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核心素養的單元作業內涵
核心素養下的單元作業是指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通過整合單元內多個課時內容,形成具有系統性層次性和關聯性的作業體系。學生為完成單元作業任務,需將多堂課獲取的具體知識能力遷移運用到現實情景中,從而不斷建構完善學科大概念,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辨能力。它可以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提升綜合能力,培養高階思維能力。
二、確定單元作業內容的原則
(1)以課標為綱領:在綜合、跨界之類“大教育”觀念廣為流布的時下,學科專業性不能淡化。[ ]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總體目標,需要眾多相互關聯的學科共同發揮其不可替代的專業作用,形成合力以確保目標的真正達成。《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2017 年版)》提出了“四大核心素養”,并指出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 ]在語文教學中,“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環節最能突顯學科特質,而學生“閱讀與表達”技能的提升,無疑是這一環節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作業設計應圍繞“閱讀”與“表達”展開,注重基礎積累、能力訓練及思維提升,以科學設計呼應新課標,全面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提高。
(2)以教材內容為根本:教材是教學核心,其編寫富含智慧。教師設計作業需深入研究教材:探究編寫理念,明確教育目標和價值取向,確保作業與教材目標一致;分析教材結構,設計清晰、連貫作業,鞏固學生知識;關注選文特點,設計針對性和趣味性作業。新教材結合人文主題與任務群,旨在文化熏陶和實操能力鍛煉。教師設計作業應融入此特點。
(3)以學情為基礎:作業設計是教學的重要環節,需考慮學生需求、興趣、認知水平,量身打造。 對基礎弱的學生,設計基礎性作業;基礎好的,則設計拓展型作業。設計應突出 學生主體關注學生差異,兼具針對性和層次性,以激發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單元作業的設計策略
(一)基于語文要素,統整單元相關信息
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明確單元內容、單元學習目標、單元作業目標、知識點分布及內在聯系等是做好作業設計的基礎。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多樣態單元作業實踐
(1)基礎梳理型作業: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基于語言運用的熟練掌握。因此,以夯實學生語言基礎為目標的基礎性語文練習在單元作業中至關重要。科學設計這類作業的形式,能避免重復訓練,提高作業效率,有效增強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注:在設計該類型作業時,要重視學生必備知識的掌握與儲備。同時要有意識的融入教材內容,注重教考鏈接。
(2)能力提升型作業:能力提升型作業要求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挖掘,幫助他們形成獨立思考和深度學習的習慣。
如:本單元三篇文章均以毀滅性結尾戛然而止,請你合理推斷“竇娥被斬之后”,“周樸園魯侍萍雷雨之后”的劇情發展。
(3)深入探究型作業:探究型作業由學生自主選題、收集資料、分析問題并得出結論。這類作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實踐活動型作業:實踐性作業結合生活經驗,拓寬學習路徑。通過研讀劇本、討論、排演等實踐活動,可深入理解劇本內容、結構和人物塑造技巧,提升學生創作、表演能力,培養團隊協作精神,為未來學習和職業發展奠基。
(5)遷移運用型作業:設計遷移運用型作業時,教師應注重作業的開放性和實踐性,鼓勵學生發揮 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力求將所學的知識真正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三)尊重個體差異,實施分層作業
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在設計作業時,教師應關注學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水平,設計具有層次性和差異性的作業。
(1)“分”在難度上:本作業設計按能力分為“基礎梳理型”、“能力提升型”、“深入探究型”、“實踐活動型”和“遷移運用型”五層。這樣分層設計既可面向全體學生鞏固基礎,提升能力,又可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思維,有效激發各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根據學情,為各層次學生挑選難度適宜的作業,并隨著學情變化作出相應調整,促其不斷發展。
(2)“分”在方式上:單元設計的“書面作業”重在檢驗基礎知識和理解能力,“口頭作業”則鍛煉口語和表達能力,“實踐性作業”提升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數字化作業”則提高效率和參與度。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愈明”,高中語文單元作業設計是新課標下大單元教學的重要環節,是落實單元基礎知識和拓展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至關重要。一線教師應高度重視作業環節,持續優化作業設計,切實幫助學生在課時作業與單元作業的科學訓練中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發展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辨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賦能奠基。
參考文獻:
[ ]管然榮,陳金華.語文作業科學設計芻議——以統編高中語文部分教材為例[J].語文建設,2022(01):14-19+ 2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