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73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15.0113.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15.037
分化型甲狀腺癌為甲狀腺癌常見病理類型,目前,臨床治療甲狀腺癌的主要方案為外科手術切除,通過移除病灶組織控制局部病情進展并降低腫瘤負荷。但手術難以完全清除的隱匿性轉移灶,導致部分患者術后仍存在復發風險,影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2]。相關研究顯示,淋巴結轉移在分化型甲狀腺癌的病理進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可顯著改變針對該疾病的臨床決策路徑,包括擴大手術清掃范圍或調整術后輔助治療方案。此外,該病還會直接影響患者的長期生存結局,并因治療強度增加或復發風險而引發軀體功能受限和心理負擔,進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有研究顯示,原發腫瘤的直徑大小、是否突破甲狀腺被膜侵犯周圍組織等病理特征均與淋巴結轉移風險存在關聯[4-5]。基于此,本研究對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與淋巴結轉移風險的關系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吉林省人民醫院收治的105例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行甲狀腺部分或全切術及淋巴結清掃術,根據其術后1周病理學檢查結果評估是否發生淋巴結轉移[5],分為對照組(70例,未發生淋巴結轉移)與觀察組(35例,發生淋巴結轉移)。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59例;年齡47~68歲,平均年齡( 56.85±7.49 )歲;吸煙史10例;飲酒史1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29例;年齡48~67歲,平均年齡( 56.68±7.48 歲;吸煙史8例;飲酒史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 Pgt;0.05 ),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吉林省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1符合分化型甲狀腺癌的診斷標準[;(2)均行甲狀腺部分或全切術及淋巴結清掃術治療者。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系統惡性腫瘤者;(②存在凝血、內分泌功能障礙者;(③存在精神病史者;(4存在心、腦、腎等臟器功能嚴重障礙者;(5存在急、慢性感染者;(6有甲狀腺手術史者;(7存在頸部放化療、外傷或手術史者。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5年1月
1.2研究方法收集患者臨床資料,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收集腫瘤位置(上極、中部、下極、峽部)腫瘤數量(單發、多發)、腫瘤最大直徑( ?5mm?lt;5mm )、是否存在被膜侵犯、是否存在腺外侵犯、是否合并橋本甲狀腺炎。
1.3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②分析影響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 (%)] 表示,組間比較行 χ2 檢驗;影響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觀察組患者腫瘤位置為下極、腫瘤多發、腫瘤最大直徑 ?5mm 、被膜侵犯、腺外侵犯、合并橋本甲狀腺炎的占比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lt;0.05 ),見表1。
2.2影響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將可能影響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的因素行量化賦值,以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是否發生淋巴結轉移為因變量(否 =0 ,是 =1 ),以腫瘤位置(上極、中部、峽部 =0 ,下極 -1 )、腫瘤數量(單發 =0 ,多發 -1 )、腫瘤最大直徑( lt;5mm=0,?5mm=1 )被膜侵犯(否 =0 ,是 -1 )、腺外侵犯(否 =0 ,是 -1 )合并橋本甲狀腺炎(否 =0 ,是 -1 )為自變量。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腫瘤位置為下極、腫瘤多發、腫瘤最大直徑 ?5mm 、被膜侵犯、腺外侵犯、合并橋本甲狀腺炎均是影響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效應值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 ),見表2。
3討論
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臨床表現呈多樣性,具體表現為可觸及的頸部無痛性腫塊,部分患者因腫瘤局部侵犯或壓迫鄰近組織器官,可引發呼吸困難、聲音嘶啞和吞咽困難等顯著影響生活質量的癥狀;此外,隨著病程進展,還可能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目前,外科手術切除是分化型甲狀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通過徹底切除原發腫瘤及清掃淋巴結達到治療自的,但部分患者術后仍面臨腫瘤復發或區域淋巴結轉移的風險,這可能導致預后不良[8]。鑒于淋巴結轉移是影響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深入識別并分析與其發生相關的臨床與病理影響因素,對于篩選高危復發風險人群、改進術后隨訪監測方案及指導個體化的輔助治療方案等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因此,本研究系統觀察和分析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發生淋巴結轉移的臨床病理特征與影響因素,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腫瘤位置為下極、腫瘤多發、腫瘤最大直徑 ?5mm 、被膜侵犯、腺外侵犯、合并橋本甲狀腺炎的占比均高于對照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腫瘤位置為下極、腫瘤多發、腫瘤最大直徑 ?5mm 、被膜侵犯、腺外侵犯、合并橋本甲狀腺炎均是影響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原因為,甲狀腺的淋巴引流系統廣泛分布于頸部區域,其下極的淋巴管網與中央區及側頸區淋巴結存在密切聯系。基于該解剖特點,發生于甲狀腺下極的分化型癌灶因毗鄰甲狀腺下動脈走行區域及喉返神經周圍的豐富淋巴通路,具有更強的區域性淋巴結擴散傾向,使腫瘤細胞易通過淋巴管向喉返神經旁淋巴結、胸腺周圍淋巴結,甚至向下延伸至上縱隔淋巴結。此外,下極位置因其解剖深度較深且與重要神經血管結構的緊密相鄰,術中可能存在難以完全切除的情況,進而導致殘留的腫瘤細胞通過淋巴管網發生遷移[。腫瘤多發不僅可顯著增加腫瘤細胞侵襲鄰近結構并向區域引流淋巴結(如頸部淋巴結)發生移行的可能性,從而增加淋巴結轉移的風險,且由于多發病灶的存在,病灶與甲狀腺實質及周圍組織之間的解剖界限變得模糊不清,使臨床手術中難以徹底清除所有腫瘤組織,增加術后病灶殘留甚至微小轉移灶隱匿存在的風險,進一步加劇患者發生遠處淋巴結轉移的風險。當腫瘤最大直徑 ??5mm 時,其體積顯著增大,易出現病理性改變,包括促進腫瘤內部異常血管網絡的生成及淋巴管結構的異常增殖。這不僅為腫瘤細胞提供額外的營養支持,還構建腫瘤細胞向循環系統遷移的通道,使其更易脫離原發灶,通過血液或淋巴循環擴散至區域淋巴結(如頸部中央區及側頸淋巴結),提升局部淋巴結轉移的風險[10-11]。被膜是包裹在甲狀腺外部的纖維結締組織層,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限制腫瘤細胞向周圍組織的擴展。腫瘤侵犯被膜說明患者的腫瘤細胞已經侵犯該屏障,并通過侵入周圍的血管和淋巴管系統,增加其進入淋巴系統并轉移至淋巴結的風險。此外,被膜侵犯可能伴隨著腫瘤細胞在被膜附近區域的增殖,促進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的生成,進而為腫瘤細胞提供新的通道,增加腫瘤細胞向淋巴系統擴散的可能性[12]。腺外侵犯提示腫瘤細胞突破甲狀腺被膜向外浸潤,一旦突破被膜屏障,腫瘤細胞不僅更易于進入周圍的血管或淋巴管引發遠處播散,還可增大區域發生淋巴結轉移的風險。同時,甲狀腺被膜外的帶狀肌、氣管前間隙等結構內本身即富含密集的淋巴管網,腫瘤細胞在腺外侵犯過程中可輕易地直接侵入并占據這些淋巴管,形成轉移通道,增加淋巴結轉移風險;此外,發生腺外侵犯的腫瘤灶毗鄰甚至緊貼喉返神經旁淋巴結及氣管前淋巴結,當腫瘤突破被膜并擴展至這些區域,便極有可能累及中央區的淋巴引流系統,造成更廣泛和迅速的淋巴結轉移[13]。橋本甲狀腺炎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甲狀腺受自身免疫的攻擊,導致其甲狀腺組織出現甲狀腺濾泡破壞、免疫細胞浸潤等狀況[14]。疾病長期存在會改變患者局部免疫環境,使腫瘤細胞更易逃脫免疫監視,進而增加其淋巴結轉移的風險。此外,橋本甲狀腺炎患者常伴隨甲狀腺組織的纖維化,導致局部血管和淋巴管的異常或增加,為腫瘤細胞提供更多的轉移通道,使腫瘤細胞更易通過淋巴系統轉移到區域淋巴結[15]。
綜上所述,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發生淋巴結轉移受腫瘤位置為下極、腫瘤多發、腫瘤最大直徑 ?5mm 、被膜侵犯、腺外侵犯、合并橋本甲狀腺炎影響,臨床應密切關注。
參考文獻
[1]潘曉培,錢連連,王慧慧.改良Miccoli手術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
的臨床效果及術后復發的相關影響因素[J].實用癌癥雜志,2023,38(1): 73-75.
[2] 馮宏升,李騰飛,張蕊,等.放射性藥物 131I 聯合手術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的臨床療效[J].癌癥進展,2024,22(12):1380-1383.
[3]田艷,席雪華,馬姣姣,等.基于列線圖評估分化型甲狀腺癌頸部淋巴結轉移[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23,45(3):355-360.
[4]楊元芳,趙煥,郝莉.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術后復發轉移的臨床指標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22,37(10):1619-1621, 1631.
[5]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甲狀腺疾病專業委員會,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甲狀腺外科醫師委員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普通外科專業委員會甲狀腺和甲狀旁腺專家委員會,等.甲狀腺癌上縱隔淋巴結轉移外科處理中國專家共識(2022版)[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22,42(6): 611-615.
[6]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指南工作委員會.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分化型甲狀腺癌診療指南2021[J].腫瘤預防與治療,2021,34(12):1164-1200.
[7]楊婷婷,蘇艷軍,程若川.我國新舊版《甲狀腺結節和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指南》:外科視角的比較[J].腫瘤防治研究,2024,51(1): 16-21.
[8]朱毅凡,灑娜,趙婉君,等.cN0級單側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對側氣管旁淋巴結轉移臨床特征的Meta分析[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24,31(3): 197-204.
[9]苗欣,劉培發,菅雁兵,等.甲狀腺乳頭狀癌伴頸部淋巴結轉移的免疫細胞浸潤模式及預后分析[J].中華內分泌外科雜志,2021,15(5): 488-493.
[10] 王俊燕,袁夢暉,李云波,等.基于列線圖模型構建的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淋巴結轉移的風險評估[J].現代腫瘤醫學,2023,31(2):248-252.
[11]柴吉鑫,陳泳,齊艷濤,等.甲狀腺球蛋白和抗體定量預測分化型甲狀腺癌早期淋巴結轉移的列線圖模型[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1, 25(21): 7-11.
[12]王曉燕,李進讓,趙晶,等.有無側頸區淋巴結轉移的分化型甲狀腺癌的臨床特征研究[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22,29(11):681-683.
[13]宋桂芳,苗恩君,顧建華,等.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及中央區(V區)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21,23(4): 370-372.
[14]王寧,劉金彪,喬楠.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喉前淋巴結轉移影響因素分析及預測模型的構建與驗證[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23,29(4): 15-20.
[15]石偉波,閆媛媛,姚俊芳,等.分化型甲狀腺癌的超聲表現及與頸部淋巴結轉移的關系研究[J].癌癥進展,2021,19(12):121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