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的對外傳播是構建中國話語、展現中國形象的重要路徑。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藝術形式,國產動畫電影不斷涌現出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品力作,在國際市場中嶄露頭角,與美國等動畫生產強國形成鼎立之勢。以2025年春節檔為例,《哪吒之魔童鬧?!罚ㄒ韵潞喎Q《哪吒2》)強勢刷新中國電影的票房紀錄。截至2025年3月19日,《哪吒2》票房已突破151億元,位居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位、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第一。①作為全球影史票房榜前30名電影中唯一的中國出品電影,《哪吒2》在海外市場也收獲了較好的反饋:北美、澳(大利亞)-新(西蘭)地區上映兩周累計票房突破2479萬美元(截至2025年3月12日);澳新地區第二大院線H0YTS宣布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兩國增加《哪吒2》的排片,這是該院線首次全影院上線華語影片。
《哪吒2》的“單點爆發”不僅標志著中國動畫電影的崛起,更是中國電影“乘風出?!钡囊淮斡行嵺`。事實上,由于電影的海外發行機制存在差異,加之中國本土發行公司運作經驗尚不成熟,《哪吒2》的海外發行之路并不順暢。但在排片量有限的條件下,各國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與社交媒體平臺卻成為提升該影片國際傳播力的主要渠道,也因此成為考量國際傳播效能的顯性要素。
國際傳播效能是衡量國際傳播能力、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綜合指標。①為探究《哪吒2》的國際傳播效能,本文從海外主流媒體報道與社交平臺反饋兩個傳播渠道入手,從信息觸達、信息解碼、信息認同三個層面,分析該影片在國際傳播中的觸達率、能見度和影響力。就海外新聞報道統計而言,本研究在海外上映該片和已官宣發行的17個國家的范圍內,以“ne zha2”為關鍵詞,檢索谷歌新聞(以下簡稱Google News)中的新聞報道,利用國內網頁采集軟件八爪魚采集器收集新聞報道共計293篇。對于社交媒體平臺信息統計,本研究利用社交媒體監測平臺brand24獲取YouTube、X(原Twitter)、Facebook、TikTok等社交媒體平臺自2025年1月29日起《哪吒2》上映4周的信息觸達數據,并進行可視化呈現,以此形成本文的研究基礎。
一、誰在看:《哪吒2》海外傳播中的信息觸達
信息傳播可以分解為“觸達一認知一認同”三個環節。②信息被用戶所接觸到便是觸達。“看得到”是用戶形成認知的基礎,這需要構建多元傳播機制,才能實現信息廣泛且有效的覆蓋,從而為用戶所觸達。
(一)海外平臺信息觸達的總體態勢
總體來看,自2025年1月29日《哪吒2》在中國內地上映,海外關注度便呈現上升態勢,2月22日觸達度達到峰值,其中,YouTube等海外社交媒體達938萬次;在以LinkedIn為代表的專業化服務平臺、以Reddit、Quora等為代表的論壇社區以及其他具有社交功能的網絡社區、博客、獨立網站等非典型社交媒體平臺達1265萬次。③2月22日,恰好是《哪吒2》在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的全面公映日,港澳兩地用戶作為YouTube、X、Facebook等社交媒體在中國的主力用戶群體,貢獻了極高的討論熱度。在熱度上漲期間,《哪吒2》緊鑼密鼓地完成了北美、澳新地區的上映工作,并于2月18日票房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榜首。①密集的海外放映頻次與亮眼的票房成績使得《哪吒2》在海外平臺的討論度有增無減。
圖1《哪吒2》海外社交媒體和非典型社交媒體觸達曲線圖

從海外用戶獲取《哪吒2》信息的類型來看,新聞報道占比最高,為 47% ,顯示出較強的內容傳播力。此外,視頻內容占比 27% ,博客占比 10.2% ,播客占比最小,僅為(204號 0.5% 。
(二)《哪吒2》海外上映及發行國家媒體報道情況
根據Go0gleNews報道統計,2025年1月29日(內地上映時間)至2月26日,五大洲共有17個國家上映或已官宣發行《哪吒2》。針對該電影的媒體報道,按照新聞來源劃分為本土媒體報道、轉引其他國家報道、中國媒體報道三類;按照新聞類型大致劃分為電影資訊與深度分析兩類。
報道數量直接反映媒體對《哪吒2》的關注度。從相關報道的地理區域來看,北美地區與亞洲地區的報道數量顯著,各有135篇,兩地區共占報道總數的 92% 。從國別來看,美國以104篇的報道總數位列第一?!赌倪?》的高品質打破了好萊塢長期以來對全球票房的壟斷局面,展示出中國電影市場巨大的海外發展潛力。美國娛樂新聞網站Collider的一篇報道明確指出:“在過去的十年里,特別是在新冠疫情之后,中國電影市場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之一。在自給自足中,其對好萊塢進口的依賴逐年減少?!雹僭凇赌倪?》已官宣發行但暫未上映的國家中,新加坡對《哪吒2》的關注度最高,共有94篇報道,其中本土報道19篇,轉引報道74篇,中國媒體報道1篇。文化的親緣性使得新加坡民眾對哪吒文本的接受度較高。早在1999年,新加坡電視機構便與上海永樂電影電視公司聯合制作20集古裝神話劇《蓮花童子哪吒》。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1》)也曾引起過廣泛的關注。前序文本讓新加坡觀眾積累了對中國神話故事的審美經驗,這也是《哪吒2》在新加坡“未映先火”的重要原因。
從新聞報道的來源分析,中國媒體對外報道共有78篇,其余215篇報道均來自海外媒體,顯示出《哪吒2》在海外的多元傳播渠道以及相應的較高傳播聲量。從新聞稿件類型來看,電影資訊共252篇,深度報道僅有41篇。那么,對于海外觀眾而言,《哪吒2》究竟是因其帶有東方神秘色彩的故事內容與出色的藝術表達受到關注,還是僅僅作為一個文化事件被提及?這仍需多維度的調研予以補充。
(三)《哪吒2》社交媒體平臺的能見度
圖2海外社交媒體提及次數與海外總觸達范圍

根據社交媒體監測平臺brand24的數據統計可知,自《哪吒2》在中國內地上映起4周內,海外社交媒體的討論度一路上升:“ne zha2”關鍵詞的提及次數增長 441.91% ,觸達范圍也不斷擴展。觸達范圍是指查看過某個帖子的估計人數,它主要用于跟蹤一段時間內的趨勢,并非確切的瀏覽者數量,該數據與關鍵詞提及次數的變化趨勢相當。
海外社交媒體平臺與非典型社交平臺中,對《哪吒2》提及次數最高的平臺為YouTube,共計1074次,其次為Reddit與X。此外,《哪吒2》的發行方在X平臺不僅設置了官方賬號進行運營,還協同多家海外發行合作方,持續不斷為《哪吒2》宣傳造勢,平臺活躍程度較高。
表1對《哪吒2》提及次數最多的海外社交媒體平臺top5(2025年1月29日—2月26日)

總體而言,《哪吒2》相關信息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的能見度更多依賴于我國媒體矩陣布局情況。在倉促發行的現實狀況下,《哪吒2》借助已有媒體矩陣進行廣泛宣傳,通過提升話題熱度累積社交媒體活躍度,取得顯著成效。
二、誰關心:跨文化視域下的信息解碼
信息解碼關注的是受眾能否順暢地理解和接受信息。英國社會學家斯圖爾特·霍爾(StuartHall)將大眾傳播的雙向互動過程濃縮于“編碼/解碼”理論中。電影的編碼過程是通過組合文化符號進行意義生產,其根本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但編碼結果是否能收獲預期效果還有賴于接收者的解碼過程。①在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由于編碼者與解碼者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解碼時會對同一文本產生不同的“意義結構”,具體表現為文化誤讀與文化折扣。因此,找到海外受眾的解碼特征,是實現文化內容精準傳播的要義所在。
(一) “不確定性”:解碼模式的總體特征
斯圖亞特·霍爾曾提出三種受眾解碼模式,分別是霸權式、協商式和對抗式。霸權式解讀,即受眾完全按照編碼者設定的框架進行解讀,傳者意圖和受眾解讀的意涵完全一致。協商式解讀指受眾一定程度上接受編碼者的意識形態,但又不完全認同,于是按照自身需求形成一種妥協解讀。對抗式解讀則強調受眾完全不接受編碼者的意識形態,甚至站在與編碼者截然相反的立場,根據自己的經驗解讀出新的意義。①
從《哪吒2》的實際傳播實踐來看,受眾的解碼情況并非固定模式的再現,而是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首先,是解碼文本的不確定性。海外排片有限的情況下,受眾接觸到的哪吒文本更多來自新聞報道、影評網站、粉絲社區,這些文本都是基于元文本而產生的次生文本,在衍生過程中已然進行了一次“解碼一編碼”過程,這使得信息在二次傳播中加入了二級編碼者的個人經驗。因此,這也直接導致文本解讀方式的不確定性。例如,brand24平臺以“nezha2”為關鍵詞統計的最受歡迎的視頻內容是TikTok平臺上的一則時長2分50秒的影評解讀——《〈哪吒2gt;:不僅在全球票房上賺了大錢,它還是一部優秀電影》②。視頻中既有對電影劇情的簡介,又有博主個人的評價。評論區有的網友贊同了博主的點評,認為“除了技術優勢外,這部電影比美國動畫電影更深刻地展示了更深層次的哲學思維和文化元素”,但也有網友反駁了博主認為可以不需要提前看《哪吒1》的觀點,認為“這將會錯過關于哪吒和敖丙的重要背景”。可見,受眾雖面對同樣的內容,但關注點相差甚遠。三種解碼立場始終在“受眾直接解讀文本”的范疇內討論,但通過次生文本了解敘事內容的受眾并未直接參與到文本解讀中,而是通過間接理解實現意義的生產與再造。信息在一次又一次的解碼中形成不同的意義結構,使得解碼本身變成了一件不穩定、不確定的行為。
除此之外,受眾的情感反饋也是佐證《哪吒2》解碼模式“不確定性”的有力證據。根據brand24平臺情感分析大模型所統計的社交媒體受眾情感分析圖,顯示的積極情感遠超消極情感,表明海外受眾對《哪吒2》具有高度認可。八爪魚采集器爬取的海外293條新聞中,有數篇外媒報道呈現對電影的負面情感傾向,顯示出跨文化視域之下信息解碼模式的極大不確定性。
圖3《哪吒2》海外社交媒體平臺受眾情感分析圖

(二)解碼危機:基于編碼系統的文本溯源
解碼模式的不確定性雖然使我們無法系統梳理受眾反饋,但新聞報道作為連接影片文本和受眾之間的典型、可控的次生文本,可以為我們從編碼視角找到海外受眾在跨文化解碼過程中產生誤讀的原因。
新聞標題是揭示、評價新聞事實的最簡短的文字內容,反映了新聞報道的重點。針對GoogleNews中的293篇海外新聞報道的標題,本研究采取詞頻計量法,選取前50個高頻關鍵詞進行分析,力圖找到海外媒體對《哪吒2》的核心關注點。其中,“動畫的(animated173)”“中國的(Chinese132)”“電影( flm102 )”“大片(blockbuster90)”“票房(box 85)”“票房(office81)”“最高票房(highest-grossing51)”等被頻繁提及。由此得出,《哪吒2》的“動畫類型”“票房成績”是海外報道的主要關注點。除了影片的動畫特色,海外媒體亦提到中國制造,但取材于中國民間神話的故事內核卻被某些媒體刻意忽略了。2025年2月20日,BBC新聞發布題為“‘美國隊長必須死在中國':民族主義為《哪吒2》粉絲推波助瀾”的報道,只引用中國境內社交媒體平臺中對《哪吒2》電影的負面評價,并稱“在中國,動畫電影已成為愛國主義的試金石\"①,對于《哪吒2》本身因故事內核和精良制作而產生的積極影響一筆帶過。這是一種高票房熱度下的抵抗式解碼,將電影熱度上升到了對我國政治與文化的抨擊,反映了部分海外群體涉華認知的刻板印象。
在293篇海外新聞報道中,有78篇來自中國媒體,占比 27% 。提取對外報道的高頻詞后發現“中國的(20)”“動畫的(18)”“電影(18)”和“票房(15)”等詞匯位列前茅,這與海外報道情況基本一致。通過網友反饋可知,以票房熱度為敘事重心的對外報道并不能真正展現《哪吒2》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因而無法從根源上解決海外受眾在解碼時的文化誤讀和敘事損耗的問題。
(三)稀缺的深度報道:情感共振的驅動器
諸多研究認為,共情傳播能有效提升我國的國際傳播效力?!肮睬閭鞑ァ笨傮w性地被視為具有跨越身份障礙、凝聚群體共識的充分潛力的一種重要傳播機制。①由于雙向的共情互動是一種難以被把握的理想狀態,傳播者的主動共情設置應是共情傳播的側重與原點。③據此,在共情傳播視角下,從《哪吒2》解碼過程再度回到編碼過程,是解決“誰在關心《哪吒2》”問題的有效路徑。
共情傳播的構成要素包括情感、認知和行動三個維度。③作為連接電影文本和受眾之間的橋梁,新聞報道的編碼既蘊含了媒體人的解碼模式,又展現了新聞媒體在二次傳播中的共情實踐。新聞往往通過深度報道的形式抵達認知共情,因為深度報道是對某一問題、某一現象進行深刻、系統分析的報道,更能讓不同文化的觀眾喚醒相似的認知結構,將自己置于他人的思維框架內,繼而引發行動反饋。在抓取的293篇海外報道中,電影資訊共252篇,深度報道僅有41篇,規模較小。但在有限的深度分析中,可以看到西方媒體記者從電影本體、文化內涵、哲學思考、市場效應等多重維度對《哪吒2》所做的深度解析。例如,加拿大娛樂信息網站ScreenRant的一篇報道分析中指出“這部電影帶有強烈的反抗信息,無論觀眾采取哪種觀點,結局都會發出這個強有力的信息:努力為正義而戰,雖然失敗也比屈從于不公正要好。”④哪吒作為一個鮮明的具有反抗精神的中國神話人物角色,與反抗神權、為天下人謀福祉的古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等有著相似性,其核心敘事邏輯與西方英雄主義精神具有共通性,更容易契合海外受眾的情感認知框架,以此形成對哪吒故事文本的意義建構。
三、何以認同:基于《哪吒2》海外傳播效果的思考
信息認同是信息傳播的最終目標,傳播者期待受眾在接收信息后能夠產生和預期相一致的反饋行為。在文化出海的過程中,“轉、評、贊”只是顯性層面的指標,更重要的是讓海外受眾在某一部作品帶來意義交換的過程中重塑認知模式,這便是信息認同的核心。《哪吒2》的對外觸達率和能見度雖有顯著成效,但在傳播過程中二度編碼、對外報道共情傳播力度、合意空間等方向依然有提升的空間。
(一)本體敘事:加強跨文化傳播中的二度編碼能力
二度編碼是跨越文化界限的手段。在跨文化傳播語境下,為減少文化誤讀,需要編碼者生成另一文化背景下的“二度符號”,便于觀眾對影片進行二度解碼,以實現文化傳遞。①從本體敘事層面來看,二度編碼體現在對傳統文本予以現代精神的灌注,提煉出能引發文化共情的意義結構。例如,哪吒的成長設定遵循“反抗命運一自我覺醒—救贖重生”的經典敘事模式,這與好萊塢慣常使用的“英雄之旅”的結構相似,符合海外受眾的觀影習慣。將異質文化要素分解為可傳播的“文化基因片段”,可以保障文化內容在海外的接受度。又如給哪吒設置的“藕粉重塑身軀”的情節蘊含了佛教的輪回思想,即死亡不是終結而是重塑。這種“向死而生”的循環敘事,因其巧妙融入劇情中,并未引起海外受眾的質疑??梢?,《哪吒2》將根植于東方文化土壤的哲學思考編入故事機理之中的敘事策略為跨文化傳播和海外受眾的二度編碼提供了較為成功的范式:讓海外受眾不僅沉浸于精彩故事,還得以窺見東方文化的獨特韻味以及對生死命題的獨特詮釋和深邃哲思,以此構設文化差異碰撞中共情與認同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還應注重海外發行時的翻譯編碼問題。《哪吒2》發行時間倉促,因此海外版并未重新配音,而是選擇添加英文字幕。翻譯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橋梁,既要保留文化內核,還要以更生動、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傳遞給外國觀眾。在公開的電影海外版預告片中,哪吒的打油詩采用了英雄雙韻體的翻譯模式,將“我乃哪吒三太子”翻譯為:IamNezha,the Third Prince bold!有英語博主分析稱,the Third Prince bold將bold放在最后的用法符合英語詩歌的規律,與I’mArthur,the king bold!(我是亞瑟王)不謀而合,既考慮到了英語的韻律美,又彰顯了哪吒勇敢無畏的氣質。
(二)對外報道:加強話語建構中的共情修辭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日報等中國對外發聲的主流媒體在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加強國際話語權的過程中作用顯著。當《哪吒之魔童鬧?!芬詿嵫藨B創造票房神話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同步開啟了一場“現象級傳播”的創新實踐。這場持續兩個多月的報道構建起“現象級IP + 主流媒體 + 全產業鏈”的傳播新生態,從央視新聞的“百億票房倒計時”特別直播到CGTN的82個語種矩陣全球覆蓋,從元宵晚會舞臺的IP聯動到對中國動漫產業鏈的深度解剖,總臺報道助力哪吒形象轉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全球傳播的超級符號。
相對來說,中國主流媒體的新聞標題多為平和的陳述句,如“《哪吒2》重新定義動畫電影(‘Ne Zha2’Redefines AnimatedMovies)”。國外媒體報道的標題則通過帶有情感特征的詞匯增強吸引力。例如,“惡魔小孩電影驚艷中國,打破全球票房紀錄(Demon-child movie wows China and smashes global box office records )”中,用極富感情色彩的象聲詞“哇(wow)”傳達了觀眾的喝彩之聲,以此展現對電影的肯定,大大提升了新聞報道的親和力與感染力。
基于上述共情傳播在國際傳播實踐中被逐步驗證的經驗,加強對外話語建構中的共情修辭力度,或許是文化出海下一步的方向。共情修辭即“在修辭目的的驅動下,修辭者有意識地使自己進人對受眾的共情狀態,在能力范圍之內達成與受眾情感的時間同步和類別同向,并能夠清楚判斷受眾和自身情感類型及來源,區分受眾和自我表征,隨后設定并施行修辭策略的運作機制”①。共情修辭概念把共情作為修辭行為的起點,將“人”及“人性”置于重要地位。就《哪吒2》國際傳播的具體實踐,國內主流媒體可以通過深度報道等形式,不僅聚焦《哪吒2》電影本身的屏幕故事,分析哪吒、敖丙、申公豹等在與命運抗爭過程中呈現的人倫情感,讓中國神話文化以一種充滿情感溫度的方式走向世界,還可以同時講述幕后故事,如通過對紀錄片《不破不立》的宣傳,表現《哪吒2》幕后制作團隊創新探索、艱辛付出的歷程,展現中國電影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從而讓海外受眾感受到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蓬勃力量,產生對中國文化產品的敬意與好感。此外,在社交媒體平臺發布推文時,國內各主流媒體還可以及時轉換語態,以更貼近受眾的視角進行敘事、以更貼近海外互聯網熱點的形態進行話語建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三)價值取向:生成審美共通、情緒共鳴、文化共享的合意空間
合意空間指的是以各方意見的最大公約數為基石砌造的共通的意義空間,身居其中,并非要求所有人意見完全一致,只是在這一空間各方需求和欲望恰好對接,承認、包容和珍惜意見的多樣性,而不以眾聲喧嘩的理由否認它的進步性和歷史價值。打造合意空間,本質就是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形成一個能對話、能共情、能認同的動態場域,接收者在其間能夠從信息認同走向文化認同。
搭建合意空間,首先要實現審美共通。作為康德自律美學范式中的核心概念,“審美共通感”將人們先天擁有的共通感知從一種私人感受擴展為人類普遍的主觀化傾向。這一“求同”概念有助于在國際傳播語境中理解多元個體何以容納差異化的感知,形成審美層面的共同體。在具體創作中,《哪吒2》將中國獨特的文化符號以中西方達成共識的藝術語言進行表達;又如《流浪地球2》的特效和視聽奇觀設計沿襲了好萊塢大片的工業美學創意,讓海外觀眾耳目一新的同時準確接收到影片所傳達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理念。這些影片都以“美”作為中外對話的著力點,在此基礎上尋找最大的協商空間,以達成審美共通。
其次,合意空間內應實現情理融通的傳播合力。既要注重情感的驅動力,又要重視理性與認知層面的說服力,讓海外受眾不僅能聽懂中國故事,還要愛聽中國故事。這需要創作者在挖掘中國傳統文化題材時結合時代特征,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例如,哪吒形象從印度佛教中的毗沙門天王之子,到中國道教神仙體系中的少年英雄,再到當下動畫電影中的頑童形象,經歷了多次文化融合和時代價值觀的變化。多重文化元素融人中國傳統題材創作,不僅豐富了影視內容的表現力,還能契合多元受眾的文化認知,喚醒其穩定的心理圖式,以此實現故事背后的意義共通。
最后,搭建合意空間仍需實現文化價值的共享。共享意味著秉持開放的原則。一方面,開放文本以激發多元主體參與創作,拓展中國故事的影響力。近年來,好萊塢持續對中華文化題材進行跨文化創作,制作出《功夫熊貓》《花木蘭》等作品,足以證明中華文化在國際內容市場的影響力,但這些好萊塢作品都是“西方視角下的中國想象”,因此,需要更多中國創作者參與到對外敘事體系的建構中來。另一方面,“開放”意味著以交流互鑒、共同合作等模式挖掘出中華文化內核中與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最大公約數。“哪吒”系列的成功彰顯了中國文藝作品的跨文化傳播能力,未來或可通過合作攝制、節展聯動、影片互映等方式助力更多中國故事走向國際舞臺。
結語
從“鬧海”到“出海”,《哪吒之魔童鬧?!烦蔀橹袊幕龊5闹匾獦藯U之一。本研究以信息傳播的框架為依托,力圖呈現影片在海外媒體端和社交媒體端的實際效能。研究表明,該片在海外信息觸達方面做到了讓人“聽得見”,在信息解碼中讓人“聽得懂”,在信息認同過程中讓人“聽得進”,總體上實現了一次不失語、能對話、可共情的對外傳播。未來要以共情傳播為驅動,助力更多中國故事走向世界。
(本文編輯:饒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