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三部門近日聯合發布的《關于2025年度享受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的先進制造業企業名單制定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工信廳聯財函[2025]217號,以下簡稱《通知》)。實務中須關注關聯交易加計抵減限制、回購加工產品僅加工費可加計抵減,以及加計抵減政策適用新增條件等新要求,以便合規享受先進制造業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
新增關聯交易加計抵減限制
《通知》第六條規定,總分支機構間、同一控制下的企業間發生應稅交易,取得的進項稅額不得計提加計抵減額。此處使用了“應稅交易\"這一增值稅法中出現的概念。增值稅法中的應稅交易,是指在境內銷售貨物、服務、無形資產、不動產,其中服務包含加工、修理修配勞務。
企業實際經營中,因供應商驗證、原材料集中采購以節約成本等因素,可能存在關聯企業間轉售原材料等應稅交易。然而部分關聯企業利用增值稅“環環征收、道道抵扣”的抵扣機制,互相開具發票導致進項稅額突增,在關聯企業增值稅負擔整體不增加的情形下,購人方企業還額外享受了先進制造業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優惠政策。
根據《通知》規定,總分支機構或同一控制下的企業間發生應稅交易,取得的進項稅額不得計提加計抵減額。存在關聯交易的企業在適用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時,應剔除總分支機構或同一控制下企業間發生應稅交易所取得的進項稅額。
例1:甲公司和乙公司屬于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均符合適用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條件。甲公司主要負責原、輔材料集中采購和產品初加工,乙公司主要負責產品深加工及少量初加工并最終銷售產品。甲公司將一批原材料以含稅價113萬元(適用增值稅率為 13% )銷售給乙公司,按規定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
根據《通知》規定,乙公司購進原材料取得的13萬元進項稅額,因是同一控制下企業間的應稅交易,不得計提加計抵減額。
回購加工產品僅加工費可加計抵減
《通知》第七條規定,享受政策的企業將原材料、半成品銷售給另一企業加工為半成品或者產成品后進行回購的,應當僅就半成品或者產成品加工費部分的進項稅額計提加計抵減額。
采用“銷售 + 回購\"業務形式的企業在享受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時,僅就加工費對應的進項稅額計提加計抵減額;而原材料、半成品等貨物在委托方和受托方之間流轉所產生的進項稅額,取得增值稅合法扣稅憑證的,可以按規定勾選抵扣,但不得計提加計抵減額。
需要注意的是,對于總分支機構間、同一控制下的企業間發生應稅交易,《通知》第六條已明確此類交易取得的進項稅額不得計提加計抵減額。如果總分支機構間、同一控制下的企業間發生“銷售 + 回購”業務,支付加工費所取得的進項稅額,以及原材料、半成品等貨物在總分支機構間、同一控制下的企業間流轉產生的進項稅額,均不得計提加計抵減額。
例2:丙公司是一家主要經營原材料采購、A產品深加工及銷售業務的企業;丁公司是經營A產品初加工的企業。丙公司和丁公司均符合適用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條件,且非總分支機構,也不是同一控制下的企業。
2025年7月初,丙公司從供應商處采購一批原材料,支付價款100萬元(不含稅,下同),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稅額為13萬元。丙公司將這批原材料以110萬元的價格銷售給丁公司,丁公司將上述原材料加工成半成品后,以130萬元(含20萬元加工費)的價格銷售給丙公司。丙公司回購半成品后,將其進一步加工成產成品,以150萬元的價格于7月底對外銷售。各銷售環節均按規定開具了增值稅專用發票。假設丙公司當月無其他增值稅應稅業務發生,上期留抵稅額為0。
丙公司在原材料流轉環節,外購原材料取得進項稅額13萬元,銷售給加工方丁公司,應計提銷項稅額為14.3萬元( 110×13% );在加工及回購環節,收回丁公司加工的半成品,取得進項稅額16.9萬元( 130×13% ),其中支付加工費對應的進項稅額為2.6萬元( 20×13% );深加工后對外銷售,應計提銷項稅額19.5萬元( 150×13% )。
根據《通知》第七條規定,丙公司允許計提加計抵減額的進項稅額,包括外購原材料的進項稅額13萬元;加工費的進項稅額2.6萬元,兩部分合計為15.6萬元,可計提加計抵減額為0.78萬元( 15.6×5% )。所以,丙公司7月稅款所屬期實際應納稅額 =19.5+14.3AA-13-16.9-0.78 =3.12 萬元。
丙公司與丁公司之間發生原材料購銷的進項稅額14.3萬元1 110×13% ),半成品銷售中除加工費以外的材料部分的進項稅額14.3萬元( 130×13%-20×13% ),均不得計提加計抵減額。
假設丙、丁公司屬于總分支機構或同一控制下的企業,丁公司為丙公司產品提供加工業務,按照《通知》第六條規定,丙、丁公司間發生應稅交易,包括貨物流轉、加工勞務等取得的進項稅額均不得計提加計抵減額。
加計抵減政策適用新增條件
43號公告的政策適用主體為先進制造業企業,具體是指高新技術企業(含所屬的非法人分支機構)中的制造業一般納稅人,高新技術企業是指按照《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修訂印發lt;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gt;的通知》(國科發火[2016]32號)規定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
《通知》規定,企業申請進入名單前36個月未發生騙取留抵退稅、出口退稅或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情形,未因偷稅被稅務機關處罰兩次及以上。進入2025年度名單的企業,除了應在2025年內具備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符合從事制造業業務相應發生的銷售額合計占全部銷售額比重 50% (不含)以上等條件外,還須滿足202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研發支出、研發人員、高新技術產品占比符合國科發火[2016]32號文件規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條件。
已納入2025年度享受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的先進制造業企業名單的企業,如因研發投入占比不達標、高新收入占比不達標等原因被取消高新技術企業資格;或者雖然尚未被取消高新技術企業資格,但研發支出、研發人員、高新技術產品占比不符合政策規定要求的,應停止計提加計抵減額,在加計抵減政策執行期內,僅就結余的加計抵減額繼續進行抵減。實務中還需關注部分高新技術企業資質到期但尚未重新取得資質的情形。根據43號公告的規定,不具備高新技術企業資質的納稅人,不屬于先進制造業企業加計抵減政策適用主體。
此外,《通知》明確,委托外部進行生產加工的,相關銷售額不計入制造業產品銷售額。對于企業委托外部進行生產加工,無論委托方本身是否從事產品的生產加工,委托生產的銷售額均不計入制造業產品銷售額。如果從事產品生產的制造企業因其生產能力不足,或者不具備部分環節的生產能力,將部分加工業務委托其他企業進行生產,相關銷售額也不計入制造業產品銷售額。在滿足《通知》相關規定的情況下,受托企業的加工費可計入其從事制造業業務相應發生的銷售額。對于從事制造業生產,同時存在委托加工業務的企業,委托方在計算制造業產品銷售額占比時,應剔除委托加工收回后直接銷售產品的銷售額。對于制造業業務的銷售額占全部銷售額比重在 50% 臨界點的企業,應避免因多計制造業產品銷售額,導致制造業銷售額占比計算有誤,從而錯誤適用加計抵減政策,出現相關稅收優惠政策適用風險。
作者單位:
國家稅務總局泗洪縣稅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