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當前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承擔著培養“德技并修”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中面臨多重挑戰:一方面,高職學生群體普遍存在學業基礎薄弱、職業認同感不足等問題,易產生習得性無助、價值迷茫等心理困境;另一方面,傳統思政教育模式偏重理論灌輸與規范約束,在激發學生主體性、促進價值內化方面存在明顯局限。如何突破思政教育的實效性瓶頸,成為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命題。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為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破題思路。其以“優勢發展”“幸福建構”為核心的理論框架,已在教育、管理等領域展現出顯著的應用價值。特別是在心理資本培育、積極情緒激發等方面,與思政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具有深刻的邏輯耦合性。這種耦合性不僅體現在兩者均致力于人的全面發展,更在于積極心理學為價值觀教育提供了科學化的心理賦能路徑一一通過激活學生的內在動力與積極品質,使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建構。
一、積極心理學概述
(一)積極心理學的定義
積極心理學,自20世紀末在西方心理學界嶄露頭角,并逐漸匯聚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學術思潮。這一學派的研究焦點轉向了人類行為積極方面的興趣和探索。正如其創始人之一的馬丁·塞利格曼對其的定義是“研究人類的優勢與美德,關注如何幫助個體、群體和社會實現繁榮的科學”“如何讓生命更有意義、更幸福、更充實”。具體而言,積極心理學關注個體如何能夠實現潛能的最大化,如何培養出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以及如何構筑意義深遠、充實滿足的人生經歷。從定義上解讀,積極心理學不僅僅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更是一種全面的理論體系,它倡導通過科學研究的方法來揭示人性中樂觀積極的面向。因此,積極心理學不僅重新定義了心理學的研究邊界,更在實際應用中展現了其獨特的價值與魅力。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實踐中,積極心理學提供了全新的視角與理念,有助于培養具備健全人格、積極心態以及卓越品格的新時代青年。
(二)積極心理學在教育領域的運用
積極心理學強調“優勢視角”,主張通過發掘學生的品格優勢,如好奇心、毅力、感恩心等以及積極情緒體驗,促進其認知、情感與行為的全面發展。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成為點燃生命熱情、塑造幸福人生的旅程。這一范式轉型不僅關乎個體成長,更是對“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的時代回應。在積極心理學的框架下,教育的核心目標被重新定義,即通過系統化設計幫助學生發現并發展其內在積極品質,如勇氣、好奇心、堅韌、同理心、創造力等。學生逐漸形成或者具有了這種積極的心理特質后,因此在面向未來的挑戰時可以展現出更強的適應力和應對能力。積極心理學在教育中的應用還體現在對教育環境的優化上。傳統的教育環境往往過于強調競爭和成績,容易導致學生的焦慮和挫敗感。而積極心理學倡導營造和生成一種具有包容性的教育環境,其中支持和鼓勵是核心。在這種氛圍中,學生能夠感受到被賦能,從而更愿意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師生關系由之前的“權力的主導”轉變為“賦能伙伴”,教師的角色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高位者,除了傳授知識外,更多地致力于通過觀察來發現學生的潛在優勢,并給予反饋與引導??傊?,積極心理學為教育領域提供了從“糾錯”到“賦能”的范式轉型。教育者的使命不再是“修補破損的船”,而是“揚起優勢的風帆”,這種以科學為基、以人性為本的教育實踐,正在重塑人們對“優質教育”的認知一它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喚醒每個生命的光芒,使其在成就自我的同時,為社會注入溫暖與活力[1]。
二、當代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一)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設置現狀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被賦予新使命: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強化工匠精神、勞模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在當代高職院校的教育體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設置呈現出一種多元而復雜的態勢。然而在日常教學中,這些課程的理論灌輸占據了主導地位,實踐環節的缺失使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和工作中。不僅削弱了課程的教育效果,也使學生在面對復雜的社會現實時,缺乏足夠的應對能力和判斷力。久而久之這些課程被學生視為“必修課”而非“興趣課”,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不高。這一現象的背后,反映出理論與實踐的脫節,課程內容與學生學習需求之間的脫節,以及教學方法的單一和僵化。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積極心理學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設置也開始嘗試融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更加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實踐參與。例如,通過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開展主題討論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力,使其在主動參與中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2]。
(二)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
1.高職學生學習的習得性無助
筆者曾在教學活動中做過一次問卷調查,讓學生對自我進行一次心理畫像,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明明很想改變現狀,但每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最后選擇了放棄”,也正是這種“無助感”的心理狀態讓部分高職學生產生厭學、厭世、焦慮的傾向。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有專業術語即“習得性無助”,它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等人,在研究動物的有關行為時提出,后將這一概念延伸到人類身上,即指個體在經歷了多次失敗或挫折,且認為這些失敗是不可避免、無法控制的情況下,所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心理狀態。
這一現象在高職院校中尤為值得關注,高職學生多數基礎知識不扎實,自學能力弱;其次,大多數學生即使有科學的學習計劃安排,但受個人自制力水平的影響,也難以處理好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從而完成既定目標;最后,甚至部分學生因難以有效控制自身的情緒與行為,與同學、老師產生人際沖突,導致其將社會性障礙泛化為學習性障礙,使高職院校學生的習得性無助日益嚴重。這時候需要借助積極心理學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積極心理學對習得性無助的干預,本質是通過科學賦能與優勢激活,幫助學生從“我做不到”轉向“我可以嘗試”。它不僅激發學習動力,更培養終身受益的心理資本(如樂觀、韌性等),契合職業教育“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標。
2.高職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態度
在當代高職院校中,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態度呈現出“矛盾性與差異性共存”現象,指他們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既存在個體內部的沖突性態度即矛盾性,又存在不同群體間的顯著態度分化即差異性。其矛盾性具體表現在:(1)理性認同與情感疏離并存,大多數學生認同思想政治教育對“職業素養提升”(如誠信、責任感等)和“社會適應力培養”的價值。例如,2023年一項針對全國30所高職院校的調查顯示, 65% 的學生認為工匠精神教育有助于增強就業競爭力。但也存在部分學生認為課程內容“抽象空泛”,與職業場景關聯度低,如教材案例脫離技術崗位實際,價值觀說教多、行動指導少;(2)價值認同和現實困惑并存,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對“職場潛規則”“內卷”等現象感到迷茫,認為思政教育“理想化”,難以指導現實選擇。課堂上,就曾有學生詢問筆者:老師講要愛崗敬業,但實習時發現老員工都在摸魚,我該怎么做;(3)課堂沉默與實踐熱情反差并存,學生們在理論課上表現為“低頭族”(筆者曾經做過統計,課堂上約 70% 學生持續使用手機),但對紅色基地參觀、企業勞模訪談,社會公益等實踐活動參與熱情高,參與率超 80‰ 另外,其大學生不同群體間也存在差異性的態度分化,如工科生重“實用倫理”,文科生求“理論深度”;城市學生受網絡多元文化影響,對“躺平”“佛系”等思潮接受度高,更易質疑主流價值觀;農村學生則更傾向認可“奮斗改變命運”的傳統敘事等。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態度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個人成長經歷的發展而動態調整。例如,在重大社會事件或國家政策的引導下,部分學生的思想覺悟會顯著提升,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感和參與度也隨之增強。
(三)教師隊伍與教學方法
在當代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教師隊伍與教學方法的現狀呈現出多元且復雜的面貌。一方面,隨著國家政策的驅動,《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條”,明確提出“擴大高職教育規?!?,學生規模迅速擴大,而教師數量的增長相對滯后,導致師生比例失衡,教師的工作負荷加重,難以充分關注每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在教學理念與方法的更新上存在滯后,盡管部分高職院校已開始嘗試引入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但整體而言,傳統的灌輸式講授法依然是主流,這種單向的知識傳遞,不僅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及參與感,更難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此外,教師隊伍的穩定性與流動性問題也對教學方法的選擇與實施產生了影響。尤其是在民辦高職院校中,兼職教師與外聘教師占比較高,這部分教師往往缺乏長期的教學規劃與深入的教學研究,難以持續投入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實踐。同時,教師隊伍的流動性較大,導致教學經驗的積累與傳承存在困難,難以形成穩定的教學風格與特色。總體而言,當代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師隊伍與教學方法上面臨著諸多挑戰。教師隊伍的數量與質量亟待提升,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應用仍需加強。
三、積極心理學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在積極心理學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實踐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其中,培訓專業心理咨詢師作為師資隊伍建設的核心部分,不僅關系到教育質量的提升,更直接影響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品德的塑造。積極心理學強調個體的積極品質、潛能發掘與幸福感提升,這與思想政治教育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社會責任感的目標高度契合。因此,培訓專業心理咨詢師的首要任務,是深化其對積極心理學理論的理解,并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教學中。心理咨詢師需要掌握積極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如積極情緒、心理韌性、品格優勢等,同時能夠將這些理論轉化為具體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構建積極的心理狀態和健康的人格特質。同時,培訓應注重跨學科的合作與交流。積極心理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需要多學科的知識與視角。心理咨詢師應與其他學科的教師、教育管理者以及校外專家進行深度合作,共同探討如何將積極心理學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總之,培訓專業心理咨詢師是積極心理學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實踐路徑。當然,這一過程不僅需要教育機構的支持與投入,更需要心理咨詢師自身的努力與成長。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積極心理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為高職院校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二)創新教育教學方法
在積極心理學與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實踐路徑中,創新教育教學方法的核心在于引入積極心理教育課程。通過系統化地引入積極心理教育課程,能夠在思想層面和行為層面實現對學生心理品質的全面提升,進而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積極心理教育課程的引入,首先體現在課程設計的科學性與針對性上。積極心理教育課程則從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出發,注重培養學生的積極情緒、樂觀態度和堅韌品質。旨在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心理機制,增強其面對生活挑戰的信心與能力。這種課程設計不僅能夠彌補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還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全面和深入的心理支持。
在教學方法上,積極心理教育課程強調互動性與體驗性,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小組討論、心理游戲等,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主動思考和體驗,從而深化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學會應對壓力、與他人合作、保持積極的心態,從而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和社會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實現積極心理教育課程還需注重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需以“心理賦能”與“價值引領”雙線并進,通過目標統整、內容融合、方法創新及評價協同,構建“知情意行”一體化的育人模式。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中引入積極心理學的“感恩與希望”,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增強其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在道德教育中引入積極心理學的“優勢與美德”,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這種結合不僅能夠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和方法,還能夠提高其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結語
總之,引入積極心理教育課程是創新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徑。通過科學設計課程內容、采用互動性與體驗性的教學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以及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心理品質,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和社會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一實踐路徑不僅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突破,更是對高職學生全面發展需求的深刻回應,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本文系2023年度安徽省質量工程立項項目《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意蘊和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3jyxm175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巖,沈文明.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高職院校發展型資助育人質量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25,(01):50-54.
[2]劉景麗.高職院?!八枷氲赖屡c法治”課程中積極心理學的運用[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12):170-172.
(作者單位:萬博科技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