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背景下,勞動教育課程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明顯提升。各學校要以勞動教育為載體,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掌握勞動知識,鍛煉勞動技能,形成勞動品質與勞動情感。然而,目前部分小學勞動教育課程教學存在教育資源單一等問題。教師要加大對勞動課程資源的開發力度,從多種途徑開發與利用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基于此,筆者以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為例,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出幾點建議。
開發與利用符合學情的課程資源
在以往的勞動教育課程開發中,大部分教師從自身教學經驗出發,開發的勞動教育資源忽視了學習者的學習情感需求及勞動素養發展需要,不利于勞動教育資源的有效運用。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及發展需要為起點,開發吸引學生參與勞動學習的資源,提升課程資源的吸引力。
在課程資源的開發中,教師應對學生現階段的勞動認知、勞動能力、勞動情感等進行調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挖掘當地的特色資源和學校的教育資源,設立勞動實踐活動小組,如種植小組、養殖小組、家務勞動小組、社會公益活動小組、校園衛生小組等,實現學生興趣與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
開發與利用校園環境教育資源
具身認知理論認為,人的認知過程是認知主體與周圍環境相互耦合的動態過程。由此可見,人的認知活動與其所處的情境存在密切關系,這里所指的情境包含物質環境與文化環境。
在勞動過程中,學生的身體置于勞動情境中,在完成勞動項目時不僅動手操作,還用耳聽、用眼看、用腦思考、用心感悟。可以說,環境是勞動教育課程的主要資源之一。學校是勞動教育實施的主戰場。在課程資源開發中,教師應從校園環境入手,充分開發與利用學校的物質資源,并運用物質資源營造勞動文化氛圍,引導學生樹立勞動意識,形成勞動最光榮的觀念。例如,利用圖書館、多功能教室、勞動實踐區域等資源,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勞動環境中。又如,運用校園內的文化長廊、廣播等作為傳播勞動教育內容的媒介,通過文字書寫、圖片張貼、視頻播放、音頻播報等方式,讓學生感知更多鮮活的勞動者形象,學習勞動模范事跡,營造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校園環境。
開發與利用家庭勞動教育資源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家長的教育觀念及家風對勞動教育的開展有著重要的價值。相較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針對性、持久性和及時性。教師在開展勞動教育課程教學時,應加強學校勞動教育與家庭勞動教育間的關系,打造家校合力的勞動教育新態勢。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教師是勞動教育實施的主力軍。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教師應發揮組織者、啟發者、引領者的作用,主動向家長傳遞正確的勞動教育價值觀,使家長認識到家庭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第二,形成良好的家風。良好的家風每時每刻都在影響孩子的成長。家長可以將豐富的勞動實踐經驗傳授給孩子,或將祖父輩的勞動事跡通過故事的形式講述出來,在家庭中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第三,豐富家庭教育方式。學校應定期組織家長會,向家長傳達“棍棒式教育”“懲罰式教育”的危害,讓家長掌握正面教育的方法,不可將勞動作為懲罰學生的手段。
開發與利用社區勞動教育資源
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打造家校社一體化的教育機制,關注社區資源在教育領域中的運用。從社區入手開發勞動教育資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校內勞動教育空間封閉、家庭勞動教育內容單一的不足,將勞動教育課程教學與社區生活聯系起來,進一步拓展勞動教育的范圍,為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提供必要的資源保障。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條件性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勞動教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社區中現有的條件,如兒童圖書館等,給學生講解與勞動主題相關的故事,提升學生對勞動的認知高度,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科技館,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及創新型勞動的魅力。或者在社區服務中心設立“志愿者服務專區”,由學生擔任志愿者,開展美化社區環境、給空巢老人送溫暖等活動。第二,社區宣傳功能的開發與利用。教師應取得社區的同意及社區人員的支持,在社區中張貼勞動教育的宣傳標語,向業主發放相關宣傳材料,促使小學生及社區人員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同時,可以組織社區人員與小學生的互動活動,設立勞動監督小組、美化環境小組,由社區人員、教師共同帶領小學生完成勞動活動,營造積極的勞動氛圍。
開發與利用跨學科的教育資源
跨學科教學是當前課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各學科教師要打破學科壁壘,找到各學科教學間的關聯點,在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教學中提升育人成效。因此,在勞動教育中,教師應善于從其他學科中開發課程資源,找準勞動教育與多學科的融合點,彰顯出跨學科融合的教育價值。
在勞動教育與語文學科的融合中,以語文教學《落花生》為例,其中涉及買種子、翻地、播種、澆水等勞動過程。此時,教師可以聯系學生正在學習的課文,讓學生從課文閱讀中感受到勞動的辛苦,學會珍惜勞動成果。
總之,雖然勞動教育課本資源是有限的,但勞動教育資源是無限的。在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中,教師應從多種途徑開發教育資源,結合學生的發展需求,組織開展勞動教育活動,推動勞動教育的落實,助力小學生勞動素養的形成。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