青年大學生,磨礪新時代青年大學生不畏艱險的優秀品質。新趕考路上,我們黨和國家面臨的風險與挑戰明顯增多,安于現狀,消極應對不切實際,社會主義事業的進步與發展應靠奮斗實現。新時代青年大學生要敢于斗爭,克服“軟骨病\"的侵襲,直面前進道路上的\"攔路虎”;要善于斗爭,消除“墻頭草\"的態度,堅持底線思維;要堅持斗爭,打消有始無終的念頭,將斗爭進行到底。
(四)以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提升青年道德觀
道德觀是個體對特定道德現象及道德關系持有的全面、系統的看法,反映了個體對道德的認識和觀點。“對黨忠誠、不負人民”闡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了人民\"的道德指向和\"以人民為中心\"的道德理念,其核心內容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工作過程中始終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天下大德,莫過于忠”。“忠\"體現為中國共產黨人對黨的忠誠、對國家的忠貞、對人民的熱愛,這也是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應明之大德。人生道路上布滿了真假、善惡、美丑的選擇,青年大學生一旦道德指針動搖、偏離,就會進入錯誤軌道,致使青春黯淡、人生坍塌。高校應以“不負人民\"潤澤青年大學生,錘煉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成大才。“德\"是“才”的統帥,要求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應具備正確的道德觀念、自覺的道德修養和積極的道德行為,遵守社會公德,恪守職業道德,弘揚家庭美德。“才\"是“德\"的依托,要求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憑借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基礎,心懷“國之大者”,將“小我\"融入“大我”,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奮斗目標,助力我們黨和國家的事業向前發展。
三、偉大建黨精神的育人路徑
(一)以黨史學習教育作為實現偉大建黨精神育人價值的有效載體
黨史學習教育作為黨中央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的一項關鍵舉措,旨在激發全黨全國滿懷信心,奮力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高校要結合本校實際,深刻闡明黨史學習教育的重點,推動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走深走實。一方面,高校要做好偉大建黨精神融人黨史學習教育的頂層設計。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源頭,高校要把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高校應將偉大建黨精神納人黨史學習教育統一規劃,精選學習內容,優化內容組合,創新學習形式,明確學習目標,提供政策資金支持,確保偉大建黨精神教育穩步推進。另一方面,高校要推動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黨史學習教育的過程創新。高校應結合多媒體教學優勢,將偉大建黨精神用生動、立體的方式展現給青年大學生,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穿透力,使青年大學生對黨史有更深刻的理解。高校應依據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引導青年大學生在干中學、學中干,用心感悟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刻內涵和恒久價值,凸顯偉大建黨精神的育人價值。
(二)以課堂教育作為實現偉大建黨精神育人價值的重要手段
課堂教育包括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它們在不同層面為推進偉大建黨精神育人價值的實現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第一課堂是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主陣地,為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偉大建黨精神的生成背景、基本內涵與歷史意義需要依靠第一課堂進行深刻剖析,以便將愛黨、愛國、愛人民等觀念深植于青年大學生心中,啟發青年大學生深入思考,激勵青年大學生落實行動。其次,第二課堂是創新偉大建黨精神學習與傳承方式的重要平臺,為青年大學生繼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提供了豐富的形式。偉大建黨精神育人價值的實現需要第二課堂中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育活動有效推進,使青年大學生成為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系列活動的創新者和參與者。再次,第三課堂是踐行偉大建黨精神的重要環節,是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實踐平臺。偉大建黨精神育人價值的實現需要借助第三課堂開拓社會實踐,以偉大建黨精神激勵青年大學生在廣闊的、真實的社會場域中拼搏奮斗。高校要充分利用第一、第二、第三課堂的互補優勢,把偉大建黨精神融入課堂教育實現課堂教育對偉大建黨精神的生動詮釋與深度傳承。
(三)以情景體驗作為實現偉大建黨精神育人價值的實踐契機
情景體驗這一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有目的地創設形象生動的場景,給予青年大學生一定的情感體驗,在激發青年大學生求知欲的基礎上幫助青年大學生提高認知水平和實踐技能。一方面,偉大建黨精神為情景體驗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偉大建黨精神育人價值的實現最終體現在青年大學生自覺將其深刻內涵轉化為實際行動,因此,教師應結合地域文化與校史文化、教育目的與青年大學生的發展需求,創設歷史場景,將抽象的歷史表達轉化為現實化、具體化情景,培養青年大學生的知情意行,激勵青年大學生積極投身實踐。另一方面,情景體驗為青年大學生感悟建黨道路之艱、救國救民之難提供契機。偉大建黨精神在時空上距離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相對遙遠,而情景體驗則注重青年大學生的切身體驗、親身感受和親身實踐。教師要善于將教學講述、教學用具和教學場地等因素融合統一,拓展偉大建黨精神教育的時空維度,縮短與青年大學生的心理距離;要善于調動青年大學生眼、耳、口、手、腦等感官,設置貼合時代、貼合青年大學生的教育情境,提供動手實踐、磨練意志的考驗機會。
三、結語
本文探討了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價值;提出了高校可通過黨史學習教育、課堂教育和情景體驗等路徑實現育人目標的策略。未來研究應進一步結合實證,探討偉大建黨精神育人路徑的實際效果,并探索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適應性,為新時代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培育時代新人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7月1日)N.人民日報,2021-07-02.
[3]習近平.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2012年11月17日)[N.人民日報,2012-11-19.
[4]徐光春.馬克思主義大辭典[M.武漢:崇文書局,20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