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浪潮中,小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基石,其發展質量關乎國家未來人才培養的根基。本文結合《中小學財務制度》《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等政策要求,從經費管理、預算編制、資產配置、政府采購、內部控制五個維度,結合及校域典型經驗,探索小學教育保障工作的創新實踐與發展路徑。
一、強化學校經費管理,提升資金使用效益
(一)理論筑基,構建經費管理科學框架
學校經費管理是教育保障工作的核心環節,其目標是確保學校資金安全、合理、高效使用,滿足學校教育教學、科研、管理等各項工作的資金需求。經費管理需遵循合法性、效益性、透明性等原則,通過科學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二)實踐革新,探索多維經費管理模式
在經費管理方面,積極探索創新模式。一方面,建立“全流程\"經費管理體系。從經費的預算編制、執行監控到決算分析,實現全過程閉環管理。在項目預算編制階段,學校組織各科室根據實際需求,詳細申報經費使用計劃,學校財務室結合上年度經費使用情況和本年度發展重點,對申報項目進行審核和調整,確保項目預算編制科學合理。在執行過程中,利用財政一體化系統管理,實時監控經費使用進度和流向,對于偏離預算的項目及時預警并采取措施糾正。
另一方面,推行“績效導向”的經費管理模式。將經費使用與項目績效掛鉤,制定明確的績效目標和考核指標。例如,對于教學改革項目,學校設定學生成績提升率、教師教學能力提高度等指標;對于校園文化建設項目,設定師生參與度、文化氛圍營造效果等指標。在項目結束后,學校通過自評與外部評估相結合的方式,對項目績效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下一年度經費分配的重要依據。這種模式促使各科室更加注重經費使用的效果,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
此外,學校還強化家校協同監督,定期在校園公示欄及家長群公開經費收支明細,接受社會監督,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每年公布財務年度報告,提升透明度。
二、優化預算管理,增強資源配置科學性
(一)理論領航,錨定預算管理科學準則
預算管理是學校財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學校發展戰略為導向,對學校未來一定時期內的收入和支出進行預測和規劃,有助于合理配置資源,提高學校的管理水平和運行效率。科學的預算管理需遵循全面性、準確性、靈活性等原則。
(二)實踐深耕,創新預算管理全維路徑
預算編制是資源配置的\"指揮棒”。學校堅持“量入為出、收支平衡”原則,結合需求編制年度預算。在預算執行過程中,學校既積極組織收入,確保各項收入及時足額入賬,又合理安排支出,實現年度預算收支平衡。各項收入必須全部入賬,納入預算統一管理,絕對不允許私設“小金庫”。例如,進行專項活動審批時,凡是在日常運轉支出、差旅費支出等以外的臨時專題業務活動,如批量購置貨物、服務、維(護)修項目等,需由科室負責人提出書面申請、方案,并做出詳細預算,主管業務校領導審核并簽署意見,報校長審批。1萬元(含1萬元)以上的大額資金支出要上報學校領導班子會。
同時,學校建立了“全員監督\"的預算編制機制。組織全體教職工參與預算編制培訓,讓他們了解預算編制的流程和方法,對上級下撥教育經費進行合理分配,最終形成學校整體預算方案。這種方式不僅提高了預算的準確性,還增強了教職工的責任意識和主人翁精神,使預算執行更加順暢。
三、規范資產管理,實現資源保值增值
(一)理論立本,筑牢資產管理價值根基
資產管理是學校教育保障工作的重要內容,包括對學校固定資產、流動資產等各類資產的購置、使用、維護、處置等環節的管理,目的是確保資產安全完整,提高資產使用效率,實現資產的
保值增值。
(二)實踐創變,構建資產全維管理新范式
學校以“規范管理、高效利用”為原則,提高資產使用效益。將資產的購置、驗收、使用、維護、處置等各個環節納入統一管理,實現資產的動態監控和精細化管理。同時,學校引入資產共享理論,倡導資產的跨科室、跨學科共享使用,提高資產的利用率。
在實踐創新中,學校建立了“一物一卡\"資產管理體系。每一件固定資產都有唯一的卡片標識,通過卡片標識即可查詢資產的基本信息、使用情況等。為促進資產的共享使用,學校還設立了資產共享中心,將一些使用率不高但又必不可少的設備集中存放于共享中心,各科室根據需要隨時申請借用。
四、規范政府采購,保障采購質量與效率
(一)理論明矩,夯實政府采購法治基石
政府采購是學校獲取教學設備、辦公用品等物資和服務的重要途徑,需要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通過規范的采購流程,確保采購活動合法合規,提高采購資金的使用效益。
(二)實踐拓新,構建“陽光采購”效能體系
學校在政府采購工作中,構建了“陽光采購”體系。
首先,加強采購需求管理。在采購項目立項前,學校組織專業人員對采購需求進行充分調研和論證。例如,在采購教學器材時,學校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三門峽市財政局關于加強預算單位政府采購活動內部控制制度的通知》等法律法規和文件規定,制定了政府采購內部控制制度,確保采購的教學器材符合教學和學生需求。
其次,學校建立供應商信用評價機制,對參與學校采購的供應商進行信用評價,評價內容包括產品質量、交貨時間、售后服務等方面。評價結果作為后續采購選擇供應商的重要依據。此外,學校組建由教師、財務、技術專家組成的論證小組,明確采購技術參數;驗收環節引入第三方檢測機構,杜絕“以次充好”。學校將政府采購工作納入“三重一大\"進行研究與決策。對采購預算調整、采購方式變更、單一來源等重大采購事項,按照“三重一大\"決策制度要求報校黨總支研究通過后執行。
最后,學校加強對采購合同的管理,嚴格審核合同條款,確保合同內容符合法律法規和采購需求,保障學校的合法權益。
五、完善內部控制,防范管理風險
(一)理論鑄盾,筑牢內控風險防范基石
內部控制是學校為實現發展目標,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對經濟活動和業務活動進行風險防范和管控的過程。有效的內部控制有助于規范學校管理行為,提高管理效率,防范舞弊和腐敗風險。
(二)實踐賦能,構建三位一體內控新生態
學校構建了“三位一體\"的內部控制體系,包括制度建設、流程優化和監督評價。在制度建設方面,學校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了涵蓋經費管理、預算管理、資產管理、政府采購等各個領域的內部控制制度,明確各科室和崗位的職責權限,規范業務流程和操作規范。例如,在經費審批制度中,明確規定了不同金額經費的審批流程和審批權限,避免了權力過度集中。
在流程優化方面,學校對各項業務流程進行梳理,繪制流程圖,明確關鍵控制點和風險點。例如,在報銷流程中,學校設置了票據審核、預算匹配、領導審批等多個控制點,提高了報銷效率和準確性。
在監督評價方面,學校建立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相結合的監督機制。內部審計科室定期對學校的經濟活動和內部控制執行情況進行審計,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整改建議。同時,學校積極配合主管部門對學校進行內部督導,為學校財務管理工作的持續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礎,助力教育教學事業發展。學校還建立了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每年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不斷完善內部控制體系。
下一步,學校將繼續探索“智慧財務\"“綠色采購”等新路徑,讓每一分教育經費都成為學校發展的助推器,真正實現“把錢花在刀刃上,把力用在關鍵處”。
(作者系黨支部書記、校長)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