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少數民族地區高校作為傳承和傳播戲曲文化的重要陣地,在戲曲保護與創新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當前高校戲曲傳承面臨諸多挑戰,影響了戲曲的傳承與發揚。基于此,本文從師資力量、教學情況、實踐活動等方面,分析了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戲曲傳承的現狀,并提出針對性策略,旨在為推動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戲曲傳承提供參考。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戲曲傳承;教學策略;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 J6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8-0-03
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中承擔著重要使命。作為文化傳承的核心載體,戲曲藝術融合了語言、音樂、舞蹈和表演,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然而,由于文化語境的變遷和社會環境的多樣化,戲曲傳承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與方法亟須深入探討。對此,少數民族地區高校通過開展實踐活動、優化課程設置和加強師資建設,為戲曲的保護與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基于此,本文系統分析了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在戲曲傳承中的現狀,并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實踐策略,以期為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學術支持。
一、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戲曲傳承現狀
(一)師資力量
從師資來源來看,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大多通過校企合作與地方劇團共建教學團隊,引入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戲曲表演藝術家、編劇和導演擔任特聘教師。這種合作模式使高校能夠在教學中充分融合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例如,新疆某高校戲曲專業長期與地方劇院合作,聘請了多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為學生進行實景化表演指導,從而顯著提升了教學質量。
從師資結構來看,戲曲教育教師涵蓋了專業教師、兼職藝術家及傳統戲曲傳承人三大類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教學梯隊。以廣西某高校為例,其戲曲專業現有專職教師15名,其中6名為本土戲曲研究領域的博士,其余則由地方戲曲劇團經驗豐富的演員和導演組成,為課程的實踐性與學術性提供了雙重保障。
從教師資質來看,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戲曲教育的教師隊伍普遍擁有較高的專業背景和技能水平。根據某高校提供的數據,超過75%的專職教師擁有碩士及以上學位,其中約46%為博士學位,同時,部分教師在全國專業比賽中獲獎,積累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經驗。這些高校的師資隊伍呈現年輕化趨勢,35歲以下教師占比達到近33%,為戲曲教育注入了活力。
此外,部分高校還積極推動教師參加進修與交流活動。例如,新疆某高校每年選派優秀戲曲教師赴北京、上海等地的頂尖戲曲學院進行短期深造,并邀請國內外著名戲曲專家舉辦和開展講座和工作坊,進一步提升了師資水平和教學能力。
(二)教學情況
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戲曲課程內容以經典地方戲曲和民族特色劇種為核心,強調文化根基與藝術表現的結合。例如,廣西某藝術學院的戲曲專業開設了壯族山歌與戲曲表演、民族傳統劇目賞析等課程,旨在通過系統的劇目講解與賞析,幫助學生理解少數民族戲曲的歷史與文化脈絡。同時,這些高校注重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相結合,開設了戲曲表演、聲腔訓練、舞臺藝術綜合實踐等技能課程,旨在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
在教學形式上,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普遍采用課堂講授與表演實踐并重的教學模式。教師多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將經典劇目的視頻資料、舞臺表演影像與學生現場表演進行結合。例如,在新疆某高校的京劇表演藝術課中,學生通過分組模擬排演和現場實景錄制,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舞臺表演。
為了確保教學效果,少數民族地區高校通常采用模塊化教學,旨在將理論課程與表演實踐分段推進,逐步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同時,部分高校積極建立校外實踐基地,旨在將教學延伸至實際戲曲表演場景。以西北某大學為例,其在地方劇院設立教學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參加戲曲演出和觀摩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舞臺體驗和劇目創作機會。
(三)實踐活動
近年,少數民族地區高校通過多渠道吸納戲曲人才,包括與地方戲曲院團合作引進兼職教師,以豐富教學實踐。例如,新疆某高校與地方劇團建立合作機制,每年邀請3名以上地方戲曲名家參與教學,進行表演指導和經典劇目解析。同時,少數民族地區高校也設立了定向培養計劃,選拔優秀青年教師攻讀戲曲相關高層次學位,支持他們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和藝術進修,旨在全面提升青年教師的素養。
完善培訓與激勵機制,是提升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的重要保障。對此,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定期開展戲曲教師專項培訓和教學研討會,以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例如,云南某高校每年舉辦一次以地方戲曲為主題的教學創新研討會,邀請國內知名戲曲專家和一線教師參與,討論地方劇種教學與傳承的結合方式。表1數據顯示,2021—2023年,該校參與培訓的教師人數分別為34人、38人和37人,參與率超過90%。此外,為激發教師的研究熱情和創作動力,該高校還應設立專項獎勵基金,鼓勵戲曲教師開展教學改革、編排原創劇目,并通過成果展示評選給予相應的經濟和榮譽激勵,旨在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為高校戲曲傳承工作注入新動力。
表1 某高校戲曲教師培訓與研討會情況
年份 參訓教師人數 專家講座場次 教學研討主題
2021 34 5 壯族山歌教學創新
2022 38 4 戲曲表演與民族特色結合
2023 37 6 地方劇目教學與實踐融合
此外,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積極與國內外藝術院校、文化研究機構及戲曲藝術團體開展深度合作,組織戲曲教師參與全國性的藝術交流活動和學術研討會。例如,西南某民族大學每年選派骨干教師參加國家級戲曲表演大賽和國際戲劇交流論壇,旨在通過學術與藝術的雙向互動,增強戲曲文化的傳播力度。
二、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戲曲傳承策略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推動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戲曲傳承的關鍵環節,其核心在于構建高水平、結構合理的教師團隊。對此,少數民族地區高校需通過地方戲曲藝術團體與高校間的聯動合作,引進兼具藝術造詣和教學經驗的地方戲曲表演家,形成“教學—實踐”雙重角色的教師梯隊。例如,新疆某高校通過與當地兵團戲曲劇團合作,引入專業表演藝術家參與課程開發和表演指導,提升了教學內容的真實性,加強了學生對傳統戲曲文化的深刻理解。
少數民族地區高校需提升在職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推動多層次教師培訓體系建設。通過組織戲曲專業教師參加區域性戲曲交流會、全國性教學研討活動和定期的進修深造課程,可以使教師具備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強的教學能力。例如,新疆某高校與國內知名戲曲院校聯合開辦了“戲曲師資提升研修班”,定期選派戲曲教師赴北京、上海等地進行培訓,并通過教學競賽、課程創新基金等形式,為青年教師提供了成長機會。
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可在教學成果考核中增加戲曲傳承的專門指標,注重戲曲教學質量與文化傳播效果的綜合評價,并將其作為職稱評定和年度評優的重要依據。例如,廣西某藝術學院明確規定,戲曲教師在地方劇種普及推廣活動中的參與情況與實際成效,需占年度考核權重的30%。與此同時,高校可設立專項激勵基金,獎勵在戲曲教育和文化傳播方面表現突出的教師,形成正向激勵機制。
搭建區域性教師交流平臺實現資源共享與經驗互通,是優化師資隊伍的有效路徑。通過舉辦跨高校的戲曲學術論壇和區域戲曲教育聯盟會議,教師可分享教學成果與實踐經驗,為戲曲教育提供更多創新思路。
(二)優化戲曲教學
優化戲曲教學是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提升戲曲文化傳承質量的重要環節,需要在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和資源整合方面實現全方位改進。課程體系應注重理論與實踐并重,通過將戲曲基礎理論與地方特色劇種深度結合,進行戲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此外,課程設計注重分層分類教學,針對不同年級和專業方向分別開設基礎課程和進階課程,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
在教學模式上,高校可引入案例教學法與情境教學法,強化教學的互動性與實踐性。例如,通過分析經典劇目如《白蛇傳》《春草闖堂》等,使學生在真實情景模擬中掌握唱腔、臺詞和動作,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戲曲的舞臺表現形式,還能夠提高其藝術表現力。同時,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應當在教學中逐步引入多元化考核機制,如舞臺表演展示、創意戲曲設計及團隊項目合作,以多角度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表2為某高校優化教學模式后學生課堂參與率的變化數據,體現了教學模式改革的有效性。
表2 某高校優化教學模式后學生課堂參與率變化數據
學期 理論課程參與率/% 實踐課程參與率/%
第一學期 68 74
第二學期 81 86
第三學期 88 92
在資源整合方面,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可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校企合作平臺拓展教學資源。例如,高校可以通過建立戲曲資源數據庫,收錄地方劇種經典劇目的視頻、劇本和研究資料,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此外,少數民族地區高校還可以與地方劇院建立長期合作機制,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專業演出和實地排練,使其在真實環境中提升技能。
(三)豐富實踐活動
豐富實踐活動是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推動戲曲傳承的重要手段,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戲曲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技能掌握。因此,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應當基于地方特色,設計多層次、多形式的實踐活動,涵蓋校園展演、校企合作、區域文化聯動等多種路徑。
在校園內部,高校可以舉辦年度戲曲文化節,以集中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藝術創作。以廣西某大學為例,其“校園地方戲曲文化周”結合壯族經典劇目,通過學生自導自演和戲曲名家指導的方式,有效將課堂教學延伸至實際演出場景。
在校外實踐中,高校要注重與地方戲曲劇團的協作,通過建立長期的合作機制,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表演平臺。例如,新疆某高校定期與喀什地方劇團聯合開展“戲曲巡演季”,由學生與專業演員共同參與編排和演出。這一形式提升了學生在舞臺表演、角色塑造和團隊協作等方面的綜合能力,演出后舉辦座談會還可以促進學生與藝術家之間的經驗交流。
此外,高校還可以多組織學生參與地方傳統節慶中的戲曲表演活動,如在貴州地區苗族戲曲展演活動中,高校學生通過參與節慶演出,不僅深刻體驗了地方文化氛圍,還提升了個人藝術造詣。
為增強實踐活動的傳播效果,部分高校還可以引入數字化手段和信息技術支持。例如,西南民族大學在“地方戲曲數字體驗日”活動中,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模擬戲曲表演場景,使學生能夠沉浸式體驗戲曲角色的臺詞、動作和情感表達。這種數字化實踐形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有效彌補了實際演出機會有限的不足。
三、案例分析
喀什大學在戲曲實踐活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推動了少數民族地區戲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使戲曲成為新時代“文化潤疆”戰略落地生根的有力抓手,為當前戲曲在新疆高校傳承提供了寶貴經驗。
首先,積極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2024年5月6日,喀什大學邀請同濟大學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京昆)藝術總監李健來校舉辦題為“中國京昆劇欣賞簡析”的專場講座。李健教授演唱了代表性的劇目《貴妃醉酒》《游園驚夢》《霸王別姬》等,圍繞京劇的形成、行當、流派、表現手段、京劇與昆劇的區別等方面進行講解,還現場教唱,帶領學生沉浸式體驗京劇、昆劇的魅力,不僅使學生直觀了解了兩個劇種的藝術特征,還提高了他們的藝術修養。
其次,組織學生深入開展戲曲文化調查。2024年7月23日至8月13日,喀什大學組織學生前往疏勒縣、疏附縣、岳普湖縣和喀什市,開展了為期20天的戲曲文化調查研究活動。團隊訪談了多位戲曲傳承人,收集了唱書、版畫、戲服等資料并觀看了原汁原味的戲曲表演,深入了解了戲曲的淵源、傳承發展和社會利用情況。此外,沉浸式學習模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家國情懷,激發了學生愛國主義情感,還為地方戲曲文化的保護提供了寶貴的青年力量。
最后,在教學成果展示方面,喀什大學于2023年12月28日舉辦了“傳國粹,潤心田”專場匯報演出,演員為漢族、維吾爾族、回族、彝族、土家族等多個民族的學生,作品包含黃梅戲《天仙配》、京劇《智取威虎山》《中華》、滬劇《羅漢錢》、豫劇《朝陽溝》、越調《收姜維》等經典戲曲選段。喀什大學官方微信平臺和喀什融媒體平臺報道了此次活動,得到各族觀眾一致好評。學生也通過這些活動堅定了理想信念,厚植了愛國情懷,主動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事業。
結 語
在未來的工作中,結合現代科技與社會資源,進一步深化戲曲教學與實踐模式,將成為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的重要改革方向。因此,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戲曲傳承應采用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優化及實踐活動豐富等多層次舉措,并加強與地方文化機構的合作,從而推動戲曲藝術融入更廣泛的社會文化領域,全面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雙重目標,為民族文化的持續繁榮注入新動能。
參考文獻:
[1] 劉紅曉.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傳承路徑研究[J].大學教育,2023(13):48-50;54.
[2] 張麗萍.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教育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分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1):81-82.
[3] 楊軍.高校在戲曲“非遺”傳承中的實踐意義[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9(3):44-49.
[4] 童婷婷,彭磊,呂雯婷.文化自信視域下皖江地方戲曲文化在地方高職院校傳承與創新的路徑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 科研,2024(9):94-97.
[5] 韋茈伊,楊丹妮,吳美蓮.少數民族戲曲劇種傳承保護的文化治理經驗:以廣西三江侗戲為例[J].歌海,2021(5):79-84.
(責任編輯:趙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