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它不僅能夠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社會性能力,包括尊重、信任、合作、民主、關愛、自尊和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等等,很快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并成為當代重要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它是一種有結構系統的教學策略,能適用于不同年級及不同的學科領域。
基于對合作學生的一些認識,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我認為有效調控好小組合作學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科學合理的劃分合作學習小組,面向全體
科學合理的劃分學習小組是成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班主任首先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成績、個性特長、性別、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心理素質、遵規守紀情況等方面的合理差異而建立的相對穩定的學習小組,要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所謂“組內異質”是指合作學習小組在構成上應體現班級的縮影,保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組內各成員的主動參與與互助合作。“組間同質”是各小組的總體水平要基本一致,從而保證各小組之間公平競賽的開展,目的是調動各小組的學習積極性和競爭意識,免的差距過大,讓有些小組成員失去學習信心。然后再在每個小組內本著學生自愿和班主任稍作調整的原則。名單一式三份,教室、班主任、級部各一份。
小組合作學習這種“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原則,一方面使得各異質小組的構成達到合理配置,從而會產生更多的合作性思維,更多的思維碰撞,有更多的爭論而產生思維的火花,有助于提高學生理解的深度、推理的質量和保持長時間記憶的精確性;另一方面又使各小組處于大體均衡的水平上,增強了小組優勝的信心,促進了組內成員對學習任務和競賽活動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學生主體能動面的各有所長,能力互補,確保探究活動結果的科學性和正確性。
二、有效分工,保證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確實增加了學生的參與機會,但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成績優秀的學生往往參與的機會更多,他們常常以小老師的角色出現在小組中,那些膽小的、內向的、表達不流暢的、基礎薄弱的學生就會漸漸落伍,被成績優秀、善于表達的學生取而代之。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參與率,每個小組成員在組。
三、營造寬松的合作環境,給予足夠的思考時間
(1)教師要為小組合作學習創設一個民主、和諧、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參與熱情,采用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尤其是學困生積極地參與活動。同時,教師也應平等地、積極地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去,并對各小組的學習情況及時地進行鼓勵、引導和幫助,學生充分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
(2)提供充裕的合作學習時間。沒有一定的時間,合作學習將會流于形式。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討論、交流的時間,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和相互補充、更正、辯論的時間,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智慧都得到充分發揮。
四、制定《小組學習評價方案》,以多元化評價機制達到高效目的
多元化的評價機制,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能使合作小組深入的開展有效發揮作用。科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要涵蓋科學素養各方面的內容,既要考察學生對科學概念與事實的理解,又要評價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探究的方法與能力、科學的行為與習慣等方面的變化與進步。評價方案主要依據是小組學習成績和課堂上個體展現、小組的合作與競爭。個體展現、小組的合作與競爭得分:根據課堂上的個體展現和各學習小組成員的合作學習情況等方面評價得分。具體操作辦法是:小組成員個體評價、組內評價、組際評價,然后由小組長算出本組所有成員的平均分,最后由班主任和任課教師權衡后即為本小組得分。(個體展現和各學習小組成員的合作學習情況包括:①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②在課堂中能否主動發現問題和思考、研究、解決問題;③能否主動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之中,進行討論交流;④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是否做到以學為主、以練為主和以賽為主;⑤能否大膽質疑和勇于展示自己的見解;⑥對所學內容能否做到重新組合,形成自己的學習積極性和展開豐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能否做到互幫互助,合作完善;⑦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真正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快樂等。)
“分組合作學習”這種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它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能激勵學生發揮出自己最高水平;能促進學生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能增進同學間的感情交流,改進人際關系。關鍵是要有效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對學生一生都是有積極意義的。