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興旺發達的精神基石和智慧瑰寶,是民族之根、文化之魂,具有高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陣地,不僅承擔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同樣也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意蘊
(一)貫徹落實“大思政課\"理念和實現“第二個結合”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政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一方面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促使青年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使高校思政課更具有歷史文化底蘊,從而提高其吸引力和學生的滿意度。在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了“大思政課\"的理念,強調要善用“大思政課”,“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2]?!按笏颊n”的實質是增強思政課的社會生活內涵,拓展思政課的教育資源、場域、途徑和方法。高校思政課要與時代同向、與現實同頻、與實踐同行,真正發揮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作用;要在教育導向上實現“小我”與“大我\"的貫通,在教育場域上實現高校與社會的貫通,在教育內容上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貫通、歷史與現實的貫通、中國與世界的貫通,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民族苦難輝煌的過去、日新月異的現在、光明燦爛的未來,堅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心和決心。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第二個結合\"理論,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貫徹落實“大思政課\"理念和實現“第二個結合\"的必然要求、重要渠道,是打造高校思政“金課\"的重要抓手。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高校思政課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4這一論述充分揭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面向新時代,高校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華民族歷來注重道德的培養,強調人無德不立,立德為先,修身為本。正如錢穆先生在《中國文化精神》中所指出的:“中國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乃在‘教人怎樣做一個人’?!盵5例如,儒家文化非常注重道德修養,孔子強調培養君子,主張德育為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崇德的精神特質。這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有著共同的價值取向,為大力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了精神力量和文化源泉,也為思政課充分發揮教育價值提供了重要切入點。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高校思政課提供教學資源寶庫和價值觀培育土壤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追求與高校思政課在價值取向上的一致性,一方面決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然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寶貴資源庫,例如經典的歷史故事和案例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的說服力和趣味性,從而提升高校思政課的親和力、針對性;另一方面,在對青年學生價值觀的培育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有助于塑造廣大青年學生對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正確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除了詩詞歌賦中的愛國主義精神,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也蘊含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這些精神和思想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個人和國家的關系,強調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感。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源和血脈不同,但是二者之間存在互融互通和高度契合的關系,這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提供了可能性。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現實困境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力度和深度不足
目前高校在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方法和路徑上還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片面化的問題。
第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不夠深入,并且與思政課內容脫節。這在思政課教學中具體表現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是作為附加的知識點,零散地穿插于課堂教學中。在講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內容時,教師只是僵化地照本宣科,或者簡單提及相關內容,未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博大精深的價值理念、豐富多彩的歷史故事與思政課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有效結合,導致融入缺乏力度和深度。
第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方式缺乏創新。盡管大部分高校都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思政教育巨大的“資源庫”,但在教學過程中仍然以講授為主,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缺乏師生互動,且未能有效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實踐環節的缺失導致學生鮮有機會通過實踐活動來深入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
第三,高校思政課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到位,自身欠缺相關知識。思政課教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要講好、講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必須做到“打鐵必須自身硬”。但當前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師難以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教學的有效結合,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思政課教師未意識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緊迫性,一味偏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專業知識培訓,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缺乏主動性;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自身的傳統文化知識儲備較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從而難以有效地向青年學生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政治思想。
(二)全球化和互聯網時代多元文化的沖擊
文化是社會生活的產物,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中華兒女對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歷史的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保障。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交融,在相互借鑒中豐富了人類文明的多樣性。然而,在此過程中,部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其在科技、經濟和文化傳播等方面的強大優勢,在全球范圍內大肆推行強權主義,推行所謂的“民主模式”和“人權觀念”,這給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文化安全帶來了挑戰。這種挑戰和威脅也體現在高校思政課上,由于西方文化的沖擊,部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乏興趣。
與此同時,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打破了地域壁壘,使得文化交流更加便捷;然而,在泛娛樂化背景下,部分學生與西方文化的接觸越來越頻繁,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例如,部分學生熱衷于追捧西方節日,認為中國傳統節日已經過時,更傾向于了解和接觸外國文化。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雜多樣,存在許多深奧晦澀的地方。因此在泛娛樂化的時代背景下,部分學生缺乏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動力,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探索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其深層價值與內涵,進而導致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感較弱,傳承意識不強。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實踐對策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對思政課提出了“八個相統一\"的總體要求,其中在“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中提出要教育引導學生多讀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感知中華文化魅力”;在“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中提出“要講好中華民族的故事”[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7。這些重要論述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一)加快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素養
高校思政課教師只有全面學習并深刻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人文精神、核心思想理念,才能有效將其融入思政課教學。高校要做到“引進來”,邀請致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的學者舉辦專題講座,針對如何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教育元素并融入思政課這一專題進行討論,通過學術交流和定期的系統培訓,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和教學技能;教師要做到“走出去”,不局限于學習課堂知識,更要立足教材、鉆研教材,巧妙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同時,教師需注重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改變以單一講授為主的方式,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如虛擬現實技術等,創建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增設實踐環節,組織學生參與文化實踐活動,如參觀博物館、歷史遺址等,通過親身實踐深入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二)加強網絡陣地建設
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網絡陣地建設。在信息化時代,網絡是當代青年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對其思想觀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因此高校需要加強網絡陣地建設,讓網絡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的驅動力量。一是整合網絡資源。高校應收集、整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密切相關的經典文獻等資料,并巧妙地將其融入思政課,開設網絡思政課堂,通過視頻、案例分析等方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深、講透、講活;同時,增設課后拓展板塊,系統介紹課堂所涉及的傳統文化內容,以解決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碎片化的問題。二是教師可借助網絡平臺與數字技術,組織專題討論會,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鼓勵學生闡述己見;或舉辦線上答題競賽,促進學生間的思想碰撞和知識共享,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三是教師可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創建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場景,如模擬古代科舉考試、參與經典節日等,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善用“社會大課堂”
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善用“社會大課堂”,引導學生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實踐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路徑。“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8]“‘社會大課堂'是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和檢驗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場域。”[9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善用社會資源。一是要充分利用文化實踐基地。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觀革命舊址、博物館等歷史文化場所,讓他們考察并深刻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與豐富內涵。教師在實踐過程中不能只當旁聽者,而要參與其中,為學生講解其中蘊含的文化元素,同時將其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提升思政課立德樹人成效。二是教師需要激勵學生主動擔當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輸入和輸出的雙重過程。教師應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開展志愿服務和傳統文化普及活動,宣傳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是要會用活的思政素材,這不僅要求學生走向實踐、走向群眾,還需要教師把社會現實引入課堂教學。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強的時代性,這無疑需要教師站在時代的洪流和“兩個大局\"背景下講好思政課。教師在思政課教學中不僅要引領學生走向實踐,也要會用現實這個最鮮活、最生動的教育資源,講好中國故事,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把人生理想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
四、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深度融合,是新時代落實“兩個結合\"重要思想的生動實踐。這一融合既為思政教育注入了深厚文化底蘊,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開拓了新的路徑。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課中的重要作用,積極應對外部挑戰,通過提升教師素養、加強網絡陣地建設以及善用“社會大課堂”等多方面的實踐路徑,不斷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相結合,為培育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較強時代擔當的新時代好青年提供持續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13年3月1日)[N].人民日報,2013-03-07.
[2][8杜尚澤.“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觀察)N.人民日報,2021-03-07.
[3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7月1日)[N.人民日報,2021-07-02.
[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
[5]錢穆.中國文化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20.
[6]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16.
[7]習近平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N.人民日報,2024-05-12.
[9]張強軍.“大思政課”的出場邏輯、比較優勢與實踐要求[J].大學教育科學,2023(2):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