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是我國重要的豆類雜糧作物之一,因其具有廣泛的適應性、較長的播種期、出色的抗旱耐瘠能力以及多樣的栽培模式,成為墾荒、抗災及減災的首選作物。在河南省,若7月下旬至8月上旬遭遇洪澇災害,災后應及時整理田地,選用生育周期短(55~60天)產量高、品質優的綠豆品種進行補種或改種。此舉減少糧食損失、改善水淹土壤、增強土壤肥力及提升農業生產效益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產地環境
選擇地塊需保水保肥、排灌便利、便于機械化作業,且前茬作物收獲期較晚。避免選用 pHgt;8 的堿性土壤。
二、播種前準備
(一)品種選擇
綠豆播種前選用優質高產、株高中等、株型直立、生育期短、結莢集中、熟期一致、耐密植,且已通過國家和省級鑒定的品種,如鄭綠8號、鄭綠12號、科大綠2號、宛綠5號、安綠5號等。
(二)種子處理
1.選種。播種前,采用風選、水選及機械篩選等方式,剔除小粒、病蟲害粒、破損粒及雜質,保留飽滿且顆粒大的種子。種子質量應符合國家有關種子質量的規定。
2.曬種。選擇晴好天氣,曬種2~3天。
3.拌種。地塊使用每克含有3億個根瘤菌的肥料(204號 1.8~1.95kg?hm-2 拌種,或者選擇鉬酸銨 45g?hm-2 加硼砂 45~75g?hm-2 拌種,亦可用 1% 磷酸二氫鉀進行拌種。針對根腐病嚴重地塊,可按種子質量的0.2%~0.5% 添加 25% 多菌靈拌種,或者使用多福克以 1:100 的比例拌種。
4.播種前灌溉。若播種前遭遇干旱,可進行灌溉播種,并確保灌溉水質達到農田灌溉標準。
三、播種
(一)播種時間
為了確保作物有足夠的生長周期和良好的產量,需要在7月底至8月10日這個關鍵時段內,搶抓時機進行播種作業,務必在此時間范圍內完成所有播種工作。
(二)播種方式和播種量
根據產地環境,選擇適宜穴播機,播前調試,保證種肥隔離 5~7cm ,行距 40~50cm ,穴距 13~15cm 每穴1~3粒,深度 3~5cm 。
對于退水較慢的田地,可以先進行種子催芽至露白,
隨后趁墑情搶播。播種前進行輕度耙地,整理成約 2m 寬的面,并開好四周排水溝,以便排澇防漬。播種量22.5~30kg?hm-2. 。留苗密度為27萬株 ~30 萬株 ?hm-2 0
(三)施肥和鎮壓
播種時同步施用種肥,施加三元復合肥 (N:P ::K=15:15:15 ) 225~300kg?hm-2. 。若土壤熵情不佳(即土壤濕度不足或過于干燥),為確保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提高發芽率和出苗整齊度,應在播種后及時進行鎮壓作業。鎮壓可以有效減少土壤中的空隙,促進土壤下層水分上升,為種子萌發創造有利條件。
四、田間管理
(一)封閉除草
在播種后到出苗前這一關鍵階段,為有效預防和控制雜草的生長,建議選用 33% 二甲戊靈乳油2624mL?hm-2 進行常量噴霧處理。
(二)查苗補缺
作物出苗后,應及時檢查田塊的出苗情況。對于缺苗斷壟現象較為嚴重的地塊,應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種苗,并按照合理密度迅速進行補種,避免缺苗導致的產量損失。
(三)中耕
作物的整個生育期間,可以進行1~3次的中耕作業。第一次中耕應在第一片復葉展開后,結合間苗操作進行淺松土;第二片復葉展開時,進行第二次中耕;到了分枝期,需進行第三次深中耕并培土,以提升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四)肥水管理
1.灌溉與排水管理。在作物現蕾階段,若遭遇干旱天氣,應及時進行灌溉補水;到了花莢期,如果雨水偏多,則需加強排水工作,以防澇害發生。
2.施肥管理。在作物的苗期和開花期,于行間開挖溝渠進行追肥,施用氮磷鉀比例為 18:12:10 的復合肥 150~225kg?hm-2s 。從分枝期至收獲期,可通過葉面噴施的方式補充養分,一般每10~15天噴施1次 1.0% 尿素和 0.5% 磷酸二氫鉀溶液。此外,在開花結莢期間,還可噴施 0.1%~0.3% 的鉬酸銨或硫酸鋅溶液。
五、主要病蟲害防治
(一)防治原則
遵循“預防優先,綜合治理”的植保原則,以農業防控為根本,優先采取物理及生物防治手段,并在必要時,科學選用毒性低、效率高且殘留量小的農藥進行化學防治。
(二)物理防治
依據害蟲的生物學特征,可采取以下措施:利用黃板誘捕蚜蟲,使用頻振式誘蟲燈吸引并消滅蟠蛄等害蟲的成蟲,利用黑光燈誘捕豆莢螟、豇豆莢螟、豆卷葉野螟等害蟲的成蟲。同時,通過人工方式移除病株和病害部位,以達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三)生物防治
利用天敵控制有害生物的發生。例如,利用七星瓢蟲和食蚜蠅防治蚜蟲,利用廣赤眼蜂和松毛蟲赤眼蜂防治斑須蝽。
(四)化學防治
1.根腐病。播種前,可選用 75% 百菌清或者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照種子量 0.3% 的比例進行拌種處理。
2.葉斑病。病害初期,可選用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稀釋800倍,或 75% 百菌清稀釋 500~600 倍進行噴霧防治。此過程需每隔7~10天施用1次,連續進行2~3次防治。
3.病毒病。病害初期,使用 20% 病毒A稀釋500倍、1.5% 植病靈乳油稀釋1000倍,或 5% 菌毒清稀釋400倍進行噴施,整個防治過程需連續進行2~3次,每次間隔10天。
4.白粉病。病害初期,采用 25% 三唑酮可濕性粉劑,稀釋成1500倍液后進行噴霧處理。
5.蚜蟲。選用 2.5% 氰戊菊酯乳油 2000~3000 倍液或 10% 吡蟲啉1000 倍液噴霧。
6.豆野螟。現蕾期和盛花期用 20% 氯蟲苯甲酰胺150g?hm-2",兌水 450kg?hm-2"噴施。
六、收獲
(一)綠肥利用
盛花期時,可將全部植株翻入土中作為綠肥使用。在作物成熟后,通過機械化方式收割并返田。
(二)籽粒收獲
對于急需秋種的田地,可在10月20日左右噴施乙烯利以催熟。當莢果有 70%~80% 變為褐色或黑褐色,并且豆葉完全脫落時,應選擇適合的全喂入聯合收割機進行適時收割。
(三)脫粒、晾曬
收獲完成后,及時脫粒、晾曬。在清選過程中,要求籽粒顏色保持豆類特有的色澤,氣味也應符合豆類本身的特征,無異味。
七、儲藏
當籽粒含水量不高于 13% 時,按照標準進行裝袋并入庫儲存。儲藏按綠色食品貯藏與運輸的要求執行。
作者簡介:薛源(1990—),女,河南駐馬店人,本科,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責任編輯 劉沛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