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田間學校作為推廣農業科技和培訓農民的重要方式,在培育高素質農民隊伍、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載體。自2014年河南省啟動農民田間學校建設工作以來,圍繞建設原則、管理方法、教學目標、培育質量、發揮作用等創辦要素,守正創新,積極作為,逐步探索形成了“新 + 融 + 質”的創建思路,構建起農民田間學校高質量、可持續的新發展模式,有力促進了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一“新”的精神內核
(一)新要求
1.有固定的培訓場所。農民田間學校的建設需要配備理論教學的基本設備和實訓操作的場地,學校教師和客座專家在教室給農民教授理論知識,學生在溫室大棚和生產車間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操作。
2.有規范的規章制度。為促進農民田間學校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河南省農業農村部門在田間學校發展的不同階段先后印發8個管理辦法、建設標準、發展意見等文件,做到科學謀劃、規范管理。
3.有穩固的產業基礎。河南省依托縣域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按照“一產一校”的模式,探索“特色立校”的新路徑。通過這一模式,農民田間學校逐步實現對全省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家庭農場等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的廣泛覆蓋,形成系統化、全方位的農業培訓體系,有效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民技能提升。
(二)新課堂
1.田間課堂。田間課堂指教授、講師和專家在田地手把手傳授農民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
2.固定課堂。固定課堂指對農民集中授課和系統化培訓,讓農民能夠及時學習先進的育種、養殖技術,市場營銷策略及農業相關政策,提高農民的創業能力和農業經營水平。
3.流動課堂。流動課堂指結合不同地區的經濟、農業發展現狀,送教下鄉,通過發放學習資料或組織農民到鄰近田間學校、種植示范基地觀摩學習。
4.空中課堂。空中課堂指利用5G、VR、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打造“虛實結合”的教學場景,使農民能夠靈活、自主地學習農業知識,大幅提升教育培訓的覆蓋面和效率。
“四個課堂”的教學模式,拓展了培訓的規模和深度,有效提升了農民的農業技能和經營管理能力。
(三)新隊伍
每個農民田間學校至少配備一名經過系統培訓的農業技術指導員,負責統籌教學資源、優化課程設計,并靈活應對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情況;同時,依托省內各大院校和科研院所,邀請不同農業領域的專家學者,對當地相關政策、技術難點進行教學指導;此外,積極吸納具備實踐智慧的“土專家”和“田秀才”,分享其在地方農業生產實踐中積累的成功經驗。
(四)新方法
1.三權賦能。提升學員的自主權、發言權和思維權,使其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探索、積極互動。2.三種教學模式。運用啟發、參與和互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和實用性。3.三大核心導向。課程設置緊密結合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強調實踐操作、注重技能提升,力求從農民的角度出發,幫助其解決實際生產中遇到的問題。4.三類學習活動。通過田間實操訓練、思維能力培養和經驗交流分享等多種方式,增強農民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使其更好地應對農業生產中的挑戰。5.多元化教學手段。結合線上線下多途徑學習,利用數字技術、情景模擬和實地示范等多種手段,構建高效、靈活的學習體系。
二、“融”的協同路徑
作為連接“象牙塔”和“鄉土氣”的橋梁,農民田間學校以土地為“黑板”、作物為“教材”,實現了教學培育與產業發展、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科研創新與應用服務的多維度融合。在這一背景下,河南省農民田間學校逐步形成了融“志”、融“置”、融“治”的融合發展路徑。
(一)融“志”:共融共享的教育理念
農民田間學校構建民主化的管理模式,倡導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的主人翁意識。強調農廣校把方向、基層分校自主選擇符合要求的新型經營主體,共同協商建設農民田間學校。注重農民主體性,激發學員的學習主動性,通過農民與專家、科技人員共同制定培訓目標,使教育與生產需求精準對接,確保培訓內容貼合實際,雙方實現互利共贏。
(二)融“置”:資源整合的協同機制
各地結合當地農業區域發展優勢和特色,以學員現實需求為導向,在產業優勢明顯、示范效應強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建立農民田間學校。確保農民學員能夠在熟悉的生產環境中接受系統培訓,學習并運用最新的農業技術和經營理念,推動當地產業升級和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整合政產學研多方資源,與農民田間學校建立深度融合機制,打造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形成“政府搭臺、高校助力、企業主導、農民受益”的多贏局面。
(三)融“治”:動態化分級管理體系
為更好地發揮農民田間學校在示范帶動、產業服務和農民培訓方面的作用,河南省構建了動態化、分級管理體系。通過這一體系,持續開展全國、省、市三級示范性農民田間學校的遴選評定,逐步形成優質教育資源的梯次分布,優化農民田間學校的整體布局,確保其在鄉村治理和產業發展中發揮更大效能。此外,河南省連續多年開展優秀農民田間學校校長評選工作,截至2021年,全省已評選出380名優秀校長,推動農民田間學校在規模與質量上持續提升,進一步增強了社會認知度和行業影響力。
三、“質”的發展目標
(一)強化培訓,注入鄉村人才振興“活源水”
農民田間學校圍繞“融合發展與質量提升”的核心目標,充分發揮培訓職能,提升教學質量,推動農民技能向生產轉化。教學模式不斷創新,實現了課程設置動態調整、教材內容貼近實用、教學方式靈活多樣、評價反饋個性化發展。經過精心培育,農民的自主創業能力和綜合素質顯著提升,一批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高素質農民逐步嶄露頭角,成為引領地方產業升級和鄉村發展的鮮活典范。如:夏邑縣王飛家庭農場農民田間學校自創建以來,秉著治貧先治愚的指導思想,創造性提出了創新帶貧四加(脫貧技能培訓 + 勞動用工 + 土地租賃 +N) ,的帶貧模式,開展各類型農民培訓300場以上,累計培訓2萬人次,吸引全國各地觀摩人數達20萬。針對周邊貧困戶開展專項技術培訓40多場,培訓貧困戶2000多人次,帶動周邊200多戶貧困戶走向了致富路,帶動了新型農業產業發展。
(二)科技創新,打造鄉村產業振興“新優勢”
科技進步與創新始終是農業發展的核心引擎。農民田間學校立足自身發展的同時注重加強與涉農科研院校、實驗室等緊密協作,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及新裝備的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實現科技創新成果有效轉化,實現科技與生產的優化配置,成為推動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和實現農業新產業、新業態的孵化器。如:濟源綠茵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農民田間學校著力打造制種品牌,加強種子繁育技術攻關與自主創新,每年進行40多項蔬菜種子試驗,成功研發多個優質品種。其白菜、甘藍、花椰菜等十字花科,洋蔥、大蔥等百合科作物的雜交種子繁育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助推企業成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種子生產基地。該企業已與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種子生產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全球前十的種業公司中有四家與其保持長期合作,每年帶動專業化蔬菜種植4000多戶,綜合增加年收入近億元。
(三)厚植文化,激發鄉村文化振興“新動力”
農民田間學校深耕當地傳統文化,以文化傳承為引擎,以豐富多樣的方式引導農民學員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充分釋放內在動力與創造力,提升村民的文化認同感、自豪感及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主動參與到鄉村振興的建設活動中,積極培育文化產業新動能,推動形成傳統文化帶動產業共富的生動景象。如:洛陽市的中國牡丹畫創意產業園區農民田間學校深挖地方文化資源,結合農耕文明,利用農閑時間組織牡丹畫創作培訓。每年培訓學員2000多人,涌現出眾多農民畫家,同時發展出一系列售賣牡丹畫的專業門店,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學校與阿里巴巴合作打造“平樂牡丹畫淘寶村”,設立線上店鋪,為農民畫家提供銷售渠道。該園區已匯聚180多家專業牡丹畫創作單位,140多家畫廊常年銷售牡丹畫,每年銷售作品40多萬幅,遠銷美國、日本、新西蘭等地,年綜合收益高達1.5億元,成功實現了“指尖技術”向“指尖財富”的成果轉化。
(四)轉念提質,打好鄉村生態振興“綠色牌”
綠色可持續發展是鄉村建設的鮮亮底色,鄉村生態振興是普惠民生的重要福祉。在企業自身不斷探索健康可持續綠色發展道路的同時,河南省農民田間學校將生態與產業相融合、綠色與培訓相融合,不斷進行綠色轉型和創新發展,不斷提升課程“含綠量”,讓農民賺上“生態錢”,為培育優質綠色生產力提供支持。如:夏邑縣龍港灣智慧農業農民田間學校以智慧農業為核心,建設占地1.6萬 m2 的“空中草莓館”,采用世界先進的無土栽培技術,結合精準滴灌、蜂媒授粉及互聯網調控,實現全程智能化管理,每年精品果產量達 4.5t 同時,該學校還建立了魚菜共生系統,通過水循環利用,實現蔬菜與水產養殖的良性互動,形成生態高效的農業生產模式。新蔡縣未來農牧農民田間學校則是依托“未來智慧農業綜合體”,推進循環農業模式,實現種植綠色化、養殖生態化、加工低碳化、廢棄物零排放,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該校還加強實訓教育基地的建設,致力打造全國一流的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為綠色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作者簡介:馬珂(1991—),女,河南寶豐人,本科,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民教育培訓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責任編輯 劉沛儒)
(本欄自由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科技教育處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