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紹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其中,人才培養是關鍵,尤其是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研究生教育是我國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重要階段,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近年,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持續擴大。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共招收研究生130.17萬人,比2022年增加5.92萬人,增長 4.76% ,其中碩士生114.84萬人,比2022年增長 4.07% 。在學研究生388.29萬人,比2022年增加22.93萬人,增長 6.28% ,其中在學碩士生327.05萬人,比2022年增長 5.59% 。研究生培養規模的擴大,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然而,在規模擴張的同時,如何保障并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成為教育學界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這既是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又是高校教師肩負的重要使命。創新能力培養是研究生培養的核心任務,也是衡量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但當前我國研究生的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同類人才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只有不斷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才能為國家長遠科技發展和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課程教學在研究生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是保障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也是人才培養的主要渠道。調查研究表明,課程教學對研究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具有核心作用,尤其在創新能力培養方面意義重大。課程教學可幫助研究生掌握本專業知識體系及其最新研究進展,為后續課題研究奠定理論基礎,同時培養良好的科研思維。然而,目前研究生導師和研究生普遍更重視課題研究階段的工作,而忽視課程教學環節,導致部分研究生在開展課題研究時出現基礎理論儲備不足、創新意識薄弱等問題,進而影響研究進度。動物遺傳育種專題是畜牧學專業研究生的必修課程,融合了動物遺傳學和動物育種學的內容,系統講授動物遺傳育種基礎知識及其最新進展。該課程兼具理論性、前沿性和應用性,對提高畜牧學專業研究生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為強化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現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
二、研究生動物遺傳育種專題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
動物遺傳育種專題缺乏專門的研究生教材,該課程以專題形式開展教學。課程主要內容涵蓋動物遺傳育種基礎理論和最新研究進展,包括表觀遺傳學研究進展、群體和數量遺傳學遺傳進展、動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以及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和全基因組選擇育種等。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兩種傾向:一是授課時側重基礎知識,僅在本科階段理論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簡單講解,導致教學內容缺乏深度與挑戰性;二是為突出課程前沿性,跳過基礎知識,直接講解前沿研究進展或教師自身研究成果,致使學生理解困難、接受度低。
(二)教學方法單一
當前,研究生專業課程教學仍以教師講授為主,側重于客觀、確定性知識的傳授,缺乏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啟發。在傳統“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模式下,教師主導課堂話語權,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教學過程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這種教學方式雖能在規定時間內高效完成教學任務,有助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但缺少探究式討論,忽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導致課堂吸引力不足、學生參與度低、學習興趣下降。
(三)課程考核方式單一
當前,課程考核通常采用課程論文的形式。這種形式給予學生較大自主性,能夠充分展現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其文獻綜合分析和總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然而,“一文(一考)定終身”的評價方式存在明顯缺陷,即過度依賴結果性評價,缺乏過程性評價,無法有效促進學生提升自身能力。在這種考核機制下,學生僅需提交一篇課程論文,導致論文常出現引用不充分、論點論據缺乏新意等問題。同時,考核方式的單一化也導致學生對課程教學和考核的重視程度不足。
三、動物遺傳育種專題課程的改革舉措
(一)豐富教學內容,突出創新能力培養
教學內容是課程的核心要素,是課程實施的基礎和人才培養的載體,在落實人才培養目標和貫穿專業培養標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針對動物遺傳育種專題課程存在的問題,任課教師反復研討后,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重構,兼顧基礎性與前沿性。一方面,注重基礎理論知識,梳理遺傳育種理論的發展歷程,明確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幫助研究生夯實遺傳育種理論基礎;另一方面,關注遺傳育種研究前沿,將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及實踐應用案例融人教學內容,及時更新教學素材,融入創新元素,強化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通過重構教學內容,既兼顧研究生基礎和接受能力的差異,又確保課程的前沿性,有助于研究生循序漸進地掌握遺傳育種理論知識,了解最新研究進展,提升創新能力。
(二)豐富教學方法,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的重要支撐,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為改變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探索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在優化講授式教學的基礎上,將專題討論、文獻研討、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融人課程,推動研究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著力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1.專題研討,啟迪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專題內容,課前向研究生布置相關問題,要求研究生查閱資料并以小組合作形式開展研討,促使研究生對教學內容形成獨立思考和見解,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課堂上,組織研究生分享小組研討成果,鼓勵其提出疑問并展開交流,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參與度,激發其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課后,布置討論性或開放性問題,鼓勵研究生繼續交流研討,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與總結。例如,在講解“基因組在動物育種中的應用”時,可引導研究生討論基因組等現代技術在育種中的優勢,以及解決育種周期長等問題的方法,培養研究生獨立思考、創新思維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2.案例教學,理論聯系實際
教師可根據課程知識點選取典型案例,如在講解“畜禽重要經濟性狀遺傳育種及其調控機制研究進展”專題時,引入“豫粉一號”蛋雞培育、“豫南黑豬”培育,以及華中農業大學“鄂通兩頭烏”新品種培育等實際案例,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引導研究生運用遺傳育種知識解決實際生產問題。通過探討案例中的研究思路、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啟發研究生的科研思維,引導研究生搭建科研框架,逐步形成個性化的科研思路。
3.文獻研討,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
文獻研讀是學習和科研的重要環節。教師可根據課程核心知識點選定文獻供研究生研讀。例如,在講解“基因組學在育種中的應用”時,選取侯水生院士團隊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論文《跨種群研究揭示與鴨子體型和羽毛顏色相關基因》(該研究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揭示IGF2BP1是調控鴨子體重和飼料轉化效率的主效基因)。同時選取康相濤院士團隊發表在《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上的論文《雞泛基因組揭示基因含量變異和IGF2BP1啟動子區域缺失影響體型》(該研究揭示了IGF2BP1啟動子區域缺失對雞體大小的影響),引導研究生分析如何利用基因組學等手段揭示重要經濟性狀相關基因。此外,可組織研究生研讀《科學期刊》上關于三維基因結構改變對基因表達調控的文獻,提升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文獻研讀過程中,要求研究生分組圍繞“想解決什么問題,如何設計試驗,怎么實現試驗目的”等科研思路展開討論,思考文獻中尚未解決的問題以及研讀收獲。各組需要通過PPT進行課堂匯報,開展組間互評,教師則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通過文獻研讀,引導研究生理解如何提出科學假設、設計試驗方案、驗證試驗結果,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創新思維,明確科研選題方向。
總之,通過專題討論、案例教學、文獻研討等教學方法改革,引導研究生將學習重點從記憶知識細節轉向領悟科研思維和探索科學問題,激發研究生思考,促使研究生將知識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三)構建多元考核評價體系,聚焦能力提升
教學考核評價是衡量研究生學習效果的手段,對研究生的學習具有顯著的激勵和調節作用,能夠有效提升教學質量。為打破“一文(一考)定終身”的傳統考核模式,應構建動態化、綜合化的評價體系。基于教學方法革新,將研究生課堂專題討論、匯報、發言等表現納入平時成績,鼓勵研究生提出個人看法。同時,及時公布平時成績,發揮其激勵和調節作用,引導研究生提升對課程的關注度,加強日常學習和思考,進而培養研究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這種考核方式能夠更好地優化課程教學效果,提升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目前,課程考核成績構成如下:理論知識考試或課程論文占 50% ,學生課堂匯報與討論占 30% ,課堂發言占 20%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課程小論文或期末試卷命題應重點考查研究生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以提升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四、課程教學改革成效
(一)提高了研究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學改革前,研究生課程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研究生被動聽講;教學改革后,研究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不再局限于被動接受知識。研究生需對案例、文獻進行綜合分析和思考,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提出個人見解或小組研討觀點。這不僅有助于研究生深人理解和掌握動物遺傳育種專題的基礎知識和最新進展,還通過小組討論推動研究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從不同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促進觀點的碰撞。通過上述教學活動,研究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提高了研究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提升了研究生科研創新思維能力
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目標,課程將科研創新能力培養貫穿動物遺傳育種專題教學全過程。通過采用專題討論、案例教學、文獻研討等教學方法,引導研究生思考如何運用遺傳育種知識解決實際生產問題,以及在科研中如何提出科學問題、設計試驗方案,幫助研究生認識到科研是在前人知識積累基礎上探索未知的過程。課程通過平時成績激勵研究生關注教學內容,鼓勵研究生積極思考,借助小組討論、課堂匯報、交流質疑等環節,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創新思維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提升了教師的綜合能力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以知識傳授為主;課程教學改革后,教師需根據授課內容設計專題討論問題,選擇優質案例和文獻資源,圍繞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引導研究生展開討論分析,及時回應研究生提出的各類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沒有固定答案和標準思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發揮著更為積極的作用,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科研思維能力,以應對研究生的多元想法和疑問。此外,教師還需不斷引導研究生思考,注重培養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綜合能力和科研素養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五、結語
在動物遺傳育種專題課程中,通過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師角色轉變為重要的指導者和引導者,積極引導研究生主動思考和研究問題。同時,研究生也從被動聽講轉變為主動學習,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這一系列改革有效提高了研究生學習的主動性,促使研究生勇于挑戰自我、勤于思考、敢于創新,增強了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薛亞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現代職業教育,2023(21).
[2]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介紹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EB/OL].(2024-03-01).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4/55831/sfcl/202403/t20240301_1117517.html.
[3]王洪才,孫佳鵬.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評價研究現狀與前瞻[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6).
[4]潘炳如,顧建民.在培養過程中影響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因素有哪些[J].江蘇高教,2022(2).
[5]張軍,符明明,張華.基于研討式教學的研究生課程建設改革思考與實踐:以“現代環境生物技術”為例[J].科教導刊,2022(27).
[6]程炎焱,付孟澤,李虎.PBL教學法在建筑學碩士課程中的探索與實踐:以景觀建筑設計及理論為例[J].管理工程師,2021(6).
責編:勉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