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宏觀視角探討政府研發投入對高校科技人才結構的影響,聚焦“擠出效應”與“杠桿效應”。分析了研發投入通過降低研發成本、緩解融資約束、促進人才集聚等影響高校科技人才結構的機制,闡述其“杠桿效應”在推動高校科研創新、優化人才結構、促進成果轉化方面的體現,以及“擠出效應”在政策設計、執行偏差、高校自身因素等方面的現實表現及成因。最后提出優化政策設計、加強政策執行、高校加強自身建設等建議,以充分發揮“杠桿效應”,推動高校科技創新與人才結構優化。
關鍵詞:政府研發投入;擠出效應;杠桿效應;高校科技人才結構;宏觀視角
引言
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創新成為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在推動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承擔著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以及人才培養等多重任務。政府研發投入作為引導和支持高校科研活動的重要手段,其效果直接影響高校的科研創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結構。然而,關于政府研發投入對高校科研活動的影響,研究發現,可能帶來“擠出效應”和“杠桿效應”兩種情形。“擠出效應”是指政府研發投入可能替代企業或高校的研發投入,導致整體研發投入減少。與之相對,“杠桿效應”則強調政府研發投入能夠通過降低企業或高校的研發成本、緩解融資約束等方式,刺激更多的研發投入[1]。
一、政府研發投入對高校科技人才結構的影響機制
(一)降低研發成本,吸引科技人才
高校開展科研活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用于購置設備、引進人才、支付科研人員薪酬等。政府研發投入能夠直接為高校提供資金支持,降低高校的研發成本[2]。例如,根據相關統計數據,我國高等學校在科技活動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但科研經費籌集量和使用量卻相對不足。政府研發投入的增加,可以緩解高校在科研經費方面的壓力,使高校有更多的資金用于改善科研條件、提高科研人員的待遇。良好的科研條件和待遇能夠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加入高校科研團隊,優化高校科技人才結構。以長三角地區高校為例,科技成果轉讓數與科技事業費、企事業單位委托經費、各種收入轉入科研經費呈現高度相關性,這表明資金的投入能夠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而科技成果轉化又能夠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投身于高校的科研工作。
(二)緩解融資約束,促進人才發展
高校在科研過程中往往面臨融資約束問題,尤其是對于一些基礎研究項目,由于其具有較高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很難從市場上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政府研發投入可以作為高校科研活動的“種子資金”,為高校提供初始的資金支持,幫助高校啟動科研項目。隨著項目的推進,高校可以憑借政府的支持獲得更多的市場融資機會。例如,一些高校通過承擔政府資助的科研項目,展示了自身的科研實力和潛力,吸引了企業的合作投資。這種融資約束的緩解,為高校科技人才提供了更多的科研機會和發展空間,促進了人才的成長和發展。同時,政府研發投入還可以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高校科研項目的信貸支持,進一步緩解高校的融資約束。
(三)促進人才集聚,提升創新能力
政府研發投入的增加能夠提升高校的科研聲譽和影響力,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集聚。一方面,政府對高校科研項目的資助,表明高校在該領域具有一定的研究實力和優勢,這能夠吸引國內外優秀的科研人才加入高校的科研團隊。另一方面,政府研發投入帶來的科研成果產出,如學術論文、專利等,能夠提升高校的學術聲譽,進一步增強高校對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以美國硅谷為例,該地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與該地區人才的聚集密切相關。硅谷擁有大量的科研機構和高校,政府對科研的投入為這些機構和高校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環境,吸引了眾多高層次人才。資料顯示,這些高層次人才的聚集每年大約能創造出8800項專利,人才聚集效應優勢較為明顯。在我國,一些重點高校通過獲得政府的科研資助,吸引了大量的優秀科研人才,提升了自身的科研創新能力[3]。
二、政府研發投入的“杠桿效應”分析
(一)推動高校科研創新
政府研發投入能夠為高校科研活動提供資金保障,使高校能夠開展更多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的科研項目。高校科研人員可以利用政府資金購置先進的科研設備、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等,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例如,我國高校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原創性成果,這些成果的取得離不開政府對高校科研的投入支持。政府研發投入還能夠促進高校科研團隊的建設,吸引不同學科背景的科研人員參與科研項目,形成跨學科的研究團隊,從而推動科研創新。跨學科的研究團隊能夠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為解決復雜的科研問題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優化高校科技人才結構
政府研發投入的增加能夠吸引更多的高層次科技人才加入高校科研團隊,提高高校科研人員的整體素質。高層次科技人才的加入不僅能夠帶來先進的科研理念和技術,還能夠培養和指導年輕科研人員,促進高校科技人才隊伍的梯隊建設。例如,一些高校通過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提升了自身在某些領域的科研水平。這些海外高層次人才帶來了國際先進的科研經驗和技術,為高校科研團隊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政府研發投入還能夠為高校科技人才提供更多的培訓和學習機會,促進人才的成長和發展。高校可以利用政府資金組織科研人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開展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活動等,拓寬科研人員的視野,提升他們的科研能力。
(三)促進科研成果轉化
政府研發投入能夠推動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實現科研成果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設立成果轉化專項、提供稅收減免、獎勵補貼等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高校與企業開展合作,促進科研成果的產業化。例如,對于成功轉化的科技成果,政府部門給予稅收減免、獎勵補貼等優惠政策,降低了企業的轉化成本,提高了企業轉化科技成果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政府研發投入還能夠促進高校科研成果的市場化推廣,提高科研成果的市場競爭力。高校可以利用政府資金開展市場調研、產品推廣等活動,了解市場需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
三、政府研發投入的“擠出效應”分析
(一)政策設計不合理導致的“擠出效應”
如果政府研發投入政策設計不合理,可能會導致“擠出效應”的產生。例如,政府對高校科研項目的資助過于集中,導致部分高校或科研團隊獲得了過多的資金支持,而其他高校或科研團隊則難以獲得資金。這種情況下,獲得資金支持的高校或科研團隊可能會減少自身的研發投入,因為他們認為政府已經提供了足夠的資金。此外,政府對科研項目的資助標準不明確、評審過程不透明等問題,也可能導致一些優秀的科研項目無法獲得資助,從而影響了高校的科研積極性和創新能力。
(二)執行偏差引發的“擠出效應”
在政府研發投入政策的執行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執行偏差,導致“擠出效應”的產生。例如,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政績,可能會將政府研發投入集中在少數幾個高校或科研團隊上,忽視了其他高校或科研團隊的發展。這種不均衡的資金分配會導致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同時也可能引發高校之間的惡性競爭,影響高校科技人才結構的優化。此外,政府對科研項目的監管不到位,可能會導致部分高校或科研團隊將政府資金挪作他用,而不是用于科研活動,從而降低了政府研發投入的效果。
(三)高校自身因素導致的“擠出效應”
高校自身的因素也可能導致研發投入的“擠出效應”。例如,一些高校在科研管理方面存在效率較低的問題,導致政府投入的資金無法得到有效地利用。高校在科研項目申報、經費管理、成果評價等方面存在繁瑣的流程和不合理的規定,影響了科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科研效率。此外,高校對科研人員的激勵機制不完善,也可能導致科研人員缺乏創新動力,不愿意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活動中。
四、優化政府研發投入政策,促進“杠桿效應”發揮
(一)完善政策設計,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第一,構建科學的科研項目評估體系。創新性是評估的核心標準,需重點考察項目是否提出新理論、方法或技術,能否填補領域空白。同時,可行性是項目落地的關鍵,需評估團隊研究能力、實驗設備、技術路徑是否匹配項目需求,避免因基礎條件不足導致項目擱淺。此外,預期效益需兼顧學術與社會價值:學術效益關注項目對學科發展的推動作用,如理論突破或方法創新;社會經濟效益則側重成果的產業化潛力,如能否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或解決社會問題。第二,強化科研項目資金監管。資金是科研活動的物質基礎,需建立全流程跟蹤機制,確保每一筆支出均有詳細記錄并符合預算要求,防止資金挪用或浪費。同時,建立資金使用效益評估機制,對效率高、成果顯著的項目給予持續支持,對違規或低效項目啟動問責并督促整改。通過動態監管與結果導向的獎懲機制,提升資金使用透明度與效率。第三,推動高校與企業協同創新。鼓勵高校與企業聯合承擔科研項目,整合雙方優勢資源:高校依托基礎研究能力提供技術支撐,企業借助市場經驗推動成果產業化。合作可覆蓋項目全周期,從立項階段的市場需求導向,到研究過程中的資源互補(如設備共享、數據互通),再到成果轉化階段的聯合推廣,形成“研發—應用—反饋”的閉環。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縮短科研成果轉化周期,提升資金使用效率與社會價值[4]。
(二)加強政策執行,促進資源均衡分配
政策的有效執行是政策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保障。政府應加強對研發投入政策執行情況的監督和檢查,建立政策執行評估機制。定期對政策執行情況進行評估和反饋,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解決,確保政策能夠不打折扣地落實到位。評估機制可以包括對資金分配的合理性、項目進展情況、科研成果產出等方面的評估,通過這些評估指標來衡量政策執行的效果。同時,要促進資源的均衡分配,避免資金過度集中在少數幾個高校或科研團隊上。這種不均衡的資源分配不僅會導致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還會影響整個科研生態的健康發展。政府可以通過設立專項基金的方式,支持特定領域或特定地區的高校開展科研活動。專項基金可以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發展特點進行設置,引導高校開展有針對性的科研工作。此外,開展區域合作也是一種促進資源均衡分配的有效方式。通過區域合作,可以實現不同地區高校之間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促進區域科技創新的協調發展。例如,中西部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高校可以與東部地區的高校開展合作,共同承擔科研項目,共享科研設備和人才資源,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5]。
(三)高校加強自身建設,提升科研創新能力
高校作為科研活動的主體,其自身建設水平直接影響著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高校應優化科研管理流程,簡化科研項目申報和經費管理程序。繁瑣的科研管理流程會增加科研人員的工作負擔,降低他們的工作效率。通過優化流程,減少不必要的環節和手續,能夠讓科研人員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同時,高校要加強對科研人員的激勵機制建設,提高科研人員的待遇和地位。科研人員是科研活動的核心力量,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直接決定了科研成果的質量和數量。高校可以通過提高科研人員的薪酬待遇、給予更多的學術榮譽和晉升機會等方式,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此外,高校還應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通過與企業合作,高校可以了解市場需求,將科研成果更好地轉化為實際產品和服務,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同時,企業也可以為高校提供實踐平臺和資金支持,推動高校科研工作的開展。
五、結論
政府研發投入對高校科技人才結構的影響既可能產生“杠桿效應”,也可能產生“擠出效應”。從宏觀的角度審視,恰當的研發投入政策能夠借助降低高校科研成本、緩解融資壓力、促進人才聚集等途徑,產生“杠桿效應”,從而推動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科技人才結構的優化。然而,政策設計的不完善、執行上的偏差以及高校內部因素等問題,可能會引發“擠出效應”的出現。因此,政府應完善研發投入政策設計,加強政策執行監督,促進資源均衡分配;高校應加強自身建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以充分發揮政府研發投入的“杠桿效應”,推動我國高校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
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國應繼續加大對高校科研的投入力度,優化研發投入政策,為高校科技人才提供更好的科研環境和發展機會。同時,高校也應積極響應政府的政策導向,加強自身建設,提高科研創新能力,為我國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通過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我們有望實現研發投入的“杠桿效應”,推動我國高校科技人才結構的不斷優化和科技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
參考文獻:
[1]趙立雨,閆嘉歡,楊可.政府科技投入對高校科研產出的“馬太效應”及治理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21,42(06):642-652+673.
[2]余偉婷,蔣伏心.公共研發投資對企業研發投入杠桿作用的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7,35(01):85-92.
[3]李偉.我國高校人力資源結構及其優化研究[J].現代營銷(信息版),2020(01):196.
[4]呂久琴,郁丹丹.政府科研創新補助與企業研發投入:擠出、替代還是激勵?[J].中國科技論壇,2011(08):21-28.
[5]郭麗芳,楊彥超,牛沖槐.山西省科技投入對科技型人才聚集效應的影響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8(05):49-53.
(作者簡介:歐陽萍萍,西南交通大學先進技術與裝備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