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長江經濟帶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需在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實現低碳轉型。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數字技術與金融服務的深度融合,為解決碳減排難題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選取2011—2021年長江經濟帶11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數據,探究數字普惠金融賦能城市碳減排的作用機制。研究發現:第一,數字普惠金融能顯著促進城市碳減排,推動城市綠色低碳轉型。第二,穩健性檢驗表明,經縮尾處理、聚類標準誤調整等多種檢驗后,研究結論依然穩健。第三,異質性分析發現,數字普惠金融的碳減排效應在流域梯度上存在顯著差異。
關鍵詞:數字普惠金融;碳排放強度;長江經濟帶
引言
在全球氣候治理格局深刻變革、我國“雙碳”目標持續推進的雙重背景下,碳減排成為關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國家發展全局的關鍵議題,綠色發展是我國重大戰略[1]。長江經濟帶橫貫東中西部三大板塊,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均約占全國一半,生態地位特殊,作為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黃金水道”,在區域發展總體格局中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2]。在此形勢下,數字技術的革命性突破與普惠金融的制度性創新正重塑傳統環境治理范式。本文聚焦長江經濟帶,剖析數字普惠金融對碳排放影響的內在邏輯,旨在探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新方向與碳減排新思路。
一、研究假說
數字普惠金融借助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雙重路徑,推動金融服務更廣泛、便捷、高效地覆蓋各社會群體,具備覆蓋廣、效率高、成本低等特點。其以互聯網為運行平臺,簡化了金融業務辦理流程,大幅降低公眾交易成本,使社會各階層能以合理成本獲取金融服務,有利于碳排放強度顯著降低[3]。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融合了互聯網與云計算等現代技術,引導資源流向企業綠色科技創新和環境治理領域,推動各產業環保化發展,進而降低碳排放強度。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背景下,數字普惠金融憑借其金融與數字雙重屬性,展現出有效抑制碳排放的潛力?;诖?,本文提出研究假設:數字普惠金融可有效抑制城市碳排放強度。
二、研究設計
(一)模型設定
基于前文理論分析,本文構建個體時間雙向固定效應模型,探究數字普惠金融賦能城市碳減排的影響效果:
式中:t代表年份,i代表長江經濟帶110個地級以上城市,CEIit為長江經濟帶110個地級以上城市的碳排放強度。DFIit為核心解釋變量,即對數處理后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Controlsit代表影響碳排放強度且隨著i和t變動的控制變量集。ui代表個體固定效應,vt代表時間固定效應,εit為隨機誤差項。
(二)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說明
本文選取碳排放強度(CEI)作為被解釋變量,取市域二氧化碳排放總量(CO2)與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值獲得。數字普惠金融指數(DFI)為核心解釋變量,為消除異方差問題進行對數化處理??刂谱兞繛榻洕l展水平、城鎮化水平、信息化水平、空氣質量水平和人口集聚程度,分別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城鎮常住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量、年度PM2.5濃度的觀測均值、單位城區面積的人口數量來衡量。本文選取長江經濟帶110個地級以上城市作為研究對象,以2011—2021年作為數據來源期。數字普惠金融指數來源于北京大學所發布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CO2數據源自全球大氣研究排放數據庫(EDGARv8.0)高分辨率網格化數據[4]。余下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各地市統計年鑒等,對缺失數據采用線性插值法進行補全(各變量的數據特征及分布見表1)。
三、實證結果分析
(一)基準回歸結果
本文運用2011—2021年長江經濟帶樣本城市的平衡面板數據進行參數估計?;貧w結果顯示,數字普惠金融對長江經濟帶城市碳排放強度具有顯著負向影響,在納入全部控制變量后仍在1%的水平上保持顯著。經濟含義表明,城市碳排放強度隨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的1單位提升平均顯著下降1.006個單位。從各控制變量的系數分析,經濟發展水平與碳排放強度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在1%水平下保持顯著(具體見表2)。
(二)穩健性與內生性檢驗
穩健性檢驗結果顯示,將樣本數據分別進行1%分位上下的縮尾處理、以城市和年份為聚類單元的聚類標準誤調整、剔除直轄市樣本后,數字普惠金融的回歸系數依然顯著為負,驗證了數字普惠金融賦能長江經濟帶城市碳減排的作用是十分穩健的。選取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的一階滯后項做工具變量,結論仍然成立(具體見表3)。
(三)異質性分析
異質性分析結果顯示,數字普惠金融的碳減排效應呈現顯著的空間梯度特征:上游、中游城市回歸系數為負向顯著(-1.732plt;0.01;-1.205plt;0.01),下游城市系數不顯著(具體見表4)。這種異質性可能源于產業結構梯度差異,上游地區以資源型產業為主導,而下游地區已完成服務業轉型,綠色、清潔技術擴散的邊際減排成本較高。同時,下游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趨于飽和,短時間內難以突破現有發展水平,需與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實現進一步深度耦合才能產生新的減排動能。
四、結論與對策建議
本文選取2011—2021年長江經濟帶110個地級以上城市面板數據為研究對象,探究數字普惠金融賦能城市碳減排的作用機制。結論表明:第一,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可直接助推長江經濟帶城市綠色低碳轉型,研究結論具有穩健性。第二,異質性分析發現,長江經濟帶上游、中游城市的碳減排效應較為顯著,下游地區因產業結構轉型邊際成本較高等原因并未產生顯著影響。
基于以上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對策建議:第一,應堅持制度創新驅動,營造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良好制度環境。第二,需大力夯實數字基建,筑牢數字普惠金融全流域覆蓋的底座。第三,要強化分區精準施策,構建差異化的城市碳減排實施路徑。
參考文獻:
[1]貫徹新發展理念助力實現“雙碳”目標[N].人民日報,2023-04-12(010).
[2]李春艷,文傳浩.長江經濟帶合作共贏的理論與實踐探索——“長江經濟帶高峰論壇”學術研討會觀點綜述[J].中國工業經濟,2015(02):44-49.
[3]郭桂霞,張堯.數字普惠金融與碳減排關系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2(01):135-138.
[4]郭峰,王靖一,王芳,等.測度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編制與空間特征[J].經濟學(季刊),2020,19(4):1401-1418.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NO:72304145)〕
(作者簡介:劉子嘉、張金陽,西南大學西塔學院;郭興磊,濟南大學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