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2024年5月,在新時代學校思政課建設推進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這一系列重要指示,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與行動指南。法國文學作為法語專業課程體系中的核心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與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度契合。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教師深入挖掘法國文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不僅能夠實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與弘揚,還有助于學生構建跨文化知識體系,提升對比分析與綜合研判能力,從而增強文化自信。
一、法國文學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分析
(一)法國文學蘊含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
法國文學傳統之一就是文學反映現實,作家“介入”社會生活。學習法國優秀作家的經典作品,能夠更好地理解歷史、洞察當下并把握未來。馬克思、恩格斯曾高度評價法國批判現實主義大師巴爾扎克,認為其《人間喜劇》用詩情畫意的鏡子反映了整整一個時代。他們認為從《人間喜劇》中獲得的知識,遠超歷史學家、經濟學家或統計學家所能提供的。這一評價反映了文學作品在社會歷史中的獨特價值和意義。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文藝的發展應當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核心要素及其鮮明特征,體現為唯物史觀的宏大視野、意識形態論和社會實踐論的文藝觀、人民文藝觀的突出地位,以及美學觀點與歷史觀相統一的美學思想等。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對法國文學課程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其理論導向功能,即能夠引導學生從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科學把握文學的社會本質、審美功能與意識形態屬性,進而塑造正確的價值觀。以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指導法國文學課程,能夠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文學作品反映社會生活本質的價值和意義。
(二)法國文學蘊含的大歷史觀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教育引導全黨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樹立大歷史觀。這一論述強調了歷史視野的重要性,倡導從宏觀的歷史角度來分析古今政治現象,并借助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歷史與現實的內在聯系,還促使學生能夠挖掘歷史在當下的現實意義。
與此類似,法國同樣高度重視歷史,認為其悠久的歷史不僅塑造了獨特的民族精神,也是法國愛國主義的重要體現。法國教育部2019年修訂的高中歷史大綱中指出,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推理能力,通過歷史文獻資料構建對過去的認知,并發展批判性思維。這一教育目標表明,歷史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徑。法國的“年鑒學派”在歷史研究中影響深遠,該學派提倡從社會、經濟、文化等多維視角研究歷史,反對單一的歷史學研究方法,主張歷史學與其他人文學科的融合。這種跨學科的研究理念與新文科建設理念高度契合,為歷史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
在此背景下,教師將法國社會、政治、經濟等歷史變遷與文學作品的分析結合起來,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引人大歷史觀,教師不僅能擴展教學內容,還能幫助學生全面理解歷史與現實之間的關系。這種歷史與文學的融合,不僅深化了學生對法國文學的理解,還促進了其批判性思維的發展。因此,大歷史觀的引入對于學生提升綜合素養、深化對歷史與現實聯系的認知具有重要意義。
(三)法國文學蘊含的人文主義精神
人文主義精神在西方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古希臘羅馬時期肇始,這一精神就通過經典的文學作品傳承。“humanisme”這一詞語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內涵。古希臘羅馬時期,其被稱為“人本主義”。古希臘教育中強調世俗人性教育,強調人的尊嚴。在文藝復興時期,其被稱為“人文主義”,用來反抗神學對人的禁錮,正像拉伯雷在《巨人傳》中所傳達的,要成為知識滋養下的“巨人”;蒙田的《隨筆集》充滿了啟迪的意義,啟發后來者思考如何才能成為獨立的人。
啟蒙運動后,人文主義常被稱為“人道主義”,這一思想與中國“治國平天下”的理念相呼應。許多杰出的法國作家兼具人道主義情懷,他們的作品充滿悲天憫人的思想,表達了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啟蒙哲學家伏爾泰和盧梭以此思想反抗封建社會對人權的壓制,“自由、平等、博愛”成為啟蒙哲學對世界的深遠貢獻。著名作家雨果則以人道主義精神抗議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壓迫,批判帝國主義對殖民地的野蠻掠奪。他嚴厲遣責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稱其為“強盜”,并諷刺自詡文明的歐洲人,表達了對中國人民深切的同情。進人20世紀,面對社會的動蕩與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許多作家不僅在其作品中表達反戰思想,還通過實際行動參與政治。比如,阿拉貢和薩特等人曾加入法國共產黨,抵抗法西斯侵略。他們沖破了階級和國籍的界限,以博愛的精神關注全人類的命運,探索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可能性。
在法國文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牢記“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積極借鑒法國人文主義精神中積極向上的部分,同時對那些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核相抵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悖離的思想傾向,如極端個人主義催生的絕對自由主義、破壞社會秩序的無政府主義等,予以審慎甄別與堅決揚棄,從而在跨文化對話中筑牢立德樹人的思想根基。
二、法國文學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實踐
(一)顯性與隱性思政教育相結合
教師是充分發揮各門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推動者和實踐者,要在課堂上進行思政教育,教師首先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教師要始終秉持高度的政治責任感與使命感,堅定理想信念,努力滿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六個要求。
課程思政的實施并非簡單機械地在課堂上宣講國家政策與指導方針,亦非生硬地將思政內容融入專業知識中。它要求教師在專業知識傳授的過程中,有機融入兼具鮮活性、趣味性與科學性的思政教育元素,實現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從而構建全員參與、全流程覆蓋、全方位滲透的育人體系,切實達成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標。法國文學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施,既需要通過顯性教學直接講授內容,又需要借助隱性教學深入滲透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顯性教學可以依托教師對文學作品中所蘊含思政元素的直接闡釋與解讀;隱性教學則可以通過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組織富有深度的學術討論等途徑,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
例如,在講授《羅蘭之歌》時,教師要結合法蘭西民族與國家的歷史發展脈絡進行講解,讓學生理解羅蘭對“可愛的法蘭西”懷有深厚情感的根源,以及他為何甘愿為法蘭西的榮耀獻出生命。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發揮引導作用,幫助學生認識到熱愛祖國、認同主流意識形態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公民都應秉持的天然情感與應盡義務。
(二)創新教學方法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傳統的教學方法已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和整合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比如,可采取課程專題整合與在線學習、混合式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方式。具體而言,教師可以精選優質課程資源,借助在線課堂平臺開展混合式教學,使學生能夠突破時空限制,隨時隨地獲取教學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學習要點,在課前分發學習任務單,引導學生自主預習,并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同時,對相關問題進行系統分析與梳理,為線下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做好充分準備。
例如,在進行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戲劇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演繹相關劇目片段,引導各小組對所表演內容展開深度剖析,并對表演籌備、呈現等各環節進行精細化處理。課堂表演結束后,師生共同對各小組的表演進行點評,同時邀請學生針對自身飾演的角色展開剖析與總結。角色扮演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更為重要的是,角色扮演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作品內涵與人物形象,實現文學素養與認知能力的雙重提升。
又如,在講授法國文學作品時,教師可以借助線上討論區,組織學生圍繞作品的主題意蘊、人物塑造、時代語境等維度展開深入討論。以《費加羅的婚禮》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別站在費加羅、蘇珊娜、伯爵、伯爵夫人等不同角色的角度展開辯論,針對權力博弈、婚姻觀念、階級沖突等議題展開探討。這樣既有助于學生精準把握作品的文學藝術特質,又能促使其將文學文本與社會歷史背景相結合,進行多角度思考。
(三)跨學科融合
法國文學課程中的思政教育不應局限于文學領域本身,而應積極融合哲學、歷史、社會學等多學科知識,實現跨學科融合,通過將文學知識與多學科內容進行縱橫對比,最終聚焦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上。這樣既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又能通過課程教學與文化浸潤的協同作用,達成思政育人目標。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更全面、立體地理解文學作品的深層意蘊,還能從多學科視角深化對思政教育的認知。中法兩國皆擁有悠久的文明史,曾分別代表東西方文明的高峰。文學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與文化發展相輔相成,法國文學課程教育本質上也包含了法國文化教育內容。法語專業學生深入了解法國文明與文化,能夠更好地拓展全球視野,推動中法文明交流互鑒,成為促進不同文明和諧共生的文化使者。
例如,在教授法國文學課程時,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以文明互鑒的眼光審視中法文化交流。17、18世紀,“中國熱”在法國盛行一時,諸多哲學家、文學家對中國文化表現出濃厚興趣,中國政治制度、經濟模式、風俗習慣、藝術審美等均對法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收集、整理中國文化在法國的傳播與影響案例,并運用統計量化方法進行分析,以得出更為直觀、可信的結論。歷史事實表明,中法文化具備相互借鑒、共同進步的可能性與可行性。通過學習法國文學課程,學生能夠進一步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更深刻地理解文明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共同繁榮發展的內在邏輯。
(四)思政教育與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批判性思維是當代大學生需要具備的素質之一,法國文學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為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通過分析法國文學中的社會背景、歷史語境及人物命運,學生能夠學會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進而有效培養批判性思維與獨立思考能力。
例如,在講解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與社會背景的關系,探討資本主義社會如何影響人的行為和選擇。通過這種批判性思維訓練,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的深層意蘊,還能夠將這種思維方式應用到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進而提升社會洞察力與批判性分析能力。
三、結語
法國文學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借助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大歷史觀以及人文主義精神等多維度視角,法國文學課程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在法國文學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專業知識、了解法國歷史人文、培養批判性思維和人文底蘊,還能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引,幫助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植家國情懷。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與理論素養,積極探尋法國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點,做到守正創新,從而更好地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光明日報,2016-12-09.
[2]習近平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EB/OL].(2024-05-11).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405/t20240511_1129968.html.
[3]賴大仁.馬克思主義文論同中華傳統文論相結合的異質同構之維[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6]陳彥.令法國人驕傲的歷史學家:布魯戴爾及其“總體歷史\"觀[J].讀書,1986(4).
[7]王光彥.充分發揮高校各門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國大學教學,2017(10).
責編: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