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趣味化教學可結合課堂內容和小學生好奇、愛動的特點,采取有趣有效的教學策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創設情境激趣導入,設置趣味游戲環節。有效的情境導入,可以讓枯燥、抽象的數字符號、公式法則變得富有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10的認識”時,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卡片先復習0—9這幾個數字,接著創編這樣的故事:“星期天,數學樂園里來了許多‘數字寶寶',其中9最大,經常欺負其他‘數字寶寶’。1瘦瘦的,只表示一個物體,0沒頭沒腦的,表示什么都沒有,他倆受到了9的欺負。這時,1和0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同學們,你們知道他倆想出了什么好辦法嗎?”這時,學生脫口而出:“1和0組成了10。”這樣有趣的故事導入能夠迅速拉近學生與課本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有效開展課堂教學。
善于聯系生活實際,達到知識遷移目的。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展現給學生。比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首先讓學生欣賞學校的建筑宣傳片,然后定格到學校建筑中圓形的應用,體會圓的形態美,引導學生發現原來圓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師可以順勢提問:“你在哪里見過圓?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尋圓的奧秘吧!”這樣一來,教師便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教學素材,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有趣。
營造平等課堂氛圍,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傳為輔、學為主”為主導思想,絕不能盲目生硬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應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豐富課堂語言,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比如,在課堂中,教師設計“智慧大闖關”的游戲,鼓勵學生挑戰高難度題目。“小小士兵在哪里”“請伸出你們的智慧小手”,這些帶有激勵性的語言,可以引導學生遵守課堂紀律,融入課堂氛圍。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名學生都體會到被尊重、被關愛的感覺,激勵強化全體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巧用疑問循循善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思考和質疑往往是聯系在一起的,質疑是動腦思考的結果,也是學生創造的起點。在教學中,教師設計富有趣味性的問題,能夠較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學“9加幾”時,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主題圖,引導學生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再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解決問題。巧妙的提問,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和概括能力,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
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動手操作可以加深學生對有關數學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比如,在教學“ 11~20 各數的認識”時,教師指導學生合作擺出10根小棒,然后提問:“如何快速拿出11根小棒”,引導學生思考并感受“10根小棒捆成一捆,再拿出幾根就是十幾”的概念。學生通過動手擺一擺并進行思考,可以加深理解“10個一就是1個十”的概念。在學習“數學廣角·搭配”時,學生拿出提前準備好的服裝卡片,動手設計不同的服裝搭配方案,真切體會到數學的實際應用,在輕松愉悅的活動中掌握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小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的發育階段,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和理解,以實現對知識的遷移內化,提升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