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促進各類教學與思政課建設形成協同效應的基本原則。2022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意見》指出將課程思政融入各類課程教學,深入實施跨學科綜合育人。在課程思政理念下體育課程的綜合育人功能也逐漸被挖掘。家國情懷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是立德樹人的內在要求,在體育課程中融入家國情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初中體育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存在一些困難和挑戰,如教材內容缺乏、教學方法單一等。然而,通過改進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等途徑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本文從家國情懷教育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意義與作用、當前存在的困難和挑戰、可行的解決方案和途徑以及案例研究等角度,探討初中體育教學與家國情懷教育的內在聯系和潛在機制,旨在為落實初中體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建議,促進學生愛國愛家情感的培養和提升。
一、家國情懷的內涵及教育意義
(一)家國情懷的內涵
家國情懷,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的關鍵精神支撐,深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與豐富多元的價值內涵,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延續,又在新時代實現了升華超越。古往今來,從《禮記》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個人命運與家庭、國家、天下緊密相連的深邃理念,到古代忠臣義士以及當代英雄人物以熱血和行動對家國情懷真諦的生動詮釋,無不彰顯出家國情懷跨越時空的強大感染力與生命力。家乃國之根基,國為家之延展,家國情懷是個體對價值共同體所秉持的一種高度認同感與歸屬感。在當下社會,面對復雜多變的形勢與艱巨的發展任務,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強烈的家國情懷來激發內心的奮斗豪情。這種情懷能推動我們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砥礪奮進。體育教學,以其獨特的魅力與價值,為學生搭建起實踐、合作、拼搏、奉獻的廣闊平臺,而這些恰恰是培育家國情懷的重要路徑與關鍵要素。
(二)家國情懷教育在初中階段的教育意義
《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初中階段的思政教育關鍵在于夯實思想根基,并且要保障教育的連貫性與銜接性。家國情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構成部分,已然成為當前基礎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故而,開展家國情懷教育,是落實課程標準的必然選擇。家國情懷教育,恰似一盞明燈,能夠助力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引領學生自覺肩負起維護國家利益、實現中國夢的時代使命。初中階段開展家國情懷教育,其意義不僅在于激發學生對祖國的深切熱愛、增強文化自信與制度自信,更在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他們的健康成長以及未來順利實現社會角色的轉變筑牢堅實根基。
二、家國情懷教育融合初中體育教學的困境
當前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資源開發不足,關于家國情懷教育與初中體育教學融合的研究也少有案例借鑒,在實際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難和挑戰。
首先,教師對課程思政建設不夠重視,沒有認真學習相關文件和政策,部分教師認為家國情懷教育與體育課程關系不大,沒有理解課程思政的教育內涵,對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缺乏有效的研究,具體教學中僅側重體育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主動學習意識不強。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認識也停留在鍛煉身體層面,對體育精神、體育品格缺乏追求,對大局意識、整體意識概念模糊,在網絡高速發展大環境下,極易受到不良信息影響,對傳統的價值觀、人生觀難以接受,甚至排斥。
其次,學校對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部分學校過于重視學科成績,忽視了家國情懷教育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實際工作中,對教師缺乏必要的培訓與指導,也很少組織跨學科集體備課、體育與思政跨學科主題等活動。
再次,體育課程教學模式單一,常規課堂還停留在技能與體能練習層面,教師對案例式、主題式、融合教學等教學方式缺乏研究與落實,在這種背景下課程思政教育元素很難融人課堂,學生在機械的課堂中被動地接受教育,不能有效發揮主觀能動性,限制了課程思政思維的發展。
三、家國情懷教育融入初中體育教學的方法與路徑
(一)挖掘學科教育元素
傳統體育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現行體育也體現著合作意識、集體意識和家國意識。教師可以通過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元素,如武術、民族舞蹈等,融人體育教學內容,并結合相關歷史知識和價值觀念進行講解,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排球、乒兵球教學中可以滲透排球精神、亞平精神,這種帶傷比賽、不服輸的精神正是愛家、愛國的充分體現。在足球教學中也可以把當前的“梅西事件”與國際政治、經濟聯系起來,不斷提升學生體育視野。
當前義務教育體育課程新課標已經落實,教師要從“大教育”“課程一體化\"等多維度角度挖掘體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元素,在技能教學中結合實際案例和故事講解,啟發學生思考和自主探究。設計讓學生參與討論、分組研討等互動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對家國情懷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二)開展跨學科融合教學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融入家國情懷教育,跨學科融合教學是一種重要的方法和路徑。體育教學重在體驗學習,而這種體驗性學習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更有利于促進學生對家國情懷的理解和認同。
首先,跨學科融合教學可以將體育教學與國防教育相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體育課教學內容基本是軍事技能教育,當前體育課與軍事訓練還有很多交叉的地方。體育教師在提升自己相關業務素質的同時,通過隊列隊形訓練、國防知識教學、觀看紅色影視、軍事會操表演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紀律意識、堅韌意識、責任擔當和愛國意識。其次,跨學科融合教學可以將體育教學和道德與法治、歷史等相關學科結合,通過講解國家體育發展史,引導學生了解國家體育運動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演變,培養學生對國家的歷史和傳統的認同感。此外,跨學科融合教學還可以將體育教學與藝術學科相結合,通過舞蹈、音樂等藝術形式,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和情感,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化傳統的尊重和熱愛。
在開展跨學科融合教學時,體育教師要堅持以本學科教學目標為主線,做到融合無痕的基本原則,不可牽強附會,為了融合而教。要保證各環節的融合元素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不清楚的地方要請教相關學科老師。通過融合教學,學生在多元化的學習體驗中提升文化認同感,培養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組織主題類活動
體育教師通過精心設計主題類活動,讓學生通過實際體驗、參與和觀察,培養對家國情懷的認同和責任感。例如在體育節活動開幕式時融人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國家發展歷程等元素,根據選定主題在入場服裝設計、人場詞、人場道具、特色展示等環節充分展現所選元素特色,整個活動給參與者和觀看者帶來視覺和聽覺上等多重沖擊和感受,做到家國教育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也可以設計一些體育公益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如為貧困地區的學校捐贈體育器材等,通過實際行動傳遞愛心和責任,讓學生感受到團結與奉獻的重要性,更好地理解和體會家國情懷的內涵。
在組織主題類活動時,體育教師要積極爭取學校和其他學科教師支持,精心策劃活動流程,使學生在認知、情感、能力等方面感受主題活動帶來的教育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
(四)戶外研學體驗活動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強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課程資源和服務平臺建設,一系列勞動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研學實踐基地開展運營,一大批精心設計的研學路線和相關課程被推出。同時,教育部等多個部門又相繼出臺了多個文件以保證研學的實施。
體育教師可通過徒步、研學等活動讓學生參觀歷史文化古跡、紅色革命基地、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等。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可通過設置一定的任務或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并做好活動記錄與總結,促進他們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和升華,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教師通過問卷調查、分析任務完成情況、學生作品展示等多種形式對戶外研學進行評估,了解學生對研學目標的接受程度和體驗感受,為后續教學改進提供借鑒和依據。
四、案例研究
筆者所在學校以“家國情懷,至誠至堅”為校訓,并以此校訓為指引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活動。其中,體育組聯合德育處開展了一系列以“家國情懷”為主題的體育節活動,如表1所示。
通過上表能夠看出,我校近幾屆體育節教育主題元素豐富多彩,活動主體涉及多個學科教師和幾乎全體學生,充分展現了“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全校師生通過活動展示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廣域的民族特色以及各階段政治經濟發展歷程等。學生融入其中,如同身臨其境,感受祖國的壯麗山河,從而有效實現了解國情、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等多維目標。在活動形式上,學生在老師的組織下,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里,以各自主題進行展演服裝、展演道具、展演節目等準備和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這些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提高了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我校的系列主題類體育節活動不僅內容豐富,且具有創新性、結構性和實踐性。通過活動將一系列主題元素串聯起來,在豐富學生視野的同時,加深學生對祖國歷史和現狀的理解與認同。例如,第二屆體育節,學生們可結合地理常識,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感受各地區經濟、人文、風俗等特征,增強了對不同地區人民的了解和熱愛;第三屆體育節,以各地傳統文化展演為特色,寓教于樂,學生們在活動中感受到了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底蘊,提升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與自豪感;第四屆體育節,通過回顧建黨100年來我國每個年代的重大歷史代表事件,回顧中國共產黨的艱苦奮斗歷程和政治、經濟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變化,讓學生們珍惜當今來之不易的生活,學會珍惜當下,努力學習,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第五屆體育節,學生們在學習的同時,了解了我國的歷史變遷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對我國的歷史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培養了民族自豪感。對此,我們還可以以民族文化與風俗、科技發展等為主題組織后期的體育節,或者以其他主題組織開展體育闖關活動等。
2022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結合地方自然地理特點、民族特色、傳統文化以及重大歷史事件、歷史名人等,因地制宜地開發富有教育意義的地方和校本思政課程。我校豐富的主題類體育節活動充分展現了“大思政\"的教育理念,為校內思政“一校一案\"建設提供了寶貴資源,為思政老師拓展教學思路、構建一體化思政課程教學模式提供了應用空間,充分體現了思政課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各類課程協同效應的基本原則。
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我們將繼續遵循“家國情懷,至誠至堅\"的校訓,開展更多富有特色的教育實踐活動,為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而努力。我們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學生一定會在學習中不斷提高,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五、結論與展望
體育教學融合家國情懷教育能夠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和學習資源,豐富體育教學的內涵,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家、愛國意識。基于初中體育教學加強家國情懷教育的探索和實踐,將推進提升核心素養教育目標的實現,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在未來的研究和實踐中,應該進一步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不斷完善家國情懷教育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的落實路徑和方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為科學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N].光明日報,2019-11-13(3).
[2]趙慧.小學體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培養方法及途徑探究[J].新課程,2021,(34):75.
[3]劉娟.社會主義家國情懷思想資源的承接與開掘[J].甘肅高師學報,2021,26(1):129-132.
[4]郝厚先.“課程思政\"視角下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育人路徑探究[J].新教育,2022,(4):45-47.
[5]侯化慶.德育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華夏教師,2022,(32):9-11.
[6]莊樹江.新時代背景下中學體育教學融合國防教育芻論[J].成才之路,2021,(2):14-15.
[7]楊建營,馮香紅,徐亞奎等.體育教育專業武術理論課程思政元素及教學案例解析L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1,55(5):79-86.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