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Social practiceplaysapivotalroleinhighereducation,servingasacrucialvehicleforfostering theinovative spiritandpracticalcompetenceofcolegestudents.Byfocusingonstudentsmajoringinpharmaceuticalengineeringof industry colege,urteamhasconstructedthesocialpracticecourse(includingideologicalandpoliticalpractice).Thecourseimplemnts progressiveaproach topracticalteaching,startingfromprimarylevelandadvancingthroughintermediatetoadvancedlevels.It alsoactivelyengagesinsocialpublicwelfarescienceandeducationinitiatives,undertakesprofesionalprojectdesign,and participatesinmassentrepreneurshipandinnovationcompetitions.Thisintegratedcoursecombinesideologicalandpolical educationwithspecializedknowledge,cateringtotheuniquecharacteristicsoftalentedindividualswhileenhancingstudents motivationandenthusiasmforacquiringknowledge.Moreover,itcultivatestheirawarenessofsocietydepenstheirunderstanding of societaldynamics,andnurturestheircommitmenttoserving societyatlarge.Theinsightsgainedfromthiscoursecanserveas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developing top-tier social practice courses.
Keywords:socialpractice;first-classundergraduatecourse;pharmaceuticalenginering;industrialcoleges;cur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大學生社會實踐要求在校大學生利用課余、假期時間,通過社會實踐接觸社會、了解國情、增長知識、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是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2。目前,學校都高度重視社會實踐,將社會實踐以課程化形式列人人才培養方案中,可以使社會實踐管理更加規范、目標更加明晰3]。實踐活動本身的育人成效顯示,社會實踐課程對于豐富和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內容,提高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綜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4-5]。
一 社會實踐課程發展背景
社會實踐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199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宣部、國家教委、共青團中央《關于廣泛深持久地開展高等學校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意見》的通知中強調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制度,長期堅持下去。2012年,《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并強調社會實踐活動是實踐育人的主要形式。2023年6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深化高校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扎根中國大地開展社會實踐,在推動社會實踐服務中國式現代化、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基礎上,緊密結合自身學科專業,找準“小切口”展開“大縱深”,強化特色性的實踐服務,積極探索建設教育強國的實踐路徑。
此外,2019年《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社會實踐一流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通過“青年紅色筑夢之旅”“互聯網 +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新創業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等活動,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與社會服務緊密結合,培養學生認識社會、研究社會、理解社會和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建設社會實踐一流課程。
因此,大力推進和改善大學生社會實踐,加強過程督導和監控,通過規范教學過程、設計教學情境、營造教育環境等,使社會實踐教育的正面效應最大化,負面效應最小化,也是新時代加強大學生思政工作和提升培養質量的重要課題。本文以地方應用型高校制藥工程專業為例,在國家級一流本科(簡稱“國一流專業”)和工程認證背景下,將自身學科專業與產業背景、行業特色相結合,開展特色性的社會實踐課程,真正做好社會服務,才能實現育人目標。
二社會實踐課程面臨問題
社會實踐教育作為一項系統教育工程,具體實施需要學校和實踐單位共同參與,由于其本身具有開放性,經常由于師資力量、實踐單位、實踐內容的變化,導致社會實踐課程設計缺乏系統性,具體實施難度較大。課程建設還要結合高校辦學定位和專業建設目標,尋求“小切口”,通過精心設計、多方配合,進而整合資源,形成較為完善的體系,才能更好體現育人特色和育人成效。
以臺州學院國一流專業制藥工程為例,人才培養方案中社會實踐(含思政實踐)課程類別歸屬于課外教育項目,1學分,安排在第二、四、六3個學期,開課學院為校團委。隨著學校新一輪的人才培養方案啟動,結合國家新工科建設要求,2019年制藥工程設立“產業學院班”,選拔學生進行組班。要求課程需以卓越工程師培養為契機,以工程教育認證教育理念為指引,貫徹“學生中心、產出導向”的理念,重構社會實踐課程的大綱、優化課程實踐內容、規范課程評價體系,實現社會實踐(含思政實踐)課程的標準化建設。但縱觀往來,社會實踐課程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實踐內容“同質化”。以往的實踐內容仍停留在社會調查、參觀學習等“同質化”的初級社會實踐,缺乏與專業的結合,沒有發揮專業技能優勢8。一項針對高校開展的社會實踐類型調查表明,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參與社會認知類型社會實踐、專業認知類型社會實踐、專業研究型社會實踐的學生比例分別為79.3%.13.2% 和 7.5%l 9。根據南京農業大學對近400名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七成的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為志愿服務和科研調查類型,能夠參與到科技創新競賽方面的同學只占 15% 左右[]。即社會實踐內容與專業結合度偏低。
二是課程資源“不系統”。具體表現在師資隊伍缺乏、實踐基地建設不足、思政融入不夠等。不同于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其他課程,社會實踐課程開課任務落在校團委,大量的社會實踐指導工作落到輔導員身上,往往缺乏專業教師主體的參與,導致了實踐內容的質量較難把關。社會實踐往往安排在寒暑假期間,以學生分散實踐為主的實踐地點分布在全國各地,容易導致課程缺乏監督和相應的過程性評價,社會實踐容易流于形式。此外,過于開放的社會實踐活動往往缺乏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誤導學生不能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也無法吸引學生真正投入。
三是創新成果“產出低”。由于此前同學對社會實踐不重視,課程缺乏系統設計,即便有部分學生參加“互聯網 +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新創業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等社會實踐,但也由于專業教師參與動力不足,導致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不足,與知識體系、產業發展脫節,最終社會實踐課程產出的創新成果低,且未進行推廣宣傳,缺少品牌效益。
三制藥工程產業學院班社會實踐一流課程建設路徑探討
(1) 課程目標和育人元素切入設計
針對上述情況,制藥工程產業學院班開展社會實踐(含思政實踐)一流課程的標準化建設,提出最美“智藥\"的課程口號。根據學校“地方性、應用性\"的辦學定位,在產教融合育人模式下,課程主要面向制藥工程產業學院班,對標社會需求和行業要求,“將學科專業建在產業上、把人才培養放到車間”,從“通俗方向\"往“專業導向\"轉變。通過課程教學,使學生達到以下目標。
知識目標:能夠辨識社會行為規范,描述創新創業基本理論和知識,領會學習制藥工程領域基本產業政策和法律法規等。
能力目標:能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理解不同社會文化對實踐的影響,能夠調查、策劃和設計復雜制藥工程實踐過程中項目方案,運用所學基礎知識分析和解決專業領域中的實際問題;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素質目標:能夠分析與評價制藥工程社會實踐對環境、文化及社會等方面的影響,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人文知識、思辨能力、處事能力和科學精神,自覺遵守工程師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
課程針對三個目標,設計育人思政元素見表1。
(二) 課程教學設計 “三段-三融”模式
社會實踐(含思政實踐)課程總計1學分,分別安排在第二、四、六3個學期。根據課程分階段安排的實際情況,結合專業特點,提出最美“智藥\"為口號,以“提出問題一設計問題一解決問題”的思路,開展由淺入深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訓練,實現學生走入社會一認識社會一回饋社會的目標。根據基礎一提高—“雙創”思路,打造了“三段式\"學習。組織由“學工老師 + 專業教師 + 行業大師\"組合的師資隊伍,組建專業師資隊伍,讓學生在學習中融入思政教育,融合專業知識,融活人才特色。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與社會服務緊密結合,從而訓練學生認識社會、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展現最美“智藥”人的風采。具體課程開展模式如圖1所示。
初階(第二學期),社會實踐初嘗試。在課程教師的安排和組織下,學生通過“組隊 + 參與\"走訪行業企業、開展公益科教等活動,撰寫實踐報告。教師以引導為主,對實踐活動進行點評,本階段主要由學工教師 + 專業教師開展課程教學。在初階中社會實踐主要讓學生們走出課堂,走入社會,使其在實踐活動中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從效果上看,通過“口述校史\"“走入臺州七大千億產業\"等活動,讓學生在收集口述資料、檔案文獻、采訪人物過程挖掘歷史、講好故事、對話工匠和縱觀產業等過程中感受文化傳承、中國制造、生態文明,增強社會責任感,強調思政滲透“入腦入心”,同時引發情感上產生認同、共鳴、融入和升華。
中階(第四學期),社會實踐再提升。在完成初階實踐和專業知識積累后,中階實踐強調專業知識的融合,本階段主要由專業教師團隊開展教學。教師發布實踐活動主題(以“雙創”項目為主),學生對主題活動進行思考,結合專業知識進行項自設計、開展,上交實踐活動學習成果。在此過程中由教師帶領學生完成“雙創”項目,如學科競賽、實驗室專業訓練、“互聯網 +' ”和“挑戰杯\"賽等,引導完成知識遷移和提升。結合當下全球化背景,要求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較強跨文化溝通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課程還安排了為期1~3個月短期國外實驗室交流訓練項目、線上國際化遠程實訓,鼓勵有條件的學生赴國外相關專業實驗室開展科研訓練、碳中和國際化人才實訓項目(遠程實訓)在國際比較的過程中,實現學生堅定自信、提升格局、明確責任。
高階(第六學期),社會實踐深體驗。鼓勵并推動學生積極參加更高級的“雙創\"競賽,分配指導教師,組織討論,分類指導,鼓勵將產業化成果轉化為“雙創”項目。本階段主要由“專業教師 + 行業大師\"負責開展課程,借助學校特色“1139科技小分隊(緊密服務地方企業)”校外產業學院、駐校產業研究院和特色工程師學院等平臺基地,設計對接地方行業企業需求的創新創業項目,如“不同孔徑碳材料負載釘催化劑的設計及其應用\"\"制藥廢水絮凝處理\"“醫藥化工企業某工藝優化開發”等項目,引導學生實現從知識到實際應用。以對接企業要求的催化劑設計等創新型實踐活動為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任務的時候,部分知識在教材中沒有涉及,很多設計不能僅僅在教室里面完成。在活動開展前可能遇到的情境運用、所學知識等需要結合科研前沿和企業實際開展,需要和企業方進行反復溝通,同時還需要查閱大量科技前沿開展社會實踐。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情境教學,對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運用自身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非常顯著的幫助[]。
(三) 課程考核與評價
社會實踐(含思政實踐)課程開展改革后,對于社會實踐課程的評價開展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初階( 30% ):調研報告( 15% ,由學生自評、組間互評構成;教師評分( 15% )。中階“雙創\"訓練( 30% ),高階“雙創\"訓練( 40% ),均由項目過程、參賽情況、獲獎成果等構成。
(四) 課程資源建設
為保證社會實踐(含思政實踐)課程能夠按照“三段-三融\"模式開展,教學團隊積極開展課程資源庫的建設,分別從師資隊伍、實踐基地、教學內容和實踐推廣等方面進行完善:
一是師資隊伍\"雙師\"化,考慮到是面向產業班進行開課,課程建設了一支由專業教師、行業教師和學工教師共同組成的師資隊伍,分別在不同階段針對不同的教學任務和目標,擔任指導主體開展實踐。
二是實踐基地固定化,針對產業學院班的社會實踐課程,固定一批大學生實踐基地,如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作為初階訓練基地,臺州醫藥化工產業集群、駐校產業研究院、工程師學院平臺、學校“1139科技小分隊\"對接企業等作為中階和高階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
三是實踐內容動態化,根據時事熱點內容的變化以及學生的個體差異化,我們對實踐內容進行動態化設計,以滿足不同個性、不同知識、不同技能學生的發展需求。通過專業化的創新創業實踐訓練,醫藥化工企業“實戰\"訓練,突破以往的社會實踐課程通俗化(同質化)的特點,將最美“智藥”的一流特色進行展現。
四是實踐理念思政化,實踐課程中還安排系列中國科普紀錄片的觀賞,如《我們需要化學》《科學的力量》等紀錄片,樹立愛國敬業的精神。積極鼓勵學生提早進入科研實驗室,參加創新創業大賽,及早明確大學規劃并努力踐行。
五是實踐活動成果化,鼓勵并推動學生以高標準的成果完成社會實踐,創新創業項目的獲獎水平和獲獎率要不斷提高,社會公益活動應得到公眾的認可。同時將實踐活動成果進行不斷推廣,提升最美“智藥'的影響力。
(五)課程實施效果與心得體會
課程已經獲得浙江省社會實踐一流課程立項。借助課程建設,團隊教師獲得省級課程思政團隊,優秀實踐教師指導稱號等榮譽。目前已經在兩屆學生完成實施,就學生層面的實施效果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增強社會責任:通過公益科教、“走近臺州七大千億產業\"等活動,同學們增加了社會責任感與擔當意識,受到了服務對象和基地的好評。可從學生們實踐報告中感受到了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二是提升實踐技能:2022—2024年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顯提高,佳績不斷。實踐小分隊團隊喜獲中國“互聯網 +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浙江省“互聯網 +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醇硝一刻值千金\"獲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一等獎。
三是擴大影響范圍:實踐活動得到了廣泛宣傳,“口述校史”活動在學校實踐成果展上進行宣傳,“百年紅色路,科普啟童心\"活動得到了《今日頭條》《今日高校網》《中國教育在線》等多家媒體報道,獲得多方好評,“醇硝一刻值千金\"的競賽成果得到企業肯定,“互聯網 + ”項目競賽成果不斷迭代升級,展現了最美“智藥”人的風采與特色。
四 結束語
辦好高等教育的落腳點是人才培養質量,而課程則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制藥工程產業班社會實踐(含思政實踐)課程遵從教育遞進規律,結合國一流專業建設內涵,不斷進行校企協同育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課程與社會需求、產業實際相結合,分階段在第二、四、六學期開展初、中、高階實踐,融入思政教育,融合專業知識,融活人才特色。課程為實現人才從學校到社會與行業的“無縫對接”,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和功能實踐能力發揮力量。
參考文獻:
[1]王海亮,王欣欣.新時代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生成邏輯與價值意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7):74-77.
[2]陳亞靜,徐振珍,劉源,等.高校社會實踐教育的\"線上 + 線下”權衡路徑探索[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2(6):241-244.
[3]陳凱旋.反思與展望:對新時代研究生社會實踐的再認識[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1(8):73-77.
[4]李薇薇.高校社會實踐育人體系構建的路徑選擇[J].中國高等教育,2021(9):58-59.
[5]王麗英,霍虹.習近平關于大學生社會實踐論述及其應用研究[J].新生代,2021(6):66-70.
[6]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深化高校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EB/OL].(2023-07-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0e_1407/s6870/202307/t20230706_1067464.html.
[7]教育部.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EB/OL].(2019-10-3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8]董小梅,斜利珍.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金課\"建設路徑研究——基于浙江社會實踐類國家一流課程認定樣本的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21(7):98-103.
[9]樊士聰.大學生社會實踐與相關課程結合的分析與思考--對鄭州W學院“管理學”課程的案例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5(13):198-199.
[10]徐明,顏玉萍,田雨,等.社會實踐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作用的研究——以南京農業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1(31):5-8.
[11]蔡建光,杜丹,李良明,等.科研成果轉化為社會實踐課程經驗探索——以\"運動處方\"課程為例[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22,43(3):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