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桌文化”“禁酒令”等,專指公務飲酒范疇。
說起“酒局”二字,承載了太多含義。它不僅是飯桌上的推杯換盞,也可能是權力、利益與人情的角力場。曾有一段時間,“酒桌文化”被異化為了一種“潛規則”—酒喝到位事好辦。在某些地方和部門,酒量成為衡量干部能力的荒謬標準,酒桌成為權力運作的灰色地帶。觥籌交錯間,公私界限模糊,權力尋租暗生,腐敗溫床悄然形成。
“八項規定”出臺后,公務飲酒被嚴格限制,許多干部坦言“松了一口氣”,但也有少數人抱怨“官不逢時”,甚至頂風作案,將酒局轉入地下。“禁酒令”的初衷無疑是好的,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數據顯示,“八項規定”實施后,全國公務接待費用年均下降 30% 以上。但問題在于,酒只是表象,真正的癥結在于權力缺乏約束,異化了的“酒桌文化”沒有得到矯正。若只是禁酒,難免陷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怪圈。比如,某些單位將茅臺酒裝入礦泉水瓶掩人耳目;再如,一些商人以“私人聚會\"之名行賄賂之實,等等。這些現象說明,單靠一紙禁令難以根除積弊。
“禁酒令”要取得長效,一方面要完善監督機制,利用大數據分析和發動群眾監督,讓違規飲酒無所遁形;另一方面要打破扭曲的社交規則,摒棄“不喝就是不給面子”、“喝不好就辦不成事”的道德綁架和權力任性,以茶會友、清談交往,讓關系回歸純粹,變“無酒不成席”為“無酒見清風”。
“禁酒令”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權力任性的舊疾,也映照著社會風氣的轉變。禁酒破除的是陳規陋習,樹立的是新風正氣;打破的是官場潛規則,建立的是陽光新秩序。我們相信,隨著社會進步,“酒局文化\"終將式微,制度要求終將升華為文化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