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樂是流傳在西安及周邊地區的漢族民間大型鼓樂,已有千百年的歷史,是以成套樂器再現千年古樂曲的古老樂種,也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千年宮廷和都市樂種,被譽為“世界音樂活化石”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西安鼓樂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逐漸成為中國與絲路沿線國家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為增進絲路沿線國家友誼和文明互鑒作出了重要貢獻,因而,促進西安鼓樂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絲路沿線國家的傳播和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西安鼓樂,是流傳在西安周邊地區的漢族民間大型鼓樂,已有千百年的歷史,是以成套樂器再現千年古樂曲的古老樂種,也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千年宮廷和都市樂種,被譽為“世界音樂活化石”“陜西干年活文物”“盛唐遺音原生態”。[1
漢唐以來,絲綢貿易的發展,中原和絲路沿線各國的經濟、文化、藝術交流日漸頻繁,音樂作為一種重要的交流媒介,呈現出越來越強的借鑒、交融的趨勢。西域地區諸如銅、胡鼓、胡笳、箜篌、五弦、琵琶等演奏樂器,逐漸傳人我國,它們獨特的音樂旋律、演奏節奏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我國傳統音樂的層次性和節奏性。音樂文化傳播具有復雜性特點,我國音樂受西域音樂影響,改變樂曲名稱、完善樂器、增強音樂表現形式,吸收外來文化而使其具有明顯的本土化特征。[2西安鼓樂融合了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音樂文化與我國古代宮廷、宗教、民間音樂文化,形成了它獨特的藝術風格。它不僅是我國古代音樂文化的瑰寶,也是絲綢之路上音樂文化交流的見證,是絲路沿線國家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為西安鼓樂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絲路沿線國家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機遇。
西安鼓樂在絲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一)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增進友誼和理解
西安鼓樂作為中國傳統音樂的代表之一,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演奏形式,展示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各種文化交流活動中,西安鼓樂在各地的演奏,往往能夠吸引眾多觀眾的目光,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亮點。2023年5月18日晚,中國-中亞峰會在西安大唐芙蓉園舉行,歡迎宴會上西安外事學院鼓樂團西安鼓樂的演奏,讓中亞各國的人民近距離地更直觀地感受到中國傳統音樂的魅力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朝樂》的莊嚴隆重,《春江花月夜》“興象玲瓏,骨氣端詳”的盛唐之音,《清平調》中李白的神思飛揚和豪放飄逸,《破陣樂》中的盛世大唐的文治武功,《萬世太平》中禮贊華夏兒女傳承文脈、仁心天下的氣度與精神這些節目,使來自中亞各國的人民能夠更加深人地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
音樂是跨越國界的語言,通過音樂的演奏,能夠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西安鼓樂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中,不僅展示了中華文化的魅力,也增進了絲路沿線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與理解。2024年6月,為慶祝絲綢之路申遺成功十周年,西安大唐芙蓉園舉辦“絲路遺產秀”,主辦方邀請了來自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19個國家的百余名留學生參與。觀看過后,留學生們表示,他們被《鼓》的震撼表演打動了,他們很珍惜這次西安鼓樂的演奏體驗。哈薩克斯坦留學生金森成更是表示愿成為“中哈友誼的使者”。通過欣賞西安鼓樂以及中亞各國的代表性音樂,不同國家的人民能夠感受到彼此文化的共性和差異,從而加深對彼此文化的認識和尊重。這種友誼與理解的形成,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和平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豐富文化交流的內容,促進文化互鑒與融合
西安鼓樂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中,通過國際演出與交流、國際合作項目、文化交流活動以及媒體宣傳與推廣等多種形式,不僅展示了中國傳統音樂的魅力,還極大地豐富了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內容。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可以吸引更多絲路沿線國家的藝術家和觀眾參與其中,共同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音樂的獨特魅力,推動國際文化交流的深人發展。在甲辰龍年總臺春晚的舞臺上,西安鼓樂與西方交響樂的融合就成了一大亮點。東倉鼓樂社,作為西安鼓樂六大樂社之一,與西安交響樂團共同演繹了《詩詞長安》這一曲目。這場演出不僅展示了西安鼓樂源自唐代長安宮廷的古老韻味,更與源自四百多年前絲路終點意大利的交響樂完美融合,呈現出一幅絲綢之路古今文明和合共生、美美與共的精美圖卷。演出中,西安鼓樂的藝術家們身著中國傳統服飾,手持各種鼓樂樂器,與西安交響樂團的藝術家們共同奏響了這首融合中西元素的曲自。隨著音樂的跌宕起伏,觀眾仿佛穿越時空,感受到了千年古都西安的歷史沉淀與現代交響樂的激情碰撞。這種傳統音樂的創造性轉化,既豐富了非遺傳承的當代語境,又構建了中國與絲路國家“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對話范式。這樣的活動,在絲路沿線的國際交流中成為展現中華文化魅力的窗口,不僅增進了絲路沿線國家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同,也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鑒。

西安鼓樂在絲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傳播中面臨的挑戰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西安鼓樂在絲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今,西安鼓樂在絲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這些挑戰既源于文化差異、歷史認知斷層,也與現代傳播機制的不適配密切相關。
(一)文化層面面臨的挑戰
西安鼓樂承載的隋唐宮廷音樂傳統,與絲路沿線國家的現代音樂體系存在歷史斷層。例如,中亞國家雖與唐代粟特文化有淵源,但其當代音樂多以游牧傳統或蘇聯時期藝術形式為主,對“唐樂”的認同需要借助學術研究重建。如西安鼓樂的部分曲目(如《小雅·鹿鳴》)蘊含的儒家禮樂思想,與絲路沿線國家的某些價值觀存在著不同,導致和某些絲路沿線國家的觀眾文化共鳴不足;鼓樂唱詞中的古漢語韻文(如《雨霖鈴》)即使翻譯成外語,也因意象文化內涵的不同(如“折柳贈別”)難以引發共情,他們理解不了何以一枝柳枝可以蘊含那么多依依惜別的深情;此外,日本雅樂(源自唐樂),其文化根源已深深扎根于白本歷史,成為日本文化身份的象征,它的國際知名度也很高,導致很多觀眾誤將西安鼓樂視為“中國版雅樂”,忽視其本土演化脈絡。以上這些元素都或多或少地影響到西安鼓樂在絲路沿線國家的傳播。
(二)技術層面面臨的挑戰
首先,新媒體技術為西安鼓樂在絲路沿線的傳播提供了新路徑。例如,通過網絡短視頻平臺發布的西安鼓樂演奏片段,吸引了許多海外觀眾的關注,但短視頻平臺的推薦機制偏愛那些短平快內容,導致西安鼓樂的長篇套曲(如《九條龍贊》長達40分鐘)被切割成碎片化的段落,失去了其原本結構敘事性的完整性與系統性,且語言和文化的隔閡限制了傳播的深度。其次,唐代鼓樂樂器復原主要依賴考古發現、文獻記載以及現存的傳統音樂實踐。西安鼓樂作為唐代燕樂的遺存,至今仍保留著相對完整的曲目、譜式、結構、樂器及演奏形式,為復原唐代鼓樂提供了重要參考。然而,由于歷史久遠,許多唐代樂器的具體形制、制作工藝和音色特征已難以直接獲取,因此復原工作往往需要結合考古推測和現代科技手段。在樂器的復原過程中,音色真實性和精確性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因此,復原樂器的音色往往難以達到與唐代樂器完全一致的水平。此外,不同復原者對于唐代樂器音色的理解和復原方法也存在差異,導致復原樂器的音色存在多樣性,而現代改良樂器(如電子古箏)的加人,引發“傳統性”與“創新性”的邊界爭議,影響絲路沿線國家專業受眾的接受度。
(三)機制層面面臨的挑戰
首先,盡管西安鼓樂已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但絲路沿線國家的文化政策多聚焦本土文化保護,對引人外來傳統音樂的政策支持有限。西安鼓樂當前傳播高度依賴政府的主導,民間團體因資金、資質等等條件的限制難以獨立到絲路沿線國家,導致傳播話語體系過于“官方化”,削弱了民間文化親和力。其次,西安鼓樂傳統曲目缺乏現代版權登記,跨國商業演出有時面臨盜版風險,例如,有的國家將鼓樂元素用于商業開發,但未給予原產地文化權益保障。再次,西安鼓樂相關的文旅產業中,以“西安鼓樂”為主題的旅游線路的開發還不夠完善,缺乏系統性和統一性;文創產品開發相對滯后,周邊商品(如鼓樂主題文創)多停留在鑰匙扣、書簽、冰箱貼、文化衫、扇子等低附加值形態,難以支撐可持續傳播。
(四)受眾層面面臨的挑戰

絲路沿線國家年輕群體受K-pop、歐美流行文化影響,與傳統音樂的審美距離較天。西安鼓樂的傳播內容往往側重于歷史價值和藝術特色,演奏以傳統民族樂器為主,其音色、節奏和旋律體系對未接觸過中國音樂的受眾而言較為陌生,缺乏對現代審美需求的回應。西安鼓樂在絲路沿線國家的主要受眾為文化學者、漢學愛好者及少數音樂專業人士,普通民眾對西安鼓樂的認知仍停留在“儀式性鼓樂”層面,易與日本雅樂、韓國宗廟祭禮樂混淆。年輕受眾更傾向于互動性強、形式新穎的文化體驗,而傳統鼓樂表演的儀式感和莊重性可能難以吸引其關注。此外,當前西安鼓樂的傳播活動多為單向輸出,缺乏對受眾反饋的及時收集和分析。例如,傳播者難以通過社交媒體、問卷調查等渠道了解外國受眾的真實需求和改進建議,導致傳播策略調整滯后,難以形成良性循環。
促進西安鼓樂在絲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發展路徑
(一)打造西安鼓樂特色品牌,促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
我們要將西安鼓樂作為西安及絲路沿線旅游城市的文化名片進行推廣。首先,通過舉辦西安鼓樂文化節、音樂、制作一系列關于西安鼓樂歷史、藝術特色、演奏技藝等方面的短視頻或圖文,提升西安鼓樂作為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吸引更多絲路沿線國家的游客前來旅游觀光結合西安鼓樂的文化特色。比如,作為大唐芙蓉園的文旅名片,西安鼓樂的代表一《鼓》的演出與景區游覽(如大唐不夜城、長安十二時辰)形成聯動,吸引更多游客體驗傳統文化。其次,豐富旅游項目。通過開發以西安鼓樂為主題的旅游線路,如“西安鼓樂探秘之旅”“‘千年雅韻·鼓樂長安’一—西安鼓樂非遺文化深度體驗之旅”“‘一帶一路’文化體驗游”等,將鼓樂表演、樂器制作、歷史遺跡游覽等融為一體;在西安及“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的旅游景點、文化中心等地設置西安鼓樂互動體驗區,游客可以親自嘗試著演奏鼓樂,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開發以西安鼓樂為主要元素的文創產品,如鼓樂樂器模型、鼓樂樂譜復制品、鼓樂音樂盒、鼓樂盲盒、鼓樂演奏者的妝造(如高髻羅裙的仕女造型)等,并在各熱門旅游景點、購物中心等地設立展銷點,滿足游客的購物需求;開設“非遺學堂”,指導絲路沿線國家的游客前來體驗擊鼓、琵琶演奏,促進文化互鑒。
(二)借助數字新媒體技術,擴大西安鼓樂的傳播范圍
隨著數字化多媒體等現代技術的發展,通過構建數字化多媒體平臺,將西安鼓樂的文、圖、聲、像、器、具等多維度信息進行收集和整理,實現儲存的信息化、分類的專業化。首先,借助網絡、電視、智能手機等新媒體,利用互聯網平臺,如YouTube、Bilibili等,定期舉辦西安鼓樂在線音樂會直播,將其傳播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中,將西安鼓樂制作成DVD、CD光盤,感興趣的人可以借助錄像、錄音的方式時常學習與溫習。其次,開發VR體驗項目,讓游客即使身處遠方也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西安鼓樂的魅力。最后,在微博、抖音、視頻號、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臺上創建官方賬號,發布西安鼓樂的短視頻、圖文介紹等,增強與年輕受眾之間的互動,比如,2006年,東倉鼓樂社人駐西安曲江大唐芙蓉園紫云樓,每天定時有西安鼓樂的演出活動。2022年,東倉鼓樂社開啟抖音直播,直播內容除演奏外,還有介紹工尺譜、鼓樂傳承的故事,拉近觀眾與文化遺產的距離,據后臺統計先后有7000萬人進人抖音直播間,全網播放量超4億次[3]。充分利用數字媒體技術,不僅可以方便沿線國家的音樂家和學者進行研究和學習,還可以讓更多絲路沿線的人們了解和欣賞到西安鼓樂的歷史、歷史價值(如“傳男不傳女”到打破規矩收徒)、西安鼓樂樂器、演奏形式、演奏曲目以及藝術創新等等。
(三)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提升西安鼓樂國際影響力
國家、高校、研究機構以及文化部門等通過西安鼓樂與絲路沿線國家的傳統樂器、音樂藝術進行交流活動,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和友誼。首先,構建豐富多彩的展演體系。以日常展演、專題展演、專題精品劇目、進校園、文化交流訪問演出等展演樣態,組成了豐富多彩的展演體系。[4]邀請沿線國家的音樂家和樂團來中國演出,同時也組織西安鼓樂演奏家和樂團到絲路沿線國家進行巡演,讓更多的絲路沿線國家的人接觸到西安鼓樂。音樂是沒有國界的,通過音樂這一共同的語言,打破和絲路沿線國家之間的文化隔閡,促進民心相通。其次,舉辦西安鼓樂相關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探討“一帶一路”背景下西安鼓樂以及絲路沿線國家音樂文化交流。如2020年11月21至22日,在杭州舉辦的“第三屆絲綢之路樂舞藝術國際學術論壇暨西安鼓樂展演”,絲路沿線多國都有學者參與了此次論壇。國外研究者參與論壇也體現出“絲綢之路”音樂文化研究正在成為國際學術界日益關注和研究的重要內容與聚焦點,5擴大并深化了西安鼓樂在絲路沿線國家以及整個世界的影響力。最后,與絲路沿線國家的一些學校建立合作關系,開展鼓樂文化交流項目;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開發西安鼓樂的在線課程,通過MOOC(大型開放在線課程)平臺向絲路沿線國家的西安鼓樂愛好者、學習者開放;舉辦以西安鼓樂為主題的青少年夏令營,絲路沿線國家的青少年學生可以來到西安,讓他們通過欣賞西安鼓樂演奏、與鼓樂演員交流、鼓樂樂器演奏等活動,真切地感受到西安鼓樂的魅力。
結語
綜上所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為西安鼓樂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它不僅促進了中國和絲路沿線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與互鑒,還推動了西安旅游業的繁榮和文化自信的增強,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獨特的文化力量。但是,西安鼓樂在絲路國家沿線的傳播由于地域文化背景、技術、機制、受眾等因素的影響,也面臨著很多新的挑戰,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其在絲路沿線國家的影響和傳播,所以,促進西安鼓樂在絲路沿線國家傳播任重而道遠,它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王曉如,李鎧.絲綢之路上的活文物一一唐傳長安古樂在西安地區的傳承與分布[J].文博,2008(1):79-82.
[2]顧曉瑩.西安古樂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中的新作用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6(9):14,18.
[3]師念,趙一航.薪火相傳非遺無界[N].陜西日報,2024-04-26(012).
[4]霍錕.中國古代音樂文化遺產“雙創”路徑初探[J].河南社會科學,2021(11):106-114.
[5]曹曉亮,孟凡玉.國際視野下的絲綢之路樂舞藝術研究盛會—一“第三屆絲綢之路樂舞藝術國際學術論壇暨西安鼓樂展演”綜述[J].人民音樂,2021(4):52-56.
作者簡介
張艷艷西安外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