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聚焦數字普惠金融助力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核心問題,深入剖析其在資金融通、信息傳導、風險分散等維度的關鍵作用,系統闡述數字普惠金融與農村產業融合的內在機理。通過分析數字鴻溝、產品適配性不足及監管體系滯后等現實制約因素,探討其制約作用機制。基于理論與實踐調研,提出彌合數字鴻溝、優化產品服務、完善監管體系的創新發展路徑,構建數字普惠金融與農村產業融合的協同發展機制,為優化農村產業格局、提升農村經濟發展質量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實施。本研究揭示了數字普惠金融在破解農村金融困境、優化資源配置、增強抗風險能力等方面的深層價值,為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數字普惠金融;農村產業融合;實現路徑
引言
在數字經濟與鄉村振興雙重戰略背景下,農村產業融合成為實現經濟提質增效的關鍵驅動力。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整合金融科技手段,成為突破傳統農村金融服務局限的重要模式。其以技術驅動賦能農村產業轉型升級,借助數字化手段實現資金、信息和風險的高效配置,進一步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進程。研究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村產業融合中的作用機制和可行路徑,對于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數字普惠金融具有普惠特性,通過金融科技賦能,可降低服務成本、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然而,其在農村產業融合過程中面臨資源錯配、技術應用適配不足等現實問題。因此,探索數字普惠金融賦能農村產業融合的實施路徑,既是當前農村金融發展的重大命題,也是解決現實問題的實踐路徑。
一、數字普惠金融賦能農村產業融合的理論闡釋
(一)資金鏈銜接:破解產業融合的資本瓶頸
數字普惠金融依托大數據、云計算與區塊鏈等創新技術,突破了傳統金融服務的時空限制,優化了資本供給與產業需求的匹配路徑。這種技術賦能顯著提高了農村金融的可得性與適配度。理論上,農村產業融合需要多環節資金鏈的持續性支持,而數字普惠金融通過大數據精準分析,能夠有效識別并評估農業企業或農戶的信用狀況,進而動態調配金融資源,確保資金鏈的連貫性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此外,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門檻,有效解決了農村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1]。基于數字技術的供應鏈金融,可為核心企業和農戶提供雙向資金保障,實現資金在農村產業內不同節點間的快速、精準流轉,為產業融合提供基礎資源保障。
(二)信息適配性:引導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
信息對稱是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的前提。數字普惠金融平臺依托數據整合功能,通過高效識別農村產業發展需求,將農民與各類生產要素緊密聯結。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其高效流通與應用可減少傳統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資源錯配。例如,基于數字模型的供需預測能夠實現資源的動態調整。在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特征的情況下,借助數字工具可實現資金、技術甚至勞動力的跨時空調配,為農業與加工業、服務業等各產業分支建立有效的協同運作機制。這種信息傳導機制不僅提升了資源配置效率,還通過整合不同領域的產業資源,提高了農村產業融合的綜合效益。
(三)風險分散:增強產業運行的穩定性
在傳統金融服務模式下,農業的高風險屬性常使農村產業難以獲得資金供給。相較于傳統金融,數字普惠金融能夠通過創新產品提高抗風險能力。例如,基于物聯網的農業保險可通過實時監測實現精準的風險覆蓋。針對農村產業融合中的市場波動、自然環境及技術性風險,借助供應鏈金融和價格保護機制,數字普惠金融可形成“風險分攤—緩釋—補償”的全鏈條保障體系,確保農村產業融合項目的可持續運行。從理論上分析,這種風險分散機制在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下表現為多方風險共擔,即農戶、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的風險責任被明確劃分并合理優化[2]。通過動態調整金融產品設計,可進一步推動農村產業體系的韌性發展,為多業態融合創造穩定的經濟生態基礎。
二、數字普惠金融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的現實挑戰
(一)數字鴻溝導致服務滲透效率低下
農村區域數字普惠金融的普及受農村居民數字素養不足以及基礎數字設施不完善的影響。部分地區網絡覆蓋率較低,直接降低了金融機構的數據獲取能力與服務供給質量。尤其在貧困和偏遠地區,農民對數字化工具的認知和使用能力較弱,制約了數字金融服務的推廣與滲透。此外,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設計與推廣需考慮農民的金融知識普及水平。若未能提供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工具界面,將加劇金融排斥,進而削弱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村產業融合中的實際效果。
(二)產品設計與產業需求不匹配
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村推廣初期,產品設計脫離農村產業實際,未能有效滿足農業與其他產業高度協同的需求。農村產業融合項目具有資金需求周期長、風險種類多樣且資金使用靈活度高的特點,但目前的金融產品多照搬傳統城市金融模式,適配性與靈活性不足。同時,金融科技的應用尚處于初期階段,部分技術手段未充分考慮農業生產經營的季節性、地域性特征,導致金融資源難以在農村產業融合中發揮最大效能。這種錯配現象不僅影響實際效果,還限制了數字普惠金融的廣泛接受度與可持續性[3]。
(三)監管不足增加系統性風險
監管體系滯后影響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村的健康發展。在農村地區,信息不對稱、技術漏洞或操作風險被放大,可能引發系統性或區域性金融風險,如資金流失、信用失信等問題。現有監管機構對農村市場的數據監控與分析手段不足,難以及時應對潛在風險,進而降低服務效率,甚至對產業發展造成危害。
三、數字普惠金融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分析
(一)消除數字壁壘,夯實基礎設施
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依賴于完善的基礎設施保障,而農村地區數字化基礎薄弱是當前數字普惠金融高效應用的重要瓶頸。與城市地區相比,農村地區數字技術覆蓋不足、智能硬件設施不完善,嚴重制約了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深度拓展。此外,農村居民數字素養普遍較低,進一步放大了城鄉資源分配鴻溝,導致金融資源與農業經營主體對接不暢。因此,彌合數字鴻溝、提升軟硬件適配性成為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首要任務[4]。
首要工作是加大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以支持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村的推廣應用。農村寬帶互聯網的覆蓋范圍和穩定性直接影響數字普惠金融平臺的數據采集能力與服務效能。隨著5G技術的廣泛應用,金融機構可通過超高速通信網絡將更多農戶和農業企業接入數字化平臺,實時獲取生產、經營與信用信息。同時,借助農業物聯網技術,利用傳感器和智能監控設備,可對農業生產過程進行精細管理和風險監測,為金融機構開展數字化信貸評估和風險控制提供有效支持。通過普及與升級硬件設施,金融機構的數字模型和風險決策工具可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得到更精準的應用,從而提高資金配置效率。
在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數字普惠金融的普及還需克服農民數字技能不足的障礙。一些偏遠地區農民因學歷較低、接受的技術培訓有限,對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理解和使用能力較弱,進一步削弱了數字普惠金融的實施效果。對此,可通過政策引導,設立專項基金,聯合高校、科技公司等多方機構開展針對農村地區的普惠金融技能教育活動。在培訓內容設計上,可將數字設備操作、線上金融服務利用、金融風險基本識別等知識作為重點,提升農民獲取、解讀與應用金融科技工具的能力。通過金融知識與數字技能的雙重賦能,實現金融資源在農村經濟主體間的高效滲透。
(二)定制化服務與技術深化開發
農村產業融合對金融機構的產品設計提出了獨特需求。從資金需求角度看,農村產業中不同環節的資金使用表現出長周期、高頻率資金周轉、風險集中等特征,而傳統金融普遍缺乏適配性。同時,由于農業的季節性、地域性以及不同產業間異質性的復雜性,金融機構在服務農村產業融合時必須更加注重靈活設計,增強定制化服務能力以滿足實際需求。技術深化開發則是在產品優化的基礎上為服務提供精準性與效率性支持,進而推動金融資源在產業融合生態中釋放更大價值。
首先,金融機構需以區域特征和農戶特點為出發點,開發針對不同農業經營主體、不同產業融合場景的差異化金融產品。例如,針對以農戶為主要經營主體的項目,可探索基于“合作社+農戶”模式的集體信用貸款方案。通過聯合信用擔保機制,金融機構可實現批量式信貸資金支持,同時借助物聯網手段監控項目運行,減少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資源錯配。針對核心農業企業,可設計覆蓋原材料供應、生產加工、銷售結算等全產業鏈的綜合金融解決方案,通過資金的高效調配推動生產資源的全鏈條整合。這種區域化與產品多元化的策略,不僅能滿足不同層次主體的資金需求,還能提升農村產業鏈的整體融合水平。
其次,技術創新是實現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精準化的重要驅動力。一方面,金融機構可通過區塊鏈技術打造智能合約結算功能,減少農業產業鏈中供應鏈上下游資金劃轉的冗余環節,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可借助數字模型和智能算法,對農業經濟活動中的信貸風險進行動態監測與評估。以供應鏈金融為例,基于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記賬功能,金融機構可實現實時結算,并將所有交易記錄上傳至鏈上,提升流程透明度。再者,人工智能輔助的信用評分模型可通過分析農業生產周期、土地資源稟賦、訂單履行情況等多維數據,精準評估中小型農戶的清償能力[5]。通過技術深化開發,農村金融服務的適配性、操作透明性和風險可控性將得到顯著提升,從而加速資金流與生產要素的高效對接。
(三)完善監管與風險管控體系
數字普惠金融的高效發展離不開政策指引與監管保障,尤其在農村地區,由于數據獲取難度較大、信用環境薄弱,創新監管體系及動態風險管控機制尤為必要。缺乏有效的監管框架,農村地區可能因市場信息不對稱、數字化工具漏洞或技術不當應用而面臨較高的系統性風險。因此,在推動數字普惠金融服務農村產業融合的過程中,構建與市場特性及產業需求相符的監管框架,并設計風險緩釋機制,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命題。
從政策支持角度看,應結合國家鄉村振興和數字經濟發展規劃,針對農村金融數字化發展的特征,構建專門的監管規則。例如,針對農村信貸服務,可嘗試建立“負面清單+動態預警”模式,將不合規的業務行為排除在系統外,同時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實時捕捉交易中的潛在風險。跨部門協同是強化跨領域金融服務監管的重要舉措,需建立金融監管部門、農業農村部門及市場監管部門的信息共享平臺,完善協作機制,增強風險預警能力。例如,農業農村部門可根據農業生產數據提供農戶動態畫像,為金融機構風險管控提供支持依據。此外,考慮到農村金融環境的不確定性和技術風險的存在,有必要構建風險分散和補償機制,為農村產業融合項目提供更穩健的資金支持。例如,可設立由金融機構和政府聯合管理的風險準備基金,通過財政補貼或金融機構共同出資的方式實現資本積累。在風險補償機制下,當風險事件發生且金融機構實際損失超出可控范圍時,基金可為金融機構提供損失補助,減少數字普惠金融運行中的后顧之憂。最后,農村數字普惠金融還需平衡風險防控與創新發展的關系。在設立監管規則時,應引入“監管沙盒”機制,允許符合條件的農村金融機構在限定區域和期限內開展金融產品的試驗性推廣。在風險可控的試點環境中,一方面可積累真實市場的實踐經驗并優化產品設計,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進一步探索農村數字普惠金融與產業融合的最優契合點,降低整體推廣的風險性。
四、結論
數字普惠金融憑借其覆蓋廣、效率高的獨特優勢,已成為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的重要工具。在緩解農村資金、信息及風險方面的困境過程中,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技術創新與模式優化,能夠有效提升農村產業運行效率。然而,數字鴻溝、產品適配不足以及監管滯后仍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研究表明,通過彌合數字鴻溝、優化產品設計以及完善監管機制等措施,數字普惠金融可充分釋放潛力,推動農村產業融合向縱深發展,最終實現鄉村振興的整體目標。這一理論路徑的實踐探索,不僅豐富了數字普惠金融的研究范疇,也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陳琦,葉心宇,周繼芬,黎進.數字普惠金融與鄉村產業振興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四川農業科技,2025(1):105-112.
[2]羅興,海焱茹,何奇龍.數據要素市場建設能促進數字普惠金融與綠色金融融合發展嗎?——基于數據交易平臺設立的準自然實驗[J].金融發展研究,2025(1):13-23.
[3]程加明.數字普惠金融助力農村產業融合的影響因素與實現路徑[J].中國集體經濟,2024(35):16-19.
[4]趙玉冰.數字普惠金融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機制與路徑研究[J].山西農經,2025(6):208-210218.
[5]鄭蘭祥,湯唐群,鄭飛鴻.數字普惠金融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基于調節與門檻效應[J].安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3(3):56-62.
(作者簡介:李尤,太原開放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