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一場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說到這個話題,一位百歲新四軍老戰士動情地感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抗日武裝,把人民戰爭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動員人民規模之廣、人民群眾參與戰爭程度之深、克服戰爭困難之多、戰爭勝利成果之輝煌、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貢獻之大,可以說是二戰之最、歷史之最。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實行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全面抗戰,在敵后建立和發展根據地,廣泛發動群眾,開展地雷戰、地道戰、破襲戰等各種形式的游擊戰爭,并與各種非武裝斗爭形式緊密結合,從戰略上形成了與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相互配合。1946 年8 月,毛澤東接受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采訪時,在回顧抗戰勝利根本原因后明確指出:決定戰爭勝敗的是人民。由于人民群眾在影響戰爭的諸多因素中,都處于主體地位,因此,他們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力量。
歷史早已證明,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是戰勝日本法西斯的最根本的因素。正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堅信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堅信只要以進步的政治精神宣傳群眾,使軍隊和民眾的力量結合成一個整體,堅持統一戰線,堅持全面抗戰和持久抗戰,就必然能夠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在整個抗戰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作為實行人民戰爭的可靠保證;把充分動員人民,堅決依靠人民,作為開展人民戰爭的基本條件;把建立一支人民軍隊,作為實施人民戰爭的骨干力量;把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作為實行人民戰爭的戰略基地;把以武裝斗爭為主,并與其他斗爭形式緊密配合,作為實行人民戰爭的主要斗爭形式;把實行主力兵團、地方兵團與游擊隊、民兵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作為奪取人民戰爭勝利的組織保證;把在堅持人民戰爭原則的同時,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作為戰勝強敵的作戰原則,堅持全面抗戰和持久抗戰,最終奪得了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
全面深刻總結抗日戰爭時期黨領導開展人民戰爭的歷史經驗,無論是創新發展人民戰爭思想、打贏未來人民戰爭,還是組織動員全國人民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必須牢記,一切為了人民是開展人民戰爭的基本前提。廣大人民群眾能否積極投身于戰爭,歸根結底取決于他們的切身利益與戰爭勝利成果的相關程度,取決于戰爭領導者能否代表他們的利益并保證他們享有勝利成果。因此,要打贏新形勢下的人民戰爭,必須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牢記,緊緊依靠人民是開展人民戰爭的指導原則。要應對信息化戰爭的新挑戰,充分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無窮智慧,利用信息技術的多樣性、應用的廣泛性,像當年創造地雷戰、地道戰、鐵道游擊戰、水上游擊戰那樣,創造出適應信息化戰爭特點的人民戰爭新戰法。必須牢記,廣泛動員人民是凝聚人民戰爭偉力的根本途徑。要針對長期和平環境造成的群眾國防觀念淡化的現實,運用人民喜聞樂見的方法,運用符合信息時代的有效手段,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大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同時,還應根據新生社會力量的特點,探索和創造出一整套利益牽引與思想教育相結合、行政約束和法規制約相結合、政府引導和社會組織自主管理相結合的新型人民戰爭組織形式,為開展新形勢下的人民戰爭提供雄厚的人力、物力、科技力等社會保障,為人民戰爭的全面勝利奠定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