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曾說:“只有在適當的時候,對適當的事物,對適當的人,在適當的時機下,以適當的方式發生的感情,才是適度的最好的感情。”在高中德育工作中,這種“適當”的把握至關重要。以適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能夠有效提升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一、“尋找閃光點”進行激勵性評價
在新班級中,學生最關心的是“我給老師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教師應利用課余時間走進學生,尋找他們的閃光點。例如,高一10班在分班前出版了一本詩集,記錄了每個學生的特長和特點,如小婷的演講朗讀、小晴的語文功底、小冬和小玲的好字、小柔的古箏等。這種對每個學生特點的肯定,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還營造了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學生們拿著詩集找老師簽名,讓老師見證他們的努力與拼搏,這種激勵性的評價效果顯著。
二、“融入真感情”進行激勵性評價
英國教育家羅素說過:“教育語言應當是引火線、沖擊波、興奮劑,要有啟人心智、激人思維的功效。”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的評價必不可少,但簡單的“好”“很棒”等評價往往不夠真誠。在高考前一個月,學生可能會感到疲倦,此時班主任可以偷偷給每個同學準備個性化的書簽留言,如“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全力以赴,頂峰相見”等。這種激勵性評價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三、“用群體力量”進行激勵性評價
除了語言上的直白激勵,教師還可以通過肢體語言和群體力量對學生進行激勵。例如,給學生投以充滿希望的眼神、給予贊許的點頭、報以鼓勵的微笑、拍一拍學生的肩膀、抱一抱學生等,這些方式更具親和力,更能與學生產生心與心的互動。
四、“用科任老師”進行激勵性評價
除了班主任的激勵性評價,還可以借助科任老師的力量。采用導師制的形式,讓每個老師對學生進行面對面指導。例如,給每個學生一張提問表,鼓勵他們與導師或其他老師進行生活、學習、思想上的交流。只要學生問了一個問題,就可以蓋一個章,加分到表現分中。科任老師利用晚修時間,從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進行一對一輔導。這種無縫隙的合作,為迷茫的學生指明了方向。
在高中德育工作中,教師應以生為本,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以寬容、賞識、激勵的教育藝術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用心用情澆灌學生成長,才能使教育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