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新主流電影;文化傳播;觀影傳播互動機制【中圖分類號】J954;G2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7-2261(2025)20-0057-03【D0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20.018
【基金項目】2025年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情感化視角下陜西紅色文博文創產品系列化設計研究(項目編號:24JK0028)。
一、媒介融合與新主流電影的互動傳播特征
(一)受眾身份的轉變,從“觀看”到“參與”的賦權
媒介融合的核心是打破信息渠道的壁壘,通過整合各種傳播媒介,如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實現信息的無縫傳遞與共享。這種融合不僅提升了信息傳播的效率,還豐富了用戶的體驗。這使得受眾在進行電影觀影之余又可在社交媒體上參與影片的討論,通過手機應用等獲取實時的影片相關信息,也刺激了更多的觀影用戶加入影片內容二創再傳播、再討論的圈子中來。這種多渠道的互動方式,使得電影的影片信息傳播更加立體和全面,同時也促進了不同媒體之間的協同效應。以小紅書為例,《哪吒2》電影上映后,用戶自覺發起“電影角色仿妝、插畫、同人文、觀影分享貼、精彩片段拍同款”等活動,相關帖子的播放量和討論量達上億次。二創內容信息的產生,如“#哪吒唱歌#”“#哪吒打油詩集合#”“#哪吒rapper#”等話題集合隨著電影的熱映,發生了巨大的信息傳播裂變。交互性平臺上的同類信息聚合技術、大數據算法推送技術等,將促使受眾從被動的觀影者,電影相關信息的接收者轉化為相關內容的主動生產者和二次討論的加入者,促成“影院觀影體驗一用戶二度創作一平臺算法推送”的三方合力,這無形中拉長了受眾觀影的反射弧效應。從影院內的影片信息、影片文化內容解讀到影院外的互聯網端的再討論、再創作,受眾身份從銀幕前轉化到了屏幕中,從現實觀眾轉變成了虛擬網民,對影片的深度思考更強,相應的影片內容及其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對受眾的影響也越發長久和深入。
(二)情感邏輯:共同記憶的符號喚醒
新主流電影是21世紀主旋律電影不斷適應市場需求,向商業化、藝術化轉變而來的產物。在追求市場票房的同時,其核心主旨仍是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傳遞主流價值觀念[]。在新主流電影的敘事表達中,借助民族符號激活情感認同從而達到以情感人,以情動人、以情育人是較常使用的手法。電影《哪吒2》將傳統封神演義故事中的“父子反目”的親情關系改寫為“父子融洽”,既保留了傳統流傳的文化根脈,又注入代際溝通的現代價值觀,實現情感共鳴的跨代際傳遞。2025貓眼研究院春節檔數據洞察顯示,3張及以上觀影比例達 33% ,帶動家庭觀影屬性更加凸顯,印證了代際價值觀的協商共融在傳播效能層面的突破。從受眾接受維度而言,影片通過視聽語言構建起多元化的闡釋空間。以“殷夫人化丹”這一經典場景為例,即使觀影六次以上的受眾再看到殷夫人化丹與哪吒分別的時候也依然會忍不住鼻頭一酸。這種情感共振源于集體記憶與個人情感的疊合效應母愛作為普遍性情感符號,在鏡像敘事的催化下激活了受眾的移情機制,形成了從銀幕空間到心理空間的符號置換。抖音的“#戲精哪吒在此#”話題,采用“混天綾”“乾坤圈”等經典造型意象,復原哪吒形象,喚起幾代人的童年記憶和成長故事。“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價值觀,通過“#哪吒式叛逆#”話題,激勵著人們不屈前行。媒介融合強化了這種情感共同體的建構過程。影片通過跨平臺敘事延伸,完成了從影院銀幕到互聯網終端對情感傳播的倍增效應。這種傳播機制既包含認知維度的價值觀傳遞,更涵蓋情感維度的集體療愈功能,最終形成具有持續生命力的文化共振現象。
二、社交媒體平臺上的《哪吒2》互動機制實證分析
(一)交互平臺用戶行為的量化分析
在小紅書、抖音、嘩哩嘩哩三大媒體交互平臺以“哪吒2\"為搜索關鍵詞,截取電影《哪吒2》從2025年1月29日上映開始至3月16日近47天數據,鎖定內容產生相關維度,主要如下。
小紅書平臺使用關鍵詞“哪吒2”,搜索范圍包含“標題、話題、內容、標簽”;抖音平臺輸入“哪吒2\"搜索短視頻內容,視頻描述、評論熱詞、話題;嘩哩嘩哩平臺輸入“哪吒2\"搜索視頻素材。三個平臺的交互情況見表1所示。
從表1可知,不同平臺用戶在參與電影相關內容的交互傳播時,呈現出不同的傳播行為特征與傳播路徑,如嘩哩嘩哩平臺(簡稱B站)中的彈幕機制,抖音短視頻平臺的分享機制等。小紅書平臺的日均獲贊數達到 473.2w ,累計獲贊數為 1204w ,這表明用戶對與《哪吒2》相關筆記的點贊行為非常積極,反映出電影在小紅書平臺具有較高的關注度和認可度。同時,累計評論數為5090.36w,用戶通過評論表達對電影的看法、交流觀影感受以及分享自己對電影中角色和情節的理解。抖音平臺發布筆記數高 66.85w ,日均獲贊數為2639.5w,累計獲贊數更是達到了12.41億。這反映出抖音用戶對《哪吒2》相關內容的創作熱情極高,大量用戶通過制作短視頻來表達對電影的喜愛、解讀電影中的亮點或進行創意剪輯等。B站雖然相對小紅書和抖音較少,但B站用戶更傾向于創作深度的內容,如對電影劇情的詳細解析、角色形象的深入探討以及電影制作技術的分析等。體現出B站用戶較高的參與度和對電影的深度關注,同時,B站的彈幕文化也為電影傳播增添了獨特的互動體驗。
(二)互動模式的圈層突破及多維呈現
交互平臺上電影相關內容的傳播和互動,憑借著互聯網算法推薦機制,能夠迅速在平臺上傳播開來,獲得大量的用戶點贊和關注,這使得電影的影響力能夠得到快速的提升。這種傳播模式不僅擴大了電影的受眾范圍,還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和互動性。在互聯網信息碎片化、開放性的當下,受眾觀影行為的觸發更依賴于評分平臺的電影口碑,用戶更傾向于從微博、朋友圈抖音等平臺上獲取電影資訊。受“圈子文化”的影響,觀眾在觀影后會將自己的感受以貼小標簽的形式在各自的小圈子里進行再創造和裂變式傳播。這種現象在原生代網媒觀眾群體中尤為明顯,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圈子社交文化。《哪吒2》在抖音平臺采用“精準投放 + 裂變傳播”策略:先向目標國漫粉絲推送高燃片段,再通過互動機制吸引其他用戶廣泛參與,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受眾圈層的滲透。如“影片音樂拆解式解讀”(音樂)“國漫人物cos大賞”(國漫)、“打油詩的身段呈現”(舞蹈)等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傳播內容,還增強了用戶的參與感和互動性。內容層面上,通過預告片、角色曲、影片花絮、彩蛋的短視頻在UCG平臺上進行碎片化傳播,引起用戶的注意力關注。行為層面上通過轉發、評論、二次創作參與機制、虛擬偶像互動、彈幕等進行交互引導設計。情感層面上,設置影片相關話題標簽,如“#哪吒2國潮崛起#”“#哪吒2人均兩副面孔#”的社群情感動員不斷發揮影片內容傳遞的長尾效應。這種圈層突破及多維互動模式不僅提升了電影的傳播效果,擴展了傳播形式,還增強了觀眾的情感共鳴。
三、基于互動機制的深層文化建構邏輯
(一)參與式文化中的身份建構
根據2021年《Z世代觀影偏好白皮書》中數據顯示,B站上40萬的原創UP主,近 40% 為00后年輕群體。這一代人的偶像觀念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他們對歷史人物、政治人物等多元偶像的正能量影響有著深刻感受,從而在自身成長過程中培育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心。他們傾向于以新穎獨特的方式表達自我意愿,這與美國學者亨利·詹金斯提出的“參與式文化”理論相契合。該理論強調,用戶依據自身的喜好和需求對媒介內容進行選擇性消費和文化再創造[2]。這種創造與分享的過程不僅能夠匯聚形成集體智慧,更為重要的是,為參與者提供了身份認同與歸屬感的建構途徑。在《哪吒2》的銀幕外UCG(用戶生成內容)傳播活動中,Z世代用戶將影片中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自由反抗精神,巧妙地投射到“職場反內卷\"的宣言之中。這種文化挪用與再創造,激發了受眾對傳統英雄主義的現代崇拜,以及對命運自我掌控的意識覺醒。同時,“人心中的成見就是一座大山”這一申公豹的人物臺詞,因其深刻的隱喻性,激發了受眾對不公現象的集體共情與憤怒表達。此外,影片中諸如闡教與龍族的糾葛、哪吒的蓮藕化身、太乙真人的山河社稷圖、結界獸等充滿中國風的意象元素,在充分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獨特魅力的同時,也喚起了受眾內心深處的文化認同感與文化尋根意識。這些元素成為Z世代用戶在參與式文化中構建自我身份的重要符號資源,他們通過對這些元素的解讀、再創造與傳播,不僅表達了對電影的喜愛,也在更廣泛的社會文化語境中,完成了對自我價值觀、文化身份和社會角色的多元建構。
(二)文化折扣的消解困境
從前文的三大互動平臺數據來看,盡管影片《哪吒2》的相關內容在國內的互動效果顯著,但影片在海外社媒媒體平臺的傳播效果卻受到了文化鴻溝的影響。國外觀眾沒有中國封神故事的文化積淀,對封神世界的體系構建不了解,闡教的思想精神內涵難以解讀接受,這對于影片內容的解讀、文化價值的輸出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這折射出新主流電影國際化互動中“符號化”信息傳遞不對等的尷尬。以“急急如律令”這一經典臺詞為例,該臺詞在影片中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是道家文化的重要體現,傳達出一種神秘的咒語力量和掌控感。然而,在影片海外臺詞中被譯為“Bequicktoobeymycommand\",這種直譯未能傳達出原句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神秘感。文化折扣現象的根源在于不同文化之間的認知結構、價值觀念和符號語言的差異。中西方文化語境不同,在這種差異化的傳播語境下,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影片的具象化符號在進行海外交流傳播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文化消解和符號曲解的現象[3]。這種文化隔閡不僅影響了海外觀眾對電影的理解和接受,也限制了電影在國際市場的傳播效果,同時進一步削弱了電影的文化傳播力。
四、對電影產業的文化傳播啟發
《哪吒2》的UCG平臺媒體交互實踐表明,媒介融合時代的新主流電影傳播本質上是互聯網技術賦能下的文化認同再創造。電影產業需要不斷創新文化傳播策略,以適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傳播需求。除了傳統的發行和宣傳方式,可以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社交媒體等新興渠道,拓寬影片內容的傳播范圍。例如,構建“封神IP宇宙 + 社交生態”的協同體系,挖掘電影角色建構虛擬偶像“數字人”等,通過多平臺、多形式的傳播策略,將影片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觀念傳遞給更廣泛的受眾群體。不僅能夠整合電影自身的文化資源,還借助社交媒體的傳播優勢,形成了線上線下聯動的傳播格局。“數字人”在網絡平臺與用戶進行溝通交流和互動,不但有助于提升用戶黏性,而且增強了影片IP的長尾效應。隨著2025年年初的AI技術爆發,各大交互平臺用戶借助AIGC技術生成的影片相關內容已經傳播開來,如視頻剪輯、圖文創作等,這些內容流量和互動效果不容小,增加了電影的曝光度和話題的拓展性,但同時也要警惕其中存在的問題。部分用戶為追求流量熱度,可能會刻意制造話題,甚至曲解影片的文化內容,從而削弱電影文化傳播的深度和準確性。因此,新主流電影在傳播過程中,必須堅守“內容為體、互動為用”的原則。既要注重電影內容本身的品質和文化內涵,以優質的內容吸引觀眾、打動觀眾;又要合理利用互動手段,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不能本末倒置,讓互動形式喧賓奪主。
參考文獻:
[1] 張衛,陳旭光,趙衛防,等.界定·流變·策略——關于新主流大片的研討[J].當代電影,2017(01):4-18.
[2]周麗杰.抖音短視頻平臺的參與式文化空間建構研究[D].蘭州:蘭州財經大學,2022.
[3]喻國明.跨文化交流中的三個關鍵性傳播節點——關于減少和消除“文化折扣”的傳播學視角[J].新聞與寫作,2020(03):62-65.
[4]段曉宇.我國新主流電影的敘事創新與傳播策略[J].聲屏世界,2024(05):64-66.
[5]連水興,柴云超.中國新主流電影的國家敘事轉型與全球話語傳播[J].電影評介,2024(14):29-36.
作者簡介:
唐寧(1991.7-),碩士研究生,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區域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