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C#程序設計課程為例,針對混合式教學中線上資源更新滯后與線下參與度不足的問題,提出基于敏捷理念的雙重優化策略。線上采用“邊開發、邊使用、邊改進”的協同開發模式,降低視頻制作技術門檻,加速碎片化資源更新;線下引入Scrum敏捷開發,將項目拆解為細粒度任務,通過“編碼→測試→交付”循環迭代,結合每日站會與評審回顧會,實現學生自主組隊、增量開發及持續交付可視成果。實踐表明,該方法顯著縮短資源迭代周期,學生項目交付率提高至95%,通過高頻成果展示激發學習動力,同時強化團隊協作與需求應變能力,為高職軟件類課程提供高效敏捷教學模式。
關鍵詞:敏捷理念;軟件類課程;高職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5)21-0169-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 標識碼(OSID)
0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混合式教學已成為高職教育的主流模式,但其在實施過程中仍面臨兩大核心問題:一是線上資源開發周期長、迭代滯后,傳統瀑布式開發模式導致微視頻等資源更新緩慢,難以適應技術快速迭代的需求。二是線下教學組織線性化、參與度不足,項目化教學多采用“整體設計—集中實現”模式,學生難以在過程中獲得即時反饋,學習動力與協作能力未能充分激發。為解決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一種結合敏捷理念的教學改革方法。敏捷開發源于軟件工程,強調“迭代交付、快速響應和團隊協作”,其在小步快跑、持續改進方面的優勢與高職教育實踐性、應用性導向高度契合。本文以C#程序設計課程為例,通過“線上資源敏捷開發+線下項目Scrum化”雙軌模式,探索高職軟件類課程教學改革的有效路徑。
1 敏捷理念國內外研究現狀
“敏捷”思想最初源于1988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和里海大學工業工程系共同提出的敏捷制造概念,“敏捷”既意味著快速,又代表著善于應對各種變化挑戰。2001年2月,由Kent Beck、Mike Beedle等17位軟件工程先驅共同簽署的《敏捷軟件開發宣言》(Manifesto for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在敏捷聯盟(Agile Alliance) 正式發布,明確提出“個體和互動高于流程和工具;工作的軟件高于詳盡的文檔;客戶合作高于合同談判;響應變化高于遵循計劃”四大核心價值觀[1],催生出“敏捷過程”軟件開發模式。因其開發效率遠超傳統瀑布開發模式,現已在全球開發中占有越來越高的比重。據Digital.ai《第15次年度敏捷狀態報告》(2021) 顯示,86%的科技企業采用敏捷開發。
敏捷理念一經提出迅速拓展至教育領域,2013年,Grimheden 將其應用于機電一體化教學,授權學生進行產品開發,給予學生更大靈活性[2];Rico和Sayani指出課堂教學運用敏捷理念不能僅強化技術問題處理的敏捷性,更應重視團隊合作與激勵學習需求等軟問題[3];2011 年,林曉宇等把敏捷理念融入軟件工程實踐教學,利用多輪評估反饋讓缺乏經驗的學生及時修改項目設計內容,避免末期返工[4];2016年,肖小聰等將敏捷開發理念植入數據庫課程教學,授權學生自主開發學習,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自組織個體[5];2022 年,張策博士發表論文介紹在計算機體系結構類課程運用敏捷教學取得良好效果[6]。本文運用敏捷理念,構建線上資源敏捷開發策略,以實現快速、高效和協作的線上資源開發。相比傳統線上資源開發,線上資源敏捷開發在成本、執行流程、靈活性、協作性以及周期性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同時本文基于Scrum敏捷開發,構建軟件類課程敏捷優化的線下項目教學模式,以提升高職軟件人才培養質量,助力學生更好地適應軟件產業發展。
2 軟件類課程的項目化教學敏捷改造關鍵要素
2.1 采用敏捷開發模式提升資源迭代效率
教學資源的敏捷開發以學生需求為核心,采用“邊開發、邊使用、邊改進”模式替代傳統的開發模式。建立協同線上教學資源開發方式,通過不斷開發、更新、上傳,形成一定碎片化、顆粒化、規模化資源,實現資源迭代速度的提升。
2.2 模擬需求變更,強化實踐技能
軟件行業需求頻繁變更的常態要求教學貼近真實工作場景。本文將“擁抱變化”的敏捷理念融入項目設計,以“打字游戲”為例,初始需求僅包含字母下落與擊打得分功能;隨著教學推進,根據學生反饋動態新增“音效模塊”與“主題皮膚切換”需求。通過細粒度任務分解(如音效功能對應獨立代碼模塊) ,學生無需重構整體架構即可低成本實現需求變更。這一過程使學生掌握需求分析(如優先級排序) 、模塊化設計(如接口封裝) 與代碼重構(如依賴解耦) 等核心技能。
2.3 敏捷迭代驅動項目高效交付
傳統項目教學依賴“整體設計—集中實現”的瀑布模式,學生需等待所有功能完成后方可測試,導致問題排查耗時、交付率低下。本文采用敏捷迭代機制,將項目拆解為幾個細粒度任務,每次迭代結束后學生可即時運行基礎版本驗證功能。增量交付模式使學生始終保持目標感,階段性成果顯著提升了學習動力,同時對每次迭代后不能及時交付的學生能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
3 制定線上教學資源敏捷開發策略
目前線上教學資源主要包含微視頻、課件、案例庫和項目庫、試題庫和實訓庫、教學服務文檔等資源,微視頻為主要的線上學習資源
3.1 建立協同線上教學資源開發模式
為突破傳統線性化開發模式的效率瓶頸,構建了“學科教師主導內容設計+技術專家提供工具支持+教學設計人員優化學習路徑”的跨職能協作團隊,形成開放協同的線上資源開發機制。具體實施中,團隊基于“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逆向設計理念,優先明確課程目標與能力培養要求,再逐層拆解為知識點模塊與實訓任務,并借助幕布、騰訊文檔等協同工具實現實時分工與版本管理。例如,在C#程序設計課程資源開發中,學科教師負責撰寫代碼案例,技術專家錄制操作演示視頻,教學設計人員則設計交互式練習題,三方通過云端協作平臺同步更新資源,該模式通過系統化分工與敏捷化協作,有效保障了資源開發質量與時效性。
3.2 降低教學視頻開發的技術難度
微視頻是重要的信息載體。視頻資源一般都是有專業團隊采用自上而下的“瀑布式”開發模式制作的,雖然系統、完整,但是每次對于教學資源的修改所帶來的信息量很大,不具備迭代性,存在資源更新率和演化率低等問題。另外專業制作團隊因成本等原因也不能普及到每位老師,線上教學視頻資源的制作困難阻礙了混合式教學的效果。教師可采用“先音后畫五步錄制法”自主制作教學視頻,該方法流程規范且敏捷高效。具體步驟為:首先撰寫解說詞,然后將解說詞轉化為課件形式,接著錄制解說詞(也可運用即夢AI輔助) ,之后根據錄制好的音頻同步錄制畫面,最后進行音畫合成與后期制作[7]。
3.3 邊制作邊上線,對已有的線上教學資源及時更新迭代
改變傳統的“瀑布式”開發方式,視頻錄制完成后應盡快投入教學使用。通過調查問卷、訪談等方式廣泛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和建議,以此為依據對線上教學資源進行持續修改完善,使線上資源在迭代過程中不斷優化。同時,密切關注新技術的發展和崗位需求的變化,及時將相關內容融入教學資源中。
4 基于Scrum敏捷開發,構建軟件類課程敏捷優化的線下項目教學模式
敏捷改造有多種方案,其中Scrum強調迭代開發、增量交付、自組織團隊。本課題敏捷改造中選擇了Scrum敏捷開發。學校實訓環境與公司工作環境及學生能力間存在差異,因此本課題不拘泥于Scrum敏捷開發的全部形式,本課題敏捷改造之后的項目化教學包含四階段,即項目設計與任務分解、分組和角色分配、Scrum敏捷教學實施、檢查評估。
4.1 項目設計與任務分解
教學項目確立是敏捷改造能否順利實施的前提。教學項目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項目規模適中,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學生看到軟件成果。C#程序設計選取了5個教學項目,5個教學項目采用階梯化的項目設計。入門項目“門票銷售系統”“打字游戲”和“我的記事本”側重C#基本知識點的學習,主導項目“貪吃蛇游戲”側重邏輯思維能力和軟件開發能力的培養,開放項目“考試管理系統”側重學生知識的融會貫通和自主開發能力的培養。
以“打字游戲”項目為例,將項目分解為4個細粒度任務(如表1所示) :
4.2 分組和角色分配
Scrum主要有三類角色,一是Product" Owner(產品負責人),由教師擔任,負責需求優先級排序與驗收。二是Scrum Master(團隊負責人),由能力突出的學生擔任,協調團隊溝通。三是開發團隊成員,3-4名學生自由組隊,鼓勵跨性別與能力搭配。
4.3 Scrum敏捷教學實施
教學項目被分解為若干細粒度任務需求,每個任務為一個迭代周期(Sprint) ,每個迭代周期內包含“需求分析→編碼→測試→交付”四個步驟(如圖1所示) ,下一輪迭代實施必須基于上一輪迭代結果。在敏捷化教學實施中,每一輪迭代均以增量集成為原則,例如,在“打字游戲”項目中,首輪迭代(Sprint 1) 完成T1任務(字母下落與倒計時) 后,學生可交付包含基礎交互邏輯的版本;下一輪迭代(Sprint 2) 則基于此版本新增T2任務(隨機生成字母) ,通過持續集成確保功能兼容性。每輪迭代周期(1~2周) 結束后,團隊需提交可視化成果(如代碼倉庫、演示視頻) ,最終通過多輪迭代整合形成完整項目。這一機制充分體現“所見即所得”的敏捷優勢。
每日項目組有一個不超過20分鐘的會議(Daily Scrum) :團隊成員匯報進度、難點與計劃。每個Sprint周期結束后,開一次Sprint評審和回顧會,演示當前版本功能(如T1任務完成后的字母下落與倒計時功能) ,總結改進點(如代碼注釋規范性不足) ,優化下一周期計劃。學生可在每個階段即時驗證功能(如測試字母下落速度是否符合預期) ,若發現偏差,通過每日站會協調修改實踐數據顯示,采用該模式后,學生項目交付完整度達95%,且需求響應速度提升60%(如圖2所示) 。
4.4 檢查評估
檢查評估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檢查以小組成員的自查為主,教師的輔助檢查為輔。每個迭代版本的提交都要自我評估、學生互評和教師點評,最后項目由教師、企業和學生共同評估。
敏捷化教學成效顯著,為學生成長提供多方面支持。一方面,高頻交付極大激發了學生動力,每兩周學生就能獲得可運行版本,由此帶來的成就感十分顯著,例如,完成T1任務后,學生便能即時體驗到字母下落的效果。另一方面,設置的需求變更模擬訓練實用性頗強,在T3任務里,教師臨時增添“音效功能”這一需求,促使學生通過重構代碼快速響應,進而熟練掌握需求分析與模塊化設計技能。此外,團隊協作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借助自組織分工以及Scrum Master(團隊負責人)協調模式,項目延期率大幅下降,從傳統教學模式下的35%降至10%,為高效學習、高質量完成項目筑牢根基。
通過問卷調查與質性訪談發現,敏捷教學模式對學生能力提升具有顯著效果。數據顯示,92%的學生認為“高頻交付”機制(如每1~2周生成可運行版本) 通過即時成果反饋增強了學習興趣與目標感;97%的學生表示“需求變更模擬”(如臨時新增音效功能) 有效鍛煉了代碼調試與模塊重構能力,使其能夠快速適應復雜工程場景;此外,85%的學生反饋Scrum框架的引入(如每日站會與角色分工) 促進了團隊溝通效率與責任歸屬的明確性,例如在任務優先級沖突時,Scrum Master的協調使問題解決時間縮短40%。這些結果表明,敏捷教學不僅提升了技術實踐能力,更通過結構化協作機制培養了符合行業需求的軟技能。
5 結論
本文基于敏捷理念,以C#程序設計課程為實例提出“線上資源敏捷開發+線下項目Scrum化”雙重優化策略。針對線上資源開發,構建“學科教師 + 技術專家 + 教學設計人員”協同開發模式,通過“邊制作、邊上線、邊迭代”機制降低技術門檻,加速碎片化資源的敏捷更新,提升資源靈活性與協作效率;針對線下教學,引入 Scrum 敏捷框架重構項目化教學模式,將軟件需求拆解為細粒度任務,以“編碼→測試→交付”循環迭代為核心,通過學生自主組隊、增量開發、每日站會及評審回顧會,實現“所見即所得”的快速交付。實踐表明,該模式能夠顯著縮短資源開發周期,通過高頻次成果展示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同時培養學生應對需求變更、團隊協作與問題解決的工程實踐能力。未來研究應探索敏捷教學與智能工具的融合,拓展其在多學科領域的適應性,為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更具普適性的方法論支持。
參考文獻:
[1] BECK K,BEEDLE M,VAN BENNEKUM A,et al.Manifesto for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EB/OL].Agile Alliance,2001[2023-08-20].https://agilemanifesto.org/.
[2] GRIMHEDEN M.Agile Teaching and Learning:A Case Study in Mechatronics[C]// Proceedings of the 2013 IEEE Glob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ference (EDUCON),2013:767-774.
[3] RICO D F,SAYANI H H.Use of agile method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C]//2009 Agile Conference.August 24-28,2009.Chicago,USA.IEEE,2009:174-179.
[4] 林曉宇,王強.敏捷理念在軟件工程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12): 112-115.
[5] 肖小聰,李明.基于敏捷開發的數據庫課程教學模式探索[J].現代教育技術,2016,26(5):78-82.
[6] 張策,呂為工,李劍雄.具有敏捷教學特點的計算機體系結構類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計算機教育,2022(4):47-51.
[7] 文旭,田亞靈.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在數據庫中的應用[J].計算機教育,2024(4):18-24,103.
【通聯編輯:光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