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做公版書,能實現職業價值嗎?
時一男是位95后,性格是那種極致的“i”(內向),和人們印象里豪爽外向的東北人有些不同。雖然同事們叫他“男哥”,但他身上有種安靜的韌勁。
他的職業路徑不太尋常。本科讀的是電子信息工程,畢業后進了外企,埋頭算了四年電池的成本。這份工作干得穩當,但似乎缺了點什么。離職后不到一周,他就跳進了民營圖書公司一這次,算的不再是電池成本,而是版稅、策劃費和稿費這些關乎書本誕生的數字。就在接觸出版行業半年后,男哥選擇了裸辭。這次他在家“閑置”了整整五個月,既是在尋找,也是在沉淀。2022年5月,他加人了,真正轉行做起了編輯,一直做到現在。在這里,他經手的“閱讀避難所”系列五本書銷量超過20萬冊,《江湖叢談》也賣出5萬多冊。有人說他運氣好,男哥聽了,并不反駁。
但在這份“運氣”背后,他心底始終縈繞著一個念頭:作為編輯,自己究竟能為一本書帶來什么?
為何偏要當編輯?
時一男的路,起先是被推著走的。
高考填志愿那會兒,對于未來要做什么,時一男的腦子里霧蒙蒙一片。電子信息工程,對他來說不過是個懵懂的名字。畢業后,外企財務部向他遞來橄欖枝。他就這么稀里糊涂地一腳踏進了數字的城池,做起了成本會計。
入職后他才發現,自己對數字天生鈍感。但老牌韓企的齒輪轉動自有其規則:“熬年頭就能升職?!彼哪旰笏粧焐现鞴茴^銜。四年光陰,時一男都耗在核算冰冷的電池成本上。他回憶道:“那時候的日子像復印機吐紙般,按月循環,流程固定,安穩得讓人室息?!彼囘^冒出點新想法,想動動那些一成不變的流程,可在老牌制造廠的僵化模式里,這點火星子撲味一下就被澆滅了。按部就班地重復,好像鈍刀子割肉,一點點磨掉了他眼里的光。
所以,當民營圖書公司沖他招手,他幾乎像溺水者抓住了浮木,立刻跳了過去。從天津的電池廠到北京某圖書公司,他只用了三天。雖然一樣是做財務工作,但這次撥弄的算盤珠背后,不再是冰冷的死物,而是版稅、策劃費、稿費一一每一筆都牽連著一本書的呼吸和心跳。然而,在財務辦公室核算版稅成本的半年里,他一走一過時,目光卻總被編輯們粘住,那份直接參與內容創造的魔力,像磁石一樣吸住了他。
半年后,他選擇了裸辭。只因多年的財務工作幫助他堅定了“與其把現在的興趣建立在未來不確定的物質基礎上,不如現在就去做”的決心。也讓他認清了,他骨子里渴望的是更多的創造性和自由性,是圍繞內容打轉、能讓精神也充實起來的工作。編輯,作為出版業的核心環節,價值是顯性的一一本本書就是勛章,而書的獨特價值更是不言而喻。盡管裸辭這一舉動換來的是五個月的“空窗期”,盡管未來的收入也可能大不如前
2022年5月,他入職,正式成為產品經理(編輯)。面試時,時一男交出一份厚厚的材料。除了個人經歷,他還在簡歷中附上了近期的閱讀清單以及自已最想做的選題。在前期的溝通中,老板讓他梳理一本書的爆款邏輯,他為此專門做了一份PPT。由于沒有數據監測工具,他就從各電商平臺的評論數反推銷量,并且分析背后的選題和營銷思路。他腆地笑著說:“以現在的眼光看來,其實分析得挺幼稚的?!?/p>
然而,就是這份笨拙的誠意打動了老板。后來,“閱讀避難所”系列五本書賣了20多萬冊,《江湖叢談》的銷量也突破了5萬冊。有人說他運氣好,他笑笑不辯。但他心底明白:能夠有機會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是他最大的運氣。
你做公版書,能實現哪門子價值?
這樣問他時,時一男就笑笑,不急著解釋。他對公版書這事兒的理解和別人不太一樣。在他心里,做公版遠不是把老書印出來那么簡單。對著王爾德、伍爾夫、艾略特這些名字,他要像潛水一樣沉進字里行間,去觸摸那些隔了上百年還在發燙的東西,它們可能叫作唯美主義、女性主義,或者是“非個人化”的文學理論。就在這樣閱讀和求索的同時,自己的精神也得到了極大豐富。讀到王爾德痛批當年物質至上的社會基調時,他心頭一驚:一百多年的論述放到現在仍然振聾發聘。
時一男認為,要想從公版書這片紅海殺出來,就得“真正地替當今讀者的需求思考”。毛姆說:“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他的老板便想到,把抽象的概念變成實實在在能揣兜里的東西。于是就做出了那巴掌大的小書,真把“避難所”塞進了口袋。這設計清爽亮眼,又實實在在,真把書名給坐實了一很多讀者就是沖這名字來的,拿到手里一看,小巧便攜,感覺對上了!接手這本書之后,時一男真真切切地體會到:當賣點與產品形態完美契合時,能產生多大的力量。
面對連闊如那本厚重的《江湖叢談》,時一男精準地從中提煉出四條核心脈絡:江湖黑話、行業黑幕、人情世故、社會騙局。他以此為基礎,淬煉出直指當代人痛點的標語:“做人太實在,就讀《江湖叢談》。”為了最大化傳播效果,他與營銷編輯共同策劃,針對不同受眾群體,精心撰寫了六套側重點各異的推廣文案:反詐角度(揭露騙術);網絡熱點角度(結合熱點與內容);營銷方法論角度(洞察人性與策略);小眾獵奇角度(聚焦秘聞與黑話);作者傳奇經歷角度;江湖文化/國學角度。這套精準匹配不同博主調性的策略成效顯著:內容發出后,收獲了多條爆款,推廣數據中的下單轉化率甚至一度突破了 80% 。
在文本的編輯上,時一男也展現了他作為編輯的“破壁”能力。即便是艾略特那些晦澀難懂的文論與詩論,他也能理出個脈絡,編目錄、寫導讀,讓普通讀者看得進去。采訪中,連一旁的營銷編輯都說:“真不是只靠運氣,男哥這活兒,既要點子,更要眼光?!?/p>
對時一男來說,編輯工作的成就感是實打實的,但也是靜悄悄的。書是他一本本做出來的,堆在庫房里,擺在書店貨架上,看得見摸得著?!伴喿x避難所”那套小書,悶聲不響賣了20多萬冊,這就是市場給他的回應,比啥都實在。
而且,編公版書也真合了他的性子—一個標準的“i人”。老板也懂他,一句“盡量少管,自由點”,給了他最舒服的節奏。以前干會計那四年,也沒白費。雖然他自己老說“跟數字不對付”,但真做起書來,對設計費、印刷費等成本,心里還是明鏡一般。“畢竟這直接關系到書能不能掙錢?!睍r一男從沒覺得做公版書是條省力的路。他認為:“做公版書相對容易,可是要做好很難?!彪y就難在怎么扒拉開時間蓋上的那層灰,把老書里那些到今天還能讓人心頭一顫、眼晴一亮的東西,精準地找出來,再擦得鋰亮。就在這片別人覺得冷清的地界,時一男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不用扯著嗓子喊,只要把老書里的好東西,用現在人看得懂、愿意看的方式,穩穩當當地遞出去,就夠了。
在直播間里,當口袋本的《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的銷量數字一路跳動、最終沖破一萬冊時,屏幕前坐著的時一男,心頭掠過一絲踏實感,有讀者買賬,“起碼說明自己的工作沒出大差錯”。后來他聽說地面店也賣得不錯,再后來,達人們像蒲公英的種子般自發散開推薦,書的銷量便悄無聲息爬上了十萬冊的門檻。然而,困惑也如影隨形。從踏入編輯行當起,有些問題就始終揮之不去:一本書能成,選題本身定了幾成的乾坤?編輯的打磨,封面、文案、營銷,各自又撬動了多少?渠道這只看不見的手,力道幾何?他深知這些問題,可能會伴隨著他的職業生涯,“永遠也給不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他能做的,只是盡力去學、去做、去試、去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