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深圳信立泰公司與合作方申報的YOLT-101注射液在中國獲批臨床。一個月前,該藥獲美國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的臨床審批。至此,該藥成為中國首個在中美兩地均獲批臨床試驗申請的體內堿基編輯療法。
一個多月前,信立泰的沙庫巴曲阿利沙坦鈣片獲批上市,這是國產原研首款、全球第二款獲批的ARNI類藥物。
信立泰所在的深圳,2024年共有四款創新藥獲批上市;此外,深圳翰宇藥業的利拉魯肽注射液,獲得美國FDA上市批準,成為首個在美國獲批的利拉魯肽注射液仿制藥。
深圳生物醫藥行業的創新成色正在逐年加深,產值也在不斷提升。2024年,深圳市醫藥產業產值近550億元,創歷史新高;醫療器械產業產值超1000億元,居全國各大城市之首。
早在2005年,深圳就迎來了首批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的落地,拉開了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序幕。如今,生物醫藥與高端醫療器械,是深圳重點布局和打造的“20+8”產業集群之一。
深圳已培育邁瑞醫療、穩健醫療、華潤三九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孵化出賽橋生物、茵冠生物、華藥康明等一大批合成生物創新型企業。
過去十年,中國生物醫藥的創新進步令世界矚目,重塑了全球創新藥格局。在全球首次獲批上市的創新藥中,中國批準上市的數量由2015年的3個,增加到2024年的39個。
從仿制藥一致性評價、藥品審評審批提速,到藥品集采、醫保談判常態化,以及科創板、北交所的設立和港股18A政策的出臺,過去十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資本、人才、技術的活力主要靠一系列改革措施激勵。
下一個十年開啟,創新已成為生物醫藥行業的主旋律,資本、人才流動愈發成熟審慎,深圳生物醫藥產業正迎來提質換擋的關鍵時期。
成立于1998年的信立泰,主要深耕慢性病領域,其明星產品硫酸氫氯吡格雷片(商品名“泰嘉”),銷售巔峰期曾取得30億元的年銷售額,一度將信立泰的業績提升到營收46.52億元、凈利潤近15億元。
2009年,信立泰在深交所上市。同一年,深圳制定出臺了生物、新能源、互聯網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振興發展規劃的政策。
伴隨生物醫藥作為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振興,從2020年開始,信立泰陸續將手中的低端仿制藥項目打包出售,將資源聚焦于創新藥研發。負責政府事務工作的徐瑩回憶,“2014年我們只有一款新藥,2024年有四款。到今年底,我們可能有六款新藥出來。”從2018年到2024年,信立泰研發投入累計超60億元。
2025年一季報顯示,信立泰創新產品收入增長超40%,該公司預計全年創新藥營收增加10億元以上,有望帶動2025年營收創歷史新高。
用五年時間完成創新轉型,信立泰恰似深圳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縮影。“新冠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后,深圳市政府對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更加重視,新設立的醫藥企業越來越多。”信立泰有關人士說,深圳對高端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包括居住環境、生活環境等。
2023年,信立泰入駐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河套合作區毗鄰香港,集聚全球藥械高端創新資源,藥械臨床試驗、審評、檢查等規則與國際接軌。
據介紹,信立泰之所以選擇落地河套合作區,正是看重其在企業稅收、科學家稅收,以及產業政策、與香港的交流和研發合作等方面的支持。“集團研究院有700多人的一個龐大隊伍,都是做研發的高端科學家,這塊的稅負是比較重的。”上述信立泰有關人士表示。
同樣看上河套合作區區位與政策優勢的,還有全球AI制藥領域的龍頭企業晶泰科技。晶泰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首席執行官)馬健曾表示:“深圳是一個敢闖敢拼的城市,整個社會氛圍都充滿了創新精神。”
晶泰科技的落地,需要聚集人工智能算法、藥物研發、規模化實驗室等多方要素,這正是深圳所具有的“BT+IT”融合發展優勢。
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園二期園區里,晶泰科技與信立泰創新藥發現中心相隔不足百米,二者是合作伙伴。雙方在劑型篩選方面經常有合作,此外,對于晶泰科技的自動化平臺,信立泰也非常感興趣。
近幾年,深圳在生物醫藥領域吸引的相關公司越來越多,比如上海益諾思公司在深圳開設分公司,其業務包括早期成藥性評價、非臨床安全性評價等。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深圳共有醫藥企業1360家,產值超億元企業46家,規模以上(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企業113家。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在《未來的主要“競技場”》報告中,將生物制造列為到2040年可能重塑全球經濟的未來領域之一,預測未來全球經濟活動中60%的物質產品,將通過生物技術制造生產,2030年-2040年間將帶來2萬億至4萬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效益。
生物制造技術,直接推動合成生物產業的發展。得益于基因編輯技術、人工智能蛋白質結構預測、基因檢測等技術的發展,據CB Insight的報告,全球合成生物產業市場規模,從2018年的53億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170多億美元。到2028年,這一體量將達到500億美元。
合成生物制造作為一種全新的“造物”技術,被視作新質生產力重要的新賽道和新業態。“合成生物學是用工程化的手段,自下而上地改造和創造生物系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劉陳立曾如此解釋合成生物的概念:如果把一輛汽車比喻成一個生命,傳統的生物學是通過拆解汽車來理解背后的規律機制;合成生物學則運用已研究出的規律機制,把零件重新組裝,再造出發動機、輪子,甚至最終改造、創造出一輛具有新功能的汽車。
在劉陳立看來,合成生物學賦能的產業包括生物醫藥、食品農業、化工、材料、能源等。“對于深圳來說,應做好前三類的落地,而資源依賴型的產業則考慮形成‘飛地’,在深圳主要布局原始創新環節”。
在中國布局合成生物產業的城市中,深圳與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屬于第一梯隊。據統計,深圳市共有生物制造相關企業359家,2024年營收約80億元。其中,上市企業11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9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1家。
上市企業中,包括華大基因、華大智造、邁瑞醫療、翰宇藥業、健康元、晶泰科技等,華大基因、華大智造、晶泰科技屬于提供技術儀器耗材的中上游企業。
2024年7月,由劉陳立擔任院長的先進院牽頭建立的國家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在深圳光明區啟動建設,該中心是中國生物制造領域首個國家級產業創新平臺,以“強化關鍵共性技術協同攻關,構建產業協同創新生態,建設生物制造產業創新高地”為目標,由先進院牽頭,聯合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招商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深業集團、華熙生物科技、安徽華恒生物公司等產業鏈上下游優勢單位合作共建。
據深圳市相關部門的數據,國家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累計孵化企業72家。中國每兩家合成生物企業中,就有一家誕生在深圳。有研究報告顯示:近三年全國新增的合成生物企業,40%集聚在深圳。光明區也成為深圳合成生物核心布局承載區,截至2024年底,光明區已集聚合成生物企業123家,總估值近400億元。
在深圳市科技創新局局長張林看來,合成生物產業是未來產業,其中的一部分企業會在未來五到十年以后孵化出來,變成“打糧食”的、進入工業產出的主力部隊,“未來產業,需要市場投一部分,政府要為它做一些大的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
2025年7月,華熙生物旗下專注于合成生物肝素的華熙唐安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下稱“華熙唐安”)正式落地光明區。華熙生物是合成生物產業的引領者,曾通過透明質酸跑通了從研發到產業化的路徑,一度成為全球透明質酸龍頭企業。此次華熙唐安的落地,被產業界認為是“深圳模式+華熙模式”的結合。
2025年2月,深圳瑞德林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完成了一筆超5億元的C輪融資,刷新了國內合成生物領域近年的融資額紀錄,最新一輪融資由深圳未來產業基金、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子基金共同投資,常德合成生物基金以及部分原股東繼續跟投。
2017年成立的瑞德林,是一家以合成生物技術為核心,研發、生產功能性健康原料為主的高新技術企業。據官網介紹,瑞德林打造以氨基酸、核苷酸、糖為單體的“生命分子”創新產品和業務解決方案,產品應用覆蓋功效護膚、生物醫藥、營養健康、動物保健、綠色農業、特性材料六大領域。
瑞德林董事長曾公開表示,該公司近四年營收增長基本每年翻番,海外市場的營收占比已經超過40%,并且這一比例還會繼續增長,未來全球市場將成為主要戰場。
早在2017年,深圳便播下了發展合成生物產業的第一批“種子”,出臺《深圳市十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前瞻謀劃和系統布局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合成生物研究設施正是其中之一;2022年發布《深圳市培育發展未來產業行動計劃(2022—2025年)》,指出合成生物是未來將要重點發力的八大產業之一。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2019年5月,深圳市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成立,聘請中科院院士趙國屏為合成院首屆學術委員會主任;2024年底,由深圳市政府投資建設,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牽頭、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與深圳第二人民醫院共建的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宣布啟用。
2025年5月,深圳市人大常委會組織起草了《深圳經濟特區促進合成生物產業創新發展若干規定(草案)》,并向全社會征求意見。深圳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戴運龍表示,市人大常委會將《深圳經濟特區促進合成生物產業創新發展若干規定》作為今年重點立法項目,并采取“小切口”“小快靈”立法形式,力求真正能夠解決深圳合成生物產業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以法治保障統籌推進深圳合成生物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全球合成生物創新策源地和產業集聚地。
這些前瞻布局,讓合成生物這一年輕的學科和產業在深圳撒下“種子”,長出“樹苗”。劉陳立今年6月表示,“建設科技基礎設施、研究機構,承接部市聯動重點研發專項等舉措,帶來了人才聚集、產業發展,讓深圳在全球合成生物科學和產業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
醫療器械是生物醫藥產業中的重要領域,也是全球老齡化加劇、慢性疾病發病率上升及醫療技術不斷進步等背景下,市場規模增長最穩定的行業。
根據國際市場研究機構Mordor Intelligence測算,2024年全球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為6370億美元,并將以6.99%的年復合增長率保持增長,預計2029年將達到8930億美元。
醫療器械是深圳的一張名片,目前,深圳累計注冊上市超1.53萬款醫療器械產品,居全國第一。深圳長期處于全國醫療器械產業的第一梯隊,是最早發展高性能醫療器械的城市之一。
1989年,中美合資企業深圳安科研制的首臺永磁型磁共振,使中國成為全球第四個掌握MRI技術的國家,1998年推出首臺國產螺旋CT后,中國躋身全球五大CT生產國。
1991年,邁瑞醫療成立,1993年便推出中國首臺多參數血氧監護儀,打破進口設備壟斷,2008年以2.02億美元收購美國Datascope監護業務,躋身全球監護儀第三大品牌。
海外醫療器械網站Medical Device and Diagnostic industry發布的全球醫療器械企業排名顯示,邁瑞位居第25名,與其“最晚在2025年進入全球醫療器械TOP20的目標”又更近了一步。
2024年年報顯示,邁瑞醫療2024年取得367.26億元營收,歸母凈利潤116.68億元。2018年至2023年,邁瑞醫療的營收、歸母凈利潤的增幅均保持雙位數。從2024年開始,受醫療機構設備采購疲軟的影響,營收與凈利潤增速斷崖式下降。盡管如此,仍然取得了雙增長。
除了邁瑞醫療,深圳還集聚了穩健醫療、新產業、華大智造等一大批行業龍頭企業,奠定了高性能醫療器械產業第一梯隊的地位。同時,據相關協會統計,2024年,深圳醫療器械行業總產值約1000億元,位于全國首位;據藥智數據,深圳醫療器械企業有1842家,排名全國第一;其中20家上市企業,在2024年取得了約726億元營收,排名全國第一。
總產值、企業數量全國第一的背后,是深圳醫療器械產業多個細分領域的深度扎根。據深圳醫療器械協會的數據,深圳的11家企業擁有的15種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位居全國前五。其中,邁瑞醫療的生化分析儀、華大智造的基因測序儀、安保醫療的心肺復蘇機等11種產品,全國市場占有率第一。
華大智造是華大集團孵化的企業,主營儀器設備、試劑耗材等,于2022年9月在科創板上市。華大智造成立于2016年,2024年報顯示,全年營收30多億元,其中核心業務基因測序儀實現收入23.48億元,新增銷售裝機量同比增長48.59%,國內新增銷售裝機超1000臺。在中國市場,華大智造連續三年穩居國內新增裝機量榜首,2024年度新增銷售裝機口徑市占率更是高達63.8%。
全球市場上,華大智造基因測序儀新增裝機市場份額較2023年躍升9.5個百分點至28.2%,而在十年前,這一數字是零。從零到近三成的全球市場份額,華大智造的成長故事,與中國幾乎所有高端醫療器械廠商的故事線一致。
2010年,華大基因斥資1億美元,買下了128臺美國公司因美納生產的HiSeq 2000測序儀。當時因美納高價出售給華大基因的設備,價格是北美市場的兩倍,還不斷給試劑等耗材漲價,每年漲幅約為4%。
2013年,華大集團以報價每股3.15美元,0.05美元的優勢驚險擊敗因美納,以1.17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排名第三的基因測序儀公司Complete Genomics(下稱“CG公司”)。基于CG公司的DNA納米球(DNB)技術、Pattern Array(規則陣列芯片)等核心專利技術,華大組建團隊,研發出以聯合探針錨定聚合測序技術為代表性技術的MGI平臺。2015年,華大集團推出第一款國產基因測序儀——BGISEQ-500。
2016年,華大智造成立,到2022年在中國本土市場,華大智造占有率首次超過因美納。從最初購買,到后來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現如今隨著納米孔基因測序儀發布,華大智造成為全球唯一一家掌握超高通量、超低成本、超長讀長測序儀的企業,實現了“全讀長”測序產品的全周期閉環。
深圳積淀深厚的電子信息產業,為華大智造們的騰飛提供了有力支撐。深圳市電子信息產業起步早、基礎好,成為孕育醫療器械產業“創新協同—成果轉化—創新發展”良性循環的沃土。由于醫療圈和電子圈天然聯系密切,不少企業的創始人是從電子圈跨界到醫療圈。
近年來,深圳先后有GE醫療、國藥集團、西門子等知名企業落地高端醫療影像項目。
2023年,GE醫療與國藥集團旗下國藥器械,成立了首個央企控股的醫療器械影像合資企業,落地深圳市光明區,定位為國產高端醫療影像設備研發制造基地。
2025年1月,西門子醫療宣布投資逾10億元在深圳建設研發制造基地,新基地選址于南山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將引入DryCool創新超導磁體技術。
除了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國家高性能醫療創新器械創新中心等一批創新載體的建設,為深圳醫療器械產業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創新基底。截至2024年底,深圳擁有218個醫療器械領域創新載體,其中有9個國家級、100個省級創新載體。
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是國內在醫療器械產業唯一的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攻克了植介入領域心臟支架鎳鈦材料以及關節陶瓷材料“卡脖子”工藝難題,實現了一款影像產品核心芯片國產自主可控。
2022年11月1日,著名結構生物學家顏寧在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宣布,將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來到深圳創立醫學科學院。一個月后,2022年12月10日,深圳醫學科學院揭牌。
顏寧的另外一個身份是深圳灣實驗室主任。她曾在大灣區科學論壇上表示,深圳灣實驗室的主要任務是科研及轉化,深圳醫學科學院除了科研,還負責管理深圳市級設立的醫學研究專項資金,以專項資金作為指揮棒打通研究與臨床,起到助力深圳生物醫藥發展的戰略支撐作用。
在大型儀器設備共建共享、人才引進與培養協同等方面,深圳醫學科學院、深圳灣實驗室實行一體化建設,以提高效率、節約公共資源。
兩個科研機構一體化發展,這一創新機制源自深圳的現實。在深圳灣實驗室黨委書記、深圳醫學科學院黨委書記胡曉軍看來,相較北京、長三角等地,深圳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歷程較短、積淀較淺。
為補齊人才短板,高起點建設的深圳灣實驗室在吸引人才時不定編制、不定級別,“只要科研需要、產業轉化需要,我們隨時可以引進人才,決策效率更高”。
2025年5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睡眠領域著名學者丹揚教授全職加盟深圳醫學科學院,創辦睡眠與意識實驗室。
兩年來,除了丹揚教授,陸續加盟深圳灣實驗室或深圳醫學科學院的資深PI,還有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麻醉系等多個專業終身教授的陳宙峰,曾任美國密歇根大學終身教授的王彥莊,曾連續27年獲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研究基金的楊建,專注免疫性疾病、癌癥等藥物開發30多年的黃政博士等。
筑巢引鳳后,還要為人才的發展創造條件。
2023年,曾任華盛頓大學癢覺和感覺疾病研究中心主任的陳宙峰全職加入深圳灣實驗室。回國后,他希望把癢方面的基礎研究,跟產品開發結合起來。
深圳灣實驗室基于陳宙峰早期的研究開展了新藥研發的工作。“這個項目我們準備今年籌集成一家公司。”深圳灣實驗室轉化創新中心聯合主任賀耘說。
按照制度設計,科學家、前沿實驗室、集聚的生物醫藥產業,這三者將在深圳形成一個“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產業化—反哺基礎研究”的閉環。
在胡曉軍看來,生物醫藥產業在深圳的整體產值中占比較低,長期徘徊在400億元左右,去年實現了500多億元的突破。“這對深圳產業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短板。”胡曉軍說,深圳市希望通過城市改革開放的文化基因彎道超車。
2025年4月,深圳市多部門聯合印發《全鏈條支持醫藥和醫療器械發展若干措施》通知,對生物制造、細胞與基因治療、藥械產品出海等新技術,提出專項全鏈條支持舉措。
要想真正拉動生物醫藥的彎道超車增長,深圳要做的工作還有不少。比如,相對于近八成生物醫藥企業都聚集在張江藥谷的上海,深圳的生物醫藥園區過于分散,這導致部分企業發展壯大后,難以在同一區域尋找擴展空間。
再者,深圳缺乏跨國藥企的研發中心,目前著名跨國藥企在國內設立的研發中心,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蘇州等地,深圳至今無一家落地。同樣缺少的還有高端外包服務公司,深圳醫藥企業有時需到北上廣等地尋求相應服務,造成研發成本高企。
以上問題的解決,初期都需要政府沿襲改革開放的基因,持續地投入。“BT(生物技術)一定要投,深圳生物醫藥雖然目前還較小,但未來必定會成為核心支柱產業。”張林表示,深圳未來的戰略性產業是智能機器人和生物醫藥。
放眼全球生物醫藥行業,可開發成藥的靶點使用殆盡,ADC、CAR-T、PD-1抗癌藥等藥物研發“內卷”;在國內,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生物醫藥的投資遇冷。厚積薄發的基礎研究,成為中國生物醫藥創新延續的關鍵。
在中國下一個創新藥十年中,依靠全新機制的基礎研究機構,聚攏了一大批全球頂尖科學家的深圳,有望成為醫藥創新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