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石市很多家長的心中,湖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黃石一中)很“神奇”,這所曾經被稱為“第一養老院”的學校,連續三年實現了本科上線人數每年增長100多人。這個成績,讓曾經質疑的聲音變成了贊嘆。
而在黃石一中師生的心中,校長姜小燕也很“神奇”:30年前,她放棄了省城銀行的高薪工作回鄉任教;3年前,她放棄提拔,選擇接手陷入低谷的黃石一中,只因“為了與學生在一起,我愿放棄一切”。教歷史,她是湖北省優秀歷史教師,還是黃岡名師、黃石市學科帶頭人;當校長,她在學校改革中無懼阻力、堅守原則,讓學校本科率翻了近4倍。2025年高考,學校特殊本科上線129人,本科上線646人。這個成績比她三年前接手校長時分別增加了120人和500人。
更具“神奇”色彩的是,近幾年,學校生源開始回流,家長的評價從“投訴不斷”變成了“感恩不盡”:“孩子在一中不僅成績得到提升,更學會了做人。”今年6月,黃石一中4名少年生死時速救老人的事跡獲得了央視全平臺點贊,一批批學業與品德兼優的時代新人在學校涌現。
選擇:三十年的教育長跑
這種“神奇”的底色,是姜小燕用三十年寫就的無悔抉擇。1995年,湖北大學優秀畢業生姜小燕被分配到武漢某銀行工作,在那個“鐵飯碗”備受追捧的年代,她的工作讓許多人羨慕。然而,一年后,她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震驚的決定一一辭職回鄉,成為一名中學教師。

“當時家里人都反對,覺得我瘋了。”姜小燕回憶道,“但我就是喜歡站在講臺上的感覺。”那年秋天,她提著行李走進蘄春一中校門時,老校長看著這個放棄“鐵飯碗”的姑娘直搖頭:“小姜啊,你以后會哭的。”
哭的時候確實有。初登講臺,她發現歷史課被學生稱為“催眠課”,學生上課時還喜歡和她“抬杠”。經過一番摸索,她自創了“五步教學法”:用蘄春方言演歷史人物,帶學生用土豆模擬考古發掘,讓學生用繩結記錄“百家爭鳴”這種“不守規矩”的創新勁頭,最終結出豐碩果實:她帶的第一屆學生高考歷史平均分全縣第一,自編的《歷史情境教學案例集》被黃岡市推廣。
她的課堂從不照本宣科,而是用生動的歷史故事、貼近生活的案例,讓學生真正愛上學習。
“姜老師的課,我從來沒走過神。”學生王磊(化名)回憶道,“她講‘鴉片戰爭’,不是直接講課本,而是讓我們模擬當時的清政府官員和英國商人談判,自己思考‘如果我是林則徐,我會怎么做’。那節課,全班同學爭論得面紅耳赤,下課鈴響了都沒人愿意走。”
姜小燕的教育理念很簡單:“每一個學生都是發光體。”在蘄春一中時,她堅持“從最后一名抓起”,作業批改從不敷衍,而是給每個學生手寫評語。
2019年,高三學生周俊章因脊髓性肌萎縮癥無法正常行走,姜小燕破例為他調整班級,并堅持每天課間去看他。“校長媽媽,有您在,我就覺得特別有力量。”周俊章在畢業信中寫道。最終,他以超出一本線30分的成績考入大學。
在黃石一中,這樣的故事仍在延續。
高一(7)班的班主任帶著一個垂頭喪氣的男生來到校長辦公室。“校長,這孩子已經連續三天沒交作業了,還私自帶了手機來學校,今天還說想退學……”男生叫張明(化名),中考成績剛過錄取線,入學后沉迷手機游戲,經常在課堂上睡覺。姜小燕沒有立即批評他,而是拿出自己的手機:“來,加個微信。”接下來的兩周,姜小燕每天午休時都找張明聊天。有一天,她突然問:“你玩王者榮耀嗎?能不能教教我?”張明愣住了。在校長辦公室,這對“師徒”打了一局游戲。結束后,姜小燕說:“游戲打得不錯,但你知道職業選手每天訓練多久嗎?至少8個小時。你現在每天玩4個小時,既成不了職業選手,又耽誤了學習。”第二天,張明主動上交了手機。2025年高考,他考出了超出預期80分的成績。畢業典禮上,他紅著眼眶說:“謝謝校長沒有放棄我。”
高三(4)班的學生劉芳(化名)在一次體育課上意外骨折。醫生建議休學,但女孩哭著說:“我要參加高考!”姜小燕立即召集教務、后勤等部門開會,安排專人接送,定制帶扶手的特殊課桌。高考當天,姜小燕親自推著輪椅把劉芳送進考場。當女孩考完最后一科時,發現校長還在考點外等她。“我就知道你能行!”這個擁抱讓在場家長都濕了眼眶。
高一新生柯涵菲面臨選科困惑,想讀文科又擔心錄取率低,情緒很低落。姜小燕約她在操場散步,幫她分析優勢:“你雙語突出,文學素養好,數學雖有短板,但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這次談話讓柯涵菲豁然開朗,堅定選擇了文科。姜小燕專程到柯涵菲家進行家訪,這個普通學生沒想到校長會來,感動得熱淚盈眶。姜小燕耐心聽取她的想法,為學業規劃出謀劃策。
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教師口中的姜小燕,他們都會不自覺地用“溫暖”這個詞,溫暖不是刻意的關懷一一她記得住每個學生的選科意向,說得出青年教師的家鄉特產,甚至能在嘈雜聲中聽出是哪個孩子在咳嗽。或許這就是教育最本身的模樣:用生命影響生命,以心靈喚醒心靈。
破局:重塑一所學校的靈魂
2021年,已在蘄春一中工作26年的姜小燕面臨人生重要抉擇。組織擬提拔她為副縣級領導,與此同時,陷入低谷的黃石一中正在全國招聘校長。當時的黃石一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優質生源嚴重流失,教師隊伍士氣低迷,社會評價跌至谷底。
在面試現場,評委問:“你憑什么認為自己能改變這所學校?”姜小燕的回答樸實有力:“就憑我愿意和學生在一起,愿意從最基礎的事情做起。”
剛進入黃石一中,姜小燕就聽到有教師戲稱:學校來了個“滅絕師太”。到任后,她推行的“五個一”日常管理制度,最初被教師戲稱為“緊箍咒”:每天聽一節課,與一名教師談心,和一名學生交流,閱讀一小時教育專著,撰寫一篇工作反思。改革帶來的陣痛是劇烈的。姜小燕回憶道,“但我知道必須堅持。”她頂著壓力推進改革。管理理順后,她又相繼推行了課堂改革、人事改革、課程改革和績效改革。有教師回憶道:“有一天我上課走神,突然發現校長坐在最后一排記筆記。”正是這種“認真”,讓教師備受感染,重新找回了教學的熱情。
姜小燕主導的“三三制”課堂改革(課前3分鐘演講,課中30分鐘精講,課后3道拓展題)也曾引發軒然大波。“剛開始學生不適應,有家長直接到辦公室拍桌子。”教務主任李建軍(化名)說。但半年后,這種模式的效果開始顯現:2023年期末考試,學校平均分提升了27分。
2021級(8)班曾是全校聞名的“問題班級”:月考平均分年級倒數第一,一學期更換3位班主任,家長怨聲載道。姜小燕決定親自帶這個班。她做了三件事——“優點發現表”:每周讓學生互相寫出同學的3個優點;“校長午餐會”:每周隨機邀請5名學生共進午餐;“學科擂臺賽”:用游戲化方式復習知識點。一學期后,這個班的歷史平均分提高了22分。畢業時,全班學生送給她一本手繪紀念冊,扉頁寫著:“謝謝您讓我們相信,我們不是‘壞’學生。”
“把每一個孩子放在心上。你看‘心’字最底下那一點,要寫得夠重,才能托住上面的筆畫。”
三年間,面對重重壓力和阻礙,姜小燕沒有退縮,她用鐵腕和柔情,讓黃石一中脫胎換骨:學生從“上課睡覺、下課玩手機”變為“晨讀瑯瑯、晚自習靜默”;教師從“到點下班”變為“主動加班答疑”;社會評價從“千萬別去”變為“低進高出”的典范。
2023年,學校獲黃石市政府“集體記功獎”,2024年獲黃石市教育局頒發“高中教育質量卓越貢獻獎”,連續三年,每年都有400多名中考低分考生逆襲高考成功。
淬煉:“風暴”中的教育人生
初到黃石一中的日子里,姜小燕在沮喪的時候,總時不時想起幫助過她的李金安老師,“他50多歲了,要求很嚴,但對我們這些年輕教師特別包容,生活中沒有他不會做的,工作中給予我們充分信任。”那時學校有個慣例,年輕教師得在高一高二待兩個輪回才能上高三,由于表現突出,她第一輪就直接上高三,學校有領導提出質疑。這時,李金安老師站出來說:“姜小燕很敬業,有拼勁,我覺得沒問題。”“信任年輕人,給予包容”,這是李金安老師給她上的最好的一課。
在新教師入職儀式上,青年教師杜雨珊緊張得把歡迎詞說錯了三次。散會后,姜小燕悄悄塞給她一張紙條:“我第一年上課時,把‘文藝復興’說成了‘文藝復習’。”這位90后教師記錄下校長給的“三把鑰匙”—“青藍工程”,為她配備特級教師導師,每周聯合備課;“容錯機制”,允許新教師用錄音筆復盤課堂,不公開評課;“校長咖啡時間”,每月一次,青年教師可暢談困惑。“上學期我班學生打架,姜校長沒批評我。”杜雨珊說,“她帶著我復盤到晚上十點,教我‘問題預判五步法’,現在班里再沒出現過類似情況。”
有時候,姜小燕覺得自己的人生極具戲劇性。很少有人知道,這位在工作中雷厲風行的“鐵娘子”,在生活中承受著怎樣的重擔。
2012年冬天,一向硬朗的父親突然中風倒下。彼時,她是蘄春一中副校長,肩上壓著全校的教學擔子,手里還驀著兩個班的教案。她沒有聲張,只是每天天不亮就趕到醫院,深夜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來。晨光未起時替父親擦身,夜色深沉時聽監護儀的滴答聲,她在病床與講臺間來回奔命,連同事問起,也只低聲說:“去看個遠房親戚。”父親心疼女兒,未等痊愈便執意出院,回家不足兩月,竟溘然長逝。樹欲靜而風不止一那場未盡的孝,成了她心底永久的裂痕。
2021年,丈夫陳正朋突發腦溢血,在武漢協和醫院ICU里昏迷了整整44天。那年的五月,高考的倒計時聲與呼吸機的警報聲交錯撕扯著她的神經。醫生委婉勸她“早做打算”,可她的手死死攘著病床欄桿,指甲掐進掌心:“治,一定要治!”白天,她站在高三教室的講臺上,聲音穩得像沒起過波瀾;深夜,她蜷縮在ICU外的長椅上,淚痕干了又濕。
來到黃石后,姜小燕開始了更為艱辛的“二次創業”:白天她是雷厲風行的校長,晚上和假期她是病榻前的妻子。
如今的黃石一中校園里,師生們常見她雷厲風行地穿梭于教學樓間,卻鮮少有人見過她凌晨給護工發信息叮囑喂藥的樣子。兒子尚未成家,丈夫每年的醫療費像無底洞,365天,她拆成兩份:工作日屬于學校,節假日留給病榻。有人問:“這么苦,怎么還笑得出來?”她望向在操場上奔跑的學生,眉眼柔和:“心里裝著人,路就不會黑。既然選擇了教育,就得扛下去。”
如今的黃石一中,早已不是三年前那所被人戲稱為“養老院”的學校。晨讀時瑯瑯的書聲,晚自習時專注的靜默,都在訴說著這所學校的蛻變。而更讓人動容的,是那些發生在細微處的改變:曾經沉迷手機的學生,現在會主動幫食堂阿姨收拾餐盤;曾經對學習失去信心的孩子,在“校長午餐會”上侃侃而談自己的人生規劃。
“教育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她說,“當你真心把每個孩子放在心上時,你就會發現,他們也會把你的心,裝進他們的未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