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金融業經歷了波瀾壯闊的改革發展探索歷程,從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到上海和深圳兩家證券交易所成立,再到進入21世紀的改革開放加速期,金融已經毋庸置疑地成為國民經濟的“血脈”。在此過程中,深圳作為處于中國改革開放前沿的經濟特區,其金融體系的創新探索亦成為金融強國建設的重要樣本。
伴隨深圳經濟特區的迅速發展,深圳金融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金融業增加值從特區成立之初的0.16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4710.5億元,增長近3萬倍,年均復合增長率26.3%(名義價格計算)。深圳也成為中國金融改革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服務香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排頭兵,與北京、上海并列國內金融“第一梯隊”。
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與英國Z/Yen集團聯合發布的2025年國際金融中心指數(GFCI 36)排名中,深圳位列全球第九名,這也源于深圳長期以來對于構建金融中心城市的明確定位與持續發力。1992年,深圳市政府文件中首次出現建設金融中心的表述;1996年,深圳“九五”計劃中提出,把深圳建設為“依托華南、深港合作、服務全國的區域性金融中心”;2006年,深圳金融“十一五”規劃提出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的(區域)金融中心城市”;2011年,深圳金融“十二五”規劃首次提出建設“以金融創新、多層次資本市場、財富管理、中小企業融資為特色的全國性金融中心”;2016年,深圳金融“十三五”規劃提出打造成為“聯通香港、服務全國、輻射亞太、影響全球的國際化金融創新中心”;2021年,深圳金融“十四五”規劃提出建設“全球創新資本形成中心、金融科技中心、財富管理中心”;2024年,則又謀劃提出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產業金融中心目標。
迄今為止,深圳金融呈現兩方面典型特點。一是金融供給側布局豐富且結構完善。據統計,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深圳銀行業資產規模13.87萬億元、本外幣存款余額13.97萬億元、本外幣貸款余額9.81萬億元,均居國內城市第三名;保險法人總資產(8.47萬億元)居國內城市第二名,同比增長約20%;證券法人機構24家,總資產、營業收入、凈利潤均居國內城市首位;公募基金數量、營業收入、凈利潤均居國內第二名,僅次于上海;私募創投1558家,管理規模1.4萬億元,均位居國內第三名,有23家創投機構入選清科年度百強。
二是金融需求側的服務效果突出。深圳圍繞金融“五篇大文章”進行謀篇布局,金融高質量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日益顯現。在科技金融方面,據統計,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深圳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1.23萬億元,同比增長7.9%,規模位居國內城市前列;截至6月末,深圳存續科創票據規模432億元,存續科創債372.17億元。在綠色金融方面,一季度末全市綠色貸款規模突破1.27萬億元,在三年內實現翻番,仍在高速增長中。在普惠金融方面,一季度末全市普惠小微貸款余額2.06萬億元,同比增長7.2%,是國內首個余額突破2萬億元的城市。在養老金融方面,一季度末開立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520.2萬戶,總繳費金額超65億元,在售產品超過360只,位居全國城市前列;2家理財子公司獲批“養老理財”業務試點資格,規模約占全國45%。在數字金融方面,金融科技龍頭企業加速集聚,金融創新應用場景加速落地,15項人民銀行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13個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試點順利開展實施。
一是堅持以深化改革和創新來促發展。深圳始終走在金融改革與深化的探索前沿。2020年10月,《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公開發布。方案實施近五年來,形成了一批在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性成果和典型經驗。2025年6月1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布《關于深入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深化改革創新擴大開放的意見》,其中金融改革措施則聚焦于“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資本市場深度開放、數據要素價值釋放”三大維度,這必將促使深圳金融機構、市場、產品等創新迎來新階段。事實上,深圳金融改革效果已經呈現“全面開花”。例如,在服務民營經濟方面,截至2025年6月末深圳市民營經濟貸款余額達4.26萬億元,較年初新增849.75億元。再如,在金融服務結構方面,深圳金融機構積極支持科技創新、普惠小微、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其中形成科技、普惠貸款余額兩個“2萬億”,綠色、數字經濟貸款余額兩個“1萬億”信貸格局。
二是全力推動經濟與金融制度型開放。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把“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作為一項重要內容進行部署。近年來深圳金融正呈現高水平對外開放態勢,例如:縱深推進跨境金融改革創新、全面優化境外來華人員外匯服務、推動“科匯通”試點擴圍、首推銀行外匯展業改革落地等。同時,涌現出一批“首批”“首創”試點,如:擴大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覆蓋面、升級“跨境理財通”試點、開辟中小科創企業跨境融資新渠道等。當前,深圳積極與港澳共同打造多層次、廣覆蓋、深融合的金融互聯互通體系,有力支撐了大灣區經濟金融一體化發展。據統計,2025年上半年,深圳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為27632.8億元,同比增長24.3%,其中貨物貿易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為5512.8億元,同比增長12.5%,新增跨境人民幣一般貨物貿易“首辦戶”815戶,相關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44.3億元。
三是以促進“科技—產業—金融”高水平循環為抓手。2025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產業金融中心,深入實施銀行、證券、保險、風投創投、融資租賃、并購重組等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優化完善產業引導基金體系,推動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和專業化管理有機統一,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發展產業金融正是著眼于新質生產力發展,實現金融與科技的融合共贏。對此,深圳聚焦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缺抵押、融資貴等問題,通過讓數據動起來,助力企業“穩步起跑”。聚焦成長期科技型企業融資不充分、“不解渴”等問題,全力拓展金融產品供給,助力企業“爬坡過坎”。聚焦成熟期科技型企業跨境金融服務不便利等問題,提供資金歸集等綜合化金融服務,助力企業“領航拓新”。例如,截至2024年底,深圳國資打造了包括種子基金、天使基金、創投基金、產業基金、并購基金、母基金、S基金、人才基金等在內的國資基金群,各類基金超過500只,基金總規模超7000億元,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資金規模超90%。再如,截至2025年7月15日,深圳推動招商證券、立訊精密、中興通訊、比亞迪、東方富海等金融機構、科技型企業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共23家企業在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發行科技創新債券39只,規模合計367.1億元。
四是努力構建和完善金融營商環境與基礎生態。作為國家首批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連續四年獲評全國營商環境最佳口碑城市,深圳近年來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和對照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標準“三化一對照”的思路,累計迭代推出1500余條優化營商環境改革舉措。其中在金融環境建設中也有諸多新舉措,例如,聯合市重點產業部門和各區,常態化推進政銀企融資對接,形成項目融資需求清單,推動金融與產業的良性互動;健全金融市場全鏈條服務體系,加快引進更多國際知名會計、審計、法律、仲裁、信用評級、資產評估、投資咨詢等專業中介服務機構。再如,順應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的需要,積極建設領先的支付、登記、結算、清算、托管等金融基礎設施。此外,深圳專門提出開展金融支持民營經濟創新發展專項行動,旨在營造“融資服務更暢通、增信制度更健全、出海金融更高效、金融知識更普及”的金融服務環境,進一步支持深圳民營企業在全國繼續引領創新。
一是在經濟周期波動壓力下,深圳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需進一步強化。以銀行業為例,當前整體上面臨突出挑戰。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國商業銀行凈息差進一步收窄至1.43%,同時不良貸款率升至1.51%。雖然深圳銀行業整體呈現穩健態勢,但其內在的風險積累仍不容忽視。
再以風投創投行業為例,整個行業面臨規模縮小、項目不足、耐心弱化等挑戰,深圳作為全國風投創投的集聚高地,自然更是直面沖擊。目前,深圳已出臺《深圳市促進風投創投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6年)》,正在努力再造其風投創投領先能力。
二是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深圳金融仍存在不平衡的矛盾。例如,根據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發布的第16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FCI)”,深圳在普惠金融方面表現尤為突出,明顯高于全國金融中心的平均水平。但在科技金融方面,在私募股權年均融資額與GDP之比、科創企業年均上市融資與GDP之比等指標上,與北京和上海仍有差距;綠色金融方面,深圳綠色貸款余額與GDP之比、綠色債券余額與GDP之比亦低于上海和北京。在養老金融方面,深圳企業年金職工開戶滲透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三是深圳金融的高水平開放程度令人矚目,但仍存在優化空間。一則,深圳是推動大灣區經濟金融合作的核心載體,雖然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其跨境金融創新不斷深入,但仍存在跨境金融監管體系的差異與協調問題,市場主體仍有合規、互認、協同的難點。二則,以跨境金融創新支持企業國際化方面還存在挑戰。如深圳著力支持新能源汽車企業開展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和外債便利化試點,但企業在實際操作中仍面臨融資渠道與成本的痛點。三則,跨境金融的風險值得關注,如深圳的跨境投資活動相對活躍,金融消費者保護難題就值得高度重視。四則,深圳金融對外資金融機構的“引進來”仍需改進,在“走出去”布局、支持實體企業出海等方面的力度還有待提升。
四是深圳還需進一步完善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當前,中央著力推動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既包括支付清算類基礎設施、征信類基礎設施,也涵蓋伴隨金融科技、數字金融快速發展而不斷迭代的數據類、技術類基礎設施等。與北京、上海等金融中心相比,深圳仍缺乏標準的支付清算類基礎設施,只有作為市場設施的深圳證券交易所,以及作為征信基礎設施的百行征信。此外,深圳也已發布《推動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要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金融業數字化轉型。應該說,雖然深圳的技術、算力、數據基礎設施整體發展成果突出,但與推動深圳數字金融高效發展的需求相比,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仍存在薄弱環節,需加快推動金融行業算力、金融云和金融數據等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深圳產業金融創新體系將向縱深發展。近年來,深圳正持續調整金融資源配置投向實體經濟,增加對制造業、科技等重點產業領域的金融支持。當前,深圳提出打造產業金融中心,也順應了金融“血脈”深度融入產業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展望未來,在數字化力量的加持下,可以預見深圳將圍繞創新企業集群、創新產業鏈而持續探索金融支持模式。以創新企業集群實現科技資源的規模經濟效應,以創新產業鏈體現各類企業的創新能力與定位互補關系,進而探索與完善符合二者需求特點的、標準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的金融產品與服務,推動多方合作的產業金融創新。在促進科技創新研發鏈、產業鏈、市場鏈“三鏈協同”的基礎上,著力實現科技創新鏈、成果轉化鏈、金融資本鏈的協同共贏。
二是深圳的資本市場發展能級將不斷提升。資本市場是深圳金融的重要優勢和特色領域。近年來深圳積極建設創新資本形成中心,持續開展上市公司培育等系列專項行動,不斷提升資本市場包容性和活力。根據中國資本市場建設的整體戰略方向,預計深圳資本市場建設也將更加聚焦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突出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推動要素資源向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低碳、普惠民生等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集聚。同時,深交所作為我國資本市場核心部分,也將在推動全球交易所互聯互通、增強國際影響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從而助力我國資本市場融入全球金融體系。
三是深圳的數字金融的發展特色將更加突出。深圳一直擁有豐富的數字金融創新“基因”。例如,據統計有24家深圳金融科技企業入選2024年度畢馬威中國金融科技雙50榜單,廣泛覆蓋普惠科技、財富科技、保險科技、綜合技術賦能、供應鏈科技、AI大模型、監管科技多個金融科技細分賽道,呈現出數量優勢和強大競爭力。再如,據統計,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深圳積極推進數字人民幣試點,累計開立數幣錢包近3000萬個,累計簽約預付式經營機構3800家、管理預付資金近31億元。展望未來,相信深圳將能充分發揮創新企業集聚、數據要素豐富、前沿技術領先、場景生態多元等比較優勢,真正把數字金融大文章寫好寫實。
四是深圳與香港的聯動發展將呈現新格局。深圳和香港經濟總量接近大灣區的一半,是大灣區“三極四核”中最重要的一極。目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深圳產業金融中心”雙城聯動正迎來全新局面,也將成為深圳金融高水平開放的核心抓手。2024年6月,深圳聯合香港特區政府成立了深港金融合作委員會,促使深港金融合作雙向奔赴持續升溫、務實合作不斷深化、互聯互通更加順暢,打造了眾多全國首批、首創案例。展望未來,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憑借兩地共有的創新基因與開放精神,依托金融服務前海、河套兩大合作平臺建設工作,兩地的金融機構、市場、產品的創新與互聯互通將迎來新契機。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編輯:張燕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