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單元教學順應課程從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轉型的需要,圍繞大任務、大情境開展學習活動,以整體目標任務為驅動,圍繞大單元主題進行教學,真正實現基于學生主體的教學。本文以人教版一年級下冊《100以內的口算加、減法(一)》為例,探討了單元整體教學實踐中如何通過設計教學情境、學習活動、問題解決等途徑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 核心素養" 單元教學
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小學一年級的數學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途徑。因此,我們采用了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強調將單元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教學實踐。這種方法不僅關注學生對具體數字運算的掌握程度,而且注重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一、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數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數感主要是指對于數與數量、數量關系以及運算結果的直觀感悟。[1]培養學生的數感,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創設具體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想象的過程中,積累活動經驗,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一)通過具體情境,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感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長期的數學學習中逐步完成的。對于剛入學不久的一年級學生來說,要建立數感,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深入實際生活,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并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逐步培養和發展數感。[2]
為了加深學生對于加減法原理的理解,教師可以引入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實際情境,設計一系列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教學活動。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商店購物”的模擬活動,讓學生使用小棒來模擬真實的購物計算。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在實際操作中理解和應用加減法。
結合具體情境和直觀模型進行形象教學,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參與度,使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加減法的原理和方法。
(二)通過數學游戲,發展學生的數感
喜歡游戲是小學生的天性。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數感,教師可以根據這一特點,設計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數學活動,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加入課堂中,充分感受數與數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數感的發展,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3]
例如,為體現情境性,可將單元主題確立為“春游中的趣味游戲”(如圖1),通過趣味游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首先,此情境是學生在春游活動中的親身實踐和經歷,學生能夠體會到數學知識的生活化;其次,體現趣味性,這些游戲活動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小游戲,例如“編花籃”游戲、“傳話”游戲、“蘿卜蹲”游戲、“律動操”游戲、“青蛙跳進水”游戲等。
二、組織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
運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夠根據法則和運算律正確地進行運算的能力,是數學關鍵能力,也是學生應該具備的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如何去計算和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深層次的思維訓練,要求學生在掌握算理的同時,深入理解算法的精髓。這不僅包括了如何通過邏輯推理來分析問題、如何利用數學工具進行精確計算,還涉及到如何設計有效的解題策略,以及如何在復雜的實際問題中尋找簡潔而高效的運算方法。當學生能夠熟練地運用算理來指導算法時,他們就能在面對各種復雜多變的問題時,展現出敏銳的洞察力和靈活的應變能力。例題如下。
片段一:和是整十數。
師:怎樣計算26+4?
課件出示:
生:(邊演示邊說)借助小棒我們可以知道,先擺2捆加4根(即24根)小棒,再擺6根小棒。計算時先將4根小棒和6根小棒合起來計算,即10根小棒,可以捆成1捆,再和原來的2捆合起來就是3捆,也就是30根小棒。
課件動態演示:
生:我認為擺小棒的過程也可以用算式表示,即先擺2捆和4根小棒,就是把24分成20和4,再擺6根小棒,計算時先算4+6=10,再算20+10=30。
教師板書計算過程:
片段二:和不是整十數。
師:24+9的結果又是多少呢?怎樣計算呢?
課件出示:
生1:我是將24分成20和4,先算4+9=13,再算20+13=33。
生2:我是借助小棒來計算的。先擺2捆加4根(即24根)小棒,再把9根小棒分成6根和3根。計算時先將24根小棒和6根小棒合起來變成3捆,再與剩下的3根小棒加起來就變成了33根小棒。
生3:我也是借助小棒來計算的。先擺2捆加4根(即24根)小棒,再擺9根小棒。計算時先將4根小棒分成3根和1根,再把1根小棒和9根小棒合起來變成1捆小棒,接著與剩下的2捆和3根小棒合起來就是3捆加3根小棒,也就是33根小棒。
三、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應用中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4]在本單元教學中,教師要將單元教學內容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引導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體驗數學的獨特魅力與實用價值。這種將數學融入生活場景的方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興趣,而且更能使他們深刻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增強他們對數學學科價值的認識和喜愛。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更應注重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和能力,引導他們從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發現問題。通過不斷地引導學生去觀察、思考并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可以有效地培養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實踐操作與理論學習相結合的能力,使學生們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具備獨立思考和創新解決方案的潛力。另外,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時運用數學思維、用數學眼光思考和觀察事物、處理問題時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王玉俠.關注數感培養,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J].數學大世界(中旬),2021(07):51-52.
[3]蘇丹妮.巧設數學情境 培養學生數感[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8(04):79-80.
[4]王偉.創設有效教學情境,促進學生自主探究[J].小學生:教學實踐,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