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是幼兒探索世界、學習成長的重要方式。近年來,利川市民族實驗幼兒通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游戲策略,為幼兒營造了一個積極向上、互動頻繁的學習環境,不僅讓幼兒在歡笑與探索中享受童年的樂趣,更在無形中促進了他們社會交往、情感表達以及問題解決等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創設適宜的游戲環境
豐富游戲物料投放,促使幼兒社會性發展。多樣化的游戲材料是激發幼兒社交行為的關鍵。園所在材料投放過程中,綜合考慮了材料的類型與功能的多樣性。例如,在建構區,提供包括積木、紙盒、易拉罐等不同材質的建構材料,激發兒童的合作行為,使其在共同搭建的過程中進行觀點交流與任務分工;在美工區,通過投放顏料、彩紙、黏土等藝術創作材料,幼兒得以參與集體藝術創作,促進創意分享與技能交流;在角色扮演區,配備高仿真道具,如醫生的白大褂、超市的收銀機等,有助于幼兒開展更具互動性的情節演繹。此外,定期更新和補充游戲材料,不僅能夠保持幼兒的新鮮感和探索欲,還能激發其主動與同伴交流新玩法,從而進一步推動其社會性發展。
合理規劃游戲空間,推動幼兒社會性成長。通過科學劃分不同功能的游戲區域,可以有效引導幼兒進行角色定位與社會化學習。比如,在游戲環境中,明確劃分出“娃娃家”“超市”“建構區”“美工區”等功能性區域,每個區域需配備與其主題相符的環境布置和游戲材料,以營造特定的情境氛圍。當幼兒進入某一區域時,其行為會自然受到環境線索的引導,從而根據區域功能確定相應的角色身份。例如,在“娃娃家”區域,幼兒傾向于扮演“父親”或“母親”等家庭角色,通過模擬家庭生活中的照顧行為(如照料“寶寶\"),幼兒不僅能夠體驗家庭責任,還能促進情感表達與培養共情能力。
在游戲環境設計中,除了功能性區域劃分外,設置共享游戲空間(如“創意集市”)能夠有效促進幼兒的跨區域互動與社交能力發展。在這一共享空間中,幼兒可以將“娃娃家”制作的手工點心、“美工區”創作的藝術作品、“建構區\"搭建的建筑模型等作為“商品”進行模擬交易活動。這一跨區域的互動模式極大地拓展了幼兒的社交范圍,為其提供了在復雜社會情境中實踐交往技能的機會。
營造積極情緒氛圍,助力幼兒社會性發展。教師可以積極參與游戲,樹立良好社交榜樣。例如在“過家家”游戲中扮演家庭成員,與幼兒共同參與模擬做飯、照顧“寶寶”等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使用禮貌用語、展示友好協商技巧以及提供互助行為,向幼兒示范符合社會規范的交往方式。這種示范行為能夠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促使其在游戲互動中模仿教師的社交策略,逐步掌握尊重他人、合作互助等社會交往技能。另外,在游戲中,幼兒之間如果產生沖突,教師應避免直接干預,而是采用引導策略,鼓勵幼兒自主探索沖突解決方案。例如,當兩名幼兒因爭搶同一玩具而發生沖突時,教師可通過提問引導其思考替代性解決方案,如:“你們都想玩這個玩具,有什么辦法可以讓你們都能玩到呢?”這種引導式提問能夠激發幼兒解決問題的思維,促使其提出輪流玩、一起玩等解決辦法。通過這一過程,幼兒能夠逐步理解他人的需求與觀點,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選擇合適的游戲類型
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選擇游戲。幼兒在不同年齡階段的認知、情感與動作發展呈現出顯著的階段性特征,這種發展的差異性直接影響了游戲類型的選擇。小班幼兒( 3~4 歲)處于前運算階段的初期,其思維具有直觀形象性等特點,主要依賴感知和動作來認識外部世界。此外,該年齡段幼兒多表現為平行游戲階段,傾向于獨自或在同伴身旁進行相似的游戲活動,同時對材料的操作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基于這一發展特點,選擇搭積木、拼圖等具有簡單重復性特征的游戲,以及“娃娃家”等模仿性角色扮演游戲,能夠有效滿足這個階段幼兒對材料探索、手部動作發展以及初步認知建構的需求。
中班幼兒( 4~5 歲)正處于從前運算階段向具體運算階段過渡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幼兒的認知能力逐步發展,開始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理解簡單的因果關系以及基本的數量概念。在情感與社會交往方面,中班幼兒逐漸從平行游戲轉向聯合游戲,表現出初步的合作意識,并傾向于與同伴共同參與游戲活動。因此,選擇合作搭建大型建構作品或開展追逐類集體游戲等活動,能夠為幼兒提供協商主題、分工合作的機會,從而有效促進其合作能力、溝通能力以及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
大班幼兒( 5~6 歲)逐漸趨近具體運算階段,其認知能力進一步發展,表現為能夠理解較為復雜的概念和規則,邏輯思維能力顯著增強。同時,大班幼兒在社會互動中開始內化社會文化知識,通過與同伴在游戲中的協作與交流,逐步發展社會角色意識,同時培養了幼兒的責任感。因此,選擇規則性強且需要策略與合作的游戲類型,如棋類游戲和表演游戲,能夠為幼兒提供豐富的語言表達與創造力發展機會。
結合教育目標選擇游戲。教師在設計游戲時,應充分考慮幼兒的認知特點,以實現教育目標為導向。例如,若教育目標為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可設計“垃圾分類大作戰”這一游戲活動。在游戲中,幼兒需要識別不同類型的垃圾,并將其分類投放到相應的垃圾桶中。通過這一過程,幼兒不僅能夠掌握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還能在與同伴的互動中交流垃圾分類的方法與意義,從而深化對環保概念的理解,還能促進幼兒合作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若教育目標是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則可組織故事表演游戲。幼兒通過觀察同伴表演、傾聽他人的語言表達,能夠豐富自身的語言儲備。同時,在理解故事內容、參與表演的過程中,幼兒的語言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得到了有效鍛煉。實踐表明,參與故事表演游戲后,幼兒的語言流暢性、詞匯豐富度及社會交往技能均有顯著提升。
責任編輯/李慕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