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拾波螺
海浪嘩嘩涌動,歡快地來回奔跑,把大小的沙粒一遍一遍淘洗、沖刷。浪花裹著海草翻卷,揉搓成一道綠色波浪,擱淺在沙灘上。
很多的海洋生物,將在這片小小海的懷抱里,躲過太陽的暴曬,度過一個潮汐。
退潮了,明明是海水落下去,走遠了,卻好像是礁石升上來。
一個潮汐就是一個大海的集市。大海的集市天天開市一一退潮,海水的卷簾門打開,大海的集市就開市了。漲潮,卷簾門一關,大海的集市就打烊了。
升上來的礁石變成海中的小小山,海水漫過山頭又退去,在小小山的山坳里存下一灣水,形成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小小海一一潮池。潮池里的小海草站在水里,舞動手臂。小魚一身褐色迷彩服,和礁石的衣服撞衫。小蝦穿著透明隱身衣,自在地在水里蹦跳。小蟹在海草叢、礁石縫穿梭,鉆得快、藏得深。還有海葵,鼓著腮從礁石縫探出頭,慢慢開出一朵肉色或褐色“菊花”。拿根海草撓撓它,它羞得全身縮進礁石縫隙里。
去大海的集市尋找海貨,叫“趕?!?。周末或節假日,看到大海的卷簾門拉開了,小伙伴們相互吆喝著一一趕海去!
趕海時,我和小伙伴都鐘愛“拾波螺”。海邊人喜歡把淺灘上小小的海螺叫“波螺”。海邊礁石上“登山”的小波螺,大小石頭上“爬坡”的小波螺,喜歡“游泳”待在水里的小波螺。各樣的小波螺背著硬殼,磁磁吸著水,這跑跑那跑跑,藏得顯而易見。

我們小孩子貪玩,沒有耐心一直在海邊尋找、揀拾。拾一會兒,玩一會兒。笠螺的空殼是我們愛的螺玩具。小斗笠似的笠螺殼,頂在手指上,指肚上畫嘴、畫眼,一個戴帽子的手指小孩就成了。手指一伸一屈,小孩動起來,直起身,揚揚頭,威武的大將軍出征了!所以我們歡喜叫笠螺的俗名“將軍帽”。
我們靈活的小手指,一彎、一摳,再一捏,就把藏在礁石縫隙里的小波螺楸出來了。大大小小的石塊,挨個兒翻,藏在石塊底下的小波螺,隨著石頭翻身暴露了!有實誠的伙伴,一路走一路翻,能翻出一條石頭小路。
笠螺是個奇怪的家伙,一動,它就緊緊貼在礁石上,怎么都揭不下來,除非把殼砸碎。懶得理它,不費勁去揀拾。
遇到巨大的石塊,需幾個人配合,一人一個石頭角,有時還要喊聲:“一、二、三!”一鼓作氣翻動巨石。在石頭翻身的瞬間,若是發出了歡呼聲,準是有一群大小不等的小波螺在背面“等著”。它們被石頭的翻身驚動,也被我們的歡笑聲嚇到,紛紛關閉房門,吧嗒,從石頭上滑落,跌進水里。
玩累了,再去水里溜達溜達。有時,我們也會拾到一種軟蓋的扁螺,學名銹凹螺一一“銹跡斑斑”是它的隱身術。和牛眼螺一樣,它喜歡潛在水里,要走到水齊腳踝的地方先站定,卷褲腿、擼袖子,瞪大眼在水里瞄它。清澈的海水下面有時可以清晰地發現它,有時只看見石頭在水里晃,一翻動石頭水又渾了…
不是每個石塊背面都藏著波螺,有時費力搬動一塊大石頭,背面光光的,或者是些米粒大小的小波螺,不值得撿。
愛在礁石縫隙跋涉的短濱螺,小米、綠豆那么大,小得不忍撿,留它們在礁石上浩浩蕩蕩、翻山越嶺,慢慢成長。
海邊的小波螺品種繁多。連跑帶玩地拾波螺,從中認識了很多螺??晌覀兪种械男〈印⑿』@子,剛蓋過個底兒。
潮池或海灘上的牛眼螺,是我們最愛拾的波螺。牛眼螺的個頭比短濱螺大,殼很硬,身子圓鼓鼓的,頂蓋兒是個鼓起來的平底圓形蓋兒,硬且結實,像一只大眼睛,這也許就是它名字的由來。個頭大的牛眼螺藏在海水里,水波可以給它打掩護,隨風一晃,晃得人眼暈。
每個人拾的小波螺都不夠解饞,怎么辦?大家坐到沙灘上,把收獲放進同一個籃子,半籃子小波螺!
大家喜滋滋地抱著半籃子收獲,圍在一起。小波螺有的含著海水,有的互相依附抱成團,有的探出頭,頭上的蓋頂成一個盾牌。兩根小觸須伸出來,左探右探,儼然一個舉盾前進的小戰士,要沖破籃子重回大海。
逗小波螺玩一會兒,潮水快到腳邊了,大海的集市要關門了。回家,一起吃波螺!
簡單清洗后,添半鍋水,煮十幾分鐘,小波螺熟了!
用盆子帶著湯盛出來,一人一根大頭針,圍坐一起,挑波螺、吃波螺。
牛眼螺的螺肉飽滿厚實有嚼頭,越嚼越鮮,越嚼越香。牛眼螺的頂蓋雖硬,煮熟后小蓋兒就離殼了,大家都搶著先吃它。針插進頂蓋下面,一挑,螺肉乖乖出殼。幾只小手在盆里扒拉,還有疣荔枝螺,即辣波螺。其實它的味道不是辣,是淡淡的苦,嚼透了有甜的回味。辣波螺殼大,肉大,缺點是一挑就斷。大多時候,我們只能吃到它的頭,尾部的螺黃挑不出來。還有人拾了個頭較大的短濱螺,螺肉瘦小,吃起來有點香甜。看來,我們把短濱螺叫“小香螺”,沒錯。
吧嗒吧嗒嘴,鮮味四溢,一會兒盆子就見底了。吃飽后,我們把牛眼螺的圓形螺蓋放在桌上,排成排,像一排小按鈕。隨意擺弄著小按鈕變換隊形:波浪形、山嶺狀、弓形。小香螺、辣波螺、扁螺、牛眼螺,我們辨識著各種螺,依它們的樣子堆在一起,堆成一個花色好看的小塔……
洗手時,莫名其妙感到手指肚滋滋疼,針扎一樣。挑螺肉挑到手上了?沒有。被螺殼劃到了?也沒有。扳起手指細瞅,啊呀,差不多每個手指的指肚上,都有幾道劃痕!
大海為保護它的寶貝們,把礁石的邊角修得尖銳,礁石上還有魮牙咧嘴的海蠣子和各種貝殼。我們摳礁石縫、搬石頭,不經意就給手上來一道趕海的痕跡。

挖嘎啦
不知道還有哪個地方把蛤蜊叫作“嘎啦”,我喜歡“嘎啦”這個名字,響亮。
叫嘎啦的原因,我的猜測是:它們的殼一碰撞、一摩擦就發出“嘎啦嘎啦”的響聲。雖說貝殼碰撞、摩擦都有類似的響聲,可我固執地認為蛤蜊發出的嘎啦聲最脆最響,并因此得名。
初來小島時,媽媽從集市上買了嘎啦。煮熟后,鮮香味頂破了鍋蓋,蹕得人口水直流。奶白色的嘎啦湯上,漂著一層星星點點的油花,張開的嘎啦皮上,托著肥嫩的嘎啦肉。我饞得快流口水了,等不及用盤盛,就著鍋先嘗了一個,唇、齒都鮮透了!
我迫不及待坐到桌前,直接上手拿,拎著嘎啦皮吞里面的嘎啦肉,再用空嘎啦皮滔湯喝,咽下肉,吧嗒吧嗒湯汁。媽媽見我愛吃,讓我在家吃著,她再去買點。
我獨自在家吃著,嘎啦皮一放,碰到別的嘎啦皮上一一嘎啦一聲,又吃一個,再一放,嘎啦一聲。在這絕佳的配樂伴奏下,我把嘎啦皮吃成小山包。
大伯從老家來,在一排長得一樣的房子門前來回走,忘記我家是哪個門了。我吃嘎啦吃得不抬頭,偶見一個身影晃過,也不在意,繼續低頭吃。
那是初夏,門上掛著擋蚊蟲的珠簾,大伯只見一個孩子在吃東西,看不清是我。大伯再次走過時,我仿佛看到了他,沒想到他會來,以為看錯了,仍繼續吃。當大伯再一次走過我家門口時,媽媽回來了,說著話把他帶進屋。大伯一看,我在家!笑話我光知道吃嘎啦,都不認人啦,明明看見他也不吱聲。我一時也不知道怎么解釋,是看見了還是沒看見?好像我的眼里只有那盆嘎啦,只聽得到嘎啦啦。
后來,這件事被大伯叨念了好久,老家人都笑話我吃嘎啦吃得不認人…
和同學說起來這件事,他們除了笑話,也約我去挖嘎啦。自己去挖嘎啦,現挖現吃,更鮮美!我的饞蟲被勾出來了,天天盼著去趕大海的大集。
天然的嘎啦生長在淤泥或沙灘里,只有在大集上,它的攤位兒才露出來。
挖嘎啦得有工具,爸爸特意給我制作了一個小孩兒用的二齒耙。一根比我手腕細、沒我小胳膊長的小木棍,刮了刮,磨了磨,兩根鐵條插在木棍的一頭,一彎,就變成兩根齒的小耙子。小木棍和小耙子都比大人用的小一號,小巧輕便。有了獨屬于我的小工具,我開始數日子,盼月圓,等大潮。
我和小伙伴興奮地提著小籃,小籃里裝著那個等待了很久的小二齒耙,我們撒著歡兒地奔向大海,奔向灘涂。久等的二齒耙,可有了用武之地,狠勁地扎向淤泥一一挖呀挖呀挖嘎啦。
陰歷十五,退大潮了,淤泥灘全部露出來,大海的嘎啦攤出攤兒!
開始,嶄新的小耙不認我,不是纂不緊,就是手打滑。拿著小耙任性地挖了好多下,才把小耙馴服??墒?,挖一耙,是黃沙;再挖一耙,是黑泥;再挖一耙,還是黑泥。黑泥的懷里很快涌出海水,嘎啦呢?扒拉扒拉泥沙堆,除了泥沙還是泥沙。嘎啦呢?轉身換個地方繼續挖,還是黃沙、黑泥。再挖,猛然間泥沙里出現一個藏青色的貝殼,挖到了!嘎啦穿著花衣裳蓋著厚厚的淤泥被,藏得很深,混在黑泥里常被當作小石頭錯過。小孩兒可不怕它藏得深,不管嘎啦藏多深,我的小小二齒耙都能把它挖出來。
挖出小嘎啦,隨手扔進小籃里,啪!空空的寂寞的小籃子,總算聽到了響?;@子里的嘎啦慢慢多起來。一扔,嘎啦!嘎啦與嘎啦碰到一起,發出一陣嘎啦聲。有了伴奏,再挖嘎啦更來勁了。
蹲在淤泥灘上,小耙用得順手了,一小塊泥灘開墾出來了,可小籃子里的嘎啦還是數得過來。看看身邊挖嘎啦的大姨,檫喀喀,揮動小耙子翻地,四周全是黑乎乎的泥,戴著手套的手隨著耙子的揮動,從泥里麻利地挑揀出嘎啦,拎著的大提籃快滿了!
再挖!我們幾個人鼓著勁,一齊甩動小耙子。不到一個小時,大海的集市還在鋪攤兒,我們怎么就累了呢。腿蹲酸了,胳膊火燒火燎,臉被曬得發燙,腦門上直冒汗,再看看小手,起泡了!
照例,幾個人把挖來的嘎啦倒在同一個小籃,把小籃浸在海水里淘洗。泥沙順著小籃子的縫隙流出來,籃子里只剩下干干凈凈的花嘎啦。
被海水洗過的嘎啦像一個臟小孩洗凈了臉蛋,徹底露出真面自。提籃坐在沙灘上,好奇地打量著剛剛還裹在泥團里、灰頭土臉的花嘎啦,怎么一會兒就這么漂亮了。
一座山、一道水、一棵樹、一個小鹿角、一枝瘦珊瑚、一朵花、一簇海草…我們町著嘎啦的花衣裳,小手指點著花衣裳的花紋、花色,想象出一幅幅別致的山水畫,之前的疲倦一掃而光。
看完嘎啦的花衣裳,我們再用瓶子或小桶打點海水,回家泡嘎啦
嘎啦在泥里長大,嘴里含著很多泥,想吃干凈爽口、湯白鮮美的嘎啦,得讓它把嘴里的泥吐出來,吐干凈。
一起回到家,我們把嘎啦倒進大盆,倒上海水。小伙伴們都驚呆了!盆子里哪是一盆子嘎啦,是一盆子微型水墨山水畫。點一下水,一圈漣漪漾開來,一
部山水動畫開場了!
躺進海水里的嘎啦,嘗到海水的味道,嚇溜嚇溜喝,張開嘴喝得不過癮,伸出舌頭喝。柔軟的長舌,似玉臂伸展,像水袖善舞,剛要入迷地看它狂舞,噗—一一股水噴出來,似利劍襲來,躲之不及便遭遇一劍海水。
泡上幾分鐘后,嘎啦們全身舒展,也許以為自己已經回到大海,開始自在徜徉。搖頭、踢腿、翻花,手舞足蹈起來。盆子四周灑遍了海水。
肚里的泥沙全吐出來了,我們立即讓它的舞會散場。倒掉海水,清洗一下,準備入鍋!
半鍋清水,一點點鹽,足以讓一鍋嘎啦鮮頂鍋蓋。幾分鐘,水開殼開,嘎啦皮由藏青色、土黃色變成青白色出鍋。
大家自己親手挖來的嘎啦啊,太美味了,吃完肉,還是用殼舀湯喝。我們像剛入海水的嘎啦一樣,發出嚇溜聲。
少得可憐的收獲,常常沒辦法讓我們過足饞癮,吃完吧嗒吧嗒嘴,望著盆里剩下的一點湯,靜靜等著。等殘存的泥沙沉淀后,找個小碗,把僅剩的一點嘎啦湯瀝出沙子,倒進小碗,一人一小口喝得碗底朝天…
大海的集市天天有,我們這些小孩子隨著集市的開、關,在海邊揀拾、玩耍。大海敞開胸懷,露出大沙灘,露出灘涂歡迎我們。我們也用自己的笑聲與歡快回報著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