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本文系2024年廣東省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攀登計劃”重點課題“‘雙創’教育何以賦能文科大學生創業就業?——基于全國895所高校的實證調查”(項目編號:pdjh2024a115)、2025年廣東省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攀登計劃”一般課題“高校如何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基于全國690所高校約10萬份數據的分析”(項目編號: pdjh2025bg067 )研究成果。
① 俞林偉為本文通訊作者。
一、引言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關乎實現民族復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支撐。202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出要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作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高校在培養各類人才的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盡管我國高校已經建立起了廣泛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諸如探索構建優質創新課程資源、開發與最新科技進展匹配的教學內容,嘗試激發學生自主創新潛能和實踐能力,但是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整體效能等問題卻缺乏關注。對此,通過基于體系的系統視角審視當前我國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現狀與成效,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我國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得”與“失”,進一步挖掘可能的改進策略與方法,從而提升本土拔尖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水平。
二、文獻綜述
拔尖創新人才是具備完善的個性、強烈的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擁有豐富的科學素養和專業知識,以及卓越的創新精神和能力,能夠引領專業領域的創新的人才[1]。已有的相關研究主要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現狀、拔尖創新人才的創新素養和創新績效兩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
(一)拔尖創新人才的建設現狀
我國對“拔尖創新人才”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02年[2]。二十余年來,國內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建設現狀研究不斷深化,已有扎實的研究基礎。諸多學者較多地以影響人才培養的某個或某些關鍵因素作為切入點,剖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優點與不足。如孫維和馬永紅以人工智能為切入點,分析其融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風險與突破[3]。研究視角還涉及創新班[4]、導師[5]、貫通式培養模式[6][7]等;部分學者從拔尖創新人才教育的內容切入分析拔尖創新人才建設現狀,由于拔尖創新人才需要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8],拔尖創新人才的德育教育[9]和實踐能力教育[10][I]備受學界關注?!鞍渭鈩撔氯瞬拧彪m然是具有中國語境的一個本土詞匯,但如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成為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12]。國際上諸多學者也依據本土國情探究拔尖創新人才隊伍的建設現狀,并呈現出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創新人才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備受關注,如德國通過“雙元制”教育模式結合學術與實踐,提升就業和創新能力[13]。二是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多元文化和開闊視角引發關注,強調學生“自由教育”,如澳大利亞則通過多元文化融合的教育政策,鼓勵學生在國際化的學習環境中發展創新能力[14]
(二)拔尖創新人才的創新素養和創新績效研究
創新素養與創新績效是驅動個體與組織持續創新的關鍵構念。創新素養被定義為“系統性解決復雜問題并產出新穎價值的綜合能力”[15],其核心要素包括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數字化工具應用[16]。世界銀行在《未來工作技能報告》中進一步強調,人工智能時代創新素養需融人數據倫理與敏捷學習能力[17]。相較之下,創新績效更聚焦成果導向,常被定義為“個體或組織在特定周期內實現創新成果的質效水平”。Bogers等提出其涵蓋“創新方案生成、商業化潛力與社會目標貢獻”[18];在教育領域體現為專利產出率、競賽獲獎層級[9及成果的社會影響力[20]。隨著數字化轉型,其定義發展為“價值創造-轉化-迭代\"的動態閉環,即用戶共創[2I]、敏捷轉化[22]與認知韌性[23]的深度融合。
當前學者們在拔尖創新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建構時常綜合二者,如吳慮提出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要重點實現對目標、內容、主體以及評價使用的全流程重塑[24]。除了構建評價之外,也有少數學者思考“評價”是否會限制了拔尖創新人才的發展[25]。類似地,Lubart和 Stermberg提出,創新能力的評價應注重多樣性和包容性,避免單一的評價標準[26]。整體趨勢來看,由于傳統的評價方法可能無法捕捉到創新人才在復雜問題解決中的動態表現[27],學界都在尋找更加靈活和情境化的評價方式,包括試行等級制成績評定方式并取消平均學分績點的學業評價標準[28]。也有學者開始關注技術驅動的評價工具和框架,如基于數字化AR和VR的創新評價模型的提出[29]和基于大數據的學習分析技術在教育評價中應用的探討[30]
(三)研究述評
綜合國內外關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可見該領域已有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但目前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現有研究多偏重理論探討,缺乏深入的大樣本實證研究支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對學生創新績效和創新素養的實效性驗證研究不足;第二,在績效評價研究中,缺乏對比驗證及對培養體系通過創新素養影響創新績效的路徑模型的系統性驗證,創新素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也未能得到深入的探究。鑒于此,本研究聚焦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現實需求,在全國高校開展大樣本的問卷調研。利用數理統計的工具,深人剖析當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成效與困境,并探索培養體系因素通過創新素養影響創新績效的路徑模型,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建議。
三、理論假設與研究設計
(一)理論基礎
1.天賦發展理論
茨格勒理論是德國學者茨格勒提出的天賦發展理論,主張從要素、動態和系統視角對拔尖創新人才進行培養,強調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系統性的培養機制與個體內在特質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該理論駁斥了以傳統機械論觀點看待天賦發展的視角,認為拔尖創新人才的卓越成就是個體與環境長期復雜互動的結果[31],與本研究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和創新素養、創新績效的相關關系不謀而合。
2.創新生態系統理論
創新生態系統理論是一種將生態學概念與創新研究相結合的理論。在具體的內涵上,創新生態系統理論描繪了一種場景:新興的區域產業集群形成了一個具備完善合作創新支持體系的群落,內部各創新主體發揮異質性進行協同創新、實現價值創造,形成相互依賴和共生演進的網絡關系的一種狀態[32]。該理論拋棄了集中關注創新要素構成的傳統觀點,更加關注要素之間、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與演進轉變,從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次劃分系統構成[33],為本研究系統全面地研究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中各要素的相互關系與系統性對策建議的提出提供支撐。
(二)理論假設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作為各高校實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戰略的核心系統,其效能與成果已受到廣泛關注。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統計數據,近十年我國已建立288個拔尖學生培養基地[34]。其中, 98% 的畢業生繼續攻讀研究生,學生累計在SCI期刊發表論文2029篇,獲得各類獎項5788項,展現出高校在培養學生創新成果轉化上的突出貢獻。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中指出高校要加強創新創業教育[35],也充分肯定了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關鍵作用。據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H1: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新績效
教育部明確指出,要“注重培養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注重創新能力培養”[36]。自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實施以來,1.7萬余名已畢業的本科生中, 93% 以上選擇進入國內外頂尖大學或科研機構深造,成為創新創業的引領人才[37]。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包含多種模式,其中創新項目是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38]。大規模實證分析顯示,參與過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的本科生在創新能力的各個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未參與者[39]。據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H2: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新素養
研究表明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力對其產出成果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40]。任曉麗通過分析信息素養影響因素的作用機制,進一步強調了學生的素養能力與其信息素養產出成果之間存在的正相關關系[41]。在綜合素質評價指標的探討中,也有研究指出本科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與學業成就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42]。徐玲則建立起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的學術素養系統,表明學生的學術素養與其創造性研究成果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43]??梢姳姸嘌芯勘砻鲗W生的多項素養能力與其產出成果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據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H3:創新素養在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影響創新績效的路徑中起到中介作用
(三)研究設計
1.問卷設計
本研究基于SPR(Status-Process-Result)三維模型,參考成熟的《大學生創新素養測評量表》[44]和《高等教育創新環境評估量表》[45],經專家咨詢與預調研優化,最終形成了包括基本信息、三大核心評價量表(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學生創新素養、學生創新績效)的結構化問卷。
下面為各評價量表的維度劃分說明:
第一,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評價量表。該量表依據教育部于2021年發布的《“強基計劃”: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路徑》[46]中提出的中國特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路徑的獨特教學方式和培養方案,同時結合“課程設計直接影響學生的知識獲取和能力培養”[47]和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生學習體驗與參與度的理論基礎,將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劃分為“創新課程設計”和“創新教學方式”兩個維度,共計20個題項。
第二,學生創新素養評價量表。該量表借鑒郭珊珊等關于大學生創新素養的開放性評價體系構建與實踐成果[48],并融入Stermberg 的創造力三維模型中關于“創造力的智力、智力風格與人格”三個維度的劃分原則[49],將學生創新素養劃分為“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科技自立自強意識”與“數字能力\"四大維度,共計49個題項。
第三,學生創新績效評價量表。該量表以科技部《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改革方案》中“創造性勞動成果”的核心特征——即“創新性思維實現知識增值與社會價值”為理論框架[50],結合尋晶晶等提出的“創新行為化\"評價原則[51],將學生創新績效劃分為“思維”(聚焦創新認知的動態應用過程,強調從知識內化到實踐外顯的轉化)“成果產出”與“成果轉化/社會服務”,共計10個題項。
所有量表均采用5級Likert量表評分,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反映被調查者的態度傾向。
2.數據收集
采用整群抽樣和分層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在全國14個?。ㄗ灾螀^、直轄市)的690所高校收集有效問卷105170份。樣本覆蓋東、中、西、東北地區,涵蓋不同層次高校(雙一流、公辦本科、高職高專、民辦/獨立學院)及14個學科門類,如表1所示,確保數據的多樣性與均衡性。
表1樣本代表性
3.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三個量表的KMO值分別為0.973、0.989、0.924,Bartlett球形檢驗值P均為0.000,小于0.01,拒絕零假設,表明數據適合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第一,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評價量表進行主成分分析,按因子抽取和條目選擇的統計學標準,運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逐步刪減條目,最后得到20個條目量表,并抽取出兩個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共同解釋總方差變異的 77.853% ,條目因子載荷為0.717—0.848,共同度范圍0.574—0.840,將因子命名為創新教學方式和創新課程設計。第二,對創新素養評價量表按同樣標準進行主成分分析,最終得到49個條目量表,并抽取出四個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共同解釋總方差變異的74.503% ,條目因子載荷為 0.560--0.890 ,共同度范圍0.601—0.836,因子命名為科技自立自強意識、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數字能力。第三,對創新績效評價量表按同樣標準進行主成分分析,最后得到10個條目量表,并抽取出三個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共同解釋總方差變異的 87.106% ,條目因子載荷為0.661—0.949,共同度范圍0.803—0.925,因子命名為思維、成果產出和成果轉化/社會服務。
4.驗證性因子分析
運用結構方程模型方法,采用AMOS26.0軟件,對獲取的數據中另外一部分樣本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
第一,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評價量表的 χ2/df 為388.701;RMSEA值等于0.061,小于0.08,擬合良好;RMR值等于0.011,接近于0;CFI值為0.995、IFI值等于0.995、TLI值為0.990,這三個指數均達到0.9的理想標準。綜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模型擬合效果良好,各項指標均接近理想標準,表明該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第二,創新素養評價量表的 χ2/df 為603.174;RMSEA值等于0.076,小于0.08,擬合良好;RMR值等于0.022,接近于0;CFI值為0.961、IFI值等于0.961、TLI值為0.954,這三個指數均達到0.9的理想標準。綜上創新素養的模型擬合效果良好,各項指標均接近理想標準,表明該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第三,創新績效評價量表的 χ2/df 為1697.397;RMSEA值等于0.127,接近0.1,擬合較好;RMR值等于0.124,接近于O;CFI值為0.953、IFI值等于O.953、TLI值為0.933,這三個指數均達到0.9的理想標準。綜合考慮認為創新績效模型的整體擬合優度符合理論預期,總體上模型擬合情況較佳,可以接受構建的模型。
此外,結果發現 χ2/df 的數值較高,而這一現象與本研究龐大的樣本量有關。在統計學領域,樣本量與卡方統計量及其自由度比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向關聯機制,隨著樣本量的持續增加,卡方統計量往往會相應地隨之上升,進而導致 χ2/df 的值出現較為顯著的增大。也就是說,在大樣本情況下,模型與數據之間的微小差異會被放大,卡方統計量更為敏感。由于其他擬合優度指標均展現出較為理想的數值水平,綜合考慮,本研究的模型整體擬合優度良好,能反映理論假設與實際數據的契合關系。
5.效度檢驗
通常情況下, AVEgt;0.5 , CRgt;0.7 ,說明聚合效度較高。本研究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評價量表的AVE值為0.808,CR值為0.961;創新素養評價量表的AVE值為0.776,CR值為0.984;創新績效評價量表的AVE值為0.795,CR值為0.975;AVE和CR值均達到標準數值,表明各量表具有較高的聚合效度。
6.信度檢驗
在經過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后,最終《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評價量表》剩下20個題項,Cronbach’s ∝ 系數為0.973;《創新素養評價量表》剩下50個題項,Cronbach’s ∝ 系數為0.985;《創新績效評價量表》剩下10個題項,Cronbach’s α 系數為0.939;信度系數均達到了0.9以上,說明本研究的問卷調查結果具有較良好的信度。
四、調研結果分析
(一)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現狀
高校學生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總體評價較為積極,均分為4.14,說明我國高校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該體系在創新課程設計和創新教學方式兩個關鍵維度上仍存在薄弱環節,部分指標的表現相對較弱。
1.師生互動質量欠佳,課外交流有待加強
在創新教學方式板塊,互動式學習均分最低,為3.96 。雖有7成的學生認可師生課外互動對個人成長和學業志向的正向價值,但也有超4成的學生表示自己不太能夠在課外時間與至少一位任課老師進行頻繁交流。在互動式學習的三個題項中,“與老師互動增進師生關系”題項得分均值最低,為3.74,且標準差最高,為1.10。可見師生課外良好互動關系的建立是當前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較為薄弱環節之一,不同學生與教師互動情況也存在較大差異。部分學生缺少主動提問及主動與老師交流的意識和勇氣;教師缺少與多位學生頻繁交流的時間;能與學生產生高質量、創新性、指導性課外互動的教師有限。
2.教材適配性顯短板,內容動態更新滯后
在創新課程設計板塊,學生對教材建設的評分低于對課程建設和導師指導維度的評分。近3成學生對目前所使用教材內容與科技發展前沿、與人才培養目標、與個人自我發展需求的匹配度給予了中等偏低的評價。具體而言,部分教材內容更新稍顯滯后,未能及時融入最新科技成果,導致與科技發展脫節,無法滿足學生對前沿知識的探索需求;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教材內容有時偏離專業要求,過于側重理論而忽視實踐應用,使得學生畢業后難以適應實際工作需求;同時,教材缺乏個性化設計,難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職業規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效果。
(二)學生的創新素養與創新績效現狀
1.創新意識整體良好,數字能力亟需提升
高校學生的創新素養水平整體良好,四個維度均分均超3.0,處于中等偏上水平。整體而言,高校學生的創新素養水平在四個維度中的分布相對均勻集中,較少極端值,高校學生創新素養水平表現較為均衡。但學生在數字能力上得分均值僅為3.67,顯著低于科技自立自強意識、批判性思維傾向和創新能力,且該指標得分標準差也更高,可見學生對自身數字技能的掌握程度缺乏自信,且能力水平整體偏低。部分高校存在課程設置缺乏時代化更新、實踐類課程項目支持不足和教師數字化素養薄弱等問題,阻礙學生數字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2.創新績效產出薄弱,成果轉化能力受阻
學生創新績效表現上,高校學生在思維維度的均分超3.0,屬于中等偏上水平,而成果產出、成果轉化/社會服務兩個維度均分相對較低,分別為2.89、2.66。在思維層面,學生的自評分數標準差較小,平均數與中位數十分接近,表明學生創新績效在思維維度的自評分數分布較為集中,表現均衡;而在成果產出和成果轉化/社會服務方面,學生自評分數的均值與中位數較思維維度稍大,表明各高校學生之間存在較大差異。這反映出高校在創新教育、實踐機會和資源分配等方面可能有所不均,不僅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均衡發展,也影響了高校作為社會創新引擎的潛力釋放。
(三)不同學歷層次與不同高校類型學生的組間差異分析
1.學歷梯度能力錯位,實踐轉化尚待加強
如圖1所示,對不同學歷層次學生創新績效的對比分析發現,本科生在思維、成果產出、成果轉化/社會服務三方面的自評均值明顯低于博士生而標準差均大于博士生,可見本科生在創新績效上的表現與博士生仍有一定差距,其缺乏足夠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產出具有創新性及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上也面臨更大困難。這歸因于培養目標和學術要求的不同,博士生往往有更多的機會參與高水平科研項目、使用先進設備并接受資深導師的指導[52]。而將本科生創新績效三方面自評均值與??粕容^發現,本科生在思維維度上優于??粕诔晒a出和成果轉化/社會服務維度的得分均值低于??粕?。這反映出高校在本科生人才的實踐能力培養力度上有所欠缺,??粕呐囵B更注重實踐技能和應用能力的直接培養,使他們在成果產出與轉化方面表現出更強的能力[53]
2.校際資源分布失衡,資源配置有待均衡本研究采用One-WayANOVA檢驗不同學校類型的學生(自變量)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因變量)的評價差異。結果顯示,Levene’s方差齊性檢驗揭示了顯著的方差不齊。鑒于方差不齊,采用了WelchANOVA作為更為穩健的分析方法。如表2所示,WelchANOVA的結果表明,不同學校類型的學生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評價存在顯著差異。Tamhane揭示不同類型學校培養體系的評價由高到低為:“雙一流”高校、公辦普通本科院校(非“雙一流\")、高職高專院校、民辦院校和獨立學院。可見學校類型是一個影響學生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評價的重要因素,且不同類型學校之間在評價上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
表2不同學校類型學生對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評價的多重比較因變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注: *plt;0.05 。
國家對高校層類結構存在制度安排,各層類高校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資源分配、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和發展等方面有待均衡。層次較高的學校在師資力量、課程資源等方面優于層次較低的學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更完備,學生接受的拔尖創新人才教育更優質,體驗感更佳;而層次較低的學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仍有較多提升空間,需向高層次學??待R。
五、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賦能學生創新績效的影響路徑
(一)初步分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與學生創新績效的相關關系分析
創新教學方式、創新課程設計與學生創新績效的Pearson相關系數分別為0.352、0.366,均在 1% 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兩者都與學生創新績效呈正相關關系,即高校學生對兩個維度的評價愈高,創新績效愈強。同時,兩者的相關性程度存在一定差異:創新課程設計較創新教學方式的相關性程度更大。這說明高校應優先重視教學方式創新,引入更多元化、更具挑戰性的學習內容和任務;同時也需不斷探索創新的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創新素養作為中介變量的數學模型
1.模型構建
本研究利用SPSS20.0和AMOS26.0軟件,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作為自變量潛變量,由創新教學方式和創新課程設計兩個觀測變量表征;創新素養作為中介潛變量,包含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科技自立自強意識、數字能力四個觀測指標;創新績效為因變量潛變量,通過思維、成果產出、成果轉化/社會服務三個觀測變量測度。運用AMOS26.0軟件,依理論假設構建路徑模型,設定各潛變量間的關系路徑,并允許各潛變量的測量誤差項自由估計。模型如下:
Mi=α∝Xi+e2
式中,X代表自變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M 代表中介變量創新素養;Y代表創新績效; e1 、 e2 1 e3 為隨機誤差項。
2.路徑系數分析
本研究通過結構方程模型(SEM)檢驗理論假設中的三條核心路徑(如表3所示,所有路徑系數均采用標準化估計值(β)報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對學生創新素養具有顯著的直接正向影響(β值為0.859, plt;0.001 ),證實培養體系是塑造學生創新素養的核心驅動力。創新素養對學生創新績效同樣呈現顯著正向影響(β值為0.759, plt;0.001 ),凸顯素養轉化為實踐成果的關鍵作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對創新績效呈現顯著負向影響(β值為-0.344, plt;0.001 ),下文對此進行了解釋。這些結果驗證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一創新素養—創新績效”路徑中關鍵變量間的顯著關系,為后續中介效應的檢驗奠定了基礎。
表3模型回歸系數匯總表格
3.中介效應分析
為精確量化創新素養的中介貢獻,本研究采用Bootstrap抽樣法(5000次)計算效應值,如表4所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對創新績效的總效應顯著(總效應為0.493, plt;0.001 ),表明高校通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創新績效??刂苿撔滤仞B的中介作用后,直接效應呈現顯著負值(直接效應為-0.551,plt;0.001),表明存在掩蔽效應。當不考慮中介變量(創新素養)時,培養體系與創新績效呈正相關,如表4所示;但引入創新素養后,由于中介效應太過于強大,導致直接效應的符號相較于總效應的符號,發生了逆轉;表現為總效應為正,直接效應為負,中介效應為正。參考溫忠麟2014年《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展》里的方法,這種情況屬于完全中介效應模型。中介效應分析表明,創新素養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與創新績效之間發揮了關鍵橋梁作用(中介效應為1.044)。綜上,本研究成功構建并驗證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一創新素養—創新績效”的結構方程模型,如圖2所示,這一發現從實證角度印證了“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科學性,當培養體系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科技自立自強意識等核心素養時,個體的能動性將顯著彌補制度性不足。具體而言,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創新實踐、自主探索跨學科問題,能夠在資源分配不均或教學方式僵化的環境下,突破體系限制,實現創新能力的躍升。
表4創新素養的中介效應分析
圖2結構方程模型
(三)多群組分析
為檢驗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影響路徑的普適性,本研究進一步通過多群組結構方程模型(Multi-groupSEM)比較不同高校類型下核心路徑的差異。如表5所示,四類高校(“雙一流”高校、公辦普通本科院校、高職高專院校、民辦院校/獨立學院)的路徑系數均達到統計顯著性( plt;0.001 ),驗證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 創新素養 $$ 創新績效”中介模型的跨群體穩健性。
表5不同高校的結構方程模型路徑系數
注: ***plt;0.001. 0
首先,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對創新素養的正向作用在各高校類型中高度一致(β值介于0.841—0.861)。這表明無論高校資源稟賦如何,優化課程設計與教學方式均能顯著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科技自立自強意識等核心素養,印證了培養體系作為基礎驅動力的普適價值。值得注意的是,高職高專院校的路徑系數略高( β= 0.861),暗示資源相對有限的院??赡芨蕾圀w系化設計彌補硬件不足。
其次,創新素養對創新績效的促進效應同樣呈現跨院校穩定性(β值介于 0.730--0.791 ),但存在梯度差異:民辦院校/獨立學院( β=0.791 )與高職高專院校( β= 0.781)的作用強度明顯高于“雙一流”高校( β=0.730 。這一現象揭示,在學術資源較薄弱的院校中,學生個體素養對創新成果轉化的貢獻更為關鍵,凸顯素養培育對均衡化發展的重要性。
最后,所有高校類型均呈現培養體系對創新績效的顯著負向直接效應(β值介于-0.309至-0.340),與全樣本的中介模型結論吻合。該結果進一步支持“掩蔽效應”的解釋。
綜上,多群組分析證實,盡管不同層次高校的資源分配存在差異,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 創新素養 $$- 創新績效”的作用機制具有普遍適用性。尤其在資源受限院校中,學生素養對績效的轉化效能更強,這為針對性優化差異化培養策略提供了實證依據。
六、結論與對策建議
調研結果表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通過提升學生的創新素養,能有效提升其創新績效。研究創造性地驗證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一創新素養一學生創新績效\"這一中介模型的有效性,并通過結構方程模型的多群組分析發現,該模型的路徑系數在不同高校類型中存在顯著差異,為相關理論提供了有力的實證支持。該結論與現有文獻關于創新素養對創新績效影響的核心觀點相一致,但本研究進一步細化了這一中介過程,填補了該領域基于大樣本實證研究的空白。此外,調研還揭示出當前培養體系若干亟待解決的關鍵性挑戰:師生合作模式較為保守,互動交流頻次與質量均有待提升;教材內容的適配性不強,教材體系的完善與更新需穩步推進;培養資源分配不均,高層次學校普遍優于中低層次學校等。為破解上述難題,進一步提升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成效,本研究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革新教學方法,建立和諧互動型師生關系范式
新時代高校的師生關系結構正在發生轉變,這要求師生互動方式要積極適應發展變化[54]。依據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和杜威經驗學習理論,師生互動應突破傳統的單向傳授模式。調查數據顯示,我國高校師生互動較為薄弱,課堂內外師生交流頻次和質量仍需提升。對此,高校教師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人多元化教學方法,如項目式學習、翻轉課堂等,推動跨學科合作與教學模式創新。通過融合專題研討式教學和問題探究式等開放式、師生共創型教學模式,多方位、多角度、多層面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同時,應加強課外師生互動,營造輕松愉悅的學術氛圍,通過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支持系統,構建師生雙向反饋機制,系統化解學生“不敢問、不敢說”的心理阻抗。此外,高校學生也應增強與老師的交流意識和主動性,共同推動師生關系的深化與創新,努力打造“師生融樂”的新型師生關系。
(二)培養實踐思維,構建多元化數字化能力提升體系
數據表明,學生多個維度的創新素養有待提升;而結合中介模型分析可知,教學方法和課程設計會通過創新素養而影響創新績效的產生。高校作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主陣地,在課程教學上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思維。為此,國內高校應加強實踐類課程的設置,結合學科特點設計多元化實踐活動,如創意寫作工作坊、專業實習課程等,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場景化對接。此外,理論課程應與實踐課程相結合,確保學生在掌握基礎理論的同時,能夠通過實踐活動提升創新成果的轉化率。教學方法上,應鼓勵學生將創新想法付諸實踐,激發學生的創新潛力與創造力。而在具體的能力中,結果顯示“數字能力”為當下培養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高校要進一步豐富數字資源供給,結合課程提供虛實融合的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的數字意識[55]。理工科可嵌人AI仿真與數字孿生實驗、人文社科開發文本挖掘等數字人文項目,構建“基礎賦能-場景深化-生態反哺”三位一體的數字能力進階體系,系統性提升學生的數字化創新競爭力。
(三)重視分層教育,推動本碩博各個階段交流學習
基于不同階段、院校學生培養目標和學術要求的差異,高校應把握學情,重視分層教育,堅決避免“一刀切”的模式。具體而言,針對本科生和??粕?,高校應充分考慮兩者在學制、知識基礎、專業定位等方面的差異,本科生側重全面的理論知識與科研素養培育,??粕鷦t側重于實踐技能的強化與應用創新能力的培養;而針對低年級和高年級學生,要分階段設計科研訓練,低年級以基礎研究方法課程為主,高年級可適當給予機會參與課題研究,逐步培養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能力。實現從理論學習到實踐應用的順利過渡;針對本碩博不同階段學生之間的差異,高校要積極推動優秀博士生和碩士生與本科生的交流分享,推行“前輩傳幫帶”模式,鼓勵博士生指導本科生參與課題研究,開展“本碩博交流會”,搭建不同學歷層次學生之間的交流平臺,促進思想碰撞與傳承,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
(四)塑造支持網絡,營造自由化創新人才成長環境
我國創新人才培養正經歷從單一教育體系向綜合生態系統的深刻轉型。創新生態系統的互動性促使高校與外部環境以及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打破壁壘[56],結構方程模型證實學校類型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有較大影響,且不同類型學校之間優缺點互補。因此,高校應加強“校校聯動”“政校協同”和“校社協同”。校際間應共建實踐基地,提供更多實習實訓、科研項目參與等機會;開展聯合培養,共享教育資源,以“雙一流”高校帶動高職高專院校、民辦院校、獨立院校,如共享圖書館資源、聯合研究生培養等,讓學生在不同高校間接受多元化的教育和訓練。此外,高校應與政府部門建立定期反饋機制,通過“政策對接會\"等形式,推動政策的制定與修訂。高校還應加強與社會各界的聯系,尤其是通過校友會、企業和科研機構等平臺,推動產學研結合,助力學生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社會實踐和經濟價值[57]。通過這些舉措,逐步構建起多元化的創新人才培養生態系統,推動校內外創新主體間的知識流動與能力共生,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陳權,溫亞等.拔尖創新人才內涵、特征及其測度:一個理論模型[J].科
-學管理研究,2015,33(4):106-109.
[2]閔維方.以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培養創新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02,(23):5-6.
[3]魯長風,田友誼.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潛在風險與突破——基于一項混合研究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25.(3):78-85.
[4]盧美芬,張維.基于交叉融合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寧波大學陽明創新班為例[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45(2):10-
[5]萬芮,陸一.青出于藍:拔尖計劃導師制中的師生關系及其育才效果[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4,45(6):50-61.
[6]金明,王曉東等.本研貫通拔尖人才培養機制與模式探索[J].高教學刊,2024,10(35):63-66.
[7]木肖玉,徐源廷等“科教融匯、產教融合\"的高分子材料類“本碩博\"貫通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分子通報,2024,37(11):1670-1675.
[8]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17(01).
[9]唐漢衛,張紅.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德育何為?[J].思想理論教育,2025,(1):61-68.
[10]李賽培,張天雪.以技進道:指向人機協同的技能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探索[J].教育與職業,2025,(2):5-12.
[11]李曼麗,楊芊芊.國家關鍵領域科技領軍人才成長的田野研究:以核能領域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5,(1):11-18.
[12]田賢鵬,姜淑杰.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跨學科機制創新及啟示——基于卡內基梅隆大學\"智能+\"的案例考察[J].教育發展研究,2023,43(23):59-67.
[13]Lofsten H,Klofsten M,Cadorin E.Science Parksand talentatraction management:university studentsasa strategicresource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20,28(12):2465-2488.
[14]Marginson,S.Global trends in higher education: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and talent development[J].Higher Education Policy,2022,35(2):123-140.
[15]OECD.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Education 2O3O[R].Paris:OECDPublishing,2018.
[16]Carvalho L,etal.Digital innovation in entrepreneurial firms:A systematicliterature review[J].Technovation,2020,98:102183.
[17]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O21:Data for Better Lives[R].Washington:World Bank Publications,2021.
[18]Bogers M,et al. Open Innovation Outcomes[J].Journal of ManagementStudies,2021,58(2):325-349.
[19]Gupta M,Bashir L.Studen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Metrics[J].Studies inHigher Education,2018,43(12):2205-2221.
[20]Fuller J,et al.Measuring Social Innovation Impact[J].Ramp;D Management,2022,52(3):487-503.
[21]Nambisan S,et al.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Process,challenges and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9,45(4):347-373.
[22]Bogers M,et al.Strategic management of open innovation:A dynamic capabilitiesperspective[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21,64(1):66-89.
[23]OECD.OECD Skills Outlook 2023:Skills for a Resilient Green and DigitalTransition[R].Paris:OECD Publishing,2023.
[24]吳慮.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強國邏輯與路向[J].中國電化教育,2025,(6):118-124.
[25]林小英,楊芊芊.過度的自我監控:評價制度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影響[J].全球教育展望,2023,52(4):14-32.
[26]Lubart T I.Creativity across cultures[J].Handbook of creativity,1999,12:339-350.
[27]Sawver R K.Teaching and learning how to create in schools of art anddesign[J].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2018,27(1):137-181.
[28]王世強,葛麗麗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背景下高等教育學業評價改革探索及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24,(12):43-49.
[29]Plucker,J.A.,Guo,J.amp; Dilley,A.Creativityand technology:Anew frontierinassessment[J].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2020,54(3),641-653.
[30]Runco,M.A.,Jaeger,G.J.Thestandard definitionof creativity:A big dataperspective[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2O22,34(1):12.
[31]李明媚,李世勇等.拔尖創新人才核心素養及培育路徑:基于茨格勒理論[J].高教學刊,2022.8(33):156-160.
[32][美]威廉·米勒,瑪格麗特·韓柯克,亨利·羅文.鐘文譯.硅谷優勢—創新與創業精神的棲息地[M].:人民出版社,2002.
[33]HIRVIKOSKI T H.A system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succesful future innovation ecosystem[D].Aveiro:Universidadede Aveiro,2009.
[34]教育部高教司.“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 2.0基地名單\"[EB/OL].h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2/t20210205_512645.html.2021-02-05.
[35]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高等教育,2018,(Z3):4-10.
[3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EB/OL].htps://ww.gov.cn/zhengce2097/08/content_540761.htm,2024-12-19.
[37]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 的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95.html,2024-12-19.
[38]陸一,史靜寰等.封閉與開放之間:中國特色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分類體系與特征研究[J].教育研究,2018,39(3):46-54.
[39]沈彥彬.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對本科生創新能力形成的影響調查與分析[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20,9(3):52-57.
[40]陸根書,溫雙“雙一流\"建設高校能更好地促進大學生能力發展嗎?-基于陜西高校本科畢業生的調查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24,(2):14-32+3
[41]任曉麗.基于元分析的我國大學生信息素養影響因素研究[J].文獻與數據學報,2022.4(4):82-94.
[42]唐仁春.我國普通高校本科生綜合素質多重視角評價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9.
[43]徐玲,母小勇.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的學術素養:內涵、結構與作用機理——基于扎根理論的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2):24-31.
[44]黃希庭,鄭涌等.大學生創新素養測評量表的編制與信效度檢驗[J].心理學報,2012,44(5):658-670.
[45]Puccio G J,Mance M,et al.Creativity 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Aframework forcurricularintegration[J]JournalofCreativeBehavior,1,45(4):245-257.
[46]中國教育報.“強基計劃\":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路徑[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05/t20210506_529899.html,2021-05-06.
[47]索南.課程設計的內涵和教師課程設計能力的探討[J].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6.(S1):27-28.
[48]郭珊珊,鄭直.大學生創新素養開放性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青海社會科學,2022.(3):72-81.
[49]甘秋玲,白新文等.創新素養:2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之三[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38(2):57-70.
[50]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改革方案[Z].: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2023.
[51]尋晶晶,張亞斌.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創新績效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14,34(4):62-65.
[52]鐘柏昌,龔佳欣.學生創新能力評價:核心要素、問題與展望—基于中文核心期刊論文的系統綜述[J].中國遠程教育,2022.(9):34 ?-43+68
[53]孫楠,姜斯文等.高校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24,10(25):70-73.
[54]李騰子.數字教育時代的高校師生互動與關系重塑[J].中國電化教育,2024,(9):110-115.
[55]徐國興,孔新宇等數字融合背景下大學生數字素養培育:模型與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24.(2):53-60.
[56]卓澤林,趙中建.高水平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建設及啟示[J].教育發展研究,2016,36(3):64-71.
[57]卓澤林,周文偉等.面向科技自立自強的研究型大學科教融合:時代要義、邏輯轉向與實現進路[J].教育發展研究,2024,44(7):54-62.
作者簡介:
卓澤林: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比較高等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王慧瑩:學士,研究方向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比較高等教育。曾采琪:學士,研究方向為創新創業教育、應用心理學。周文偉: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比較高等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俞林偉:副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與管理、人□學。
Empirical Study on Enhancing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Training System for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Zhuo Zelin1,Wang Huiying1, ZengCaiqi2 ,Zhou Wenwei,Yu Linwei4
1.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2.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3.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4.Graduate School of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Wenzhou , Zhejiang
Abstract:otettsatiofitiohatiltsivesiditsactootip totalf057alduestioiseecolctedfrovestiacrossthtReseachhasfudthataloughsudentseo overallsatisciihochovitigstlclengsucsitct comunicaioopetebksctioestofgdelaielyaallfoait inovationliadioatiofoaUsingaeaticalatistiitasnfdatthotchoivatg systemcansiatltfoohoticdsathetideatedylt thistudyproteesdiatecotabsooudeactiet paradigm;Cuiatepacicalgdldvesidgiabiltaetse;Epsieaaleucatiodte exchangeandaingatallsagesofudergraduatemaster’sanddoctoralstudies;Sapingaupportiventorkadcreatingafreeand innovative talent growth environment.
Keywords :top innovative talents;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innovation literacy
收稿日期:2025年3月11日責任編輯:趙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